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河北省减灾规划(2000——2010)年》,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河北省减灾规划(2000——2010年)

  (河北省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二000年六月六日)

  我省是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特别是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做好减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制定河北省中长期减灾规划。

  一、自然灾害及减灾工作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概况

  由于受气候、地理、地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河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地区,且种类多,频率高。建国以来,我省几乎年年有灾,甚至发生过一些百年未遇的特大灾害。1949年到1989年我省主要灾害以水旱为主,并兼有地震、冰雹等灾害,其中以水灾为主的17年,以旱灾为主的23年。地震灾害以1966年的邢台、1976年的唐山和1998年的张北地震为甚。进入90年代,除1994、1996年以水灾为主外,其他年份主要以旱灾为主,局部有风雹、洪涝、霜冻、病虫、地震等灾害。

  据资料统计,1949年至1989,我省农作物成灾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重灾年就有22年,1963年洪水灾害造成倒塌房屋1265万间,死亡5300人。1976年唐山地震,使一座工业城市毁于一旦,242419人死亡,164000多人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全省40年来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800万亩,成灾面积2000万亩。因灾累计倒塌农房2845万间,死亡722635人,减产粮食214.35亿公斤。

  (二)主要减灾工作

  省委、省政府对减灾工作极为重视,始终作为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89年成立了河北省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开展减灾活动,指导各级开展减灾工作。各级政府对减灾工作十分重视,并逐步加大减灾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推动了减灾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减灾综合能力有所增强,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减灾协作有了新的进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减灾宣传和教育活动,加速了减灾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全民的减灾意识有了明显增强;科学技术在减灾工作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灾害损失增长趋势得到一定抑制。

  1、减灾工程建设成绩显著。根据我省春旱秋涝,旱涝交替,且往往多灾并发的特点,对大面积干旱、病虫害和洪涝多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灾工程建设。建国以来,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1115座,总库容量达104.51亿立方米。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每年完成统防统治面积1000万亩以上,并在全省建立了病虫测报网,运用微机对全省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降低了病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在气象减灾方面,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河北分系统的建设成功,使信息传输速率提高了30倍,信息量增加上百倍,飞机人工增雨和高炮(火箭)防雹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干旱和冰雹灾害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9万平方公里,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和防风固沙作用。在造林绿化方面,重点实施了以首都周围绿化、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等重点工程为主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53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近19%,较建国初期提高15个百分点。我省对1978年以后的城市、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对原有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加固,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科学并合理地确定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从1986年至今,我省已编制完成9个地级市、100个县城、20个大型工矿企业的抗震防灾规划,这些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和企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中,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非工程性的减灾措施明显加强。建国以来,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我省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灾害及其相关要素和现象的观测网络,观测资料的收集传输和交换的电信系统,灾害全程动态监测及资料处理、分析、模拟和预报警报制作系统,预报警报的传播、分发和服务系统等。建成了河北省防震减灾决策指挥中心,初步形成了地震监测资料的收集、传输、自动入库和交换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建成石家庄地震遥测中心和邯郸、唐山、秦皇岛四个地震遥测台网。形成了海洋环境和灾害监测、森林和草原火灾监测、地质灾害勘查及报灾等系统。

  3、灾害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针对主要灾害的各种防灾抗灾领导机构和灾害监测预警、紧急决策、指挥、调度、组织实施体系,初步形成了省、市、县的分灾种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了灾害分级管理、灾害快速评估、区划与灾情统计标准的研究工作,推动了灾害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各级政府投入的救灾资金逐年增加。

  4、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和预备役部队、公安干警及广大民兵在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作为我省减灾工作的快速反应力量,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减灾工作,尤其是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主要经验和问题

  总结我省建国以来的减灾工作,主要经验是:

  1、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减灾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作为基本目标,对减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在统一组织和协调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减灾工程建设和抗灾救灾,并将减灾任务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确保了减灾工作的积极开展。

  2、有关部门配合,全民广泛参与,是做好减灾工作的可靠保证。近几年来,我省坚持了以计划、经贸、地震、民政、农业、水利、气象、灾协等部门具体参与组织的“全省灾害趋势会商制度”,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利用各种信息科研成果在每年底会商来年灾害趋势,为政府制定防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在大规模减灾工程建设、抗灾救灾、灾后恢复重建中,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和预备役部队、公安干警及广大民兵的共同努力,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是减灾工作遵循的主要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减灾工程项目,重点抗御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

  4、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的作用,是推动减灾工作的强大动力。加强减灾科学研究,加速减灾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灾害管理现代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了减灾科技效益和综合减灾能力;加强减灾宣传教育,普及减灾知识,进行减灾培训,有效地增强了全民减灾意识,为深入开展减灾工作打下了基础。

