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全,省经贸委编制的《四川省培育和壮大重点优势企业规划》、《四川省2001-2003年企业技术进步规划》、《四川省2001-2005年国有企业退出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培育和壮大重点优势企业规划

  为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会精神,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四川省工业结构高速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集中力量培育和壮大全省重点优势企业,以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带动全省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实际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确保我省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把“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作为主题,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展规模经济。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以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的,强调速度与效益相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在企业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上重大突破。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同时,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在全省工业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中起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点优势企业。

  二、重点优势企业的现状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条件,重新确定了我省重点优势企业推荐名单。这批重点优势企业共97户,占全省限额内工业企业数的2.2%。按行业分,电子信息产业23户,占23.71%(制造业18户,软件业1户,服务业4户);医药化工产业23户,占23.71%;水电业4户,占4.12%;机械冶金业19户,占19.59%;饮料食品业12户,占12.37%;其他行业16户,占16.49%。97户重点优势企业2000年末资产总额为2576.023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56.19%;销售收入1169.82亿元,占全省限额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56.63%;实现利税185.368亿元,占80.04%;实现利润73.107亿元,占109.44%。预计2005年,重点优势企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170.2亿元,占当年全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73.06%,年均增幅22.07%,实现利税501亿元,占86.94%,年均增幅22%。由此可见,重点优势企业贡献突出,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撑、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

  但是,我省重点优势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受体制和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政资不分、政企不分、政出多门、政策多变使企业发展环境不宽松;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未得到优化,政府所掌握的有限公共资源未得到集中和有效地使用;三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步伐缓慢;四是企业产权单一,产权结构多元化尚未形成;五是企业家队伍建设滞后,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六是“三项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减债、减负、减员的相关政策还没有从根本上落到实处;七是企业资本营运效益较差、能力较弱;八是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力度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尚不相匹配;九是部分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投融资能力较弱;十是开放力度不够,缺乏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三、“十五”发展预期目标

  (一)经济目标。

  总预期目标:到2005年,全省重点优势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70.2亿元,占当年全省工业企业预期销售收入的73.06%,实现利税501亿元,占当年全省工业企业预期实现利税86%。

  行业预期目标:2005年重点优势企业销售收入按行业划分,电子信息产业1085.82亿元,医药化工产业418.8亿元,水电产业183亿元,机械冶金产业700亿元,饮料食品产业370亿元,建材轻工及其他产业408亿元。

  企业预期目标: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企业7户,50-100亿元5户,10亿元以上企业73户。

  (二)产品预期目标。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造传统产品,实现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形成以数字化电子产品、高速宽带信息网、生物技术工程、新型显示器件、数控机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大型燃气轮机、现代中药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

  培育壮大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多晶硅半导体器件、纳米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五粮液等5个以上的世界知名拳头产品。

  培育壮大应用软件、现代通讯、宽带综合网、高精度雷达、大规模中药注射液、钒钛制品、超临界发电设备、名酒、高档旅行车等50个以上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3位的拳头产品。

  培育壮大子午胎、工程机械、高档磁材、内燃机、差别化纤维、硬质合金、新型建材、电焊条、啤酒、软饮料、新闻纸等80个以上市场占有率居西部地区第1位的拳头产品。

  (三)组织结构目标。

  产权结构多元化目标:积极探索国有资本的退出通道,努力实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参股、控股,逐步让国有资本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国有企业中不再处于控股地位,实现产权多元化。5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重点优势企业须在2002年以前完成产权结构多元化,2004年全部完成产权结构多元化。

  转机建制目标:规范建立和运行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分离办社会职能。2002年底以前,所有重点优势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目标: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主业突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2001——2002年,五粮液集团、长虹集团、新希望集团等5户企业将利用自身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开拓亚洲、非洲、东欧、中东和南美市场;鼎天科技、蓝剑集团、地奥集团等10户企业将利用自身的资金、产品、技术等优势在国内进行扩张重组;引导乐山无线电股份公司、九州电器集团、剑南春集团、泸天化集团等28户企业以形成产品链为目标,在省内进行重组扩张;引导川威钢铁集团、川橡集团等10户企业利用沿海优势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等优势进行嫁接重组。

