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

  《无锡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根据《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江苏省“十五”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的要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制订实施意见,层层分解,落实责任。要把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纳入行政主要首长目标考核职责范围,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领导到位、资金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市政府将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组织考核。

二○○二年一月十二日

无锡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

  一、前言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应有要求,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为市场提供卫生安全的农产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为我国加入WTO后,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按照《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江苏省“十五”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的要求,特制定无锡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无公害畜禽产品、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十五”期间全市建成无公害粮油作物基地75万亩(其中水稻45万亩,小麦10万亩,油菜22万亩);无公害经济作物基地20万亩(其中蔬菜10万亩,果品5万亩,茶叶5万亩);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 10万亩,生态养猪场10个。“十五”末年上市无公害生猪46万头,蛋品0.5万吨,禽肉1.1万吨,奶制品3.4万吨;上市农产品包装率达到30%以上,产品质量市场抽查合格率90%以上。

  1.太湖一级保护区2004年底前全部达标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各乡(镇)都有一批认证机构颁发的具有无公害农产品(食品)证书和标志的农产品(食品),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3.“十五”期末,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面积85%以上,主要农产品基本上做到无害化生产,80%的商品粮油、畜禽产品、水产品和果蔬品,90%的茶叶达到《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地方标准》要求。

  4.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十五”期末进入超市、专销点、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必须达到《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地方标准》要求,作为主要原料而进入农业加工企业的农产品必须是无公害农产品。

  三、总体思路与重点建设内容

  “十五”期间,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总体思路是:抓住中国入世的良好机遇,以提高农产品卫生安全质量为核心,以蔬菜、水果、茶叶、稻米、肉类、水产等农产品为重点,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加快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使消费者充分享受放心农副产品,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卫生安全质量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各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点建设内容,要根据区域范围、土地类型、农业生态环境特点确定,全市初步划定五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域:

  (一)太湖一级保护区

  本区辖宜兴市、滨湖区、惠山区共23个乡(镇)。根据《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要加快沿湖和入湖河道两侧林带及农田林网建设,同时2004年底太湖一级保护区全部建成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基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到2004年底前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1万亩,其中水稻21万亩,小麦 3.5万亩,油菜10万亩,蔬菜3.5万亩,茶叶1.5万亩,果品3万亩,水产品2万亩。

  (二)宜兴丘陵山区

  本区生态环境优越,工业“三废”污染少,土壤、灌溉水、大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要求,适合发展以茶、果、畜牧业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要结合申报农业部无公害生态茶县开发项目,把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推上新台阶。本地区拟形成5万亩水稻、2万亩小麦、3.5万亩油菜、0.5万亩蔬菜、3.5万亩茶叶、2.5万亩果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创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区域名牌产品。

  (三)沿江平原区

  本区位于江阴市沿长江区域,经济发达,人口较多且集中,农业生态环境较好,该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较好基础,小湖蔬菜批发市场已初具规模。本区可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规划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万亩。同时建成5万亩水稻、1万亩小麦、0.5万亩果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万亩。

  (四)宜兴氵鬲湖平原区

  本区位于宜兴氵鬲湖周围地区,有高亢平原和低洼圩区,是宜兴的鱼米之乡,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好,适合发展无公害粮菜和水产品生产。规划建成5万亩水稻、1万亩小麦、4万亩油菜无公害生产、2.5万亩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

  (五)锡澄平原区

  本区属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尚可,经过综合措施改良,能达到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基地的要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示范区。本区拟加快建设生态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万亩,同时建成9万亩水稻、2.5万亩小麦、4.5万亩油菜和2.5万亩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

  四、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环境质量

  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生产基地应连片规划,面积超过500亩(粮油1000亩以上),形成较大的区域规模。基地周围3公里内不得有污染企业和其他污染源,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必须符合《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市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求,进行农田水利、绿化等项目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广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提高农业环境质量。对地域开阔,但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尚可的,在加强工业“三废”治理的同时,大力实施生态农业技术,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快的整治改良,逐步达到《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产地环境要求,创造条件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二)加大品种更新力度,加快示范推广进程

  无公害农产品必须有较高的安全性,也要有好的营养性和商品性。因此,在品种利用上,要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以提高品种品质和综合抗性为目标,走引、育、繁、推一体化之路,加快品种优质化进程,提高品种利用的科技含量,按照国家或部颁优质标准选用种源,优质稻米应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小麦达到国家优质标准或专用标准,双低油菜的芥酸含量小于2%,硫苷含量小于40毫摩尔,茶叶品种以无性系良种为主,生猪以三元杂交猪为主,禽类以高抗病疫能力品种为主,水产品以名、特、优、新、稀为主。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生产环节中合理使用农药、兽药、添加剂和生长激素,减轻环境污染,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兽药及有毒有害物的残留量。对转基因品种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三)优化管理技术,控制农药污染

