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省农业厅《关于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意见
(省农业厅 2001年11月10日)

近年来,我省干旱频繁发生,危害不断加重,对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为了切实减轻旱灾的影响,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意义

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充分积蓄和利用自然降水,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于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有利于降低农业自然风险。我省旱灾发生不断加重,特别是西北山区、鄂北地区和中部丘陵等广大区域旱灾频繁发生;鄂东南、鄂西南丘陵山区,虽然降水量较多,但石灰岩地区面积大,有水难存住。近三年,鄂北广大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大旱,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有效地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必须走旱作节水农业之路。

(二)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防旱抗旱能力,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实现节本增效。干旱拉动了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特别是水利条件差的地方,不少水稻靠提水灌溉,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二、三级提水,生产成本高。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现实的选择,是节本增效的客观要求。

(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有利于充分发挥我省旱作物种类多、模式多的优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我省种类繁多的优质油料、杂粮、果、茶、药等旱作物产品的加工转化率高,产业链条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明显。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就可以把这些优势旱作产品调大调强,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实现增效增收。

二、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充分发挥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措施在抗旱减灾、节本增效中的作用,优化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坚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旱作节水集约高效型农业转变。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增效增收原则。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搞好农业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广节水高效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适销对路农产品。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根据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水平,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坚持改良利用与调整适应相结合,防旱避灾与抗旱减灾相结合,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3、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自主经营权,依靠政策调动和市场引导,调动农民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长短结合,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生态优化与效益优先协调。大力推广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技术措施,坚决制止破坏生态、掠夺性经营的短期行为。

(三)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总体目标是: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种植业结构更加合理,优质适销农产品比重明显增加,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到2005年,水稻与旱作物比例由现在的2.6:7.4调整到2.4:7.6;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比例由4.5:4.5: 1.0调整到4:4:2;节水灌溉和节水保墒技术应用面积大幅度增加,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能抗御特大旱、大旱、中旱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实施旱作节水农业使耕地年产出率亩平提高100元以上,农业综合商品率提高5-10个百分点。

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防旱抗旱并举,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蓄水、节水”工程建设,增加蓄水量,提高利用率。一是深挖塘、广筑堰、多蓄水。要深挖清淤,消灭“碟于塘”;拦河筑坝,减少“直肠子”河。除水源有保证的灌区外,要大力增加塘堰蓄水量,确保能抗大旱。二是严重缺水的鄂西北山区和鄂北地区,要广泛动员修水窖、打机井,增加灌溉水源。在水源紧缺地区,力争10亩左右耕地修一个50-100方立米的水窖,200-300亩打一眼机井,确保能抗御中到大旱。抽取地下水要经有关部门审批,控制采水量,并在丰水期采取回灌补偿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三是硬化干、支、斗渠,减少输水损耗。四是田间长沟改短沟,宽畦改窄畦,漫灌改沟灌管灌,提高灌溉效率。

(二)合理配置水资源,调整农业结构

我省易旱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大洪山、秦巴山区的东起英山,西至神农架,要因地制宜,科学调整。

大别山区和鄂中丘陵地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坡耕地植果种茶栽桑播草,实行粮经结合,农牧结合;望天收的旱地,大力发展耐旱作物,推广旱旱模式;多级提水或水源严重不足的高螃田,调减油稻稻面积,推行早旱晚水,或早水晚旱模式,走节水增效的路子。

鄂北岗地,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实行水改旱。压缩耗水量大的水稻,发展花生、芝麻、豆杂等。在适宜区发展果树等特产作物。“三北”岗地,地多人少,降水不足,水源匮乏,要有计划地发展优质牧草,以草换肉,以草换粮。

鄂西山区,要稳定水稻、玉米生产,发展红薯、土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

适宜我省种植的耐旱作物、果树品种众多,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予以选择。夏秋季耐旱能力强、产量高、价值高的作物有粟谷、高粱、红薯、花生、芝麻、西瓜、大葱,果树有板栗、枣、银杏、石榴、柿等;耐旱能力中等的作物有玉米、小麦、大麦、棉花、红麻、蓖麻、向日葵、大蒜、胡萝卜,果树有柑桔、梨、桃、李、杏、樱桃;耐旱能力强的优质牧草有紫花苜蓿、皇竹草、苇状羊茅和一年生的黑麦草、墨西哥饲用玉米等。

(三)实施“沃土工程”,建设高效“土壤水库”

一是深耕增墒。增厚耕层,打破犁底层,促使水分下渗,增加土壤的蓄水量。以鄂北岗地为重点,实施机械深耕增墒800万亩以上。二是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改土保墒。坚持积造农家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和发展商品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增强抗旱保墒能力。三是全面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以肥调墒。通过平衡土壤养分,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充分用墒;深施化肥,引导根系下扎,利用深层水分;“稳氮增钾”,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四)大力推广抗旱节水技术,提高旱作节水农业的科技含量

为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快速发展,各地要大力推广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抗旱节水适用技术。一是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稳定地膜玉米、地膜棉,扩大地膜花生、地膜土豆、地膜水稻、地膜莲藕、地膜菜、地膜瓜。二是秸杆覆盖增肥保墒技术。三是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技术。四是旱作节水高效种植模式。五是保水抗旱化学制剂应用技术。

四、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

发展节水型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技术、资金和组织保障,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

(一)政策保障。制定耕地地力保养和农田用水管理办法,促进农民合理用地养地和科学用水节水,鼓励农民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建设旱涝保收“当家地”;鼓励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开发建设旱作节水农业基地。

(二)技术保障。组织联合攻关,加快耐旱作物品种选育、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土壤保墒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农用水情、土壤墒情和作物旱情测报网。

(三)资金保障。各级财政、金融等部门对旱作节水农业开发项目、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等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支农项目要把旱作节水农业作为重点投入对象。鼓励企业、个人、农民投资兴办旱作节水农业生产基地、水利设施等。

(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常抓不懈,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搞好配套服务。具体工作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共同组织实施。要加强部门配合,搞好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及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共同推动我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