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教委《面向21世纪河北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的关键时期。深入实施“科教兴冀”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全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明显的成绩,为未来新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但是,目前我省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人才培养能力、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冀”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全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省教委根据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河北实际研究制定了《面向21世纪河北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我省教育跨世纪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同组织实施《面向21世纪河北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更大的工作干劲,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我省教育的全面振兴,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河北教育带入21世纪。

  面向21世纪河北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河北省教育委员会2000年1月15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前十年是我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的关键时期,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大量专门人才,已成为实施“科教兴冀”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促进河北教育的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的步伐,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加大“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力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知识创新、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根本任务,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在全面实现“两基”的基础上,积极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转变教育思想,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使我省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基本建成教育强省,为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02年,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有条件的人口大县要建一所特教学校,其他县可在普教学校附设特教班或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入学率达到88%以上;3——5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55%以上;高中段入学率达到55%;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9%;在学研究生增长到7000人。

  ——到2005年,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下,辍学率控制在1.5%以内,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省和各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特教大专班和中专班;3——5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65%以上;高中段入学率达到65%;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在学研究生达到10000人。

  ——到2010年,要在2000年基本实现达标的基础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切实达到高标准、高质量;3——5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达到16%以上,燕山大学要向全国重点骨干大学目标奋斗,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和其他院校的一批重点学科要进入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有显著改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建成面向21世纪的与京畿大省地位相适应的教育强省,基本上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运行机制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善学习成绩评价办法。

  3、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德育工作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切实搞好大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加强德育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4、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了解、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和科学营养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学生应选修一定学时的文化艺术课程。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向大中小学生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

  5、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学前教育。从2000年开始,省政府在教育经费预算安排中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到2002年,城市市区基本取消学前班,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0年,农村基本取消学前班,建立起相对独立、规范化的幼儿园。

  6、加快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要普及普通话,语言文字应用基本规范化。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规体系,增强全社会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意识。

  (二)实施“两基”巩固提高工程

  7、加大“普九”攻坚力度。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2000年全省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要切实抓好“两基”达标后的巩固提高工作,建立“普九”复查制度,对“普九”达标县每三年复查一次,强化各级政府抓“普九”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责任。省、市、县继续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

  8、大力推动薄弱学校的转化提高。各地、各学校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突出抓好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工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到2010年左右,小学基本普及外语和计算机教育。

  9、加快发展特殊教育,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加快特教学校建设,大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努力为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受教育机会,培养他们自主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到2010年,全省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的初中教育,并使其能接受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

  (三)实施普及高中段教育工程

  10、大力普及高中段教育。在巩固提高“两基”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规模,增量发展。全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要保持现有比例,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积极发展具有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双重功能的综合高中,形成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中专、技工学校等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从2000年开始,省政府每年设立专项资金,促进高中段教育的发展。

  11、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扩大办学规模,走产教结合的道路,突出职教特色,规范办学。职教中心应充分发挥综合性、多功能的作用,努力办成当地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实用人才培养与培训、商品展销和信息传播的中心。加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之间、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综合高中之间的沟通,建立开放性的现代学校制度。

  12、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产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必须经过学校培养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就业上岗。实行技术准入制度的工种,毕业生通过鉴定的比例要逐步达到90%以上。改革课程体系,制定教材建设规划,组织和指导编写专业示范教材。积极推行课程综合化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各学校要集中力量办好几个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

  13、积极推进普通高中的改革和发展。坚持内涵与外延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学校布局调整、高初中分离、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灵活多样的授课制等形式,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优化结构,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积极发展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公办民助”改革试验,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适当放开。到2000年,全省有50所以上的普通高中改为综合高中,建成50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到2010年,综合高中占到普通高中的50%以上,普通高中逐步形成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多样化的格局。

  (四)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

  14、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加快中小学教师培养步伐。建立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扩大师范本科生培养规模。综合大学的部分专业可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选修课,拓宽师资培养渠道。尽快实现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改建3——4所师范专科学校为师范学院。中等师范学校应与当地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少量条件较好的可以独立改建为师范专科学校。

