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

  《关于漳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已于2002年1月19日经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市计委《漳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转发给你们。请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按照“抓落实要具体化”的要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抓紧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制定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注意与全市计划相衔接,注意经济增长指标与其它相应支撑指标的衔接,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并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的检查监督,确保2002年年度计划的顺利完成,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有关专项计划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另行下达。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二年元月三十一日

漳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漳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一、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胜利召开第八次党代会、研究确定面向新世纪发展目标思路的重要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依法监督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发展后劲问题,着力做好结构调整、城市化、资本运营和环境建设四篇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文章,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据快报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26.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比预期增幅低0.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5%、12.7%和12.5%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3.8∶39.5∶36.7调整为22.6∶40.0∶3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64亿元,增长6.0%.实际利用外资7.13亿美元,增长0.5%.外贸出口6.23亿美元,增长8.24%.财政总收入30.17亿元,同口径比增7.1%,地方级财政收入22.1302亿元,同口径比增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7元,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3695元,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19亿元,增长9.1%.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3.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纵观全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工业生产出现明显的回升势头。全市修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漳州市工业发展规划》,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狠抓非公有制工业和规模工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整体素质继续改善。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7.9亿元,增长12.8%,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86.1亿元,增长13.3%,扭转上年回落态势,工业产销率6.7% ,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增长12.5%.工业用电量增长11.24%.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7.6%.列入全省“双九一高”的8家企业、7个重点项目和7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展良好。 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联系合作,先后举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科技成果供需洽谈会,签订一批合作开发项目。重点开发区实际到资额和外贸出口占全市一半以上,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农业产业化特色更加突出。成功举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对台农业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龙海、漳浦被确定为省级农业现代化试点县。东山海魁水产品深加工项目、锦溪集团万吨果蔬储运中心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相继建成,4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发展水产、蔬菜、水果和花卉等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继续扶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农业总产值206亿元,增长6.8%.粮食播种面积292.2万亩,减少28万亩,粮食产量112万吨,减少11.7万吨,水果总产量179.05万吨,增长7.2%,水产总产量129万吨,增长2.84%.九龙江防洪堤三期工程等一批水利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防灾抗灾能力逐步增强,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重点建设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有力支撑。以拓宽项目工作思路、改进和创新项目工作机制、落实措施要具体化为中心内容,适时召开全市项目工作会议,在全市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制定了关于对项目工作有功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的政策,继续实行重点建设目标责任制和领导挂钩联系责任制,成立了漳州铁路筹建办等项目工作班子,建立和完善项目工作机制,直接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初步形成“抓项目、促发展、增后劲”的良好氛围。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实现投资50.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3.6%,市区战备大桥等十个“重中之重”项目完成较好。全年共向国家计委争取国债3.16亿元(含中央补助1.6亿元),国家和省预算内资金补助5000多万元,前期经费600多万元。贷款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95.42亿元,比年初增长8.2%.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后石电厂二期项目建议书、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初步设计和漳州开发区1#、2#泊位码头项目建议书获得国家批准,厦大漳州校区已经开工建设,港尾铁路支线、甘蔗能源酒精项目、厦漳跨海大桥、海峡高校科技产业园区等项目前期工作也取得新进展。

  城市化进程扎实推进。研究并实施“建设新区、开发沿江、改善旧城”的市区发展总体思路。编制完成漳州市东西发展轴城镇群和城乡一体化100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及中心城市10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新区首期5平方公里的修建性规划已完成向国内外征集规划设计方案并进一步优化确定。市区南昌路中段、胜利公园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新市政中心区土地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漳州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海峡两岸漳州南太武经贸协作区进入实质性运作。

  古雷港口经济区已研究形成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案。出台《漳州市土地收购储备管理暂行规定》,对市区土地实行“五统一”管理。对部分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盘活国有资产,努力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债务问题。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省政府规定的指标以内。九龙江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进展顺利。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九龙岭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市区内河引水清淤工程基本建成。东山县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和首批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预计为12‰左右,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教育资源整合重组力度加大,调整完成学校布局69所,市高教园区进入规划建设阶段。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整顿力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文化、广播、新闻、电视、体育等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加大打假力度,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与规范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持续深入。市中医院康复大楼、市一中体育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全年各项存款余额230.94亿元,增长10.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29亿元,增长14.5%.以商贸、房地产和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较快。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3%,销售额增长34.7%,旅游总收入完成8.9亿元,增长7.75%.东山风动石景区4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定,南山景区完成总体规划,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展顺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加大减负工作力度,农电“两改一同价”取得明显成果。扶贫海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从总体上看,2001年我市经济发展在调整中出现了积极变化,在困难中实现了良好开局。特别是下半年经济运行比上半年明显好转,GDP增幅从上半年的9%回升到11.1%,月报投资、出口、规模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从上半年的-19.2%、-0.32%和9.7%回升到13.8%、8.24%和13.3%,经济运行的质量有所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更为扎实,实属来之不易,这为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也进一步增强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同时,我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部分经济指标实际执行情况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增长比较乏力;产业的整体素质和配套能力不高,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一些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农民增收问题比较突出,“六合彩”违法骗赌活动尚未得到根治,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受到严重影响;部分下岗职工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宽松和长期积累形成的矛盾等因素,也与我们的主观努力不够有关,但归根到底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综合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综合反映。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组织实施“十五”计划纲要,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一年。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力争更快更好些,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13%和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