  到2005年底,我省形成5户以上有较强扩张能力的跨国集团公司;形成20——30户在国内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目标。

  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

  全省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由目前居于国际80年代初期水平提高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

  提高全省重点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001年底以前,50%的重点优势要建立起技术中心;2002年底以前,所有的重点优势企业均要建立技术中心。

  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十五”期间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按10%的比例递增。

  (五)信息化目标。

  2001年内,所有重点优势企业要制定出以信息化带动企业发展的规划,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大力推广AM、GT、CIMS、TQC、IMS、LP、PC、CM等生产方式和管理概念。

  2001年内,所有重点优势企业要建立和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

  2002年底前,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在78户重点优势企业的169种产品中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

  “十五”末,所有重点优势企业全面完成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六)对外开放目标。

  进一步扩大国内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沿海和经济发达省市优势企业来川与重点优势企业合作,通过以资产为纽带,构建新型的合作关系;引进内资的年均增长幅度力争保持在15%以上。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有步骤地开放电信、金融、保险、分销等领域的市场准入。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提高银团贷款、融资租赁、出口信贷的利用效率。采取BOT、项目融资、股权投资、转让经营权、企业并购等多种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加大对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引资力度,到2002年,争取5户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来川与重点优势企业合作,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和销售上的优势,嫁接和改造企业。

  2001——2005年,利用外资的年均增长幅度力争在10%以上。

  (七)上市融资目标。

  加快重点优势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2001年确保6户,力争10户企业发行上市;募集资金确保30亿元,力争达到40亿元。

  2005年,力争全省上市企业达到100户,保持在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数的领先地位:“十五”期间,力争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200亿元,使我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进一步提高。

  四、政府的主要任务

  培育和壮大重点优势企业,各级政府要大胆探索、勇于探索、敢于突破。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和宏观指导,维护市场秩序上来。要在财税、上市融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国土使用、激励分配方式、人才使用和吸引等配套政策上向重点优势企业倾斜,为重点优势企业的超常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一)强化四种意识。

  全局意识:各级政府要树立全局意识,理清本地区经济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积极围绕重点,整合并优化配置资源。经贸、财税、金融、劳动、人事、司法等相关部门要从全省的大局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努力把重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引导意识:各级政府要树立引导意识,明确政府部门的作用和地位,划清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切实增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

  服务意识: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承担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促进企业轻装上阵;简化审批程序和减少审批环节。

  保障意识:各级政府要增强保障意识,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前瞻性和超前性,为企业的发展和外来投资提供良好的保障。熟悉和运用国际通行规则保护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经营行为,防范产业损害;加强行政法规建设,保护企业的下沉生产经营行为不受干扰和侵犯,维护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二)营造四个环境。

  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积极为重点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为评判标准,制定和出台政策,彻底清理并废除各种限制和阻碍企业发展的文件和规章,切实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体制环境:各级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事业企业分开;积极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切实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市场环境:各级政府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市场环境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和走私贩私力度,切实保护重点优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法制环境:各级政府要按照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地方性经济法规,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积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有序的法制环境,促进和保护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五、对策措施

  (一)积极为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各级政府要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进出口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切实公开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文件,对保留的文件和规章在经过修订后形成《经济规典》,并予以公布。对各部门新出台的约束性措施,分类按照顺序纳入《经济规典》,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加快制定《四川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惩罚性赔偿办法》,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净化市场环境。惩罚性赔偿收入归企业所有,不计入应税所得。对打击假冒伪劣所产生的费用由各级地方财政分担;加大地方性法规建设力度,保护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不受影响,维护企业的各种正当权益不受侵犯。

  (二)切实做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消除体制障碍。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建立以政策引导、信息发布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对企业和社会投资的行政性审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分工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和监督体制,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尽快到位,探索授权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使出资人职能,强化对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外部监督,实现政资分开;坚决取消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根据市场原则由企业董事会面向社会自主选聘企业管理者;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大力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三)帮助重点优势企业消除机制障碍。

