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机关各部门:

  现将《金华市城市化发展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金华市委

金华市人民政府

二OO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金华市城市化发展纲要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不失时机地推进全市城市化进程,根据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特制定《金华市城市化发展纲要》。

  一、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积极推进城市化是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人均GDP达12268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7%,按国际通行标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特别是浙中城市群的崛起已成为全市城市化发展的一大特色。全市城市化水平也已达32%以上,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城市化水平低、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不强、城镇规模偏小、设施水平低等问题。为加快推进产业要素的集聚、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对金华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所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全市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我市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化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金华市区大城市建设这一重点,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加快由义乌、东阳、永康、兰溪等组成的中等规模城市群建设,择优重点培育中心示范城镇,走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全面提高区域城市化率和城镇整体素质。到2010年,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每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3万人以上城镇中人口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0%左右。

  ——城市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构成的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优势互补、城市个性鲜明的城镇体系,金华市区基本建成人口5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并成为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

  ——基本形成中等规模城市群。即义乌、东阳、永康、兰溪四个城市分别达到或接近中等城市规模,其中义乌初步形成大城市框架,与金华中心城市一起构成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群。

  ——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突出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干道网络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交通网络,构成区域内一小时通达的交通圈,“城市群”之间半小时内通达。规划构建金华市区300平方公里的城市道路框架,重点规划建设城市中心区10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网架,建成区内形成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邮电、通信、水、电、燃气、城市防洪等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城市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以上。全市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城市的集散功能、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进一步强化。金华市成为全省四个省级城市经济圈之一。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提高居民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左右,城镇住宅人均使用面积大于20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95%,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60%,城市垃圾处理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1平方米,恩格尔系数小于0.35.

  ——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90年代中期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5%以上。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初步建立起法制化、社会化、民主化和信息化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到2020年,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城市要素集聚、辐射功能、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水平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城市化的一般规律,走一条符合金华实际的城市化道路。

  ——坚持以现代化目标为导向原则。推进城市化要与“提前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相衔接,通过科学规划与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科教文卫、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和完善,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上更加宽裕。

  ——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在确定城市化发展目标时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工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应与城市化发展规划相衔接,使城市发展与产业的集聚、特色产业的培育相结合,城市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化,要克服阻碍城市化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政策环境。同时,要确立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思路,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在全省的开放系统中考虑城镇体系构建和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城市化应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这一原则要求我们的规划要面向长远、面向未来,做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

  二、构建由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四)重点发展金华中心城市,扩大城市规模,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金华市区作为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应以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功能方面,要凭借交通、科技、教育、人才和信息的优势,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城市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建成浙江中西部交通枢纽,信息、旅游商贸、科教文化中心,现代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交通枢纽——建成联结浙江省沿海开放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铁路、公路为主的陆上交通枢纽。铁路以现有浙赣复线和金温、金千线为基础,争取延伸金千线至安徽黄山,规划建设金?熁??牻罚熃??犔?路,形成设施较现代化、客货运输畅通的铁路枢纽。公路完成杭金衢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的金甬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相配套的省级公路主枢纽。信息、旅游商贸和科教文化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高速宽带传输网、区域网、用户网和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全省四大电信网络节点之一;完善旅游、商贸、金融等服务设施,建设区域性旅游、商贸、金融中心;以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专业学校为依托,走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路子,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工业基地——以现有的工业生产、开发能力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工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产品升级,逐步把金华市区建成以机械、医药、电子、轻纺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工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综合开发红壤资源、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化、加工系列化、产销一体化,逐步把金华市区建设成为效益型、出口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金华市区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跨入大城市行列,基本建成浙江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

