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用30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泸州加快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发[2000]2号文件和省委七届七次会议精神,推动泸州经济上新台阶,市委、市政府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反复认真的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泸州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提前三年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这是我市实现新跨越的物质基础。但是,横向比较,泸州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全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从1980年的5.1%,降至1999年的4.4%,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由1984年的第5位降至1999年的第6位,人均GDP1999年仅为3519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3436元和931元。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看到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泸州在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占有重要的位置。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是西南和长江三峡工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泸州区位优势独特。是四川在长江上的“第一港”,是四川“南通道” 的门户。泸州是全国著名的“酒城”,具有一定的比较产业优势,是全国最大化肥生产基地,是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和9个工程机械基地之一。泸州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是四川向云贵开放的门户,是连接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区和重庆宜昌水能开发区的中枢,是成都经济区南移、重庆经济区西延的重要基地。泸州是攀西川南资源的富集之地,可为建设大化工基地和能源基地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泸州是全国卫生城、双拥模范城和历史文化名城。泸州的发展,对四川经济的振兴,对川南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一定要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泸州加快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中共四川省七届七次全委会通过的《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等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变,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这为泸州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之我市资源丰富、区位独特、产业优势明显、市潜力较大,有着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全市460多万人民具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巨大的积极性,迫切要求抓住机遇,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泸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加快泸州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泸州参与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旧体制和传统增长方式下的老办法,必须要有新思路,确立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制定积极可行的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今后乃至相当长时期内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小富即安“满”的思想,因循守旧“僵”的思想,不思进取“惰”的思想,把“三个空前”作为营造大环境、推动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思想基础。树立创新意识,开阔思路,大胆试验,勇于探索,善于把上级的大政方针与泸州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长,涉及面广,既要有全面规划,又要突出重点和特色,既要有从长计议的战略考虑,也要有分阶段推进的计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忌一哄而上,齐头并进,面面俱到;热而不躁,稳而不怠,引导全市开发有序展开。

  ──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加快泸州发展,要摆脱单纯依靠国家和省财政性投资进行开发的思维方式,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把争取上级的必要支持和自身实干、快干结合起来,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加快泸州发展千载难逢的良机,观念落后,就会行动迟缓;机遇只给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只给那些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的人。

  ──突出三大优势。泸州参与西部大开发应定位于:充分发挥泸州作为西南和三峡工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优势;充分发挥泸州对外开放沿长江和南通道出海的门户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泸州作为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商贸重镇和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枢纽优势。确立自身的战略定位,重新审视泸州的比较优势,才能扬长避短,事半功倍,发挥更大的作用,扩散更大的开发效应。

  ──实施两大战略。即大城市发展战略和开放带动战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是泸州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利用好西部大开发这个机遇,加快泸州市化进程和大城市建设推动,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

  ──做好“五篇文章”。就是适度超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启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五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泸州特色经济;加大科教兴泸战略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人才培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开放促进开发,以开发促进发展。

  ──实现四大目标。21世纪的前10年,泸州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川南经济强市;长江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四川对外开放沿长江和南通道出海的门户;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商贸中心。

  (二)具体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GDP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2005年力争达到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即全省当年平均水平), 2010年力争赶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质量和总体效益明显改善和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GDP增长速度高 1至2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目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层次明显提高。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目前的28.2: 43.6:29.2调整为“十五”期末的20:44:36,2010年为15.45:40.化工、名酒、机械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扩大,医药保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印刷包装、旅游休闲五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支柱及特色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到80%,在GDP中占30%;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初步建成,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达到25%。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5的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 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基本建成长江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流入长江的泥沙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达到30%,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浓度达到0.2mg/立方米,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低于0.06mg/立方米。

  社会发展目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当年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基本实现宽裕小康,古叙两县达到小康水平。

