本报记者 李松 见习记者 范玲莉 通讯员 高雪松

  20岁的女孩刘某,禁不住男友的花言巧语哄骗,为其借来1万元作为贩毒本金,结果同样被以贩卖毒品罪判处了4年徒刑,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只能在铁窗中度过。数据显示,吸食和贩卖毒品的人群每年都呈绝对上升趋势。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自1999年成立毒品犯罪专案组以来,办理了千余件毒品案件,为此,记者就今年该院审查涉毒案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等方面采访了专案组检察官徐曙昶和付晓梅。

  新型毒品层出不穷三类人员须加严管

  付晓梅告诉记者,在历年来审查的涉毒案件中,贩卖毒品一直都是主要犯罪类型。据今年上半年的统计,贩毒案占到整个毒品犯罪案件的81%,其他则多为持有毒品或容留他人吸毒等罪名。近年来,我国对毒品犯罪打击力度加大,使得毒品紧缺、价格高涨,吸毒者吸毒的费用也越来越高。在朝阳区检察院上半年受理的贩卖毒品的案件中,“以贩养吸”的比重高达99%,甚至有些小饭馆打着正常营业的幌子,实际却是以家庭为团伙的毒品窝点。

  据了解,海洛因号称“毒品之王”,无论它给人的快感还是成瘾的速度及耐药性,都是其他毒品无法与之相比的。海洛因的交易量仍然居各毒品之首,是吸毒人员的首选。但根据朝阳区检察院办案统计的结果来看,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人工合成类毒品,由于其原料来源不受物种限制且易于制作,在市场上大量存在,这些新型毒品开始悄悄占领着市场。对此,付晓梅表示,我国相关的法律还缺少应对措施。

  在涉毒案犯的构成上,付晓梅介绍,无业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占了很大比例。另外,原籍为新疆、甘肃、青海等西部欠发达省份及偏远地区的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对贩毒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够,加之生活水平低、急于脱贫,在贩毒的高利诱惑下往往铤而走险。这3类人员是涉毒案件的“高危人群”。

  吸毒群体两极分化女性案犯比例上升

  据徐曙昶分析,近年来毒品犯罪中的吸毒群体逐渐呈现两极分化。其中吸食精神类毒品(如冰毒、摇头丸、K粉)的以25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主,这类人群吸毒时间较短、毒瘾较轻,精神类毒品已经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吸食麻醉类毒品(如海洛因、大麻)的则多为中年以上、吸毒历史较长的人群。

  “从毒品犯罪分子性别比例来看,由于毒品犯罪很少使用暴力,交易过程简单,故女性参与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刑事案件。”徐曙昶说。据统计,女性嫌疑人占到整个毒品犯罪案件的20%以上。另外,毒品犯罪案件中的女性犯罪嫌疑人有近一半通过从事卖淫活动赚钱来吸食毒品。

  徐曙昶告诉记者,在以前审理的运输毒品案件中,一般以火车和汽车的运输方式为主。但自去年以来,该院受理的运输毒品案件中,有80%以上是以包裹的形式交付邮政部门进行运输的,这种新型犯罪方式的出现使得侦查部门必须不断对原有侦查方式做出调整。

  取证问题成为难点诱惑侦查是否可行

  由于毒品犯罪有其特殊性,犯罪分子的贩毒交易方式十分隐蔽,多在熟人之间进行交易,犯罪证据又易于消失和毁灭,因而取证问题成了侦破毒品案件的一大难点。通过普通的侦查方式难以进行有效的打击,往往成案率比较低。付晓梅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有效打击毒品犯罪的方式是采用诱惑侦查的方式,但是这种侦查方式是否符合程序、从中取得的证据能否符合法定要求而被法庭采信,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为此,付晓梅和徐曙昶认为,应当在毒品的来源、运输和流通上加大防范和治理力度。一是堵塞通道、遏制毒品来源。通过加强缉毒队伍力量,防止毒品进入。同时,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应强化证据意识,深挖犯罪事实。二是加强铁路客运、货运的安全检查,提高监控设施的科技含量,严堵毒品的运输途径。三是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治理。在娱乐场所吸毒的主要是吸食摇头丸,参与人员也主要是一些青少年和社会闲散人员。从案发情况看,很多青少年认为摇头丸不是毒品,甚至把吸食摇头丸作为一种时尚。为此,付晓梅同时提出,应当加强禁毒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大、中小学、居民小区、城乡接合部的宣传,遏制新吸毒人员的滋生,提高全民的禁毒意识。#p#分页标题#e#