  5、加强法制建设,是减灾事业顺利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建立减灾法规体系,制定有关灾害管理的法规和预案,促进了减灾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我省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减灾工程建设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的减灾规划还未系统化、规范化,减灾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单位和广大民众的减灾意识和执法观念有待加强;各种灾害监测手段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灾害评估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减灾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需要加强,灾情传递系统还不够健全;灾害救援装备落后,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需要完善,灾害应急能力亟待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指导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减灾防灾队伍需进一步充实稳定;减灾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减灾工作,大力发展减灾事业,以保证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特别重视处理好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减灾工作与经济建设一起抓的原则。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在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中,都要考虑到减灾,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开展减灾建设,发挥多种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积极推进综合减灾工作。

  ——把握全局,突出重点。要解决好减灾工作中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集中有限资金,加强重点减灾工程建设和重点地区的综合减灾工作,着重减轻对全局或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同时探索减轻其他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加强减灾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加快现有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减灾能力的进程,促进综合减灾能力的提高。减灾教育要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社会,提高全民的减灾知识水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在政府统一组织部署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做好减灾工作。

  ——加强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我省的减灾工作,提高我省在国际减灾领域的地位。

  (二)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

  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减灾工程,广泛应用减灾科技成果,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减灾工作运行机制,减轻各种灾害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1、农业和农村减灾。贯彻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指导方针,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减灾体系。要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搞好大中型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水土保持。继续把治山兴林涵养水源作为控制我省山区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的重要工作,结合首都周围绿化、太行山绿化等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对省会周围、白洋淀上游集水山地、大中型水库库区流域、主要河流上游汇水地等重要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在坝上及平原区的重点风沙区,对现有防护林工程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尽快建成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复合防护林体系,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控制土地沙化,减轻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2、工业和城市减灾。基本完成全省县级以上城镇和大中型企业的综合减灾规划,并分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企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城镇及其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抗灾设防标准;各种威胁工业生产发展和城市安全的灾害得到有效治理或控制;重要城镇、工业基地、生命线工程和骨干企业具备抗御较大灾害的能力,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类生命线工程达到遇中小灾基本不受影响,遇大灾能够短期恢复;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3、区域减灾。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减灾工程体系,实现区域减灾工程与区域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重点区域的灾害损失率明显减少;高风险区综合减灾规划得到实施,资源的开发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人为次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减灾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在同类地区得到较大范围推广;综合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4、社会减灾。减灾科技和教育队伍基本满足各种层次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减灾教育全面普及,全民减灾意识明显增强;灾情监测预警和灾害信息传递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民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备灾和灾害救援能力得到加强,保险成为灾害经济补偿的重要手段,减灾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政府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形成国家和地方现代化的减灾管理体系,使我省的减灾非工程建设接近和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减灾国际行动,实现双边、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常化,为推动国际减灾活动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任务、总方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速减灾的工程和非工程建设,完善减灾运行机制,提高我省减灾工作整体水平,推进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为完成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1、进一步确立减灾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减灾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减灾规划和灾害应急预案,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减灾工作。

  2、明确减灾工作的重点。要把大中城市,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骨干工程,以及影响全省或较大区域的灾害作为减灾工作的重点,集中力量,减少灾害损失,减轻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逐步完善我省减灾管理机制。省政府减灾协调机构要提高减灾综合协调能力,省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搞好协作,各级政府都要建立领导指挥机构,形成社会协作、联合作战的一体化防灾减灾组织系统,明确各级的责任,实行灾害分级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减灾管理体制,切实做好减灾工作。

  4、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我省综合减灾能力。特别要加强对重大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做好灾害评估工作,建立减灾信息的共享机制;完善抗灾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工业企业尽快建立抗灾救灾物资生产储备制度。抗灾救灾物资实行指定企业生产。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研究,提高抗御灾害的应急能力。

  5、加强减灾法制建设。积极开展减灾立法的研究工作,健全和完善减灾法规体系,使减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6、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减灾投入。各级政府的减灾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强而相应增加;企业要加强灾害防范并积极参与当地减灾建设;积极发展保险事业,充分发挥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作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加强民间的互助互济,建立社会化的灾害救援和救助机制。

  三、减灾工作的重要行动

  (一)农业和农村减灾

  1、重新修订并实施海河流域规划,根据变化了的经济布局和新的保护目标体系,对现有工程重新审议、补充、完善和提高,增建或补建关键性的水利工程设施;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订并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地区的切实可行的减轻洪涝和干旱等灾害的规划和针对重大洪涝、干旱和病虫灾害的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高效农田;解决现有工程老化失修、工程体系与经济体系不协调无力发挥作用等问题,力求使海河水利工程发挥多目标的综合减灾效益;要建设现代化的省、市、县三级旱灾预警系统,建设手段先进、设备精良和高素质的快速机动抗旱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打井、配套、节水设备安装、浇地组织管理等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损失。

