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辽阳市人才发展“十五”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辽阳市人民政府
  二○○二年二月八日

辽阳市人才发展“十五”计划

  “十五”期间,是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辽阳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时期。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为使人才资源开发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依据《辽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五”计划纲要》)所确定的确定的辽阳发展战略目标与主要任务,编制《辽阳市人才发展“十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本《计划》中所称“人才”,系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一、“九五”期间,我市通过挖掘、培养、引进等各种渠道,使整体性人才资源比较充足,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专业布局渐趋合理、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改善、年龄断层初步弥合的人才队伍,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取得的成就

  1、人才资源总量增长较快,初步形成了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态势。截至2000年末,我市共有各级各类人才95942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33%,比1995年末增加1456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7%.其中,在职各级各类人才89612人,1999年至2000年待分配大中专毕业生累计4030人,入库人才市场2300人。人才人口密度(即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为533;人才从业人员密度(即每百名从业人员中拥有的人才数)为12.18,高于1995年末4.4%.

  2、人才资源素质不断提高,总体实力有所增强。到2000年末,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拔尖人才或学科带头人37人,比1995年增加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9人,比1995年增加3人;到2000年末,全市各类人才中的构成情况为:

  (1)学历构成。到2000年末,研究生学历213人,占人才总数的0.22%;本科学历13595人,占人才总数的14.17%;大专学历37504人,占人才总数的39.09%,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比1995年年末增长5.6%;中专学历36266人,占人才总数的37.8%;无学历有职称人才8364人,占人才总数的8072%.

  (2)专业技术职务构成。高、中、初三级职称结构比例由1995年末的7.71:36.61::55.68高速到2000年末的7.63:38.45:53.92.其中,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8678人,比1995年末啬了5064人,增长21.44%;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5694人,比1995年末啬了723人,增长14.54%.

  (3)年龄构成。在职人才中35岁及以下35827人,36至45岁的29088人,46至54岁的18361人,55岁及以上6336人。

  3、人才资源颁结构有新的变化。到2000年末,市直26931人,占28.07%;县(市)区23567人,占24.56%;乡(镇)12801人,占13.34%;中省直26313人,占27.43%;待就业人才占6.6%.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所拥有人才分别由1995年末的10926人、26520人、32969人增至2000年末的12407人、34064人、43141人。一、二、三产业人才分另由1995年末的1411人、22258人、44236人增至2000年末的2661人、28774人、58177人。

  (二)采取的措施

  1、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人事政策法规制度。根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辽阳实际,先后研究制定了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全面搞好人事代理、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放活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人才高地、管理人才公寓和加强人才培训、选拔等多项政策规定,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人才管理与服务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为管好、用好人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进一步增强人才服务功能。利用现有条件,人才市场积极拓展社会化服务,由主要开展人才交流,发展到人才招聘、人事代理、就业指导、人才培训开发等。两年来,每周定期组织人才招聘会,共组织招聘洽谈122期,先后有732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约有5600人被聘用。共与1120名各类人才签订了人事代理合同。通过召开全市人才交流大会和到其他地区人才市场组织招聘,发布各类信息1万余条,先后引进短缺专业各类人才1000余人,充实到我市工农业等各条战线。建成了人才公寓,解决了外地人才到我市工作住宿问题。

  3、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九五”期间,共引进国外项目105项,引进国外专家120人次,派出国培训近300人次,出国研修280人,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3项,为企业技术改造解决难题96个。我市引进的日本专家由于成绩突出,获得了国家友谊奖。我市的茄子嫁接推广示范基地已经被确定为全国农业引智推广示范基地。同时还建设了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海外留学人员投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建立人才有序流动的新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加强人才的动态管理,加强人才流动调控,逐步实现了人才流动方向和人才分布的合理化,初步建立了人才能进能出的良好流动秩序,缓解了我市急需人才匮乏问题。经过较为合理的流动,人才的专业布局得到了初步优化配置,各类人才的专业优势得到了比较充分地发挥。

  5、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九五”期间,共接收安置大中专毕业生6500人,以省内高校为基地,委托培养各类人才近2000人,安置国家不包分配的“五大”毕业生3400多人,基本保证了辽阳经济建设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举办各类培训班近200期,包括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外,以及清华、大连理工等大学MBA进修班进行培训,先后培训各类人才近2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人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