  (五)加快建设义乌、东阳、永康、兰溪四个区域次中心,尽快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整体合力明显的中等规模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之间按资源优势共享、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树、区域优势共创、生态环境共保的原则,整合区域城市群的整体优势。义乌、东阳、永康、兰溪四市作为浙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自身的发展条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义乌市坚持以现代化商贸名城为目标,把中国小商品市场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龙头,强化商贸业的集聚功能,进一步巩固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的地位,成为全国小商品集散地,带动针织、服装、日用百货等工业行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到2010年,市区人口达到5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逐步发展成为以商贸为主、工贸结合的现代化商贸名城。东阳市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化工医药、服装针织、工艺美术、建筑、旅游等行业,建成全国的磁性材料生产中心。到2010年,市区人口达到35万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基本建成以工业强市、建筑大市、旅游优市、文教名市为特征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永康市应充分发挥五金机械产业的优势,以科技五金城和工业园区为依托,进一步提高五金机械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发展精密量仪、智能化仪器、仪表,发展以农用机械及配件制造为主的特种设备制造业,发展摩托车及配件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发展成为以五金工业、贸易为特色的工贸城市。到2010年,市区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以上,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兰溪市按照“打基础、强工业、促发展”的总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用高新技术改造医药、机械、纺织、化工、冶金五大工业产业,形成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的工业体系,提高工业整体素质。重视开发旅游业和改善市政设施,逐步发展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旅游城市和山水生态城市。到2010年市区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基本形成中等城市框架。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本地资源优势和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条件,做好城镇总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把扩大城镇规模与强化经济辐射和带动功能结合起来,加快向小城市迈进。到2010年,浦阳镇逐步发展成为以工艺美术和风景旅游为特色的县域中心小城市,城区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以上。武阳镇逐步发展成为以文教旅游用品生产和温泉度假旅游为特色的县域中心小城市,城区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以上。安文镇逐步发展成为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生态型县域中心小城市,城区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

  (六)择优培育和建设一批中心镇,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心镇建设本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原则,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32个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中心示范城镇,其中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要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重点培育各级中心城市的卫星镇和杭金衢、金丽温、金甬高速公路和浙赣线、金温铁路、330国道、浦义东永省道沿线的重点建制镇。到2010年,争取东阳市横店、巍山、南马、北江、六石镇,义乌市佛堂、苏溪、廿三里、上溪、大陈、义亭镇,永康市芝英、古山、清溪镇,兰溪市游埠、诸葛—永昌、马涧镇,市区的汤溪、孝顺、白龙桥、曹宅镇,浦江县郑家坞—白马、黄宅、郑宅镇,武义县柳城、桐琴、王宅镇,磐安县尖山、新渥镇等,镇区人口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的东阳市横店镇等条件具备的城镇要按照小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基本形成小城市的框架。罗店镇、多湖镇、秋滨镇、仙桥镇、东孝乡、新狮乡、苏孟乡和白龙桥镇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中心城市街区的要求,搞好道路、街景、管线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逐步与市区融为一体。同时,要按照体现城市文明、接受城市辐射、带动当地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变、结合下山脱贫的要求,合理布局、规划和建设好一批中心村。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七)以城市网络化为重点,构建现代区域交通网。交通建设要与城镇体系布局保持高度协调,以城市网络化为重点,强化主网架、主枢纽建设,完善内外交通体系,形成以金华为枢纽、中小城市为节点,干支衔接、畅通便捷,以陆上交通为主,航空、水运为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外交通方面,要加快杭金衢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金甬高速公路、金椒高速公路的建设,积极争取金华—千岛湖—黄山的铁路建设。区域交通方面,继续加快330国道、40省道、43省道、22省道拓宽改造工程,加快金华公路主枢纽客货运输中心建设。金华、义乌、东阳、永康、兰溪五座城市之间的城市网络干道,要按高标准的城市道路标准进行建设。形成金华市区至市域内中等城市的半小时交通圈。以高等级公路连接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中心镇,使全市城镇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发挥义乌机场的作用,从长远发展角度,要创造条件进一步调整和提高航空港的规模和等级。要大力加强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加快金华、义乌、东阳、永康、兰溪的过境交通及城区与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加快城市交通主网架建设,保证道路畅通。重视城市公交场站设施建设,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八)以城市供水和防洪为重点,抓好水利建设。立足于防洪抗灾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的方针,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建设城市防洪、供水和水资源保护综合防治体系。加快金华九峰水库、城市防洪堤和农村防洪堤建设,完成武义源口水库扩建工程,完善乌引工程渠系配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红黄壤改造、土地整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城市防洪工程达到50年一遇标准,农村乡镇防洪工程达到20年一遇以上标准。加快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和城市郊区的自来水工程建设,积极开展节约用水。  (九)加强电力建设,保障城镇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电力建设要以建设浙江中西部一流的电力枢纽为目标,以完善电网结构为重点,着力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重点抓好金华市区500千伏双龙输变电工程二期以及220千伏金华新狮、兰溪曹家、义乌西陶、大元、东阳维风、永康倪宅、浦江平安等输变电工程,抓好中心镇和其他建制镇的电力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合理开发小水电,严格控制小火电建设,保障城镇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十)以智能化、现代化为目标,强化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筹资,重点抓好信息网络和应用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国内互连、覆盖全市大多数地区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现代化的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以公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地面网与空中网互为备份、两网?煹缧磐?和有线电视网?牶弦弧⒉饺肭Ъ彝蚧У那?域性信息高速公路。抓好有线电视网的开发,大力发展网上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网络信息服务,使我市信息化网络在技术、性能、可靠性和规模上进入全省先进行列,金华市区成为浙江省重要的信息港和全市的信息交换中心。