  三、加快泸州发展的重点

  (一)适度超前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基础设施是加快泸州发展的基础。建市以来,我市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仍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适度超前,先行建设。争取经过10年的努力,使我市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形成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把泸州建成川南交通枢纽和出川南通道的门户。(1)公路建设。要按照“通江达海”的发展思路和西南出海通道的规划,尽快形成运输大通道、主骨架的构建。在确保泸纳高速公路年内建成的同时,加快南通道川黔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十五”开工建设。全面打通与周边地区相连的过境公路,主要包括:泸荣路、泸自路、叙威路、合习路、纳江路、合渝路、蔺郎路等快速过境通道,形成辐射周边,以路扶贫的二级公路骨架。加快三级路网建设,在2005年完成规划的1500公里三级路网。抓好连接江安、叙永、赤水、合江、江津等旅游公路建设,把旅游环线纳入全市公路骨干网建设中。(2)铁路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两步走,首先是组织好泸州至纳溪段建设,争取在2002年底建成通车;其次是抓好隆百铁路纳溪──叙永段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五”期间开工建设。(3)民航及港口建设。民航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配套,配合川南旅游资源开发,黔北旅游开发,增设航线,把泸州航空港建成仅次于成都双流机场的四川第二大航空港。港口主要是抓好龙溪口集装箱码头和客运中心西站房。启动合江、纳溪港区、石龙岩专用码头及密溪沟码头的扩建。通过努力,建成以市区为中心,纵向包括隆百铁路、川黔高速公路、大纳高速等级公路。横向包括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纵横向“十字型”贯通东西、南北大通道为骨架,泸州港集装箱码头、客运区和火车站为主枢纽,以三级路网为网络的综合运输体系。

  2、加快城市主骨架的构建,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形成现代化大城市体系。高度重视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手开展沱江入口改道工程的前期论证,拓宽城区中心半岛面积,为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地域空间。积极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的标志性形象工程,塑造泸州城市形象。在项目上主要是推进市区滨江路改造、二环线及沱江三桥、江阳西部延伸线、小市沿江防堤的建设,做好长防和沱防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十五”前期开工建设,抓了永宁河、赤水河和长江泸州段的防洪和综合治理。建设与大城市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北郊水厂世行贷款项目、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CNG汽车基地、城市天然气民用工程、城市电网改造工程的建设。形成以市区主城区为核心,逐步向外扩散的城市外围圈、卫星城和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同发展的格局,建立层次分明,规模适应,功能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3、抓好水利、农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解决好农业长期存在的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重点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龙爪河引水工程、三溪口水库枢纽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前期工作要做好叙永倒流河引水工程、纳溪黄桷坝水利工程、合江锁口水库引水工程。农网改造主要抓好近期的目标,争取明年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其中地方电网2亿元,国家农网2亿元),7个县区全部完成农网改造任务。通讯要拓展网络功能,增强网络能力,提高电话普及率,力争在2002年使GSM网络覆盖面达到100%,密切跟踪世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适应市场需求,尽早建成移动经三代宽带通信网络,实现信息现代化。

  (二)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区,把泸州建成长江重要的绿色屏障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泸州发展的根本。要按照大生态的思路,抓好五大工程,努力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建成长江上游的重要绿色屏障。

  全面启动生态县、长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五大生态环境工程。主要是加快合江、叙永生态县建设进度,其余县(区)争取列入全国生态县建设规划;用三年时间在古叙两县实施1.3至2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停、保、造、转”的原则,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争取列入国家计划,用10年的时间封山育林9.9万公顷、人工造林7.8万公顷;把黄荆、福宝两个原始森林建成生态保护区;做了工作,争取将我市纳入长防林建设体系,形成18.4万公顷防护林体系。10年内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平方公里。

  (三)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形成泸州特色经济

  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泸州发展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市的自身优势出发,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改造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泸州经济发展的后劲。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泸州特色农业。要保持农村基本政策、基本农田面积、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按照“观念大转变,措施大动作,发展大突破”和“调结构、新思路、抓名牌、迈大步,争项目、重投入、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抓好30万亩罗沙贡米基地(使全市优质稻率达到60%)、10万亩银杏基地、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10万头肉牛基地、200万头仔猪外销基地、优质烤烟基地(为新建60万担打叶复烤厂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中药材基地、优质水果等14个产业化项目的起步实施,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改变泸州农业长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2、改造提高第二产业,增强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继续巩固和壮大化工、名酒、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三大支柱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总的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规范有序地实施以老窖、郎酒为龙头的 “名牌战略”,加快两大名酒集团的扩张;制定相应配套的扶持政策,在全市发展10户中小酒类企业,以实施酒类企业“小巨人”计划,到2005年,全市酒类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实现税利16.5亿元。化工要在继续抓好天然气化工的同时,突出抓好精细化工、煤硫化工、油脂化工,把泸州建成全国的“化工城”。近期内主要抓好泸天化二期工程、火炬“801”新装置、CNG汽车基地等项目,使化工产值在“十五”期末达到50亿元,2010年达到100亿元。工程机械重点是抓好长工集团的扭亏减困,带动全行业的发展,到2005年机械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

