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 (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 (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现将 《吉林省标准化战略纲要 (2010—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七月九日   吉林省标准化战略纲要(2010—201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标准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引领支撑作用,提高标准化整体水平,提升全省综合实力,制定本纲要。   一、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标准化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技术标准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施标准化战略,通过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和体系,营造良好的标准化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我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对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吉林,实现 “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目标,急需技术标准提供支撑。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加强标准化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标准化发展环境,提升全省标准化工作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战略目标。   积极构建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逐步提高标准化在增强全省产业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贡献率。到2015年完成制修订地方标准1000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能力明显增强;建立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30个,参与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活动的领域有效扩展;馆藏标准文献达到50万件;全省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主要任务   建设五大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工业标准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标准体系、服务业标准体系、社会公共事业标准体系。实施五大工程:技术标准提升工程、标准化主体培育工程、标准化示范引领工程、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   (一)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以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畜牧水产业攻坚计划、园艺特产创业计划、百亿斤肉类工程和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等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环境、基础设施、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流通与出口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1.种植业。建立完善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等系列标准体系。重点研制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地方标准100项。   2.养殖加工业。建立完善生猪、肉牛、奶牛、家禽、水产品饲养及饲料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养殖环境、品种繁育、饲养操作规程、疫病防疫技术、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有效利用技术和畜禽屠宰、运输等方面地方标准100项。   3.园艺特产业。建立蔬菜和水果、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经济动物等5大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果蔬绿色生产、安全贮运、无害化包装、规范化标识及山珍特产品系列地方标准100项。   4.林业。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产业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森林经营、营造林工程、森林资源管理、林木种苗花卉、野生动物养殖、野生植物培植和林产品加工技术等地方标准50项。   5.农业基础。建立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农田水利设施、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机械安全操作和节能减排系列地方标准50项。   6.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研制农产品农 (兽)药残留限量、检测技术及检验方法等地方标准100项。   (二)工业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全省工业化水平,建立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等重点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工业产业跃升急需的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7.汽车产业。建立汽车整车、专用汽车、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汽车关键零部件及节能技术标准。探索研制汽车企业联盟标准。   8.石油化工产业。建立健全原油工业、炼油工业、乙烯及深加工业、盐化工业、煤化工业、精细化工业、生物化工业和天然气化工业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化肥、农药、合成纤维、化工建材、医用化工、催化剂、玉米化工、乙烯深加工、汽车化工和原油勘采、山梨醇转化、硫磺回收、煤粉气化等技术标准。   9.食品产业。建立粮食深加工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研制粮食终端食品加工,肉、蛋、乳加工,饮料制造、营养方便食品、优质烟草制品等领域技术标准。制修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25项。   10.信息产业。建立信息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电子认证、生物特征识别、网络监控、密码产品、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企业信息化软件、多媒体软件、益智型游戏软件等技术标准。   11.医药产业。建立中药、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中成药、化学药品、化学原料药、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技术标准。   12.冶金建材产业。建立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玻璃等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汽车用钢、建筑用钢、特种铁合金、镍盐有色金属、新型炭素制品、特种水泥、汽车玻璃、安全玻璃和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技术标准。   13.装备制造产业。建立轨道客车、材料试验机、农业机械、换热器等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高速动车组、新型城轨车辆、材料试验机、中大马力拖拉机、新型板式换热器、薄煤层采煤机、电炉变压器、起重机、修井机等领域技术标准。   14.工业基础。建立工业生产安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和工业产品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运、使用等环节涉及安全、环保和卫生方面的地方标准110项。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人参、鹿、林蛙、食用菌、矿泉水等技术标准。   15.新能源产业。建立风电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风电技术、生物质能地方标准5项。   16.新能源汽车。建立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纯电动乘用车整车、零部件及电池地方标准5项。   17.新材料产业。建立页岩油、硅藻土等新材料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页岩油、硅藻土、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非金属纳米材料、金属及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环保石头纸、高品质镁合金、高纯硅、聚醚醚酮树脂、炭素复合材料、碳纤维及制品、羰基金属、异戊橡胶、二氧化碳基塑料等地方标准25项。   18.生物技术产业。探索建立生物技术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环保技术标准。   19.光电子产业。完善光电子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研制半导体发光器件与应用、激光产品、光电编码器、光电仪器与设备、国防光电子、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其上下游产品、数字类视听产品等技术标准。   20.汽车电子产业。建立健全汽车电子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车载电子、车身控制系统、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用元器件等技术标准。   21.特色资源产业。建立特色中药材及特色资源产品标准体系。重点研制人参、鹿、林蛙、食用菌、矿泉水等地方标准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方标准50项。   (四)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制定服务业标准体系规划,构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型、生产型服务业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体育、居民服务和商贸流通业等领域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2.旅游产业。建立健全旅游产业服务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支撑旅游发展的地方标准50项。   23.文化体育产业。建立文化体育产业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数字出版产业、体育健身、体育中介、体育服务贸易等新兴服务业地方标准25项。   24.居民服务业。建立居民服务业标准体系。重点研制社区服务、家庭服务、托儿服务、婚姻服务、殡葬服务和清洁服务等地方标准25项。   25.农业服务业。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农村生活服务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农村社区建设、乡村旅游、农民娱乐健身等领域地方标准5项。   26.汽车服务业。探索建立汽车服务业标准体系。制定汽车物流、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汽车金融、停车服务等地方标准10项。   27.现代物流、会展和商贸流通业。探索建立现代物流、会展和商贸流通业服务标准体系。研制现代物流、物流信息中介、会展服务规范、商务服务、商贸流通等地方标准10项。   (五)社会公共事业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吉林,制定社会公共事业标准体系规划,建立社会公共事业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城镇规划、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等领域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28.公共管理和服务。建立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教育、新闻出版、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测绘、地理信息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地方标准10项。   29.医疗卫生。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公共卫生、医疗 (服务、技术、质量)和采供血机构、临床检验、药品供应保障、卫生信息等领域地方标准10项。   30.社会保障。建立社会保障服务标准体系。重点研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领域地方标准5项。   31.城镇规划。建立城镇规划标准体系。研制城乡布局、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综合节能、绿化、环卫、市政管理、公共图形标志等领域地方标准5项。   32.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研制工程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与验收、生态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建筑、新型建材、工程抗震与维护加固等领域地方标准50项。   33.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标准体系。