  (十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舒适宜人的城镇环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修订和完善市政设施规划。继续开展以“蓝天、碧水、绿地”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建设,努力搞好城市环境工作、合理配置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好三江沿岸绿化景观带,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化率指标,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态环境。抓好金华市区、义乌、东阳、永康、兰溪、武义、磐安供水工程,市区、义乌、东阳、永康及横店污水处理工程以及城市垃圾处理工程,搞好婺江水系污染治理、金华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工程。加快旧城改造步伐,重点抓好金华市区、义乌、东阳和永康市的旧城改造工程,建设好义乌、东阳、永康市民广场和浦江文化广场,提高城市品位。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积极发展城市供气,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稳步发展管道燃气,抓好天然气利用的规划和实施。发展城市供热,鼓励支持热电联产,建设集中供热系统。

  四、加快产业集聚和发展,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

  (十二)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强化产业支撑。要从实际出发,选准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增强城镇经济实力。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注重提升产业层次,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点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五个提高”。即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从“二三一”转向“三二一”,产品结构从低技术、低附加值为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为主转变,提高产业层次;要素配置和市场定位要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经济开放水平;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贡献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生产力布局从分散向集聚转变,提高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集聚程度;资源利用从低效、污染向高效、环保转变,实行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十三)抓好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园区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要合理布局规划工业园区,并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功能定位相衔接,使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要根据各地基础条件、产业特色,科学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目标,突出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注重产业项目、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好园区。加强园区管理机制、企业技术创新,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园区经济发展活力。金华市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工贸区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高起点规划建设。各县(市)工业园区都应科学规划,确立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并以城镇为依托,加快开发建设进度。在产业特色上,要继续发挥金华市区工量具、乳品、义乌袜业和衬衣、东阳服装和磁性材料、永康五金、兰溪制药、化工、浦江制锁和水晶、武义文教用品产业优势和特色,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十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结构调整要走发展壮大医药电子、改造提高机械化工、调整优化纺织建材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子。