  相关链接

  漫漫禁毒路

  本报见习记者 徐伟

  提起毒品,许多人的记忆都定格在1840年清政府与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所进行的那场鸦片战争。这场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以毒品来命名的战争,几乎将一个民族推向覆灭的深渊。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根治毒品的禁毒工作。

  1950年2月24日,政务院就发布了《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短短3年时间,戒断了绝大多数烟民的烟瘾,种植、制造、贩运、吸食毒品的丑恶现象在我国基本消失。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毒品犯罪沉渣泛起,走私、贩卖毒品案件迅速增加。

  毒品泛滥带来巨大损失

  毒品泛滥已经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据估计,仅登记在册的64.3万海洛因滥用者每年至少消耗270亿人民币。由吸毒引发的贩毒、抢劫、盗窃等暴力性犯罪不断上升。

  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禁毒执法部门破获了50多万起毒品犯罪案件,缴获了51吨海洛因,52吨冰毒,14.8吨鸦片和1412吨易制毒化学品。

  据公安部透露,2005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5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5.8万,打掉贩毒团伙1550个,摧毁制毒厂点34个,缴获海洛因6.9吨、冰毒5.5吨、鸦片2.3吨、摇头丸234万粒、氯胺酮2.6吨。

  近六百家强制戒毒所

  据统计,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正逐年攀升,1989年为7万人,1997年为54万人,截至2004年,中国吸毒人员达到79.1万人。而且海洛因、摇头丸及其他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多种毒品交叉滥用的局面已经形成。

  目前全国建立了近600个强制戒毒所,拥有床位11.6万多张;此外还有劳教戒毒机构165个,共有床位14.3万多张。

  2005年全国共强制戒毒29.8万人次、劳教戒毒7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9.3%和8.6%;自愿戒毒13.5万人次,戒断巩固3年以上的11.6万名。

  大部分地区海洛因滥用问题得到基本控制,一些地区滥用人数出现了负增长。

  预防教育形式多样

  毒品的危害可以用“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十二个字来概括。而加强禁毒宣传势在必行。

  随着1990年11月3日国家禁毒委员会的成立,各地相继也成立了禁毒委员会。大街小巷、街头田间,不仅有固定的禁毒教育基地,而且流动的宣传车也是巡回展览。

  2005年10月16日10时,北京、大连、青岛等7个城市同时启动了全国“万家歌舞娱乐场所禁毒承诺行动”。两千余名歌舞娱乐场所业主代表和上万名群众出席了各地的启动仪式,并纷纷在禁毒承诺书、禁毒横幅上签名承诺。

  支持毒源地替代种植

  世界毒品最大的产地之一——金三角地区,种植罂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金三角地区生产的海洛因大部分流入我国,一部分流入国际毒品市场。只有铲除境外毒源地的毒品种植,才能彻底禁绝毒品。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国家禁毒委员会的领导下,云南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相邻的缅甸、老挝等国家合作,在罂粟种植地区开展了甘蔗、玉米、稻谷等多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经济替代种植。

  中国还与缅、老、越、泰分别签署了《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于2001年8月在北京发表了《北京宣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2004年底,中国政府和企业共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并提供大量的技术力量,帮助金三角地区发展替代植物,金三角地区的边民减少了62万亩的罂粟种植,昔日的罂粟花海已变成稻田和橡胶园。

  禁毒法把禁毒作为基本国策

  除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无毒村”工作,对吸毒人员要开展大普查、大收戒、大帮教活动外,禁毒法已列入本届人大和国务院的立法计划,目前已形成禁毒法初稿,相关条款正在论证中。

  据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介绍,禁毒立法的核心内容是,按照《国家禁毒委员会2004-2008年禁毒工作规划》精神,通过立法明确把禁毒工作作为基本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禁毒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保障教育、禁吸戒毒、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