  一是建立国有资本退出机制;二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科学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地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三是健全和完善企业自主投融资机制;四是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指导民营企业建立起规范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

  (四)在国际商法范围内给予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对不同行业、地区可补贴、支持的时限、范围,在国际商法范围内,尽早尽快地用够用好用活国际商法,在技改贴息、技术创新拨款补助、进出口配额、出口退税、减税、免税、减免土地出让金、核销银行呆坏帐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上优先安排重点优势企业。

  (五)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努力做到“三减”:一是减员增效。对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分离办社会职能,政府要主动接收,并按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妥善处置,不得将相关费用转嫁企业;二是减轻负担。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制定合情合理合法的财政预算,防止因政府部门工作经费不足引起的企业性补贴。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坚决禁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保证企业无税外负担。对全省重点优势企业,采取挂牌保护的措施,未经省政府或省政府授权的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假借各种名目和理由到企业检查、评比,不得向企业提出各种赞助、变相赞助的要求,不得占用、借用企业财产;三是减轻债务。一方面对历史上形成的债务,政府要利用各种政策,协调有关金融机构进行债务处理。另一方面对“三角债”,政府和司法部门要采取行政和法律措施坚决予以解决。

  (六)继续深化改革,促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除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企业国家必须控股外,鼓励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国有股减持、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逐步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特别要建立和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七)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积极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鼓励非国有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动非上市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调整和股权交易,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规范国有企业改制行为,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强化对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监督。

  (八)进一步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强化科学管理,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优化重点优势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做到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支持企业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鼓励管理、技术、信息等要素参与分配,积极实行年薪和股权、期权制,有条件的重点优势企业也可采取期薪等分配形式,做到员工收入能高能低,能增能减。

  (九)支持重点优势企业进行资本营运。

  鼓励和支持重点优势企业通过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优质存量资产变现、吸引民间资金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等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按照有利于提高资本营运效率的原则,以企业主业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资本为纽带,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控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战略性扩张重组,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资本构成。

  (十)集成优势资源,支持重点优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力度。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重点优势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机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收购科研院所,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重点优势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代理经营等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重点优势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购买知识产权的支出和广告费用,全部在税前列支,不受比例限制。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围绕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切实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二是依托人才、技术密集的中心城市,如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发挥城市功能,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三是积极支持和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充分发挥其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四是依托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形成产业升级的骨干力量。五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发展软件产业。逐步形成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十一)鼓励重点优势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前来合资合作和进行嫁接改造,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鼓励重点优势企业与外商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联手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领域和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到国内外市场进行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放资源,进行连锁经营,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劳务出口等。大力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及大宗商品批发市场。

  (十二)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和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人才。合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和出国留学人员。营造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定期分层次对重点优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积极组织国内外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企业经营者市场化和职业化进程。

  (十三)加强对培养壮大重点优势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培育和壮大全省重点优势企业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省委企业工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外经贸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地税局、省统计局、省政府体改办、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全力配合。尽快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动态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并组织实施,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和协调服务工作。把培育和壮大重点优势企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年度考核目标进行检查、考核和评比。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真负责地做好统筹规划。

  附件:1.四川省80户重点优势企业名单(略)

  2.四川省100户“小巨人”企业名单(略)

四川省2001——2003年企业技术进步规划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新跨越的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四川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特编制2001——2003年企业技术进步规划。

  一、加快企业进步的必要性

  “九五”期间,我省企业进步紧紧围绕工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目标,以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为重点,全面加大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产学研联合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面向市场竞争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初步形成;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了彩电、名酒、名优中药、重轨、大型装备等一批拳头产品和四川长虹、宜宾五粮液、地奥制药、东方电气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技术进步对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拳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开始成为一批优势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我省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经济大环境下,我省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还不能适应加快工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技术进步的问题,突出反映在:产品结构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结构水平低,工业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引进开发起点不高;技术进步投入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市场制约、资金制约、技术制约和体制制约仍然是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对促进工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二、技术进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把技术进步作为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和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努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我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国内竞争力,实现四川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推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在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系统地改造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强知名品牌、拳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总体跟进、重点突破,针对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快开发,引进能够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以80户重点优势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提高重点优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支柱产业占领技术制高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关键环节,把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继续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后发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1.投入目标。

