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总参军训和兵种部体育训练局、总政宣传部文化体育局,各行业体协,有关体育院校,各厅、司、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十二五”规划   为充分发挥体育科技、教育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根据“十二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总体部署,结合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为体育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体育科技工作围绕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科技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体育科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北京体育大学和5所共建体育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形式更加丰富,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反兴奋剂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国家层面的兴奋剂问题综合治理协调机制,成立了反兴奋剂中心,各级体育部门反兴奋剂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和不断完善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和督导等制度,兴奋剂阳性率得到有效控制,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反兴奋剂工作任务,保证了我国运动员干干净净参赛,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我国的反兴奋剂国际形象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未来5年,围绕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和任务,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体育科技工作方面,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及学科发展不均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较少;科研攻关和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服务和保障工作水平不能完全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育工作方面,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解决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教练员岗位培训内容和组织形式还需要不断充实和调整;高等体育院校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在反兴奋剂工作方面,兴奋剂违规事件时有发生,反兴奋剂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反兴奋剂工作的实际需要,反兴奋剂宣传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运动员食品和治疗用药安全仍然存在隐患;兴奋剂检查质量和检测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面向体育运动实践,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11—2020)》,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支撑和教育的基础保障作用,不断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素质,深入贯彻反兴奋剂“三严”方针,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体育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制约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继续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提升体育科技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促进体育高等教育发展,大力推进体育职业教育。构建层次清晰、职责明确、客观公正、更为健全的中国反兴奋剂法律体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反兴奋剂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反兴奋剂工作从偏重事后检查惩处向注重事前教育预防相结合转化,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加快培养高水平体育科技、医疗、教育和反兴奋剂专业人才,推动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事业全面发展。   三、任务和措施   为了实现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目标,今后5年将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体育科技工作   1.确定重点研究领域与优先主题,加强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   围绕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加强自主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做好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的难点和关键问题的攻关研究,重点进行高原训练、训练监控、体能康复、伤病防治、心理训练、营养恢复等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进一步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开展全民健身关键技术及方法创新研究、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全民健身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训练器材研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加强反兴奋剂社会科学、检测新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国反兴奋剂工作质量和兴奋剂检测技术水平。   2.进一步完善科技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通过组织实施奥运科研攻关课题、聘请科研教练等方式,吸纳各方面科研人员进入国家队科研团队,建立具有专项特色、结构合理、学科齐全、服务优良的科研团队,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专业突出、经验丰富、满足运动训练需求、受运动队欢迎的专家队伍。   加强国家队医疗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队医队伍建设,规范运动员伤病汇报和重大伤病报告制度,落实医疗专家下队巡诊会诊制度,继续加强国家队运动员医务监督、体检工作,建立优秀运动员健康档案和伤病数据库,加强伤病防护与康复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建立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估机制,规范运动营养品采购工作。   3.加强体育科技条件建设,打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继续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实验室评估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次指导与支持,坚持“有进有出、动态平衡”的原则,促进实验室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行。加强对西部省区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支持力度。根据群众体育研究需求,依托地方体育科研单位,在全国布局建立群众体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为试点,加强科研测试、医疗康复、文化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国家队科技、医疗工作水平,改善文化教育基础条件,探索建立“科、训、医、教”一体化的训练基地的模式。   加强国家队训练基地科研条件建设,优化科技服务功能,促进总局科教单位与重点实验室、省市科教单位,以及重点实验室与运动训练基地的协同运行。在西部地区建立集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人才队伍于一体的高原训练实验站点。继续开展国家队科学训练信息化平台建设,在17支国家队的建设基础上,向所有国家队及部分省市运动队推广,提高运动训练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4.创新体育科技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体育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   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组织管理,建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究领域—奥运备战科研攻关—奥运备战科技服务”四类课题分类管理模式;积极完善国家重大课题专家督导制度,逐步建立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建立体育科技管理信息服务系统,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拓展体育科技服务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引导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科技服务保障工作的开展。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体育系统科研机构和院校科研仪器设备基本信息数据库,促进科研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   5.