重点研制环境管理、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及危险废物处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可再生能源、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领域地方标准25项。   34.公共和生产安全。建立公共、生产安全标准体系。重点研制生产安全、交通运输安全、公共设施和设备安全、防盗报警、生物安全、消防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应对恐怖袭击、经济安全和突发事件等领域地方标准25项。   35.交通运输。建立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研制公路工程、海事管理、水运工程、交通信息、汽车维修与检测等领域地方标准25项。   (六)技术标准提升工程。   着眼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强化标准科研、标准创新、采标引导,提升标准整体水平。   36.加强标准化科研工作。以标准科研为基础,推动技术标准水平提升。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各方面参与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突出优势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保障作用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方标准的研究。支持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37.加强自主创新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对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同步开展配套的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支持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尽快形成技术标准,以标准化促进产业化。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结合自身优势研制企业联盟标准,提升集群产品市场竞争力。   38.加强采用国际标准工作。围绕产业跃升和产品质量提升,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重点领域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出口产品中涉及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产品,凡有相应标准的采标率达到100%。   (七)标准化主体培育工程。   强化企业标准化意识,夯实标准化基础,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培养企业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   39.强化企业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宣传与培训,提高企业对开展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实企业对产品标准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40.夯实企业标准化基础。引导企业合理设置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标准化专兼职人员,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开展 “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41.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引导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参与或承担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企业参与省级或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工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承担国家或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鼓励企业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在国际标准制修订上取得突破。   (八)标准化示范引领工程。   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业园区标准化、企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和循环经济标准化等试点示范工作,加速标准的实施推广,扩大标准应用的覆盖面,促进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2.农业标准化示范。以推动主要农作物规范化种植、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园艺特产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及出口、农业循环经济、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为重点,建设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 (市)1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培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龙头企业50户,建立 “标准化规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不断增强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工业园区标准化示范。以特色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以园区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为主,以产业聚集为动力,建立1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区。推动企业产品研发与标准研制工作同步进行,逐步建立自主创新技术与标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标准的更新和提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44.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贯彻 《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指导企业建立结构合理、完善配套,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标准体系,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从源头抓好质量工作,提高质量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有序、高效、健康发展。   45.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围绕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以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目标,从规范化、标准化和提高服务质量入手,深化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全省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 “吉林八景”品牌建设,确立50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培育特色服务品牌,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46.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以企业、园区为主体,发挥标准化在循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提高企业、园区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有效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九)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按照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开放有序、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标准化信息资源,建立完善专业技术标准信息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社会提供准确、便捷的标准化信息服务。   47.建立技术标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吉林省标准馆,加大标准资源采集、更新和电子化力度,完善服务场地和设施,建设集标准采集、加工、研究、服务及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技术标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馆藏标准文献50万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标准信息服务。   48.建立专业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围绕五大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WTO/TBT通报预警、商品条码、组织机构代码、节能减排、光电子产业等专业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人参产业、软件产业、汽车电子、食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产业或领域的专业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20个,为企业、社会提供准确、便捷的标准化信息服务。   (十)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   制定标准化人才培养规划,探索建立标准化从业人员资质制度,建立培训基地和标准化专家库,积极营造有利于标准化专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标准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壮大标准化人才队伍。   49.实施标准化从业人员资质制度。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采用在职委托培训的培养方式,加大对现有标准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把各类各层次的标准化专业人员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懂标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实行持证上岗。   50.建立标准化培训基地。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各级标准化技术机构,建立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对各领域、各层次技术型、管理型、操作型标准化人员进行定向培训。定期开展标准化专题讲座和培训,有效提高标准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51.实施标准化高端人才培养工程。组织一批精通技术、外语水平较高、掌握产业发展趋势、熟悉标准化工作的高层次标准化专家,提升我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52.建立技术标准专家库。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标准化科研、标准制修订、标准实施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方面的智力支撑作用,建立起技术标准专家库,为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建立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标准化战略实施工作。把实施标准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适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具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形成 “统一管理、依托各方、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二)加强政策法规建设,规范标准化工作。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完善标准化地方法规体系。积极推进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监督、反馈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大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提高标准化工作实效性。   (三)加强奖励和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设立实施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标准化战略研究、标准制修订、标准化示范试点、标准信息平台建设、标准成果、标准宣传贯彻、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补助。设立 “吉林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对在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积极鼓励申报 “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标准化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标准化在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和普及率,增强社会各界的标准化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标准、行业重视标准、自觉按标准生产和经营、自觉用标准维护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