  15、加大培训力度,全面开展继续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大幅度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倡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高中段教师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开展计算机、外语等技术培训和等级认定,3——5年内,使乡镇以上学校的教师基本胜任多媒体教学。到2010年,小学教师基本实现专科化,初中教师基本实现本科化,高中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其中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幼儿教师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40%以上。

  16、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采取在职培训和脱产进修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批中小学及职业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到2010年,在特级教师中培养100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在持证上岗的基础上,试行职级制,普遍开展提高培训,培养1000年省内外知名的校长。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培养10000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

  17、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省建立教师资格审定中心,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积极推行教师聘用合同制,实行竞争上岗。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中小学在编制内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非师范类高等学校毕业生经过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者可到中小学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制度。

  18、按照新的住房政策,加快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继续鼓励、支持学校集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优先保证中低收入教师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承租廉租住房。到2000年,使全省各级各类教师的住房状况基本实现好转,教师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居住水平,成套率达到85%以上。

  (五)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工程

  19、积极发展各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扩大高等教育整体规模。以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扩大培养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本科教育专业口径,增强为河北经济建设服务的适应性。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从2000年开始,省政府对16所本科院校尤其是9所骨干大学要实行重点倾斜,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快教学用房、实验仪器与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图书资料、科研条件、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

  20、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扩大走读生规模。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主要实施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具备条件的重点大学要积极建立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力量办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实施职业专科教育。高校的学科专业要覆盖我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各个领域,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形成学科门类齐全、层次结构合理、发展重点突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和自学考试等有机衔接和融通,多形式、多层次、开放性、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21、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改制或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或在部分本科院校中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途径,建设一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省每个设区的市至少要建设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学校要重点办好若干个示范专业。用3——5年的时间,初步形成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骨干专业群。力争有2至3所高职院校能进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行列。积极发展学历、非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和部分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非学历高职教育,取消招生入口限制,努力为大中型企业培养技术骨干。

  22、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探索开放办学的道路。改革成人高校办学体制,增强内部活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扩大成人本专科培养规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考点网站,扩大自考规模,提高毕业率。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远程教育,逐步放宽招生政策。

  23、积极吸引省外高校到河北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充分利用部委属院校和京津高校优势,与省内高校、中专联合办学,扩大我省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省外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在河北独立办学或联合办学,根据学校意愿可纳入我省管理范围,并在土地、师资、生源、收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

  (六)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24、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普遍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与知识创新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教师队伍。重点实施“115”人才培养计划,即“特聘教授计划”:在全省高校遴选或引进10名左右50岁以下的具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给予重点扶持,更新、完善研究手段,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对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程予以经费匹配,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一部分人能够达到院士水平。“名师计划”:在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中,设立100个左右的特聘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给予重点支持,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分批遴选50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财政拨款、学校支持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使其尽快成为我省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每年评选10名35岁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对其科研课题给予支持。

  25、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培养规模。到2000年,新增博士点8个、硕士点20个;到2010年,力争博士点达到80个,硕士点达到300个左右,硕士生基本做到立足本省培养。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增加地方招生计划,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重点扶持我省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急需的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大力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对具有创新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予以奖励。

  (七)实施高校“双重工程”

  26、加快“双重工程”建设。加快河北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确保2000年完成首期建设计划,并按时通过国家验收。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都要继续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色,经过努力率先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鲜明特色的重点大学,大部分重点学科接近国内先进水平,20个左右的学科接近或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继续采取措施加强对其他骨干大学建设的力度。全省各高校要在现有学科专业中遴选一批基础好、水平高、发展潜力大、我省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增列为省级重点学科。

  27、加大“双重工程”建设监管力度。省级重点学科实行“滚动发展”,要制定新的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定期检查,对不合格者取消重点学科建设资格,并补充新的重点学科。各高校在抓好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并予以重点投入。努力增加重点骨干大学和重点学科专项经费投入,使“双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八)实施高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工程