  积极推广优质栽培技术,改革种植制度,通过间套夹种、合理轮作和复合生态栽培,减轻病虫草危害;大力示范、推广稻田养殖、麦套稻等先进无公害生产技术;建立健全病虫测报网络,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制定主要病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用药阈值,减少农药次数和用量,提高防治效率;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建设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生产基地良好环境基础上,保住生物种群多样性;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少残留农药,扩大示范生物农药,蔬菜积极推广防虫网复盖栽培技术。全市农药单位面积用量(有效成分)下降40%,其中一级保护区下降50%.蔬菜、水果、茶叶、稻米等主要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和肉、禽、鱼、蛋、奶中违禁药物残留均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控制指标之内。

  (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减少化学氮肥污染

  将平衡施肥技术作为控制肥料污染,生产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的首要措施,加快推广落实。在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壤肥力测定基础上,以节氮为重点,实行科学施肥,减少低品质化肥施用量,碳酸氢铵使用总量要减少30%左右;推广专用复合肥,使氮、磷、钾投入结构达1:0.4:0.3;,开发高效新型化肥,推广应用高效缓释肥料,改进化学氮肥施肥方法,减少氮素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广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料,开发植物有机肥、有机无机肥、生物有机肥;开发秸秆快速腐熟技术,推广秸秆还田,增加农田秸秆还草量,亩秸秆还田量300公斤以上,提高土壤肥力;推广茶果园绿肥间作及稻草覆盖技术,以改善稻田、茶园生态环境及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稻田养殖型的种养共生互补关系,通过养殖提高稻田肥力。“十五”期末全市化学氮肥使用量比“九五”期末减少15%以上,太湖一级保护区力争减少30%.通过科学施肥,使蔬菜、水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不超标。

  (五)推广无公害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

  进行种质和饲养模式控制,确保畜禽种质优良健康,加强动物防疫基地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疫抗病能力,加强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强化对重大疫病的防治和监测,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人畜共患病;严格饲料质量监控,保证饲料原粮、饲料、饲料预混料及饲料用水质量;严禁超量和不合理使用兽药、兽药添剂和激素;实行宰前停药制度;加强屠宰环节兽医卫生检疫及屠宰场所环境卫生、工艺质量控制、运输、贮藏、销售的卫生安全要求,开展市场肉品抽样监督检验,彻底销毁(或无害化处理)不合格产品,加强安全畜产品生产环节间全过程的相互质量监控,严格安全标志的使用与管理。

  (六)按标准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首先要按无公害水产品产地标准要求,把握环境质量,基地要形成规模,养殖面积一般在5000亩以上,在生产过程中,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实行全程严格监管,鼓励基地开展生态养殖,同时加强对水源、水质、土壤、空气、周围环境及生产投入品的监管,严格按照渔业标准组织生产,合理使用水产良种、肥料、饲料、渔药,建立疫病检疫和测报制度,控制外来污染和自身污染,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

  (七)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开发是全程标准化作业的过程,必须加快建立一整套卫生安全质量的管理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和监控,未经检测合格的地方,不得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检测合格的基地,发生新的环境污染事故,又无法立即治理的,取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资格。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的资质管理,企业(基地)不仅要环境质量合格,还要建立完整的卫生安全质量生产管理规程,所有从业人员都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企业人员还要符合《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的规范管理,尽快出台一批推荐使用或禁止使用的农产品种苗、肥料、饲料、农药、兽药、渔药等名录,明确使用操作规程,加大全程监控力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建立基地和批发市场以速测为主,市(县)、区级以抽测为主,市级以系统检测为主的卫生安全质量检测网络,提高检测水平,建立健全各类农产品检测制度。严格检测把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予以爆光,并取消“无公害农产品”资格。

  (八)逐步推进市场准入,切实保护和支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管理,积极推进市场准入,经严格审查合格,通过认证的,授予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包装的研究,加强包装和标志管理。鼓励多元投入,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设无公害农产品专柜、专店、专市,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机制。到2005年进入超市、大型批发市场的大宗农产品都要具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加快制订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十五”期末,基地上的无公害农产品制订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的面要达到80%,并成区域的树立品牌,扩大品牌农产品的规模,维护品牌权益,提高品牌信誉度,创建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严把市场检测关,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一律不许进入专卖区,对假冒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行为,坚持予以取缔和打击。

  五、工作要求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农业应对入世的必然趋势,是群众欢迎的实事、好事,同时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要求高的系统工程。为此,必须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抓好试点示范,部门通力合作,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切切实实抓出成效。

  要加强宣传搞好培训,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划,既要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生产基地(企业)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认识,积极参与实施,又要普及推广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的技术知识,提高实施的科学性。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宣传发动,尤其要发挥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的舆论宣传、监督作用。各部门各系统都要加强业务培训,使企业(基地)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质量管理的检测人员、综合管理的执法人员都要通过培训,了解、熟悉、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技术要求。要加强为农服务,为广大农户提供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要增加投入,支持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工业“三废”治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产业化开发以及质量监督手段的改善,要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

  要组织协调,通力协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需要质量技术监督、农林、工商、商检、卫生、环保、科技、法制等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和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农产品市场的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切实保护无公害农产品,积极营造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