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期,我国部分省份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处在灾区的人员极易发生湿疹、“烂裆”等皮肤病和腹泻、感冒等消化道、呼吸道病症。为指导灾区开展应用中医药防治多发疾病工作,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洪涝灾害、泥石流灾害多发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2010年版)》。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附件:洪涝灾害、泥石流灾害多发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2010年版)   二○一○年八月十七日   附件:   洪涝灾害、泥石流灾害多发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2010年版)   烂裆(汗淅疮、水渍疮、阴癣)   本病症是因皮肤皱褶处潮湿、摩擦或汗液浸渍而发生的皮炎。发生于腹股沟、外阴、会阴部和肛门周围部位,俗称“烂裆”,包括汗淅疮、水渍疮、阴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间擦疹、湿疹、股癣等。   一、临床表现   好发于腹股沟,可蔓延到阴囊、臀部、大腿、下腹部等,基本损害为红斑、肿胀、丘疹、丘疱疹、水疱、浸渍、糜烂、渗出、瘙痒。   二、治疗   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外涂炉甘石洗剂。   2.糜烂渗出者,用淡盐水(5g盐500ml水)、芒硝水(5g芒硝500ml水)、枯矾水(10g枯矾500ml温水)放凉外洗或湿敷;或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烂外敷;或皮肤康洗液(稀释1:50)外洗。湿敷后擦干皮肤,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   3.可配合内服清热除湿解毒中药,如苦参丸、龙胆泻肝丸、二妙丸等。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燥,经常外扑干燥性粉剂。   2.经常更换内衣,避免不良理化因素(如潮湿、搔抓、烫洗等)的刺激。   3.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   湿疮   湿疮是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的瘙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疹多形、对称分布、倾向渗出、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   一、临床表现   灾区常见急性、亚急性湿疮。   1.急性湿疮起病急,皮损广泛,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   3.慢性湿疮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等。   二、治疗   1.湿热浸淫证   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赤芍12g、地肤子15g、白鲜皮10g、马齿苋30g、车前草15g、生甘草5g。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外用药:   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等,外涂炉甘石洗剂。   糜烂渗出者,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烂外敷;或皮肤康洗液(稀释1:50)外洗。擦干后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0g、寒水石面15g等外用。   2.脾虚湿蕴证:   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炒薏米30g、白术10g、滑石20g、防风10g、黄柏10g。   常用中成药:二妙丸或四妙丸合参苓白术丸等。   外用药同湿热浸淫证。   二、预防及注意事项   1.避免搔抓,忌用热水烫洗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涤。   2.忌烟酒、辛辣、海鲜等发物。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及皮肤的干燥。   腹泻   腹泻是灾后常见多发病。大便稀溏或稀水样,每日3次以上,或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或有脓血样便,或伴发热。   一、治疗   1.寒湿中阻   主症:泄泻清稀,甚至为水样便,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藿香10g、厚朴10g、姜半夏10g、苍术15g、茯苓20g、草豆蔻10g、白芷10g。   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十滴水、保济口服液、附子理中丸等。   食疗方:大蒜、生姜适量。   外治法:   艾灸关元、神阙、中极;   穴位按摩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脾腧、胃腧;   脐疗:以花椒、干姜、丁香、胡椒研面敷于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贴于脐上。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可治寒湿或脾虚腹痛、腹泻。   2.湿热内蕴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或有脓血便,肛门灼热,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葛根15g、黄芩15g、黄连10g、白头翁15g、马齿苋30g、白芍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   常用中成药:枫廖肠胃康、葛根芩连微丸、香连片等。   食疗方:大蒜、马齿苋适量。   外治法:   拔罐:天枢、大肠俞(第四腰椎下旁开1.5寸)。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2.不要饮用不洁的河水、井水等;不要食用馊腐变质的食物。   3.不要在过于寒凉湿冷的地方坐卧过久。   4.食疗:鲜马齿苋煎服、凉拌;大蒜适量,生吃;花椒,水煎服。   感冒   感冒是灾后常见多发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   一、治疗   1.暑湿证   主症:身热,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闷恶心,小便短黄,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湿解表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藿香10g、佩兰10g、香薷10g、厚朴10g、姜半夏10g、黄连9g。   中成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水)、保济口服液。   2.风热证   主症:身热,汗出不畅,头痛,咳嗽,痰粘或黄,咽喉干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金银花15g、连翘15g、荆芥9g、桔梗6g、板蓝根15g、炒杏仁10g、薄荷6g(后下)、生甘草6g。   中成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发热者用瓜霜退热灵胶囊。   3.风寒证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发散风寒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炙麻黄6g、荆芥10g、白芷10g、炒杏仁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5g。   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散寒解毒口服液。   二、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避风寒、劳逸结合;   2.食疗:生姜、葱白、大枣煎服或泡服;姜糖水;鲜鱼腥草煎服、凉拌;鲜马齿苋煎服、凉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