  ——医药、电子产业应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行业重点发展。医药工业以市区、兰溪、东阳为重点,培育3—5个大集团公司。以化学原料药为基础,天然药物为特色,新型制剂为突破口。优先开发半合成抗生素、医药化工中间体,重点发展植物提取药物,积极开发生物技术产品和各类新型制剂,加快医疗器械和保健品开发,把我市建成为全省医药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电子行业要与信息业发展相结合,在现有磁性材料、导电玻璃、电除尘器等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优势产品的基础上,开发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信息软件和网络配套设备,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求,逐步使之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机械工业要通过改组、改革、改造等手段,扶持一批特色优势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汽摩配、电工电器、专用改装车辆三大类产品,重点开发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通过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扶持小型巨人企业,使其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加以改造。建材工业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增加新型干法窑生产线,建成浙江省新型干法窑生产水泥的基地。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化学工业以金华市区、东阳、兰溪等地为基地,重点发展农用化工(化肥、农药),氟化工(中间体、涂料、氟产品)和精细化工(涂料、助剂);轻纺工业以服装、针织为龙头,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壮大以衬衫、袜业等产品为特色的块状经济。

  (十五)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城市工业现代化。技术和装备水平决定产业的水平。要加大技改力度,提高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到2010年,使全市主要行业工业装备的7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层次。争取到2005年使3—5个县(市、区)的工业技术水平达到科技先进县的要求,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达到10%;到2010年,初步完成以高新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工业,形成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20年,实现和世界先进的产业科技接轨,基本实现工业经济现代化。

  (十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大力发展服务业。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面向市场需求,根据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改造各行业,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尤其是在政府管理、社会公共服务、金融、财税、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要加强现代信息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传输网络,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建成全市综合信息平台,金华市区建成全省四大信息港之一。要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力度,加速发展信息产业,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和培育软件产业,并努力培养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

  发挥交通区位和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及其配套服务行业。各级城镇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功能、目标定位,以现有产业发展和市场条件为依托,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创新流通业态,积极发展商业贸易、运输、仓储及其相关服务行业,使商业优势与市场优势互相促进。发展壮大义乌小商品城、永康五金城、磐安香菇中药材市场、浦江书画工艺品等特色优势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建设人才、技术等专业要素市场,使商贸流通行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积极开发金融、房地产、旅游和社区服务业。抓住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这一历史机遇,稳步发展金融、资本市场。在完善城乡金融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深化改革,着力抓好业务创新,努力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提高效益,发挥金融业对其它产业的支持作用。要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新区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加大房地产业开发的力度,使房地产业成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以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网络构筑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影视文化、宗教、购物及其他特色旅游项目,尽快建成以金华市区为中心、各县市重点风景旅游点为支撑、与周边地区风景旅游网络相衔接的旅游经济格局,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一支中介服务专业队伍,为社会提供各类规范、周到的中介服务。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

  (十七)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城郊型农业要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发展方向,围绕城市的经济、生态和生活需求,把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和菜篮子工程、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城市建设、居民休闲、观光等要求相结合,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和社会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使城郊型农业的发展走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道路,并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城市竞争力。

  (十八)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增强城市创新功能。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积极引导与扶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建立与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充分发挥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市农科所、工科所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要按照项目起步、立足产业、逐步完善、形成规模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金华科技园和永康五金科技园的建设,探索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和运作机制,结合工业园区规划、开发和建设,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实施“12353”科技创新工程,即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市100家以上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在20家以上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培育市级技术创新企业30家以上,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项目50项以上,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国家级星火计划密集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进一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重视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努力使金华成为全市的科技创新中心。

  (十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教育事业现代化进程。通过改革和发展,强化基础教育优势,再创职业教育优势,培育高等教育优势。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巩固和提高“两基”教育成果,高标准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段教育。根据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分布的新情况、新变化,加强学校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适当集中师资、设施等资源,再创职业教育新优势。规划创办金华高等教育示范园区,支持浙江师范大学办成3万以上学生规模的多学科、综合性、现代化省重点大学,规划建设浙师大大学城。争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到万人以上规模,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普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兼,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继续抓好金华教育学院、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横店科技专修学校建设。要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并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多形式办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运用远程教育等形式,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重视对城市外来人口的文化技术教育、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口总体素质。