  为确保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全省技术创新投入年均递增达到15%以上;重点优势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年均递增15%以上。

  2.产品结构目标。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造传统产品,工业产品更新换代,形成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

  ——培育壮大长虹彩电、五粮液、半导体器件等5个以上世界知名的拳头产品。

  ——培育壮大应用软件、现代通讯、宽带综合网、单晶硅、名酒、大规格中药注射液、钒钛制品、超临界发电设备、高档旅行车、差别化纤维等50个以上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

  ——培育壮大子午胎、工程机械、内燃机、高档磁材、硬质合金、电焊条、农用汽车、啤酒、软饮料、新闻纸、名牌服装、光纤光缆、高中密度纤维板和墙地砖等50个以上市场占有率居西部地区第一的拳头产品。

  3.工业科技水平目标。

  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升企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

  ——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由目前的国际80年代初期水平提高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

  ——建立并完善15个国家级、1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新产品产值率从目前的12.5%提高到17%;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左右提高到42%。

  三、技术进步的导向和重点

  2001——2003年,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主要途径,以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为重点,80户重点优势企业和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为依托,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落脚点,规划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00个,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创新研制项目50个,建设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72个,力争使一批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一)导向。

  1.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通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力争在我省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通信产品、软件产品、新型元器件及信息材料、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数字化信息化视听产品等电子信息产品,中成药、生物医药、化学药品等生物制药产品,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实现产业化,力求在网络设备制造、电子商务技术、基因重组、功能材料合成、核能应用等方面占领技术制高点。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

  ——发展以超微粉体、纳米、高性能磁性材料、超硬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新型发光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

  ——加强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集成能力,开发移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及其软件,研制、生产移动通信设备关键配套件及测试仪器。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建立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在32×2.5Gb/s密集波分复用设备等方面形成规模化生产。

  ——推广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光纤用户接入和无线接入技术,并形成系统设备的规模化生产。

  ——开发和生产集线器、网关、网络交换机、网络接入设备、网络终端、网管系统等产品,形成路由器、多媒体信息终端、网络加解密设备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开发和生产网络、通信、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财税、金融、保险、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应用软件。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建设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尽快完善30英寸以下等离子显示器(PDP)产品的工艺技术,开发研制40英寸以上彩色等离子显示器产品,突破关键生产工艺技术,逐步实现产业化;形成彩色投影管的规模化生产。

  ——发展表面贴装设备和在线测试设备,开发片式元器件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形成片式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等元器件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开发高性能软磁铁氧体材料及所需的高纯度原材料,液晶材料,高纯化学试剂,8英寸单晶硅。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优先开发具有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的国家二类以上新药,以及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单一成份药、单味药或复方药物,促进中药现代化。

  ——采用先进工艺如超微粉碎技术、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新型吸附技术等,开发中药制剂新品种,使我省拥有一批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及其成套设备的中药企业。

  重点技术改造172个项目中,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66个;重点技术创新198个项目中,40%达到国际水平,30%填补了国内空白。

  2.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选择装备制造、原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加大对机械、冶金、饮料食品、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是: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对重点企业实施系统改造,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大型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国防军工装备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巩固大型“水、火、核”发电设备优势,使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

  ——加快传统机械加工行业数控化改造,在产品设计开发及制造过程各个环节逐步实施CAD/CAM/CAE软件集成应用,实现高精度数控机床、多轴联动数控机床、柔性数控机床生产线及关键功能部件的规模化生产。

  ——冶金行业积极采用先进成熟的高炉喷煤、高效连铸等新技术,以扩大高炉喷煤比,提高连铸比和降低污染为技术进步的重点,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

  ——化工行业大力推广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精细加工技术、计算机化工应用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节能和节水技术、环保技术等新型通用技术产业化的开发和应用。