  “九五”期间,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辽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人才资源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干部的学历来看,具有中专学历和无学历人员占其总量的47.61%,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仅占其总量的0.23%,博士生为零;从专业技术职务层次来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仅占企事业单位干部总数的7.57%,而且25.3%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年龄均在55周岁以上,可供开发和补充的后继人才匮乏。

  2、人才分布不合理。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人才集中,企业人才不足现象突出,尤其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科技、经济“两层皮”现象仍存在。到2000年末,全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中有79.5%集中在教育、文化、卫生和广电行业,而只有9.89%的人员在企业,企业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我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总量为48.70%,分布在农村乡及乡以下的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市人才总量为13.34%,仅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5%.

  3、人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效率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源开发的氛围不浓,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现有人才用不活,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等等。

  4、人才市场建设滞后。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人才市场在一些经济发达、人才聚集的地区,已经从有形到网上虚拟、从国内到国际、从单一到多元全面按市场规律运营,人才服务的产业化、社会化已达到相当水平。而我市的人才市场建设无论是政策支撑、硬件建设,还是服务方式,同省内各市相比都已落后。单就场所而言,“九五”期间,各地按照国家和省关于人才市场建设的要求,加大投入,纷纷建起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人才市场,省内与我市位次相近的一些中等城市也都建起了2000平方米左右的市场,而我市却还仅靠租用500平方米的声地维持局面。人才市场是依托一定规模的场地、设备才能运行的服务机构,有市无场必然制约人才服务的质量。

  二、“十五”期间人才资源开发的形势、思路和目标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市人才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国际环境看,西方发达国家实施掠夺性人才战略,利用自身优势同发展中国家争夺人才,不断放宽技术移民政策,成倍增加技术移民数量。仅1999年,美国就签发高级职员工作证13.5万份,远远超出美国国会2万份的规定。从国内环境看,各地在创新用人机制、招揽人才、培养人才方面的工作力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发达地区利用其领先优势和环境区位优势,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广招国内外优秀人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中西部各省区吸引人才提供了有利时机。在如此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确立辽阳地区人才工作优势,必须坚持从辽阳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竞争的缝隙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和发展的机遇,走出一条具有辽阳特色的人才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证。

  “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十五”辽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努力建设全方位、多方面的人才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优化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为把辽阳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石油化工化纤产品加工基地和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和保证。

  人才发展的目标是:

  (一)人才战略目标

  围绕《“十五”计划纲要》所确定的辽阳发展战略目标与主要任务,全市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实现先人用人上的新突破,努力构建包括党政领导人才、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内的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效绩显著的人才队伍。

  (二)人才总量目标

  依据辽阳人才资源现状和《“十五”计划纲要》所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人口变化、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因素对人才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到2005年,辽阳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比2000年增加1.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96%.

  (三)人才结构目标

  1、学历结构目标。到2005年末,具有研究生学历达到350人,比2000年末增长64.32%;具有本科学历达到1.65万人,比2000年末增长21.37%;具有大专学历达到45100人,比2000年末增长20.25%.

  2、职称结构目标。到2005年末,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达到7000人,比2000年末增长22.94%;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达到3.3万人,比2000年末增长15.07%.

  3、产业布局结构目标。按照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要求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与布局。到“十五”期末,全市人才资源三次产业配置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2.97:32.11:64.92调整到3.18:31.82:65,分别达到3660人、36600人和74740人。

  4、地区分布结构目标。为改善目前我市区域人才不合理状况,“十五”期间,要在市直与县区、乡镇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侧重增加县(市)区、乡镇人才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到2005年末,市直人才总量达到34100人,县(市)区人才总量达到30800人,乡镇人才总量达到17600人。

  (四)人才开发目标

  1、人才智力引进。“十五”期间,引进国外项目150项,引进国内项目200项,引进国外专家200人次,引进国内专家200人次,派出国培训200人次,出国研修350人。

  2、人才培养。一是根据我市农业高级人才匮乏的现状,加强对农业高级人才的开发,稳定和发展农村高级人才队伍,开展人才扶贫工作,到2005年,农业高级人才达到120人;二是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加速培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地培养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事业单位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以及熟悉国际惯例,懂外语,具有国际经贸、国际金融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才。

