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现将市科技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三明市贯彻<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三明市贯彻《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意见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新阶段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确定新时期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切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积极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按照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科技人员、企业、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强化支持与引导,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先进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既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又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技术水平,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既要坚持自主创新,又要积极引进吸收有利于我市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注重解决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率,又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

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面向市场,集中力量解决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解决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运销,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效益,以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技问题。力争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促进有条件的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推动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主题,以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以增加投入和政策支撑为保障,完成以下五大任务,实现四个转变。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依托,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纽带,以农业企业和农户为主体,以金融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新型运行机制。

--加强农业科研与开发,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力争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使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进入省内先进行列。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强化科技培训与中介服务,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与产学研结合,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支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技术骨干。

--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发展,应切实解决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性差、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农业科技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

二、我市农业科技工作重点

“十五”期间和今后十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要以“创新、产业化”为指导,按照《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要求,重点组织实施以下六大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四)实施作物良种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良种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基础,也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我市的良种工程,重点是围绕粮油、食用菌、果茶、畜禽、水产、蔬菜、花卉等主导产业,开展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和开发,加快产业化配套技术的研究攻关,提高产业化水平,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以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为目标,重点选(繁)育优质稻、超级稻、专用型大豆等粮油作物新品种;

--加强珍稀食(药)用菌新品种的驯化、选育与开发;

--以名特优为重点,引进、选育柑桔、优质早熟梨、猕猴桃等落叶果树,尤其注重选育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杂柑,以及名优茶、蔬菜、花卉等新品种;

--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开展畜禽和淡水鱼虾的名特优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种引进、选育和开发;

--开发应用种子产业化配套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种子加工、包装、储运及检测技术,开发新型种衣剂,建立标准化的良种、苗木、畜禽、水产繁育基地,实现良种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

--以优良品种为中心,加强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和科学饲养模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技术水平。

(五)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工程,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加速实现原料基地化、技术装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加、销一体化,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标准体系,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等无公害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

--重点研究开发优质米、大豆、食用菌、莲籽、锥栗等粮油产品及特色果品的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

--注重畜禽、水产品的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发特色畜禽鱼等加工技术;改善食物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商品安全性;

--加强果蔬、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进行优质早熟梨、猕猴桃等果蔬贮藏、保鲜,速冻、干冻、净菜加工及果蔬包装技术开发;

--加强农产品、畜产品质量检测及生产环境监测技术开发应用,建立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批发市场;

--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名牌农产品,建立加工原料基地,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

(六)实施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林农收入

以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优良林木的引种、改良、驯化。重点支持优良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引种驯化、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珍稀濒危树种保护繁育及其开发利用;

--加强商品林培育技术的开发与示范。优先支持纤维材、胶合板材、实木家俱材和珍贵用材林的定向培育,开展优质高效竹林、经济林、食用菌林、花卉培育技术及生物快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加强竹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竹材高效利用、人造板新板种、实木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支持全竹材综合开发、新型竹胶板、竹木制品、紫杉醇等树木活性物质、林化产品精细加工等的研究与开发,并使之尽快实现产业化。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技术开发示范,对已区划界定的730万亩生态公益林进行规范管理,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林、竹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示范,加速森林火灾预警系统建设。支持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推广。

--加强花卉与名特优经济林开发。以绿化苗木和花卉企业为龙头,加快培育开发和繁殖推广乡土树种绿化大苗、开发观赏盆景和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

--加快森林旅游建设。抓好现有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处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新建省级三明市纪人谷森林公园建设,组织开展全市森林旅游景区、景点普查,摸清情况,研究对策,规范管理,促进开发。

--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新建大田大仙峰、梅列瑞云山和沙县淘金山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及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泰宁峨嵋峰、建宁闽江源头和尤溪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管理机构建立,加强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培植管理。

--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重点抓好沙县至永安市80公里的路旁和河流两岸的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至2005年三明市境内县道以上公路绿化要达到宜绿化路段的80%以上。

