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

  确立我省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目标与任务,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迫切需要科技提供有力支撑。

  我省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间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质量不高,名优特稀品种少;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低,缺乏高附加值的名品名牌;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弱等。在新阶段,只有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才能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2、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我省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增长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仍基本处于数量型增长的阶段。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是要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将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及时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向农业全面渗透,迅速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加速实现我省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

  3、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提高科技水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我省农产品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含量不高,贮运、保鲜及加工增值能力差,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标准、环境安全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等都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省市有较大差距。因此,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从总体上改变我省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的状况,才能把握我国即将加入W TO的机遇,调整和优化我省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农产品贸易,增强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

  4、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来解决。我省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干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等。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特别要发挥科技在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减灾防灾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我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

  5、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精神,以加速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心,以实现农业新的技术跨越为目标,以加速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为重点,构筑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根据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省农业科技的自身特点,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遵循如下原则:

  ———加大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既要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自主研究与引进提高相结合。在进一步组织精干力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逐步缩小我省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利用现有资源与开发潜在资源相结合。在坚持现有资源综合开发和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农业潜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农业相结合。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为先导。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基础和能力,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

  ———面向国内市场与面向国际市场相结合。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业科技必须从为开拓国内市场提供技术保障,转向为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保障,积极把握加入W TO的机遇,整体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6、农业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力争用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解决当前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到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以上;再用5年的时间,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技术跨越,使我省农业科技整体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在某些领域进入国内领先行列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按照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效率的要求,在今后10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和强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现代种养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使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取得积极进展。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龙型经济。建设一批对我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和支撑作用的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示范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科研、示范和产业基地,为农业龙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8、以节水与旱作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针对我省农业水资源短缺和浪费、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重点加强节水灌溉、旱作农业、蓄水补源等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农业节水综合技术标准体系和试验示范区,实现科学配水、用水,到“十五”末,水资源利用效率力争提高15%以上。

  ———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水库加固防险、水环境保护、空中水资源利用以及污水、浅层地下咸水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拓宽水资源利用领域;针对不同区域水资源状况,研究开发山区集雨、截潜蓄水、平原土壤蓄水、苦咸水利用和沿海区海水淡化灌溉等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和水平。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技术。重点发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水肥调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集雨节灌技术、抗旱保水技术和保水材料开发与应用等旱作农业技术,构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旱作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加速研究、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加速推广高效输配水技术和新型节水灌溉等技术,重点研究、引进符合我省省情的先进、适用的控制灌溉技术与设备等。

  ———建立农业节水综合试验示范区。在不同类型区建立10个综合性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样板。

  9、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在继续提高农产品产量性状的同时,重点转向培育、引进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优质专用品种、名特稀品种和抗旱节水品种。“十五”期间,培育100个农作物新品种(系),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一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

  ———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以改善品质为主,培育优质、专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确保在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的研究优势。重点支持专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棉花等新品种的选育。

  ———加强畜禽、水产、果品、蔬菜、林木、花卉、牧草、食用菌等新品种选育及引进。充分利用国内外品种资源和我省特有遗传资源,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快优良新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品质,增加产量,改善和提高贮藏、运输、加工和抗逆性能。同时,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加强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分类、整理与创新工作。

  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圃与基因库,建立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利用生物、物理、化学、航天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种质资源。

  ———加速种子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加强种子繁育、加工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加强新品种保护,培育和支持一批大型种子企业和企业集团。

  10、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突出抓好设施生产,加速畜禽、水产养殖的工厂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实现畜禽、水产业品种优良化、饲料专用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设施现代化、疫病控制综合化、产加销一体化,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推动畜禽和水产业全面发展。

  ———加强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环境净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场疫病监测、控制技术和环境净化技术;加强动物保护工程建设,加速高效疫苗、新型兽(鱼)药的研究与开发。