  ——加快饮料食品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工程化食品和现代包装技术,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组织方式,提高丝绸、纺织、轻工等传统行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支持大中型水泥企业采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改造现有的湿法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规模效益。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106个项目中,提高产品质量的项目25项,替代进口及国产化项目33项,增加品种的项目33项,出口创汇项目15项。

  (二)重点。

  1.突出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以成都、绵阳为中心,以优势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发挥技术、人才、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通信产品、软件产品、新型元器件及信息材料、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数字化信息化视听产品,依托长虹、鼎天、国腾、托普、乐山菲尼克斯等企业,实施WAP手机、6英寸0.5微米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综合网络接入平台、宽带无线接入设备项目、中国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研究及接收机研制、智能环保空调等项目。建设亚洲最大的片式器件生产基地,继续保持我省在视听产品方面的领先水平,在关键技术和产品方面,重点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

  医药:重点发展中成药、生物医药、化学药品等产品,以成都地奥、雅安三九、迪康科技、华西医大制药厂等企业为重点,重点实施地奥心血康、中药注射剂、生脉注射液、沙棘颗粒和小儿感冒颗粒等中成药项目,以及重组人体红细胞生产素、利福喷丁、核苷酸类基因技术产品产业化等项目。使我省中成药生产企业基本达到GMP标准生产条件,继续保持我省中成药各项经济指标全国领先地位,建成生物医药生产基地。

  化工:重点发展农用化学品、两碱产品、天然气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产品,以川化、泸天化、鸿化、龙蟒、蓥峰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实施甲烷氯化物、硫基复合肥、饲料及磷酸氢钙、本体法聚氯乙烯、非均质高农度尿基复合肥流化造粒工艺开发等项目。

  机械冶金: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铁道运输设备、重轨、钒钛制品、多晶硅等产品,以东方电气集团、二重、攀钢、峨眉半导体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实施大型核电设备成套化开发、大型冶金锻压设备、方坯连铸机改造、1000吨多晶硅、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盆式橡胶支座等项目。

  饮料食品:重点发展酒类、肉类、卷烟、川菜、软饮料、绿色食品等四川特色产品,依托五粮液、蓝剑、成都卷烟厂等企业,重点实施精酿一体化、高档啤酒、打叶复烤线等项目。

  2.突出重点优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充分发挥长虹、五粮液、地奥、攀钢、二重等80户重点优势企业的现有优势,依托9户国家级和86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实施主要产品和关键技术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使其在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与国外知名企业抗衡的能力。

  主要包括:长虹数字视听网络产品、锂离子电池等技改项目,巩固现有优势,拓展新产品;五粮液“雅知味”天然植物水、瓶胚生产线等技改项目,实现饮料系列产品多元化;地奥基轩工程重组人体红细胞生产素、中药材前处理等技改项目,开拓生物制药领域,进一步提高中成药加工深度;东方电气集团实施百万千瓦等级核电产业化、大型超临界机组、循环硫化床锅炉等项目,二重集团实施大型铸锻件、大型冶金锻压设备项目,进一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攀钢集团重轨生产线改造、冷轧板厂镀锌线改造、1450mm热连轧机组改造、以及钛白粉提质扩能改造,建设我国最大的重轨、含钒优质钢材和钒钛制品生产基地。

  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中,80户重点优势企业共承担48项,技术中心企业承担69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承担8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中,80户重点优势企业实施项目115个,其中,26户上市公司共实施43个项目。这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并建成投产后,可使80户重点优势企业销售收入在2000年1161亿元的基础上增加35%,利润增加54%。

  3.突出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第一,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改造项目,使其占领技术制高点,进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包括:迈普公司国内先进水平网络安全路由器,与世界同步开发的大唐电信公司的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为核电国产化服务的宜宾建中化工公司压水堆燃料组件,希臣药业公司国家二类新药通舒胶囊,正当公司替代进口的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内江峨柴与北泰集团合资的具有自主权的液晶显示器,国栋公司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秸杆板,大西洋药芯焊丝,适应列车提速需要的眉山车辆厂引进谢菲尔德转向架等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改项目。