  三、人才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十五”期间,我市要按照“搞活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思路,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努力创造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公平竞争机制;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重点培养产业技术带头人、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特别是懂现代科技,又有经营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辽阳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突出重点,开发经济发展急需人才

  开发人才资源必须调动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对策与措施如下:

  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1)建立任职资格评价制度。采用先进手段,对企业领导者及其后备人选的任职资格进行科学评价,取得任职资格证书者方可担任高级经营管理职务。

  (2)培训提高。采取在省内集中办高级研讨班、送有关高等院校研修、选派到国外有关大学和企业集团研修、选派到经济发达地区锻炼等方式对现任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素质。

  (3)公开招聘择优选用。把党管干部同引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配置的力度,试行人才市场公开招聘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

  2、开发高新技术人才。

  (1)围绕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的目标,瞄准和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以重点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为切入点,建立善于吸收、消化、推广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并能促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人才群体。

  (2)在人才开发、人才引进、培养深造、国际学术技术交流、出国留学、政府特殊津贴等方面向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人才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离职在我市转化高新技术成果,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在校研究生、在站博士后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事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来辽阳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外省市优秀人才,可在配偶子女随迁调入、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资金、进入海外学子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园区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留学人员、获得国外长期居留权的具有我国国籍的科技人员,持高新技术成果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优惠政策。

  (3)把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同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结合起来,使高新技术园区和科研基地同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4)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为企业引进、培养有成长潜力的创新人才、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人才、擅长组织实施的管理人才。通过市场机制,用重大科研项目促使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向企业聚集。

  3、培养适应“入世”需要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

  (1)按照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从提高我市经济国际竞争力出发,大力开发旅游、国际贸易、金融保险、涉外法律、信息服务、涉外谈判等方面的人才,增强与“入世”关系密切行业和产业的人才实力。

  (2)培养一批具有较宽知识面、掌握多种技能、熟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具有较宽知识面、掌握多种技能、熟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4、建设农村人才队伍。

  (1)增强农业科技人才实力。结合科研体制改革,制定倾斜政策,吸引省内外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售货员从事农业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或直接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对这部分人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时重点看工作实绩,放宽学历、外语、计算机和工作年限等条件。

  (2)坚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十五”期间,全市村级组织要实现每村有1名以上大学毕业生。做好到乡、村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对业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要及时充实到乡、村领导班子中。同时,每年选派50名农村当地优秀青年到省内有关院校深造,学成后回农村工作。高起点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才。

  (3)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人、农民企业家、营销专才等农村实用人才纳入政府人事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制定开发计划,建立和完善先拔培养与考核奖励办法。充分利用各级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农村急需实用人才培训,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提高乡土人才的素质。

  5、完善人才库。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而人事信息系统建设是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化人事管理转变的一个标志。“十五”期间,我市在加强公务员库、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库建设的基础上,建立高级专家数据库、海外留学人员数据库、军队转业干部数据库、机构编制数据库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库,并组建信息网,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随时为用人单位提取所需合适人才,为个人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

  (二)着力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我市人才质量

  1、坚持实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点工程”,培养高层次党政领导人才。

  (1)从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干部中选拔高层次党政府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有计划地送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培训。

  (2)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最大限度地扩大知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推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选拔方法,为优秀党政领导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3)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经常性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采用科学方法对后备人选进行定期考核,及时调整不合格人选,吸收新的优秀人才,起用政绩突出的优秀后备干部。

  2、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为依托,培养学术专家、技术骨干队伍。

  (1)把组织选拔与社会推荐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拔尖人才选择培养体系。各主管部门、学术组织要按照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管理权限,制定具体的选拔培养计划和目标,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人选的特点进行培养。

  (2)积极为“百千万”人选创造承担国家或省的重点科研攻关和重大科技开发项目的机会,并在项目招标、课题分配、技术开发等活动中优先“百千万”人选。

  (3)强化对“百千万”人选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素质。一是采取举办“高级研修班”等形式促进“百千万”人选掌握新知识、涉猎新领域;二是加大境外培训力度,选派非教育系统的部分“百千万”人选出国留学,使其所从事的领域内及时把握国际科技新趋势,瞄准科技前沿研究与开发。

  (4)对“百千万”人才队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3、继续实施“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创业工程”,吸引海外学子为振兴辽阳服务。