  ———加速新型饲料及其加工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研究优质蛋白饲料、农副产品饲料的开发利用技术;应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高新技术,加速研究并推广安全、无污染、高效的饲料添加剂;研制开发饲料加工成套技术与设备;建立主要畜禽、水产营养标准和饲料标准,提高信息技术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发展草地畜牧业,防止草地退化。围绕退耕还草,研究撂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各类草地持续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及退化草场改良技术;加速优良牧草、饲用作物等种植技术的开发,发展草产业;研究圈养舍饲、以草定畜、围栏轮牧等技术;保护草地生态环境,遏制草场退化,提高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渔业,提高水域生产能力。海洋与淡水水域开发并重,加强浅海、滩涂渔业高效技术的研究,并积极向外海养殖延伸;加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防治养殖水域污染。

  11、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延长农产品保鲜期限,减少运输、贮藏过程中的损失;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健全主要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标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运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优先支持大宗农林畜渔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等技术及设备的开发与引进,培育开发30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新产品。

  ———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重点加强粮棉油、肉蛋奶、果品、蔬菜、水产品等优质生产、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优先支持畜禽、水产、果品、蔬菜、花卉、食用菌、药用动植物等高加工附加值农产品的优质生产配套技术的引进与开发。

  ———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支持粮食、油料、果品、蔬菜、肉类、奶类、药用植物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20个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技型龙头示范企业。

  1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技术。以改善我省农业和农村自身生态环境为目标,为林区保护与植被恢复、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灾害防治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优先支持天然林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与重建技术研究,加强抗旱植树种草技术、控制坝上地区草场退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控制水土流失、水土污染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及其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重视农业减灾防灾技术研究。主攻重大病虫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预测预报技术,建立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病虫害及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体系。

  ———建立一批科技防沙治沙示范区。加速攻克一批防沙治沙关键技术和沙产业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建设张北、怀来、丰宁3个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基地。

  13、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培植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

  ———加强转基因植物研究。重点支持植物抗性基因标记、克隆与转移技术的研究和农作物、林木、果品、花卉、牧草等新品种(系)培育方法的研究,积极开展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研究。

  ———大力开发农业生物技术及制品。优先支持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生长(或抗逆)调节剂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培育农业生物制品新兴产业。

  ———开发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综合性农业信息网络;加大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等动态监测系统和重大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等。

  ———大幅度提高农用工业技术水平。优先支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节水灌溉、规模养殖、设施农业等新型机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支持环境相容性好、安全、高效的农用新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建设10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培育20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认定30个农业高新技术产品。

  14、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建设。通过参加国家科技项目的竞争和加大省内科技投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工作,增强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突出农业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种质资源搜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和利用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数据信息系统;支持植物抗逆性生理研究、农业重大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机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等。

  ———建立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研基地。根据我省的需要和专业、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建设10-15个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15、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和完善一支由科研、推广、管理方面人员组成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队伍,大胆地把年轻人推向重要的科研、推广和管理岗位。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下大力显著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队伍。结合我省农业科技的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领域研究,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造就一批高层次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队伍。

  ———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合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加速培养一批高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和农民技术推广人才,建立大批的农业科技示范户。

  ———加速培育一批高级农业科技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熟悉国内外农业经济、科技动态,管理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职业高中、农民夜校、函授、技术讲座、专业培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在广大农村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四、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6、改革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体制,提高创新水平。通过对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改革,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组,建立起以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主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学科齐全、分工明确、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体系,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采取不同方式予以支持。

  对主要从事种质资源保护、常规育种、病虫害防治、资源环境保护、高新技术研究、科技情报等基础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加大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主要从事杂交种子、苗木、花卉、肥料、农(兽)药、饲料、农产品加工等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集团),或进入企业(集团)。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使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转制后的农业科研机构,仍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承担政府下达的科技任务,享受国家、省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优先获得各种专项基金的支持;对主要从事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等科技服务类机构逐步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或转变为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可以通过任务的形式给予支持。

