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把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现就调整农业结构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思路及目标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80年代,在“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我市农业单一的粮食生产格局有所突破,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民就业空间扩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广度贯深度进军,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促进了我 市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从我市目前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上看,我市农业基本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状态,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很低。农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无霜期短,特别是干旱因素的制约,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大宗农产品普遍积压,中低档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受此影响,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调整农业结构已成为事关农业、农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农民收入能否不断增加的大事。

  (三)今后几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总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围绕一个目标(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调整四个产业(即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四个基础(即农田水利基础、生态基础、科技基础、流通基础),加大投资力度,引深农村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要逐步改变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通过集约经营,高单产水平。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进草、灌、乔结合的生态建设,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努力,使我市农业由现在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格局逐步转变为以种养加并重的生产格局。山区和陡坡区种草种树,增加植被,重点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缓坡区抓好小杂粮生产;川区重点抓好粮食特别是饲料和蔬菜生产。使我市成为草、灌、乔茂盛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小杂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全市农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农村务农劳动力的收入明显提高。

  (五)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是;近期内,通过调整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到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种植业收入达到900元,年增加50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800元,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0元。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年增长速度力争达到20%-30%,到200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全市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人接近或达到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六)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2)坚持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则。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4)坚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原则。5)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6)坚持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原则。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七)种植业。根据我市的农业资源状况和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玉米可能会受到冲击的趋势,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扩大杂粮生产,扩大油料生产,扩大蔬菜、瓜类生产,扩大名优特产品生产。(l)扩大杂粮生产。杂粮是我市最具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宗骨干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要扩大面积、优化品种、提高品质、适应市场,使杂粮成为我市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要以山药、谷黍、豆类、夜麦、养麦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规模生产,把我市建成杂粮生产基地。山药面积今年发展到80万亩,产量达到6.5亿公斤,2005年,发展到85万亩,产量达到7 5亿公斤;谷子面积今年达到36万亩,产量达到5000万公斤;到2005年,面积达到41万亩,产量达到6500万公斤;黍子面积今年达到63万亩,产量达到5000万公斤,到2005年,面积达到69万亩,产量达到6000万公斤。玉米是我市大宗粮食作物,今后发展的方向主要用于饲料,要压缩面积,提高产量、提高品质。玉米面积今年要压缩到100万亩,产量4亿公斤,到2005年,面积下调到74万亩,产量保持4亿公斤。(2)扩大油料生产。油料是我市主要的经济作物,要扩大面积、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到2005年,油料产量由现在的5000万公斤,增长到 7500万公斤。(3)扩大蔬菜、瓜类生产。蔬菜、瓜类生产要立足本地,扩大外销。要抓好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变一季生产为多季生产。今年日光节能温室要新发展3000亩,达到8000亩,到2005年,发展到3万亩。要特别抓好反季节蔬菜、瓜类生产,春提前,秋延后。同时,抓好“粮改菜”,有条件的地方“菜改花”。南郊、大同等县区要着眼于市区的蔬菜、瓜类供给,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等县要着眼于京津地区的蔬菜、瓜类市场,使我市成为北方地区蔬菜生产大市。(4)扩大名优特产品生产。我市黄花、黄芪、苦荞、绿豆等农产品地域性强、品质好,产品驰名中外,要扩大面积,提高产量,形成规模,增加效益,使之成为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今年黄花面积新发展5000亩,达到五。5万亩,产量达到1.1万公斤,2005年发展到5万亩,产量达到3万公斤;黄芪面积新发展3万亩,达到18万亩,产量达到4400万公斤,2005年发展到25万亩,产量达到0.6亿公斤;绿豆面积新发展2万亩,达到川万亩,产量达到0.5亿公斤,2005年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0.8亿公斤;苦养面积新发展3000亩,达到 5000亩,产量达到55万公斤, 2005年面积达到2万亩,产量达到250万公斤。