  (1)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方针,创造条件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或采取各种形式为辽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重视辽阳籍人才的回归和智力回流工作。利用血缘、地缘、人缘关系,加强与辽阳籍人才的联系,通过组织回乡观光、考察、讲学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成就感和为家乡贡献才智的责任感,争取更多的辽阳籍人才回乡创业。同时,要采取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贸易等多种方式吸引留学人员为辽阳服务。

  (2)继续办好我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及“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为留学人员开辟用武之地,报国之门,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来辽阳从事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

  (3)建立海外留学人员专业档案,编印海外人才名录,供用人单位招揽海外人才时参考。逐步建立辽阳市留学人员信息库,通过国际互联网联络海外留学人员并定期向海外发布我市人才需求信息。

  4、深入开展“21世纪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工程”,加速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造就一批有较高知识水准,懂技术、懂经济、懂外语,处于学科领域前沿的学术、学科及教学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重点培养3种类型人才:一是科学技术型人才,主要为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培养科技、工程技术专家、稀缺专业与特殊技能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二是掌握国际经济法规,能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咨询服务型人才,为金融、证券、审计、律师、信息等服务领域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决策管理型人才,主要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培养高层次决策管理人才。加强与国内外友好省州市、院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派出培养人员的数量。协调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政策,建立人才开发培养国际合作工程网络系统。充分发挥21世纪人才的渠道和领域。要选派或鼓励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年轻的现职国家公务员报考MPA并参与MPA培训,逐步提高我市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

  5、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建立人才互换交流培训机制。与清华大学、广东惠州市等建立合作关系,选出10个适当岗位,请清华大学硕士生或博士生挂职锻炼,带动人才的观念转换和知识更新。同时,选派10名乡(镇)长、10名企业经营者或专业技术骨干到惠州地区的相应岗位挂职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带回先进的技术和项目,缩小我市人才素质同全国的差距。

  (三)深化改革,创新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机制

  1、创新用人机制。

  (1)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全市党政机关公务员岗位一律实行考试录用。要完善公务员录用的分类、分级考试办法,建立统一规范、科学严谨的考试评价体系和公务员考试题库;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全市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务均实行竞争上岗办法;建立科学的职位管理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准确地评价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强化公务员培训工作,促进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提高;实施辞职辞退制度,使公务员能进能出,不断优化队伍。

  (2)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实施以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从国家用人转变为单位用人,以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新进人员实行面向社会招考。被聘用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变固定制用人为合同制用人。定期考核,不合格者解除聘用关系。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为重点,把组织考核推荐与引入市场机制、公开面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

  (4)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通过考试、考核与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准确的评价人才的素质水平。对专业技术岗位,要按岗位要求择优聘任,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才能胜任的岗位,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实行执业准入制度。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个人申请、社会评价的机制,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权交给用人单位。各单位要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业绩综合考核的情况进行择优聘任。对具有创造能力的专业技术骨干,可以低职高聘;对于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高职低聘;对考核不合格人员可以解聘;根据岗位需要也可向社会公开招聘。评聘分开后,需具备执业资格的岗位或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系列和专业,一般不实行低职高聘,如低职高聘必须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严格考核方可聘任,并报市人事局备案。严格考核是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重要手段,是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以及续聘和解聘的重要依据。在考核中要注意五个问题:一是要实行多层面考核,扩大参加考核、民主测评、推荐的范围,使同一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以适当的形式参加测评和推荐;二是扩大考核的渗透力,既要重视了解8小时工作之内的工作情况,还要了解8小时之外的一些情况;三是净化民主测评、推荐环境,参加测评推荐人员要出以公心,说公道话,说真话,防止和纠正为了种种理由去讲假话,使考核失真,使领导失察,使真优秀的人员受到冷落,使假优秀人员得以晋升;四是科学分析民主测评、推荐结果,不能简单以票取人,要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五是要公示结果,被评为优秀、得到奖励、职务晋升的人选要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监督,不得暗箱操作,如有暗箱操作,考核结果作废。事业单位和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在履行聘约发生争议时,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单位上级人事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由上级人事主管部门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向人事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2、创新收入分配机制。