加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上海体育学院),开展体育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集行业监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育为一体的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体育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科研项目为牵引,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提高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器材、运动训练装备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支持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开展国家体育用品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6.加强体育科技、医疗人才培养。   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国内外知名的领军人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医疗队伍;设立青年科研课题和博士科研课题专项,鼓励青年体育科技人员自主开展体育科技研究工作;拓展国际体育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体育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重点研究领域和重大项目上,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适当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进行联合攻关。   (二)体育教育工作   1.大力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中心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抓好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开展运动员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为运动员提供随时随地上网学习的平台;研究制定并推行适合运动员特点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和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做好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工作。   2.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和水平。   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建设,不断丰富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积极探讨“通用知识培训”和“专项知识技能培训”分步实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进一步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逐步形成体育总局统筹管理,教练员学院组织实施,以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单项运动协会)为主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为基础,有关院校(或基地)为依托的教练员岗位培训管理体系;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大纲、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讲师培训制度,开展岗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信息化建设,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网站,办好《中国体育教练员杂志》;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国际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实际效果。   3.推进高等体育教育发展。   高等体育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体育专门人才,发展体育科学技术,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大力促进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教材建设,深化改革,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高等体育教育质量和水平。   以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为目标,利用北京体育大学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设的机遇和优势,将北京体育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充分发挥5所共建体育学院的作用,在运动员文化教育、教练员培训、学科建设等领域,加强资源规划和布局,加强对附属竞技体校的管理和指导,为我国社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高质量、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   紧密结合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教育,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退役安置作出应有的贡献。   4.完善招生考试办法,促进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改进和完善招生考试办法,积极推进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体育专业招生改革,促进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创造条件。   5.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加大对新疆和西藏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对西部地区体育专业招生和教练员培训方面予以支持,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   (三)反兴奋剂工作   1.构建更加完善的反兴奋剂法律体系。   根据我国反兴奋剂工作的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反兴奋剂条例》、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规章和相关管理规定,逐步构建多部门、多层次的反兴奋剂法律体系。   2.进一步强化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反兴奋剂工作职责。   进一步理顺国家体育总局职能部门、反兴奋剂中心、总局项目中心、各省(区、市)体育局反兴奋剂工作职责,继续落实反兴奋剂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体育部门和运动员管理单位的反兴奋剂责任和义务,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反兴奋剂管理体系。   3.全面推进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制度。   在加强国家队、省级运动队运动员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和非奥运项目运动员的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编制各级运动员及辅助人员的系列教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各类运动会、各级训练单位、运动队实施反兴奋剂入队和参赛资格准入制度;推动反兴奋剂教育进校园工作,协调教育部将反兴奋剂知识纳入普通中学以上体育课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青少年学生自觉抵制兴奋剂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反兴奋剂工作规律和兴奋剂检测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我国反兴奋剂工作质量和兴奋剂检测水平。   重视和加强反兴奋剂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制定反兴奋剂工作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加大对反兴奋剂检查工作的研究,提高检查的科学性、有效性;加快实施运动员“生物护照”项目和反兴奋剂信息管理系统(ADAMS),出台与国际标准文件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加大兴奋剂检测技术科研投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交流,力争在检测技术和手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拥有“世界领先、产权自主”的兴奋剂检测技术。   5.做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反兴奋剂工作。   做好备战伦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仁川亚运会等各类国际综合性赛事中国体育代表团以及国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反兴奋剂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落实责任,确保运动员“干干净净”参赛,维护公平、公正的体育道德。   6.建立运动员用药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研究分析运动员用药和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巩固国务院兴奋剂问题综合治理协调机制,加强对兴奋剂类药品和食品安全的管理,重点加强对总局各训练基地的督促、检查,从国家队食品安全工作入手,开展运动员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试点,采取定点采购与实验室检测确认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供运动员食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7.加强反兴奋剂对外交流与合作。   主动宣传我国反兴奋剂工作取得的积极成就,提高中国反兴奋剂工作的透明度,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组织的反兴奋剂工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反兴奋剂规则,积极承担反兴奋剂的国际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