  (八)养殖业。养殖业要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牛羊等节粮、食草牲畜。要抓住退耕还草、还林的机遇,抓好草地建设、草地改良,增加载畜量。要实行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围栏种草、封山育林等措施,扩大空地面积。同时积极支持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到农村兴办家庭牧场,发展规模养殖。今年牛存栏数要由去年的15万头发展到17万头,到2000年,发展到23万头;羊存栏数要由去年的103万只发展到120万只,到2005年,发展到150万只。全市肉类总产由去年的5.8万吨,今年达到7.5万吨,到2005年,达到10万吨。全市扶持1000个养牛、养羊大户,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特种养殖是我市畜牧业新的增长点。珍珠鸡。肉鸽、肉狗、鹿、狐等特种饲养发展势头良好,要大力扶持培植,形成产业效益。

  (九)林业。林业的发展要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要由重点发展乔木间草、灌、乔结合转变。特别要注重发展灌木,到2005年,沙棘、柠条面积达到90万亩。要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确定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治沙工程、流域治理工程。生态建设示范工程、以粮代赈绿化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增加生态覆盖率。到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8%提高到23%。要把发展经济林,特别是仁用杏、京杏、葡萄等作为重点加以扶持,扩大规模,注重提高品质,形成产业。到2005年,仁用杏面积要达到70万亩。通过发展经济林,提高林业的近期收入,推动林业的发展。

  (十)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的龙头企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朝着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当前,要重点扶持杂粮、油料、黄花、黄芪、杂豆、小米、苦养、肉类等具有行业带动性的企业,通过举龙头、建基地、连农户、创品牌,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效益。去年在太原论证的13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今年要全部完成新建、改建、扩建、技改任务。这些项目主要是:新荣的杂粮、南郊的玉米淀粉、天镇的沙棘豌豆、阳高的蚕豆蛋白、大同的黄花、浑源的黄芪、灵丘的苦荞、广灵的腐干、左云的全羊等。这些项目,今年要继续投资,扩大规模,创出品牌,占领市场。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论证,上马一批新型绿色产业。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十一)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今后,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要通过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增加科技投入来实现。因此,要把兴水改土作为治旱兴农的重大举措摆在首要位置。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抗旱防洪并举。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近期力争实现人均1亩保浇地。

  (十二)强化生态基础建设。农村“四荒”地主要用以种树、种草、种灌。从今年开始。15度以上的陡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草还林。市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规划和实施办法,要选择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试点,树立典型,取得经验,逐步推广。为调动农民种树种草的积极性,省政府确定的项目区,每退耕1亩,5年内政府每年补助100公斤粮食并无偿提供树苗和草种。与此同时,要把退耕还林还草同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每建2亩高标准的基本农田退2亩坡耕地。退耕种草植树的任务,要承包到户到人,实行谁造(种草)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抓好水保工作,要把流域治理同退耕还草还林结合起来,同发展畜牧业结合起来,以此来推动生态面积的扩大。

  (十三)强化科技基础建设。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通过品种改良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加速我市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要增加财政投入,解决农村科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要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农民。

  (十四)强化流通基础建设。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减少流通环节。要继续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同时进一步放开搞活粮食销售市场。积极培养县以上批发市场,常年开放零售市场和集贸市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领域的作用,大力发展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的农村流通合作组织;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要依托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和其他中介组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形成产销联结链,以减小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十五)调整农业投资政策。农业基本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信贷资金等要进一步向农业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集中倾斜。中央和省各渠道对农业投入的资金,能够捆起来集中起来使用的,要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大局出发,实行统筹安排,集中投放,以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水利建设、种树种草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要推行报账制;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要推行招投标制。农产品加工和其他农业经营项目,要改无偿投资为贴息、入股,调动信贷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决杜绝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对产品有市场、投资回收有保障的重点项目、生产经营大户,要打破所有制界限,给予重点扶持。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允许城镇居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到农村承包荒滩、荒山、荒坡,投资投劳,进行农业开发。

  (十六)大力推行农村改革。要以土地承包、“四荒‘拍卖、小型水利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以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以产权清晰、机制灵活为核心的企业组织经营制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拓宽农业利用外资领域。外资项目所需配套资金,要千方百计予以保证。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十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和组织引导。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下功夫研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力戒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大轰大嗡;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意愿,力戒强迫命令。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努力为结构调整的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坚决制止对农民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调整农业结构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