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农业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抓住机遇,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模式,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基础,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贡献,为发展西部经济和缩小东西部差距创造条件。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条件具备,意义重大

  (一)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已有一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生产条件初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四川盆地、新疆盆地、陕西关中平原、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等主要农产品集中生产区域,已成为我国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畜牧业较快发展,传统草原牧区的地位更为突出;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

  (二)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拥有深厚潜力。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农牧区。该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以上,草地面积占全国的2/5,水资源年均总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特种资源独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很大。

  (三)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新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地位和加快农业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有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和积极性,成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使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条件大大增强。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农业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新的空间。

  (四)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目前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治理和建设难度很大;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凝聚强大的群众基础,才能为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战略性结构调整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明确发展思路,优化区域布局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能套用东部地区发展的模式。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研究新办法。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思路是,贯彻中央关于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针,明确发展目标,大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不能走破坏资源和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老路。突出发展重点,主要抓好草原生态建设、特色农业、畜牧业、退耕还林还草、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转变发展模式,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化、内涵式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的发展道路。

  立足西部地区自然区域经济特点,实行科学布局,分类指导。以400mm等雨量线为界,该线以西以北地区,包括陕西北部、甘、宁、青、新、西藏北部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区,为温带、寒温带气候,光热资源丰富,自然植被以草为主。要重点加强草原建设,发展草地畜牧业、旱作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该线以东以南地区,包括陕西南部、川、渝、云、贵、西藏东南部,属于湿润半湿润区,为亚热带、热带气候,水热资源充足,适于植被生长。要重点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农区畜牧业和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及水产养殖业。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本地的农业发展方向。

  三、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步伐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在认真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

  草地和草地畜牧业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迫于生存压力,西部地区曾大量开垦草原,过度超载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当地广大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加快草原建设和保护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当务之急。

  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要坚持分类指导。北方天然草地资源保护区,是我国传统的牧业草原地区,要重点保护草地植被,严禁毁草开荒和过度放牧,大力改良退化草地和建设基本草场,同时在沙地和沙漠边缘区种植旱生牧草与灌木,遏制草地沙化的势头。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保护区,要以保护草地天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草地植被保护与恢复,重点搞好江河源头区草地保护。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草地植被恢复区,要通过退耕还草工程,实行草、灌、乔结合,恢复和增加草地植被,在严重水土流失区大力种植抗性强的牧草。西南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区,要建设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实行草田轮作,搞好草畜配套。

  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草地治理和建设。根据全国草地生态建设规划,对全国草原进行分区分类治理和建设。力争到2005年,在西部地区治理和建设草地2.2亿亩。其中:改良草地2亿亩,建设基本草场0.2亿亩。二是抓好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争到2005年,初步建立适合我国不同气候带特性的牧草种子繁育体系。三是搞好草地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和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力争到2005年,初步建立草地动态监测、草地鼠虫害测报、草原监理等体系;在巩固完善现有13个草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新建一批草地自然保护区。四是全面落实草地承包经营,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建设和保护草地的积极性。五是加大《草原法》执法力度,依法保护草原。力求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初步遏制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禁止对草地植被的破坏,对已开垦的草地逐步还草,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西部地区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棉花、糖料、瓜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具有非常突出的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资源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把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面向东、中部地区和国际市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要抓好七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主要是: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广西和云南甘蔗、内蒙古和新疆甜菜生产基地,西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西北地区苹果、葡萄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四川、云南、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新疆等地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云南、甘肃、内蒙古、陕西和西藏等地的花卉生产基地,重庆、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等地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云南、贵州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在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形成区域经济支柱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不能盲目铺新摊子。把发展加工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结合起来。积极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为主的乡镇企业。

  (三)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西部地区现有耕地5.7亿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万亩,要有计划地做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15-25度的坡耕地有1.35亿亩,要通过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果或种草。西部地区约有2亿亩草原被开垦,其中约有5000万亩分布在水源、耕作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可作为农牧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田,其余1.5亿亩低产田、撂荒田要有计划地全部退耕还草。