  2、完善并实施河北省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立省级人工影响天气运作基地和省、市两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测报系统、警报网络系统、人工增雨和防雹系统、中小尺度灾害天气预警服务系统,减轻洪涝、干旱灾害的损失。加强山区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河北省气象变化监测台站,增强相应的业务现代化系统,加快气候系统的信息处理和服务功能建设;增加基层气象台站的投入,建立起与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各种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加快气候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气候资料加工处理与气候分析系统建设,进一步增强短期气候预测能力。

  3、必须十分重视海洋非工程防灾减灾措施的建设。重点完善省级海洋预报台仪器设备更新和重要岸段的自动观测站、点的加密工作;采用先进的观测手段和技术提高海洋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建立健全沿海市级海洋预报台网,到2005年建成沿海县级“点对点”接收体系,形成以河北省海预报台为中心的实地观测站,以市级发布为传播的社会服务方式,以县级为联网的查询终端的省、市、县三级海洋灾害防御体系。

  4、推进“农业植保减灾防灾工程”。通过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完善病虫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立省级和区域预警中心,实现病虫灾害的声象信息传播,组建和装备灾害性病虫的机动防御队伍,做到提早预警、迅速防治,把病虫封锁控制在一定区域内,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引进,实施分区治理,提高植保防灾减灾科技含量。

  5、在滹沱河、滏阳河和大清河分洪滞洪区,在黑龙港洪涝、干旱、病虫、地面沉降多发区,在太行山、燕山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和冀西北强烈水土流失区,搞好救生避险,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在重点地段设置挡墙、拦沙坝等骨干工程。坝上高寒风沙少雨和渤海湾沿岸风景潮、海侵灾害多发区等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建立不同规模、类型和形式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试点和示范区。积累完善测、报、防、抗、救、援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为适应规范化的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创造条件。

  6、加强对资源开发强度、灾害高风险区发展等宏观调控,协调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的关系,建立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灾害评价制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

  (二)工业和城市减灾

  工程减灾方面,抓好预防洪水、地震、台风、风暴潮、巨浪、滑坡、泥石流、崩塌、火灾等灾害的骨干工程及安全防灾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大中型工业基地、交通干线和通讯枢纽、重要设施、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灾水平;完善企业的减灾体系,加强企业减灾工程设施建设和危险源的管理,控制次生灾害发生;城市及其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建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灾设防标准;全省重点防洪城市完成规定的防洪工程建设,其他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也要使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各级政府应把防潮堤坝及其他沿海防灾设施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我省南部沿海灾害发生频繁或历次成灾较重的岸段,要分阶段逐步采取水泥永久性堤坝替代目前的土坝,提高防灾减灾的自保能力。

  非工程减灾方面,组织制定分行业的工业减灾规划和城市综合减灾规划,加强城市防汛、防火、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城市生命线保险系统和应急系统的减灾建设,提高现代化建筑和设施的消防水平。

  (三)社会减灾

  加快落实河北省防震减灾十年目标步伐,进一步加强全省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完善地震监测设施的优化和改造,加强地震通讯网建设,实现通讯现代化;制定各级城乡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预案,完善预案体系,提高地震快速反应能力;完善抗震救灾的物资储备制度,做好抗震物资储备工作;建立和完善省、市两级防震减灾决策指挥中心,为政府快速决策和指挥抗震救灾提供及时、高效、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重点做好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河北项目,河北南部三市(邯郸、邢台、衡水)地震监测预报及应急决策指挥技术系统建设;河北省地震重点监视区及大中城市震害预测,河北省震害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GIS系统建设;地震台站基地及环境建设与改造。

  加强对减灾工作的宏观管理,加快减灾立法的进程;编制全省的综合减灾规划;制定灾害风险区划;提高减灾综合信息的采集、处理、运用和共享水平,完善重大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减灾综合协调能力;制定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完善灾害应急指挥、调度和通讯系统;建立健全减灾物资储备系统;开展灾害综合评估工作,建立科学的灾害评估体系。

  通过新闻媒介、各种刊物、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减灾宣传,增强全民的减灾意识,加强中小学校的减灾教育,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水平。

  加强减灾科研工作,重视对灾害形成、发生和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划,灾害对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和相互作用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推进防治重大灾害的应用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快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实用科学技术和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在减灾领域的广泛应用。

  提高企业及社会群体对保险的认识,强化保险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参加财产保险,增强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积极推动救灾捐赠工作的经常化和社会化,提倡民间的互助互济活动,鼓励社会团体广泛参与减灾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帮助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提高抗灾能力;完善灾害医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的抗灾和应急能力。

  (四)减灾国际合作

  工程减灾方面,鼓励在重大减灾工程建设中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建立各种类型的减灾示范区或示范工程。

  非工程减灾方面,积极推动在政府减灾能力建设,信息交换,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加强减灾国际合作是我省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欢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参与我省的减灾建设,积极进行人员、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减灾活动,为更安全的21世纪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