  第二,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力争使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实现规模化,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包括:为电子商务技术服务的成都三泰电子公司的“三泰多功能电子回单系统”为无线网络接入提供设备的成电先锋公司“SR5000离性能安全路由器产业化”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全国最大的银河磁体公司的粘结软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荐的银海科技社保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保护计算机及通讯设施的中光科技公司避雷器,国内最大的信息安全产品供应商卫士通公司计算机安全模块等技改项目,企业银行安全系统、金融数据加密机新技术推广等金融数字产品技术创新项目。确保每年有10项以上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完成转化,有50%以上的项目最终转化成功。到2003年要有10户以上的科技型成长型企业销售收入达到重点优势企业的标准。

  第三,重点抓好技术先进、能迅速形成规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或西部前列的10大类新产品的技术改造,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包括:长虹锂离子电池、五粮液-899厂高档永磁铁氧体生产线、迪康可吸收聚乳酸材料及制品、全兴生物工程材料、新华内燃机JM495Q系列汽油机、宜宾丝丽雅差别化粘胶长丝等项目。这10大类新产品技改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80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

  四、2001年工作重点

  (一)技术创新方面。

  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组织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目标,从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两个方向,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大力推动和落实省政府确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项目的实施。抓好绵阳国家级技术创新试点城市的年度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工作,抓好上级国家经贸委的45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61项国家级新产品试产项目的落实工作,争取国家财政补助2600万元。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市技术创新资金的引导性作用,争取银行贷款12亿元,企业投入6亿元,全年技术创新计划项目投资20亿元以上,增长16%。

  (二)技术改造方面。

  2001年省重点技改项目计划实施131项,总投资154.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73.5亿元。2001年计划投资79亿元,申请银行贷款37.9亿元,计划上市融资17.3亿元,企业自筹及其他23.8亿元。2001年新开工项目88项,继续项目43项,计划建成投产项目31项。

  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长虹电子集团公司数视频网络产品等82个项目,总投资98.2亿元,银行贷款35.1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64个,续建项目18个。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71.5亿元,利润18.6亿元,税金11.6亿元,创汇7.3亿美元。

  国债专项资金技术改造项目。攀钢热连轧改造等28个项目,总投资41.9亿元,专项贷款28.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2个,续建项目16个。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9.9亿元,利润8.8亿元,税金4.8亿元,创汇3886万美元。

  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成都卷烟厂改造膨胀烟丝设备等21个项目,总投资14.3亿元,银行贷款9.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2个,续建项目9个。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42.7亿元,利润7.5亿元,税金4.4亿元,创汇9180万美元。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制度创新主体地位。

  把技术进步与企业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组、转换经营机制,确立企业的技术进步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做好企业技术中心建立、运行机制的建设,重点优势企业都要建立国家或省级技术中心。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品,推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增加技术储备。以城市为依托,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对技术创新的服务职能。

  (二)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必须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增加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实现融资多元化。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省财政技术改造贴息资金主要向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倾斜,增强对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二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措技改资金,支持和鼓励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采用上市募股、增发新股、配股等方式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融资。三是争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努力争取列入国家财政债券贴息项目和“双高一优”项目。

  (三)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合资合作。

  80户重点优势企业和重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承担企业要特别重视与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巩固和发展已有合资合作成果,积极推进新的合资合作。同时,重视对内开放,积极推进东西部合作,搞好“东引西联”,吸引省外尤其是东部的优势知名企业来川投资建厂、开发资源、嫁接改造。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扩大合资合作领域,提高合资合作水平。

  (四)采取有利措施,确保技术进步政策的落实。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在落实上狠下功夫。各地、各部门、各企业都要要把技术进步的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做到组织落实、项目落实和资金落实。加强对银行贷款资金的协调和衔接,争取银行对重点项目的实施做到提前介入和资金及时到位。积极向国家经贸委推荐重点技术进步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债、“双高一优”和重点技术创新计划,获得技改贴息或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贴息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省技改资金全部用于技术改造项目贴息。同时,要求成都、宜宾、绵阳等工业发达地区,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财政支持。要加强对优势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对规划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

  附件:1.四川省2001——2003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表(略)

  2.四川省2001——2003年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表(略)