  ———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按照当地的区域特点和现有的专业优势进行相应调整。这级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该保的一定要保住,该放的一定要放活,不统一规定比例,不搞一刀切。保留下来的院所也要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合理分流多余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示范、推广上,逐步发展成为能确实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专业性研究开发中心或科研成果示范基地,成为联系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17、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提高成果应用水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一线科技力量薄弱和部分人员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引入新机制,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推广队伍的多元化、推广手段的现代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推广行为的社会化,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新体制。

  ———充分发挥国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按照“改革省级、市级,稳定县级,充实乡级,发展村级”的原则,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技术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更新,分流多余的非专业人员,提高推广队伍素质。同时,要在组织形式、服务领域、推广方式、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提高推广效率。

  ———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科技推广、技术转让、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或利用节假日,兼职从事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政府可以通过项目的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

  ———积极发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和信息的示范园、辐射园和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

  ———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和自身经营活动的需要,从事相关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示范推广项目的形式予以扶持。

  ———大力发展各种民办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使之成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由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

  18、改革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改革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制度,实行择优委托制度和项目主持人信誉评价制度,对重大项目试行论证制、招标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和联合攻关,对“产、学、研”联合项目优先予以立项支持。

  ———改革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在不断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改革经费使用方式,推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不定期审计制。在资助方式上,区别不同性质项目,采取全额资助、差额补助、贷款贴息和创新基金、风险金投入等。

  ———改革科研机构人事制度。科研机构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决定本单位岗位设置、岗位任职条件和比例;科研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建立科研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度和人员招聘双向选择制度;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优化人才环境,促进科研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

  ———改革科研机构分配制度。允许科研单位自主决定内部分配,按岗定酬、按绩取酬。积极探索并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和方法,使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技术资本化,允许科技人员以技术、服务、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分配;鼓励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从事兼职工作并合法取得收益。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逐步实行现代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行理事会决策制、院(所)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度。要赋予科研机构充分的自主权,最终实现对非营利机构管理的科学化。

  ———转制的科研机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础上,依法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我发展。

  五、为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营造良好环境

  19、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积极改善我省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我省农业基础仍十分薄弱,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发达,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尚不具备农业科技有偿服务、自我发展的条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仍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

  ———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按照《河北省农业投资条例》的规定,各级农业科技三项费占三项经费总额的比例要确保省级不低于35%,市、县不低于40%,并力争在“十五”期间每年有所增加;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引进及其产业化开发;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都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科技专项经费,用于与工程项目相关的科技工作,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经费管理渠道不变。

  ———认真落实国家政策,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资助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企业要将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开发工作;允许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农业科技基金会,专门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和奖励农业科技人员,基金会可以用企业或个人冠名。

  农业科研成果除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专利、奖励外,政府对科研单位、企业、个人或其他民办科研机构、协会等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农业研究成果可采用政府后收购或补贴的办法给予支持,保护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省政府后收购或补贴办法由省科技厅与省财政厅共同制定。

  社会力量资助非关联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其资助额可以全额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农业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费用,可全额计入生产成本。

  转制为企业的农业科研机构,自转制之日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技开发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5年内免征所得税;对直接用于农业科研、试验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关税;对农业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加强金融、保险业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加大风险投资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保险制度。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信贷对农业科技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对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对符合条件、能够提供合法担保的科技项目,优先发放科技贷款和技改贷款;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大贷款支持力度。保险机构要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降低农业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按照W TO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各级财政可以设立灾害保险补助金,对农业保险提供担保费补贴。

  20、加强农业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河北省农业投资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同时,抓紧制订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地方性农业科技保护法规,为我省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1、加强农业科技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农业科技国内外合作与交流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经验,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保护农业知识产权,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留居海外人员、外省市人员来我省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或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利用国内外的农业科技与信息资源,为我省农业发展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我省农业科技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下大力搞好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