  (1)事业单位分配办法。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事业单位的要求,事业单位的分配政策要采取总量控制、宏观指导的管理办法。对于经费全部由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在科学核定单位人员编制总量的基础上,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节余工资由单位自主安排使用(按政策超编安置除外);对于经费部分由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工资总额与减拨事业费比例挂钩等管理办法;对于经费全部自理的事业单位,坚持工资总额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本单位人均效益增长的原则,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指标挂钩的分配办法,充分调动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2)放开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在定岗定人基础上,搞活内部分配。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和不突破工资总额的前提下,给事业单位充分的分配自主权。事业单位有权按照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行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各种分配方式和方法;决定分配量的多少和分配层次的高低。鼓励并支持事业单位按照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在逐步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重视重要岗位人才和知识型人才。对通过竞争上岗的重要岗位人才,可在工资中活的部分适当增加工资幅度;对有重大发明创造取得成果的人才,可从工资总额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励工资。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开专业技术岗位后,不再享受原岗位的工资及相关待遇。凡评定职称的,不管是否具备干部身份,均可按职称评定工资。

  (4)注意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在艰苦地区和脏、累、差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分配上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对于在关键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可以采取协议或承包等办法。通过政策上的倾斜,调动工作人员到特殊岗位上工作的积极性。

  (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放活人才

  1、人才流动政策。

  (1)充分落实人才自由流动权和单位自主择人权,推动人才流动两个主体到位。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壁垒,取消人才全民、集体、个体(民营)的所有制界限,不看身份看能力,消除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和岗位之间流动的障碍。

  (2)采取灵活的“智力流动”方式,大力推行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以知识、技术、专利交换为特征的“智力流动”。智力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可采取特聘、兼职、一定时期内租借、有偿转让或以技术发明、专利项目合作等方法来实现流动。人才也可以与自己的专利项目一起流动,以契约、合同约定合作期限。

  2、人才兼职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在不侵犯国家和单位利益的情况下,兼职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及其他服务性工作,或到各类学校、科研单位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兼职人员可兼职兼薪。

  3、人才吸纳政策。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将引进智力资源与引进人才资源相结合。广泛吸引获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留学人员、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和我市紧缺专业人才到辽阳建功立业,促进辽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贯彻市政府《关于印发辽阳市鼓励留学人员来辽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市政发[2001]11号)和《关于印发辽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市政发[2001]14号)等有关文件,确保将各项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改进有关政策措施。

  4、人才培训政策。对各类人才实施以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新技术、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继续工程教育,促进人才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开发潜能。继续教育实行进修期制度,每3年为1个周期,在周期内各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接受继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120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96学时。

  5、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保障金筹集、管理和发放办法,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实施社会化、货币化人才福利政策,不断完善社会化福利功能,促进福利保险管理逐步与企业、单位脱钩。重视人才的医疗保健工作,解决好人才的健康问题。

  (五)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人才市场

  根据“十五”规划,要把建设人才市场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论证,抓紧实施,建设好人才市场,树立我市以人为本、人才兴市的形象工程。同时,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手组建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把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三支队伍”的重要方面,管好、盘活、做强。要通过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对外向社会招揽高素质经营管理者,吸纳储备;对内把管理者人才资源直接与用人单位和生产要素相对接,按市场规律决定人才的待遇和分配方式,建立以业绩为主要依据的人才价值分析、价格定位的激励机制。要增强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开办网上人才市场,实现与全省及全国主要城市人才信息网的联网,达到信息联动、资源共享。要借鉴猎头公司的人才中介服务手段和经验,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服务。市场建设要探索合资合作途径,与国外人才资源开发公司联合,进行双向的人才交流与培训。要进一步拓展人事代理内容,积极开展人才测评、人事设计等业务,增强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六)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1、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辽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要树立“人才兴市”的思想,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进行战略性开发。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要把组织实施人才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对《计划》的各项任务进行认真研究,提出落实的措施。

  2、各县(市)区、各行业都要制定本地区、本待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地区和行业人才队伍,掌握地区、行业人才资源,组织力量积极参与人才竞争。

  3、各用人单位要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把握新时代的人才标准,主动为人才服务,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工作、生活环境,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4、各级人事部门要在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紧密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的有关工作,及时研究落实《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各级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提出落实《计划》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有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意识,破除已经不合时宜的对人才的种种限制性规定,为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使辽阳的人才环境不断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