  ——地方级财政收入按新口径计算增长6-7%,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按新口径计算增长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

  ——外贸出口增长6-7%;

  ——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与2001年基本持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持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以上预期目标,既考虑了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又充分注意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现实可能。发展不仅关系到切实增强我市的综合实力,也是解决我市近几年积累起来的所有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各种新矛盾的关键。没有保持适度增长,就没有规模,就会出现包括就业在内的很多问题,也就谈不上质量和效益。在看到今年世界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可能趋紧、我市三大需求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等不利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完成这样的预期目标,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去年以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利用外资项目以及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投产,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量;后石电厂二期工程、漳龙高速公路、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漳州开发区1#、2#泊位码头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的较快进展,生产经营性项目将比去年明显增加,为今年的投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项目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将对今后我市的发展发挥重要而又长远的作用。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进”和经济发展的“稳”之间的关系,坚持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同时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确保经济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争取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十五”后期的加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现今年的各项预期目标,关键是要按照市委关于“抓落实要具体化”的要求,认真贯彻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三个通道、增强四个后劲、实现五个带动”的战略部署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做好结构调整、城市化、资本运营和环境建设四篇文章,着重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加大项目开发和建设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和引导。从全市范围看,要分门别类,从省市重点项目、生产经营性项目、争取纳入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争取中央新增国债项目和开展前期工作重大项目等五个方面来具体推进项目的管理和建设,努力做到“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

  切实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市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今年初步安排前期工作扎实、资金比较落实、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市重点建设项目50个,主要涉及重大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利用外资和民营项目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年度投资57.34亿元,其中有11个计划竣工项目、18个续建项目和2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从机制建设入手,完善鼓励支持重点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重点建设的管理办法,落实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联系制和业主负责制,加强与改进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跟踪与考核,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氛围。加大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督和项目稽查力度,落实建设项目招标方案核准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特别是财政性资金扶持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搞好项目跟踪与协调服务,集中力量推进龙轴厂特种关节轴承项目、永大不锈钢二期工程、后石电厂二期、漳浦联颖工业、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漳诏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漳州开发区4#、5#泊位码头、交战公路、新区基础设施、市高教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

  努力提高生产性项目的比重。针对我市生产性项目储备不足的现状,以培育产业链为重点,加强关联性强的生产性项目的研究和筛选,推进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运用安排前期经费或贴息等间接手段,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我市产业升级的竞争性项目。滚动建立工业项目、科技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储备库,对于今年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筛选上报投资500万元以上的385个项目,要建立逐月逐季跟踪服务制度,特别要认真协调190个生产经营性项目,促其早日发挥效益。

  积极推进项目开发和前期工作。以促进项目开发和转化为中心,推行和完善项目公开征集制度、项目筛选储备办法和项目推介制度,抓好增强发展后劲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开发工作。建立健全市项目办的机构和职责,按照“一个重大项目、一套工作班子、一笔前期经费”的要求,创新项目开发机制,督促项目组织机构、工作经费、工作计划的落实。积极推进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漳州开发区1#、2#泊位码头、漳州开发区疏港铁路支线、厦漳跨海大桥、甘蔗-能源酒精项目、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等6个全省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抓好海峡高校科技产业园区、漳州绿色食品检测中心、东山八尺门大桥、古雷港口经济区、漳潮汕铁路、漳州物流配送中心等20个预备重点项目和30个开展前期工作项目,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保障能力。

  加大建设资金筹集力度。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效益好、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认真执行省里关于专项资金补助不再要求地方配套的政策。改革现有预算内基建资金下拨方式,督促专项补助资金及时到达项目业主,充分发挥资金效益。按照国债投向的要求,加紧跟踪落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漳州郭坑大桥、东山自来水扩容工程、紫山集团国家级农副产品深加工示范工程等一批项目,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按照“对号入座、一抓到底”的要求,认真研究产业导向,搞好上下衔接,争取有更多项目纳入全省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继续做好申请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工作。切实解决民间投资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促进和引导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社会投资。

  (二)以工业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以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努力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视和引导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投入。滚动推进20个重点技术改造工业项目。跟踪服务福建永大集团高精度冷轧不锈钢薄板项目、汇利通光碟有限公司CD-R光盘生产线、联颖工业、港兴纸业、长泰骄阳建材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扶持发展一批成长型企业,带动工业朝着规模经济方向发展。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重点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大力兴办三资工业,从单个企业引进向配套引进转变。用足用活“双促进”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全面完成35家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改组。拓展“市校合作”领域,加强与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嫁接承接科技成果,改造传统产业。

  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抓紧编制完成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积极参与“数字福建”工程建设。继续完善政务信息网,以“漳州市政府网站”为基础,建设公众信息平台。集中开发一批政府决策及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性、综合性信息库和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共享。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政务信息应用系统示范工程 、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和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继续扶持数字音像产品、网络产品和新一代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发展,建设全省新兴电子工业基地。