  西部地区林草的自然生产界限十分清晰,退耕还林、还草要尊重自然规律,属毁林为耕的要还林,属毁草为耕的要还草。退耕还林、还草要尊重经济规律,注意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确保他们在退耕后生活水平不下降,经济收入有来源,能够安居乐业。退耕还林地区可以适当发展高效经济林、果;退耕还草地区要加强草场改良和基本草场建设,提高草原载畜能力。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试点,逐步推开。为保证退耕还林、还草顺利进行,应把一些地势比较平坦、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耕地建设为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采取“以建保退”、“建一退二还三”的办法,切实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四)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西部地区旱地面积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81%。干旱缺水和水资源利用不科学,是制约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多数地方不具备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少数区域发展灌溉农业,也要防止全流域生态系统的失衡和恶化。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经济成本相对较低、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旱作节水农业。西南地区虽然水源比较充沛,但相当一部分丘陵、山地没有灌溉条件,也经常受到干旱的威胁,要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适当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要大力推广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控制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旱作技术体系,积极发挥农业机械在旱作节水农业中的作用。力争到2005年,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

  大力发展西部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营造生态家园。力争经过到5年左右的努力,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选择若干个县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在一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

  (五)加快发展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

  要把发展畜牧业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下大力气调整畜群品种结构,转变养殖方式,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调整畜群品种结构,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效率高的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提高优质牛、羊品种的比重;加快发展奶牛和优质细毛羊生产,尤其要加快奶业产业化。要逐步转变养殖方式,牧区畜牧业的发展要做到草畜平衡,实行舍饲与放牧相结合,建设基本草场,实行划区轮牧;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要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秸秆养牛、养羊,提高胴体重和出栏率;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禽类饲养。继续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畜产品加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六)切实加强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粮食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也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西部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口粮自给。西部地区现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亿亩(其中有灌溉条件的2.1亿亩),只要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粮自给。要把这一部分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加强保护和建设。主要在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势平坦地带,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宁夏、内蒙古河套等灌区,优先组织实施沃土工程,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吨粮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区域平衡基地。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大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信息采集和发布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健全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监测手段,逐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农垦系统在西部农业生产和边疆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农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在西部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四、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制定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任务。西部各省区市、各行业要抓紧研究制定本地、本行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纳入本地西部大开发规划和“十五”发展规划中。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围绕上述6个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本行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编制建设规划,确定投资和建设项目。加强对西部大开发中涉及本地区、本行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政策问题和技术问题的研究,加强宏观指导。

  (二)制度和完善有关鼓励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西部各省区市要认真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同时,立足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特色农产品基地开发、草原建设等项目和农产品加工业及乡镇企业。积极研究稳步推进西部地区农村税费改革的办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切实抓好草地承包责任制,搞好草畜平衡。加强对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的有关政策的研究,吸收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开展合作。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四荒”承包、拍卖、租赁政策,继续推行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治理和合理开发。

  (三)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于科教兴农。各地区、各行业要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新成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集中力量研究、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合西部地区特点的农业优良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大力推广人工种草等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技术,以及旱作节水农业、平衡施肥与肥料深施等实用技术,加大“丰收计划”、“跨越计划”、“种子工程”等的倾斜力度。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和资源管理的科学研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区),加速各种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农科院要认真实施“科技西进行动计划”。其他科研院校也要组织动员科技人员深入西部地区开展技术开发、承包和对口支援。

  下大力气组织实施“素质工程”,有计划地为西部地区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发挥农广校的作用,把技术培训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及时向农牧民传授先进实用新技术,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积极开展工作,加大对西部地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围绕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支农投入。积极争取和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研究制定为农户提供生产性信贷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要优先考虑安排在西部地区。

  (五)发挥地缘优势,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农业对外开放

  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以及中亚、东南亚的多国接壤,发展边境贸易和出口创汇农业具有突出优势。西部地区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吸引外商投资草原建设和草业开发、畜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生产等领域,积极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以及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建立农产品边境贸易区,大力开展边境贸易。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西部地区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把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转变职能,开拓思路,加强指导和服务。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办法,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部各省区市农业部门要积极开展与西部地区农业部门的合作,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