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的《舟山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七月十日

  舟山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

  市教育委员会

  (2001年7月2日)

  为适应我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加快全市教育现代化步伐,根据《舟山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2000-20l5)》、《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0-2005)》精神,结合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舟山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针,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我市“科教兴市”战略步伐为目的,大力提高全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并以此推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加快教育现代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二、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各县(区)建立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机构,初步建设了一支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员队伍。“九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电化教育,各县(区)都已建立教科网平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近110所,拥有计算机约5500余台、计算机教室114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25所、多媒体教室70间,这些都为我市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本思路

  围绕全市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用五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好市教育网站,实现“校校通”,以信息化带动我市教育的现代化,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为加快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质量保障。

  四、基本原则

  ——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前瞻的思想、改革的思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做到认识统一、领导到位、改革有力、投入落实。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从全市教育现代化的总体需要出发,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工协作,整合和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效益。

  ——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围绕加快教育信息化,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课程、教法改革,加强网络管理,实现软硬件同步发展。

  ——坚持发挥多个积极性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投入的发展体制。

  五、教育信息化目标

  1、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1年所有高中(合职业学校)和县城以上初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2年,所有中学和条件较好的乡镇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所有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加快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建设,鼓励学校开发与文字教材紧密关联的电子、音像教材。2002年,编写完成具有海岛特色的中小学电子音像乡土教材。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到2005年,全市中小学均有学科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市区50%的学校建有电子音像资料库。

  2、建好市教育网站

  加大投入,充实涵量,拓展服务功能,使市教育网站成为全市教育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中心。到2001年,把市教育网站建成为全市教育信息发布平台,所有的县(区)教育部门与市教育网联通,实现资源共享。启动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到2002年,初步建成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到2003年,形成覆盖市、县(区)、乡(镇)三级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到2005年,建成全市的宽带多媒体教育网。

  3、实现中小学“校校通”

  到2001年,全市示范性学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现与舟山教育网的联通,并在舟山教育网站上拥有本校网页。2002年,市及各县(区)的乡中心以上学校(包括职业学校)联通市教育网,少数渔农村海岛学校用电话方式与教育网联通。2005年,县(区)所有乡中心以上学校实现“校校通”;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4、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以市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2002年,创办我市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在有条件的县(区)和学校试办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探索新型模式。2005年,初步形成各种类型的覆盖全市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5、加快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

  2001年,全市乡中心以上学校电脑房(计算机数不少于2人一机,下同)配备达到50%,2002年达到70%,2003年达到100%。2001年,全市乡中心以上学校教研组配备电脑达到50%,2002年达到70%。2003年,100%的学校教研组配有电脑,有条件的学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电脑。2001年,综合性多媒体教室建设达到全市乡中心学校以上的20%,2002年达到35%,2003年达到60%,2005年乡中心以上学校都建有l套多功能综合性的多媒体教室,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学校多媒体进教室。2001年,全市建校园网学校达到25%,2002年达到35%,2003年达到50%,到2005年,全市乡中心以上学校70%建立校园网。

  6、抓好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2001年,全市50%的学校配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其中l 0%达到学历要求;2002年,县(区)教学研究机构全部配备计算机学科教研员,70%的学校配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30%达到学历要求。2003年,95%的学校配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50%达到学历要求。2005年,70%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达到学历要求,并建立50人左右的教育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5人左右的市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带头人。

  2001年,中学l2班规模、小学18班规模以上的学校配好专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师;2003年,所有乡及乡中心以上学校基本配有专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到2005年,所有学校配有专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师。

  7、抓好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2001年,全市85%的在编教师(男55周岁以下,女50周岁以下)通过省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考核,10%的教师能独立进行制作CAI课件;2002年,全市

  95%的教师基本通过省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考核,20%的教师能独立制作CAI课件,50%的教师能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到2005年,70%的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

  8、建设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发挥示范作用。

  建设好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拉动作用,对全市教育信息化意义重大。我市2000年底已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要积极按照国家、省要求,努力做好这项工作。重点抓好信息技术教育的8大课题。2001年,l0%的学校建有子课题;2002年,20%的学校建有子课题;2003年,50%的学校开展信息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到2005年初步建立符合海岛实际,具有舟山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体系。我市的省教育强镇、示范乡镇要扎实工作,率先成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

  每个县(区)都要建设5所左右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到2002年,全市建成20所以上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要在信息技术教育和校园网络建设上强化科研,积极探索,先走一步,带动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出实效、出经验。

  六、对策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抓紧广泛应用当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如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各地和学校要广泛宣传发动,使全体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要把它作为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抓紧、抓好、抓落实。各地和学校都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切实负起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规范等责任。

  2、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和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市统一目标、要求,结合本地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科学确定目标,既体现超前性,又注重可行性、操作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与教育改革发展“十五”规划相衔接,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规划之中。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本地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育强镇和各类示范学校建设等工作统筹安排,与相应的师资培养培训同步考虑。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落实。

  3、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

  加大投入,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各县(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信息化所需资金列入当地财政经费的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作为投入的重点之一,优先考虑。今后,各县(区)凡新上的基建项目,都要考虑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对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单位,市里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要积极研究加快教育信息建设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中,要遵循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教育信息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向社会开放,逐步建立成本分担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

  4、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高运用效益

  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之一。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各地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资源,并进行移植转化;在资源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讲求投入产出,谁开发、谁得益;信息资源特别是软件开发,力求体现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要重点建设好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通过市教育网向社会公布主要基础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