  28、加强重点科研机构建设。省财政、计委、科委、教育等部门要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共建、共用,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高校重点研究所(室)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发展高校科学技术优势为目标,加强电器及自动控制、化学工程、分子生物学、光学、非金属材料、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方面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到2010年,力争使高校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0个。积极探索重点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三位一体建设的新机制,实行资源共享,组织联合攻关。

  29、积极发展高校高科技企业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用产业的标准和市场机制,结合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组建和发展一批以高校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高科技企业,给以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组建企业集团。通过5年左右的发展,力争使燕山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校办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年利税超亿元;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学院等院校创办的企业年利税达到5000万元以上。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高校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改制为上市公司,融通社会资金,取得更大的发展。在高校高科技企业集团建立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为高级专门人才提供相应的精神、物质回报及发展空间。对高校在校内或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的科技园,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30、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大学要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部分学科要建成教学科研型学科,其他院校基础较好的学科也要向教学科研型转变。根据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结合重点学科、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制定高校基础研究、高校技术研究的具体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支持50个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广阔、有潜在重大经济效益的项目,以增强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的实力。

  31、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太行山道路”。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入股、与企业组建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共同进行重大项目开发、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等多种渠道,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理工类院校的重点学科和骨干研究机构至少与一个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基地,到2010年,使产学研基地达到30个,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中心20个。企业要把接受学生实习和生产实践作为应尽的社会义务。农业院校以河北农大为龙头,联合省内农业学校和其他学校,加强农业区域开发,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九)实施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工程

  32、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按照面向市场、统筹规划、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原则,在现有教育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式教育网络。高等学校要加快远程教育网建设步伐,开设网络课程,建立网上大学教学体系。近年内,重点建设好300年普通中小学和30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积极组织骨干力量,抓好教学软件开发和音像教材建设。在全省中小学广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素质教育和师资培训。

  33、加快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在配齐、配合各学科教学仪器设备和普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重点,不断优化配置各学科先进的实验(训练)仪器设备,建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管理规范,使用高效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体系。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强化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到2002年,全省城市中小学、县实验小学和高中各学科教学仪器设备要达到或超过一类标准。2010年,80%以上的高(完)中和城市中小学分组实验教学仪器要达到一人一组,普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农村中小学也要加快教育技术现代化步伐。

  34、加快教育科研网络建设。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利用卫星实现视频传输和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建立河北教育电视台和河北教育计算机网,作为远程教育网的专业平台和骨干网络,并与公众、专业信息传输网络和有线电视网实现高速连接,形成卫星视频传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多元化远程教育体系。2000年完成省级远程教育中心和市级卫星地面中转站建设并联通国家网络中心,全省本科院校全部入网,并争取计算机网络进入3000名高校教授家中;全省300所职业中心,初步建成校园网,与省远程教育中心网站联网,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联网。2002年,全省本科院校完成校园网建设,全部重点中学、中专学校以及部分城市普通中学入网;2005年,全省多数城市中学和小学入网;2010年,建成覆盖全省大中小学和各层次教育系统,多规格、多形式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35、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步伐,适应我省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的需要。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要把计算机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小学积极创造条件普及计算机知识。

  (十)实施成人培训工程

  36、大力开展一员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深化农科教结合和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使之成为集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信息咨询、经营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基地。2002年22%、2005年32%、2010年50%的乡镇成人学校达到省级示范校标准。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文化、法制等知识,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法律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每年要在800万人次以上,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每年在200万人次以上。

  坚持不懈地扫除青壮年文盲。结合学科技,切实做好脱盲后的巩固提高,确保巩固率在95%以上。

  37、积极开展职工教育。认真贯彻执行《河北省在职职工教育条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推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定期接受培训的制度,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下大力抓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按照《河北省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省委冀字〔1999〕48号文),全面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职工培训,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下岗和转岗人员都接受不同层次和时限的职业培训或正规教育,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推进企业、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三、深化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一)加大改革力度,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体系。