(七)实施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示范工程,促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带以沙县、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4个县(市、区)为建设区域,选择当地有望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或形成产业链的食用菌、竹类资源、优质稻、优良畜禽和优质水果等进行产业化开发,培育产加销、技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资源型产业的开发步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发展壮大三明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促进我市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施珍稀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市真菌研究所、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由市食用菌办和四个县(市、区)食用菌办、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一是大力示范推广茶薪菇、杏鲍菇、姬松茸、真姬菇、阿魏蘑、滑菇等珍稀食用菌。二是通过试验示范和科技攻关,突破多种珍稀食用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障碍,形成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三是开展新品种、新原料开发利用,重点开展食用菌栽培新品种的选育、驯化,开发竹屑、松木屑、菌草等代用料栽培食用菌;四是加强食用菌、药用菌的加工研究与开发,五是积极进行食用菌专用林基地建设,建立菌用林3500亩。六是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培育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名牌,开拓市场,辐射带动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至2005年区域内年生产食用菌达6560万袋(尺2)、总产量2.6万吨,产值2.1亿元,其中珍稀食用菌年生产3000万袋(尺2)、总产量0.75万吨,总产值0.6亿元。

--实施竹类资源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市林科所、省林科院、省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由市林业局、林科所及4县(市、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一是对区域内现有159.7万亩低产毛竹林、野生的苦竹、甜竹、石竹等进行改造开发,引种优质的绿竹、雷竹、麻竹,实施集约经营,建设10万亩丰产高效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改造开发丰产竹林50万亩。二是进行笋竹制品深加工开发,重点发展永安竹胶合板、竹地板、竹炭、竹醋和沙县竹凉席竹工艺品,采用新技术、开发竹保健品、竹化工产品等新产品,打响沙县“天河”、“永安竹业”等品牌;加大产业带的技术改造力度,扩大袋装系列笋制品生产能力。三是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建立珍稀树种、花卉苗木快速繁育中心,为各地提供名特优种苗。至2005年竹业总产值增加5.5亿元,其中高产竹林直接产出1.5亿元;竹人造板系列产品、竹凉席、工艺品等竹产品开发3.5亿元;竹炭保健品、竹笋深加工开发0.5亿元。

--实施优质稻产业化示范工程:以三明市农科所为技术依托,由市农科所、种子站、永安等4县(市、区)农业局等单位组织实施。一是进行良种繁育与制种基地建设,继续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组合)的选育,应用已区试或品种审查的优质品种组合,建立高标准优质杂交稻制种基地2000亩,优质常规稻繁种基地700亩,5年提供优质稻常规种24.5万公斤、优质杂交稻种子30万公斤,产值700万元;二是建立优质稻示范种植基地,年示范种植优质稻15万亩,产优质稻谷6000万公斤,产值7800万元,带动周围地区种植优质稻品种100万亩;三是各部门合作完善和建立优质米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收购基地和农户的优质稻谷,统一加工,创立优质米品牌,开拓市场,加工销售优质稻米200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至2005年实现品种优质化,形成品种选育、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企业,早稻品质达到农业部颁优质二级米标准,晚稻品种达一级或二级米标准。

--实施优良畜禽水产产业化示范工程:以省农林大、省农科院等为技术依托,由市畜牧水产局、4县(市、区)农业(畜牧)局、沙县鸭业总公司等单位组织实施。一是鸡、鸭产业化技术开发。重点抓好“沙阳鸭产业化示范”、永安优质肉鸡产业化开发、梅列万头蛋鸡开发等省和国家级星火项目,建设沙县肉鸭良种繁育基地和系列产品综合加工厂、永安肉鸡良种繁育基地和肉鸡加工生产线。二是优质瘦肉型猪开发。建立内三元和外三元瘦肉猪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建立万头猪场(外三元)10个,年出栏20万头,农户饲养内三元猪10万头。三是在永安、沙县完善禽业批发市场,促进产品流通。四是淡水鱼类开发。抓住淡水鱼重点品种,扩大规模,突破加工,形成产业化。至2005年年出栏瘦肉型商品猪30万头(新增18万头)、优质肉鸡3000万只(新增1700万只)、优质肉鸭1000万只(新增600万只),生产禽蛋3000吨,畜禽总产值达8.11亿元。