四川省2001——2005年国有企业退出规划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迎接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和挑战,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推进“两个根本转变”,改善和优化全省工业经济结构,开辟国有企业退出的通道,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企业现状

  截至2000年底,全省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4455户(统计口径),职工210.5万人,总资产4594.4亿元,总负债2944.7亿元,资产负债率64.2%;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2047.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65.6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6.8亿元。

  2000年末,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916户(统计口径),职工141.5万人,总资产3600.9亿元,总负债2331亿元,资产负债率64.37%;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289.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38.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67.8亿元,其中利润39.2亿元;企业亏损面为38%;亏损额29.6亿元。

  二、制订规划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进”是为了发展,“退”也是为了发展。对我省多数地区、行业和企业来讲,特别是对处于一般性竞争领域的县属、市属国有中小企业来讲,主要是退,出路也在“退”。实施国有企业的有序退出,将促进我省国企的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使我省工业经济尽快步入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我省工业结构调整。我省国有经济和传统产业比重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分布过散,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要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除了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还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有进有退的方针,改善和优化我省工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尽快构建国企退出机制,为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腾出市场空间。

  (三)有利于国有企业扭亏脱困。我省虽然基本实现了国企3年扭亏脱困目标,但扭亏的基础还不牢固,已扭亏的企业,部分成效源于政策的扶持。国有企业的亏损面、亏损额仍然较高。必须利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多管齐下,从源头上消灭亏损和亏损源。

  (四)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民营企业和国内外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可以更好的吸引、利用国内外优势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我省国有企业在资产、组织结构等方面实行战略性的重组。

  三、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以及“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等精神为指导,通过开避退出通道,支付必要改革成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国有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并着力解决各地区各行业工业经济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为全省经济实现新的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划编制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服从于竞争、效益的原则;二是着眼于从整体上搞活、搞好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坚持国有企业退出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的原则;三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四是突出以支柱产业为代表的重点行业及重点地区,分阶段实施的原则;五是采取多种方式,但以对劣势企业实施破产重组为主要方式的原则;六是以社会保障和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为支撑,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全面推进的原则。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项目为2001——2005年需退出的国有企业。项目由各市州、各主要工业管理部门申报后,经初步筛选汇总列表。

  列入本规划的国有企业是指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企业中,丧失竞争力、产品无市场、资产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资源枯竭的矿山;产品质量低劣、浪费严重、污染严重、不具备完全生产条件的厂矿等国有劣势企业及竞争性行业中国有资本需退出的其它企业。其它所有制的企业不在此列。

  五、规划的基本概况

  为了既便于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又能把任务和具体的退出项目落实到各市州,本规划分为地区和行业两部份。在地区、行业的汇总表上,分别按关闭破产、改制、转让重组退出列出分表。

  根据目前的汇总情况,列入全省2001——2005年国有企业退出规划的项目共有571个。按退出的方式分,关闭破产项目342个(其中:122个项目拟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项目),改制项目133个,转让重组项目96个。覆盖全省21个市州和14个行业,涉及总资产309.34亿元,总负债339.13亿元;涉及职工62.32万人,其中在职45.22万人,离退休17.10万人。需要分流的职工总计为40.83万人。据初步测算,安置职工所需费用为90.15亿元,企业资产预计变现金额36.40亿元,安置职工资金缺口53.75亿元。资金缺口中需中央支付的为16.94亿元;需省财政支付用于省属企业脱钩、下放的5.30亿元;需各市、州支付的为31.51亿元。

  要实现5年国有企业退出规划,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2001年。在狠抓落实的基础上,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多方筹集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尽快建立国有企业退出机制。1年打基础,3年是关键。顺利实施2001~2003年国有企业退出阶段性规划,是实现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工作经济良性循环目标的关键。

  列入我省2001~2003年国有企业退出规划项目数共468个。按退出的方式分,关闭破产项目239个,改制项目133个,转让重组项目96个。覆盖全省21个市州和14个行业,涉及总资产281.96亿元,总负债301.84亿元;涉及职工56.18万人,其中在职40.49万人,离退休15.69万人。需要分流的职工总计为35.69万人。根初步测算,安置职工所需费用为79.78亿元,企业资产预计变现金额31.01亿元,安置职工资金缺口48.77亿元。资金缺口中需中央支付的为16.94亿元;需省财政支付用于省属企业脱钩、下放的5.30亿元;需各市州支付的为26.53亿元。