  (二十)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提高人民文化和身体素质。努力构筑文化大市,着力建设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创新机制,发展工艺文化和民俗文化,注重开拓创新,在发掘和创新上狠下功夫。加快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提高城镇文化品位。重视历史文物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城市文化内涵,重视广场、公园、街景、雕塑、喷泉的设计与建设,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和文化氛围。重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到2010年县级图书馆建筑面积不低于6000平方米,藏书量25万册以上。要丰富繁荣城镇居民文化生活,通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扶持和发展有特色的重点文化艺术门类等手段,增强浙中文化圈的凝聚力和辐射力。重视金华婺剧、浦江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和弘扬,繁荣和发展特色文化。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在城市要初步建立以全科医疗服务为基础,医疗保障体系为支撑,专家门诊、健康咨询为纽带的服务体系。要发展城市特色医院,重视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加大救灾、救济和优抚投入,逐步实现城市公用设施“无障碍”。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统筹安排好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公寓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各类体育设施,建立和健全以社区、家庭为重点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六、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十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适当放宽中心城市(镇)常住人口的农转非条件,降低城郊人口迁入城市的门槛,逐步实行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申报登记户口,促进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引进人才,鼓励投资移民,优先引进高素质人才,对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海外留学人员和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进城,要先落户后就业,制定优惠的落户政策,方便对其配偶、子女的随调、随迁。鼓励农民进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对在城镇有合法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准予落户,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鼓励偏远山区农民下山脱贫,把下山脱贫与小城镇建设工作结合起来。

  (二十二)适度调整行政区划,理顺城镇行政管理关系。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适度调整行政区划,拓展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的发展空间,理顺城镇行政管理关系,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共建。对纳入城市(镇)建成区,基本没有农业用地的行政村、乡镇,逐步改制为居委会和街道。按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要求,适当集中农村居民点,迁并部分自然村落,规划建设好中心村。根据经济发展程度,适当扩大部分县级市和中心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

  (二十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资金对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财政综合改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集中财力,加大对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有利于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完善和规范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对已明确的中心镇,建立一级完善的财政和规范统一的预决算制度,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对一般建制镇可通过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调节,基本保证其财政收支的平衡。

  (二十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加强建设用地的调控,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关系,建立城乡土地资源统一配置、集约用地的新机制。建设用地要确保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和中心城镇建设。严格控制零散的一般性项目占地,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及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聚。积极盘活城镇、农村存量土地,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机制,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建设,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二十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元化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城市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有利于促进城市自身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市场化、开放式的筹资建设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建设步入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要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法人制度,组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措资金。可实行有限期特许权经营,通过建设—经营(租赁)—转让的形式,使投资资金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发挥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

  (二十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城镇就业、入学、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为主体,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社会化,覆盖全市的统一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在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加强对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切实解决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及时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鼓励民间资金兴办老年公寓等民政社会福利事业。办好教育事业,增强城镇吸引力。进城农民子女入学实行与城镇居民子女一视同仁的政策。

  七、加强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管理

  (二十七)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按照从长远到近期,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编制好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由各级计划部门会同建设、土地、环保、交通、通信、水利和民政等部门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发展战略、基础设施框架、产业布局、城镇职能分工、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规划要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并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相互衔接。规划、建设部门应在省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市中心区及重要区块详细规划。规划的编制要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应根据国办发(2000)25号文件规定的权限,经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依法管理。

  (二十八)加强城市环境和城市秩序管理,促进城市有序、高效运行。加大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加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体现建筑风格。实行区域和城市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城市噪声、光电污染管理。继续大力推广生态建筑,加大城镇垃圾的就地处理程度,逐步推行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保护和利用好城市水网、水源。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实行对城镇的有效经营和管理。加强城市运行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加大对违法、违章建筑、马路市场、建筑工地、居民小区等专项治理的工作力度,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完善社会治安防范控制体系。加强城市车辆、交通秩序和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促进城市要素有序、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