--实施优质果蔬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市果树站、市农科所、省农科院果树所、福建农大为技术依托,由市农业局、农科所、4个县(市、区)果树站组织实施。预期将该流域建成果树品种结构合理、符合市场导向,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果树产业带。一是低产果园改造。应用特早熟,温州蜜柑、优质芦柑或优质脐橙,采用高接换种技术,结合土改、园改,扩穴改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对现有36万亩果园进行改造,建立10万亩示范基地。二是进行新品种引进、选育、开发,调整品种结构。重点开发纽荷尔脐橙、无核雪柑、太田芦柑、脐血橙、稻叶、市文、宫本早熟温州蜜柑、“西选1号”早熟水蜜桃、优质油桃、日本甜柿、优质杂柑等水果新品种,应用推广7万亩;三是开展果树新技术应用开发。开发应用整形修剪技术、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技术、疏果套袋和病虫草综合治理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技术,全面提高科技含量,应用面积10万亩。优质果率达60%以上,单产达1500Kg/亩。四是建立现代生态果园示范基地1000亩。五是优质蔬菜与无公害蔬菜开发。引进新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制定无公害蔬菜产品标准,培育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六是果蔬商品化处理,品牌创立与批发交易市场建设:70%以上的水果实行选果、洗果、分级、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完善水果保鲜库,建立完善吉口、三明市、莘口西际柑桔(水果)交易和批发市场。

至2005年,区域内开发优质果树40万亩,年产量32万吨,总产值达3.2亿元。

--继续建设莘口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在“九五”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竹子、水果、食用菌、畜禽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抓好优质水果、反季节与无公害蔬菜、珍稀食用菌、畜禽等种、养殖业,进一步扩大竹制品等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和档次。

(八)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科技示范工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为形成我市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农业资源的调查、勘察和合理利用规划,建立主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和农业资源监测体系。

--进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试验示范,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冬季农业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开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新型节水技术,大力应用节肥、节能技术与设备,推广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配套治理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力推广粮油、果蔬、畜禽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乡镇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农村环境保护技术。

--加强河流、水库等为重点的水体环境保护,实施江河、水库排污总量控制,严格实行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

--开展农业自然灾害研究与防御。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有害生物灾害等的预测、预报,逐步健全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九)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科技示范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是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积极稳妥地开展转基因品种的示范与应用,加快两系稻、超级稻新品种、新组合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开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生物制品的研制与开发应用;大力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和动物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提高良种繁育技术水平;应用现代发酵技术、酶技术,大力开发各类新型食品。

--积极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建立为农业主导产业服务的农业专家系统;将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传统传播媒介相结合,建立面向乡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农业资源、技术、市场、政策信息数据库,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营销、知识培训、灾害性预测预报与防治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加强现代工程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拓展。依托现代工业装备技术,开发各种新型农业加工机械,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开发应用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农业科技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十)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新型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技术协会和其他服务组织,培育农村技术市场、扶持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科技载体,强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一)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市政府将通过对市级支农经费、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支出结构调整优化和新增财力,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以支持我市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加对农业科研、推广和培训的投入,从资金上保障农科教结合的有效运行。

--重大农业工程项目要在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专项经费,用于项目相关的科技工作,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

--鼓励企业、外商等社会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业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将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开发;允许企业、个人社会力量捐资成立农业科技资金;鼓励企业、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科研、开发、成果转化、项目推广及教育培训等农业科技工作;鼓励农业企业组建现代化的专业或产业研发机构。

(十二)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学历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组成的高效、精干科研队伍。

--加强继续教育,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学术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基层农技干部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支多学科、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重视农业科技企业家的培养,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加强与科技单位与企业的交流合作等,加速科技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农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导作用。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农民技术员培训计划,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工程、星火人才培训等,培养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努力办好农业广播学校,有计划地培养回乡青年。

(十三)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

--建立农业科技产业化鼓励政策。明晰科技成果的产权关系,确立规范的农业科技成果有偿使用制度,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的方式,参与或介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制订成果归属及成果的权益制度、保密制度、技术使用制度以及知识产权所涉及到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的保护制度等。

--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完善财政、金融、税收、保险扶持政策。政府财政要重点保障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政府对企业、个人投资开发的研究成果、专利可采用政府收购或补贴的办法。社会力量资助非关联的农业科技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其资助额可以全额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农业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费用,可全额计入生产成本。逐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保险制度,加大风险投资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将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等作为信贷投入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

(十四)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系

--加强宏观领导,强化协调。加大各级政府统筹力度,整合优势力量,建立多部门组成的农业科技协调机构和制度,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进行协调领导。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立项要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重点计划项目要向优先发展的农业科技领域倾斜,中试、推广项目要向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倾斜。

--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氛围,努力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完善农业科技奖励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