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现将《晋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晋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当今世界,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即将发生新的变化,预示着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不权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面对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已是当务之急,根据中央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意见》(晋市发[2002]4号)及《山西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晋教基[2001]4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各地的实际情况,利用五年时间全市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初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现就2001——2005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我市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的教育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加速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市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按照突出重点、注重效益、自上而下、分层推进的方针,在开设信息化技术必修课基础上,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整合。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从2001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全市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建成市教育信息网,覆盖全市70%以上的中小学和教育机构,基本实现校校通,建立全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初步形成由教育电视、计算机信息网等多种媒体组成的覆盖全市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体教师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需要从网上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的根本转变,并构建面向全体师生、面向中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和任务

  (一)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1年到2004年全市所有中学按《山西省普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指导意见》(晋教基[2001]28号)的要求,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3年到2005年,全市完全小学《山西省普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晋教基[2001]28号)的要求,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到2005年底,全市中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比率达到90%以上,80%以上的中学生会从网上获得信息。全市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比率达到60%以上,30%以上的小学生会从网上获取信息。全市小学平均每40名学生、中学平均每2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所有任课教师都具人多媒体计算机电子备课设施。

  (二)实施“校校通”工程

  从现在开始,用两年的时间建成“晋城市教育信息网(城域网)”;到2005年,覆盖全市70%完全小学以上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基本实现利用宽带与互联在网连通和教育资源共享;各类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普遍建成校园网。

  2002年,市直各学校、各县(市、区)高中、示范初中、示范小学和各类教育机构与市教育信息网联网。

  2003年,城区、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所有的初中和县城小学与市教育信息网联网。

  2004年,陵川县、沁水县所有初中和县城小学与市教育信息网联网。

  2005年,全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的完全小学与市教育信息网联网。

  网络覆盖达不到偏远山区小学可建立卫星接收站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连通或通过多媒体光盘或VCD教学片等媒体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加快“晋城市教育信息网”的建设

  依托晋城市电化教育馆建成各类教育信息网中心网站,并使其成为全市各类教育、教学必修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和资源库、各类岗位、师资、实用技术培训的资源中心和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实现全市教育资源共享。

  2002年,完成教育信息网中心网站第一期工程,并与市教育局及各县(市、区)教育局局域网,和部分学校在统一平台上构成公共信息转输网络。

  2003年,完成教育信息网中心站的第二期工程,并与部分学校联网。

  2005年,建成市、县、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网络化,初步完成网上虚拟环境的建设工程。

  (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以教育电视和教育信息网为平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资源,拓展教学,教研,学习的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型的现代教育模式。开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小学生的网上学校。构建面向全体师生、面向全民的教育、科研和终生学习体系。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充分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素质教育、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市有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教育信息化领导组,领导组下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市教育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县(市、区)、各学校必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以形成自上而一下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生理体系。

  (二)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的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本规划的目标要求,从本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出,研究制定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精心设计工作方案,既体现超前性又注重可行性、操作性,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本地小城镇的建设、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薄弱学校改造与各类示范学校建设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要根据目标规划,认真组织实施,稳步、扎实地推进当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教育信息化是新世纪的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属政府行为。“十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地方财政也应在每年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费用,支持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工作。网络资源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免费或优惠向教育部门提供网络资源。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作为投入的重点之一,优先考虑。今后,各地凡新上的基建项目,都要考虑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要广泛动员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捐赠,捐赠者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要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经费投入的效益。

  普通高中学校取的学费,应按一定比例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经有关部门批准,按照教育成本分摊机制,依据开设课程的时间顺序,允许学校收取一定量的信息技术教育成本补偿费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软件的购置,更新及维护。

  (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运用效益

  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并将其进行整合、移植和转化。要引和市场竞争机制、讲求投入产出的合理比例,谁 开发,谁受益。信息资源尤其是软件开发要力求体现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效果。

  要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并通过教育信息网络向社会公布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根据我市教育化发展的需要,通过选拔,引进、培训等途径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过硬的信息技术教育队伍,鼓励和引导非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校任教。

  各地各中小学都有制定培训计划,所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短期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手段,开展教师培训活动。2004年以前,全市凡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各学科教师全部接受信息技术的培训与考核,并取得山西省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合格证书,持证上岗。1954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在职教师,虽不作硬性要求,但也要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逐步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与水平作为今后评选特级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

  加快各级电教队伍的建设,市、县两级电教馆的工作重心应向教育信息化转移,各县(市、区)要建立教育信息中心,并在原有电教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增加一定能量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推进当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

  (六)制定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又要加强引导,完善管理,并制定相关的建设规范,完善市场操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稳步地发展。

  教育网络化建设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因此各地制宜要根据中小学建设规范,严格审查审批办法,建立 安全管理制度,堵塞教育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杜绝资源浪费。

  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教育考核项目,每年根据总体目标和任务,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严格督导和评估,对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市、区)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