  加速培育医药保健、印刷包装、新型建材、旅游休闲、精细化工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医药保健业主要抓好古叙赶黄草、银杏无公害中药材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泸州医学院的科研优势,以宝光、郎中药业为龙头和依托,带动研制和开发一批中成药剂和保健饮料,发展泸州的医药保健工业体系,到2005年使全市医药保健业的产值达到10亿元。精细化工是泸州化工发展的方向。今后五年,主要是抓好泸天化油脂系列产品的延伸、火炬化工厂民品的开发和西研院芳樟醇产品的生产,以及泸天化厂硝化棉项目的技改,使全市化工行业的精细化工率达到50%以上,用我市的高岭土、石英砂、大理石等资源以及新型化工原料;发展建材工业,以兆峰陶瓷、泸州卫生洁具股份公司和香港中明国际有限公司为明干,抓好泸县石英砂产品开发,建设叙永60万吨川南水泥厂,发展新型墙材、地砖、建筑卫生陶瓷,力争在“十五”期末,建材工业产值达到22亿元,成为泸州的支柱产业和四川的建材生产基地。印刷包装业在“十五”期间要抓好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宝光药业等大型企业的包装、印刷配套产品的本地化,使之达到10个亿的生产规模。

  3、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旅游休闲是我市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功能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要优先抓好合江福宝旅游区,黄荆、丹山、水尾旅游区的开发;改善旅游交通,形成近郊以观光为主,远郊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休闲旅游格局。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把泸州建设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低海拔山水型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名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川、滇、黔、渝结合的重要旅游区。“十五”期末,全市旅游收入达到8亿凶。突出培育建设面向四川、辐射云贵川渝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大市场。主要是沱江商业城、酒城购物中心、仔猪市场、矿产品市场、化肥市场、酒文化一条街等。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全市GDP中的比重达到50%;2010年达到60%。

  (四)加大科教兴泸力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的培养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泸州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科技加人才才能把自然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主要是围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绿色环保等五大产业,搞好民营高新技术和农业科技两大园地,起步实施30个高科技项目,重点发展30户具有市场竞争力并能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基本实现高新技术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确立高新技术作为政府投资优先领域;实施以购买和利用高新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发展策略;鼓励企业、金融保险业、各类公共机构、政府机关成为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主体,创造对高新技术的需要;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落实技术和管理入股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兴办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增强创新能力;鼓励科研单位进入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产学研联合开发机制。

  2、加强人才使用、引进和培养。千方百计使用好现有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采取积极措施从发达地区引进人才。通过实行特殊津贴、提供良好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等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人才参与泸州开发;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组织和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央及省级机关挂职锻炼,到高等院校短期培训,到艰苦地方挂职锻炼,为泸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的人才。

  3、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树立“今日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观念。充分发挥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形式办学,提高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教育结构,巩固和发展教育“两基”成果。促进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地方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5年在市区和县城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帮助现有高校提高等级,争取再新办一至二所高等院校。

  (五)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内开放的力度

  改革开放是泸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按照市委“三个空前”的要求,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探索泸州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

  1、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实施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抓好33户优势企业的扩张,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15户销售收入上亿元,5个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大集团。近期内把重点放在泸天化、老窖、郎酒、宝光药业、王氏集团、佳乐集团、松鹤集团等优势企业的扩张上。要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小巨人”。积极探索国有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

  2、深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财政金融要为加快泸州发展服好务。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市、县(区)两级财政的积极性,特别要安排好国家、省项目资金的配套,集中预算内外资金办大事。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的机制,采用国际通行的筹融资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组织金融资金,加大信贷投资力度,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3、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泸州要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必须依靠外力的支持,靠对外开放来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出口为目标,大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和我市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创汇型企业、资源综合业的改组、改造。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和国外商业银行贷款,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发展外贸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出口规模,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力争“十五”期间,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以上。

  四、加快泸州发展的措施

  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泸州发展,关键在于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工作目标和重点,抓好各项工作和措施的落实,为加快泸州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抓好工作措施的落实,增强加快泸州发展的活力

  1、制定规划、抓好启动。西部大开发,项目是关键。项目的确立和实施,直接关系到泸州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我市参与西部大开发进程。要尽快筛选、论证、包装50个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能源、旅游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项目,滚动实施,不断完善。涉及西部大开发具体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县(区)要做好专项规划,加强同产部、省的衔接、落实专人、保证经费、明确任务,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尽可能挤入国家和省上的计划盘子。进一步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全市逐年增加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凡列入全市西部开发重点项目计划的项目,必须达到预可研和可研深度。