  38、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强烈愿望,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并抓好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调整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宏观结构,打破现行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封闭状态,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多种形式地发展高中段教育,动态地调整高中段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结构比例。高中段各类学校可以实行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扩大本科和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鼓励并支持高等学校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和开放性现代学校制度。从2000年开始,选择3——4所省属高校进行学分制改革试点。

  39、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可依法独立办学,可与职业类公办学校合作办学,可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从2000年开始,选择若干所高等院校试办“民办公助”的“二级学院”。选择2——3所专科学校整建制进行“公办民助”改制试验。有计划地推进公办中小学和公办职业学校探索“公办民助”等办学形式的改革。

  新建扩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政府无偿提供办学用地,免收校舍配套费用,省有关部门要制订具体实施办法。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与人事部门合作建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统一管理社会力量兴办学校聘用专职教师的人事档案及人才流动等工作。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评估、督导和检查制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

  40、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布局,积极探索开放办学的道路,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学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9所骨干大学要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对现有省属、市属中专学校进行调整,省只办少数面向全省行业性较强的学校,大部分实行“以市为主、省市共建”的体制,各设区市集中力量办好3——5所3000人以上规模的综合性中专学校。按照提高规模效益的要求,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

  41、加快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减少内设机构,大力精减非教学(科研)人员,合理提高生师比。深化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全员聘用制、教师聘任制和教育职责制度。加大分配改革力度,探索建立新的分配机制,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学校的后勤部门要逐步从学校中分离出来,建立实体,形成集约化联办后勤的格局。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在学校附近建立学生公寓、餐饮服务等设施,力争3——5所内所有高等学校全部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

  42、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2001年,我省高考科目实行“3+X”改革方案,实现网上录取。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高等职业学校高考制度进行改革试验,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实行技能考试和文化考试相结合;专科升本科考试由师范类向非师范扩展;允许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到本科院校学习;改革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办法和高中会考制度。发挥招生考试机构在网络渠道、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把招生考试机构建成为各类院校和广大考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中介组织,建立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科学规范的招生考试制度。

  建立以学校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相结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到2002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建立起覆盖全省并与全国沟通的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完善师范类毕业生定期服务制度,推广师范类毕业生到乡以下学校定期任教的做法,缓解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的问题。

  43、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各级各类教育要努力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开展与国外教育机构和友好组织的联系,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团体和个人的联系,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开展与港澳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外国语高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开展教育管理和有关业务人员境外培训工作,努力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建立教育对外交流中介机构,搞好服务。在科研启动费、住房分配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省服务。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

  44、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确保全省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从2000年开始,省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投资的比例逐步提高。自2000年至2004年的5年中,省本级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实际,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45、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必须确保必要的投入。切实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公办中小学教师工资实行全县统筹。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乡用,足额征收,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建立国家、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新机制。明确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的投入责任,正确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教育消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名牌骨干学校和热门专业的收费标准可以高于一般学校和一般专业;各级各类公办改制学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适当放宽。继续实行积极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鼓励社会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共同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省、市、县政府要继续安排专款,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和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特困生的资助力度,在义务教育阶段,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保证品学兼优学生不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继续做好“寒门学子基金”的资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和困难学生补助制度,鼓励个人贷款上学。

  实行教育经费审计制度。各级审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教育经费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审计,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依法治教。

  46、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自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抓教育的有效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实绩的考核,把重视人才培养、保证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教育办实事等列为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建立和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定期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47、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各级政府及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教,切实转变职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管理。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学校法人地位,落实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加快地方教育立法,健全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加强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建设,建立有效的教育执法体制和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教育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8、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强化督政督学工作,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建立“两基”复查和验收制度,全面展开中小学督导评估,逐步建立起对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督导评估的有效机制。

  49、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和决策研究,加强各级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课题管理。加强群众性科研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学普及和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试验活动。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策工作。

  50、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高等学校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不断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实践,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认真组织实施高等学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新方案,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

  加强高等学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知识性、文艺性业余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高等学校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