  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加快农业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发展蔬菜加工出口、名优水果、特色花卉和优质水产品等主导产品,注重培育畜牧新兴产业,继续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外向型、城郊型的现代农业;重视农业科技投入,精心筛选和扶持一批与增加农民即期收入紧密相关的农业科技项目的建设,扶持具有特色的地方名优农林水产良种繁育和推广。加大“餐桌污染”治理力度,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动植物重大病虫害和疫病的防治工作,引导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抓好花卉、麻竹笋、枇杷、青梅等一批具有区域性辐射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培植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对台农业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提高花博会的水平和层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诏安龙潭水利枢纽工程、千里海堤除险加固工程、城市防洪岸线整治工程、万亩旱片整治等项目的建设和诏安赤石湾一级渔港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扶贫开发,实施“造福搬迁工程”,搞好山区道路、中小型水利、人畜饮水等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以新区建设为龙头,切实加快城市化步伐

  加快新区建设,壮大中心城市规模。按照建设全省城市化第一层面的要求,积极推进厦门湾生产力布局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努力争取作为全省开展城市化规划的试点城市。要把城市化重点放在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功能、调整布局和提高聚集效应上。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加快编制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各项专项规划。按照“建设新区、开发沿江、改善旧城”的总体思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继续做好新区首期5平方公里建设的前期工作,抓紧完成新中心区修建性详规和新行政中心的方案设计,加快新区的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和经济适用房的启动建设。以推进城市化为契机,重点完善和建设水仙大街、江滨路、龙江路、南昌路、建元路、丹霞路北段、5号路,改造郊柏线和郭坑大桥,拉开新区道路框架,对接旧区,形成以东立交桥为中心的“八纵八横”城市交通网络。

  继续抓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择优建设小城镇,从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转变,突出抓好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县城等中心城镇和重点开发区建设,发展壮大县级城市。继续实施靖城、角美等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乡镇项目,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以产业为依托,加大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落实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引入市场机制,做活“经营城市”的文章,对城市土地实行“五统一”管理,组织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和土地公开拍卖制度,探索和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公用事业产业化的机制。研究制定加快城市化的配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土地流转及各种社会福利保障等措施,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

  (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城乡商品流通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工业品批发市场,茶叶、蔬菜、花卉、粮食等特色专业市场以及农产品中心市场的设施建设。适应粮食等重要商品购销市场化改革需要,抓紧抓好平和国家粮食储备库建设。大力引进新型业态,推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形成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加快房改房上市步伐,开发建设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各类房地产项目;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重点推动龙溪轴承、片仔癀等企业申请发行A股的上市准备工作,扶持力佳、龙潭等一批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适时推向资本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服务型企业,推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重视发展和推进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息服务和技术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企业拓展市外、省外市场。

  进一步拓展消费需求。加强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提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策划和推介第三产业项目。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促进消费市场有序发展。消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改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区保安、生活护理等便民利民岗位,吸收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再就业。结合城市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生活需要,积极发展弹性大、灵活性高和多样化的就业形式。

  (五)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构筑对外对内开放通道

  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和对外承诺,对现行我市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措施性文件等进行全面清理和修订。加强公务员队伍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学习和人才培养,营造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基本建设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下放审批审核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按照谁投资、谁决策的要求,属于企业出资的,凡不需国家配置资源的项目,原则上由企业自主决策,市、县计划部门不再审批,改为登记备案制,进行事后跟踪监督。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增强我市产业配套能力和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加强项目策划,改进招商项目筛选储备工作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落实重大利用外资重点项目领导挂钩、部门负责、专人跟踪责任制。

  抓住台湾以电子制造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机械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时机,充分发挥重点开发区的优势,做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客商的协调服务和跟踪落实,努力扩大利用台资,提高有效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推进更多的企业申办进出口经营权,推荐上报一批出口创汇多、信誉好的重点生产企业及外贸企业,争取国家优先足额退税。积极参与两岸试点直航,以东山县被确定为对台小额贸易外汇核销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台贸易。

  大力推进内联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努力吸引省内外各类所有制企业、资金和人才参与我市经济建设。继续主动承接广东、厦门等周边地区资金、技术、信息和项目的转移。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六)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省里提出建设“生态强省”的总体要求,加快生态示范市建设步伐,抓好国家级、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和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搞好市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和污水厂污泥消化系统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九龙江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加大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力度,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巩固和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城市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要求全面达到规定的标准。

  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和漳州高教园区等项目建设,组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漳州护理职业学院,积极推进高校后勤产业化进程。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优化调整中小学布局,高标准建设漳州华侨中学,确保年底全面竣工。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把提供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先安排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不断提高对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设施投入。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加强计生管理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以内。积极推进南山景区、江东景区、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土楼等一批旅游骨干项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芗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工作,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卫生、旅游、体育和老龄服务等产业。加快公安“三所”、监狱、劳教场所等狱政设施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示范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切实采取措施逐步扭转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状况。以两个确保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巩固和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成果,依法保障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