  2001~2003年阶段性退出规划中的关闭破产项目,按地区分,成都(32个)、达州(27)、乐山(25个)、自贡(22个)、省属(20个)、内江(16个)、广安(12个)、南充(12个)、阿坝(9个)、甘孜(8个)、攀枝花(8个)、德阳(8个)、泸州(6个)、绵阳(6个)、广元(5个)、资阳(4个)、遂宁(4个)、巴中(4个)、雅安(4个)、宜宾(3个)、凉山(4);按行业分,轻工(43个)、煤炭(24个)、丝绸(24个)、冶金(23个)、机械(21个)、化工(16个)、电子(15个)、建材(14个)、食品(13个)、流通(13个)、纺织(13个)、有色(8个)、军工(2个)、医药(1个)、其它(9个)。

  六、退出通道

  (一)破产。包括依法破产和进入国家计划的政策性破产。鉴于企业的历史债务和现实包袱较重,按照全国经贸工作会议精神,破产重组是实现国有资本退出的主要通道。在规划中,以破产方式退出的项目占全部退出项目总数的60%。

  (二)改制。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3种形式。

  (三)转让重组退出。包括减持国有股、转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售国有净资产、合作、合资等形式。

  七、退出企业的职工安置

  安置退出企业职工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对退出企业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与企业解除关系;二是企业破产后由收购企业负责安置部份破产企业职工;三是利用企业剩余有效资产量化给部分职工,组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适用于煤炭、有色、核工业、黄金矿山和地处深山的军工企业);四是离退休人员社会统筹。

  退出企业的人员安置资金,拟主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系统,退出企业资产变现以及调整省工业发展资金支出结构3方面来筹集。

  八、退出企业的债务处理

  (一)实施破产企业(包括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项目和依法破产)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在足额清偿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的生活费贷款和法院裁定清偿费后,可采取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的办法进行处理。

  (二)财政债务。可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财政有关规定处置退出企业的财政债务。

  (三)欠缴社保资金。为妥善安置企业职工,企业欠缴的社保资金利用变现财产支付。

  (四)欠税。按《破产法》或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处理。

  (五)其他债务。

  1.欠职工的工资、福利、集资等债务在破产时作为优先顺序予以清偿。

  2.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对其它债务进行清偿。

  九、规划实施后的效果

  静态分析预测:

  到2003年末,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数量将减少239户,资产总额减少164.83亿元,负债总额将减少212.84亿元,企业职工人数将由2000年末的142万减为106.31万人;3年内将消灭239户亏损源,可消除历年累计亏损102.53亿元。成都、绵阳、宜宾、遂宁、南充、泸州、攀枝花等市结构调整中的难点和突出矛盾可基本得到解决。列为全省支柱产业的电子、冶金、机械、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国有劣势企业可基本退出。

  本规划实施后,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数量到2005年将减少342户,资产总额减少192.16亿元,负债总额将减少250.13亿元,资产负债率将由2000年末的65%降为60%以下;企业职工人数将由2000年末的142万减为100.16万人;5年内将消灭342户亏损源,可消除历年累计亏损118.64亿元。

  通过5年的努力,全省国有劣势企业可大部分退出,工业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基本得到解决,企业结构以及企业的资产结构、技术结构、人员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全省支柱产业和重点地区的比较优势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对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全省经济的实现跨越式发展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

  十、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对国有企业5年退出规划实行动态目标管理。

  (二)退出方式中的改制和转让重组项目之间有交叉重复。

  (三)国有劣势企业退出的成本支付和社会保障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制定专门的计划。

  附件:1.四川省2001——2005年国有企业退出规划汇总表(略)

  2.四川省2001年国有企业退出计划汇总表(略)

  3.关于四川省2001年国有企业退出计划的几点说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