  2、采取创新机制、拓展筹资渠道。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和投入,这是我市参与西部大开发重要的资金来源。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放宽产业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资本、民间投资、外资投向教育、文化、卫生、市政、环保等公益性项目。三是在努力争取世行、亚行以及各种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优惠贷款的同时,积极采用融资租赁、BOT(建设─经营─转让)、产品支付、ABS(资产证券融资)等国际通行的新的融资方式。四是调整市、县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保证列入国家和省上支持项目的配套资金;计委掌握的统筹资金也要安排使用好,各部门掌握的各种“以业养生”资金,要在不改变管理权限的前提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点项目计划统筹安排。

  3、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开放带动战略。(1)降低基础设施项目、高新技项目、招商引资项目所需土地使用权价格,选择部分项目实行土地政府补贴。(2)在人才引进上开展引智工程,以优厚的待遇和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环境吸引区外人才。(3)在对外开放上,要按国际贯彻,筛选、包装推出一批项目,要认真执行市政府制定的各项招商引资奖励政策。(4)对外内开放上,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东部地区到泸州投资建厂、开发资源、改造企业,要吸引东部外资企业到我市再投资和了包经营企业;要组织小分队到华东、华南等沿海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做好工作,争取2至3个沿海发达城市作为我市对口支援单位。(5)在争取政策上,有关部门要搞好与国家和省扶持政策的衔接配套工作,争取在财税、金融、投融资、对外开放政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6)在营造环境上,要把“三个空前”真正落到实处,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地为外商提供服务。

  (二)切实抓好社会稳定工作,为加快泸州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政治稳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认真抓好社会稳定工作,为泸州参与与西部大开发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正确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种群体性事件。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努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扎扎实实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继续下大力气落实好“三条保障线”的工作。积极拓宽各种就业门路,搞好职业培训,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养老、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险,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处理各种基金会、非法集资和发行债券引发的问题。密切注视社会动态,制定和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大力调处各种民间纠纷,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对敌对势力蓄意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稳定的各种活动和在群体性事件中组织、策划,进行打、砸、抢的犯罪分子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打”方针,深入开展各种专项斗争和社会治安的重点整治,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并注意提高和增强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创安”、“创模”活动,推动综合治理中项措施在基层落实,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进一步加强预防犯罪工作,努力提高治安管理和防范能力;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增强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

  3、努力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深入研究为国企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措施,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有利于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创新的精神,改进执法工作,自觉坚持严肃公正执法;依法严惩破坏国企改革的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经济司法,依法调节经济关系;完善国企法律顾问制度,健全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法律援助制度,坚决纠正“以罚代法”等打击不力的倾向,保证对内对外开放工作的正常进行。注意法律效果和社会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加快泸州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法律保障

  必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策法律保障。必须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互相促进。

  1、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以指导行动。深入扎实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大力提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奉献精神,继续组织好全市“三个空前”“泸州如何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生产力的解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泸州经济发展。要以群众关心的问题为重点,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形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实际效果,充分调动全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加快泸州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继续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家庭为重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的文明程度。各地区、各单位要采取措施,促使创建工作上水平。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来。文化艺术部门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多出优秀作品,振奋锐意进以的精神,激励昂扬向上的斗志。

  3、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要进一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和动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参与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和知识的优势,为我市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献计出力。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思想工作和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4、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群众对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努力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推向法制化轨道。5、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认真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严厉惩处公务活动中的失职渎职和其它违纪行为;继续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执法监察力度,确保我市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领导,把加快泸州发展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是泸州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所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泸州市实施西部大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协调全市实施西部大开发工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加强发展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和头等大事来抓。各级单位都必须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部署、有督查、有考核、有奖惩,确保我市参与实施西部大开发各项目标的实现。

  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是泸州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各级都要按照“三讲”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三讲”和“三个代表”的精神为动力,努力建设政治上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政勤政的领导班子。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泸州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组织保障。各级应下功夫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要认真落实县(区)、乡(镇)、村三级联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发挥好县区委的“关键作用”;按照“六个好”的要求,发挥好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按照“五个好”的目标,深化“三公开”,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企业党建工作,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组织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管人和管资产的有机结合;以社区党建为重点,切实加强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探索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自我纯洁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全体党员,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领导干部带头苦干是泸州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振奋精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狠抓决策部署的督查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注意发现和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虑大事上来,不断提高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能力。各级党政机关要切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各级都要以前所未有的精神,强化管理,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办一切事情,要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切实解决好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按照“三个空前”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