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东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OO二年四月二日

  东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1年,全市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的落实,保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1.5亿元,比上年增长9.2%,比计划高出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64.5亿元,增长12.6%。地方国内生产总值211.5亿元,增长15%,完成年度计划。三次产业结构为6.4:80.7:12.9,与上年的6.5:81.6:11.9相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播种面积大幅调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84万吨,增长3.8%;棉花产量4.58万吨,增长128.3%;瓜菜总产204.7万吨,增长7.8%.肉类产量10.4万吨,增长8.5%.水产品产量29.1万吨,增长6.5%.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成效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2981元,比计划增收31元,比上年增长7.1%.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为51:49,农业与林牧渔业产值比调整为56:44.

  工业生产与效益同步提高。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1.5亿元,增长20.9%;实现利税23.1亿元,增长15.8%.地方技改投入完成26.8亿元,增长31.2%.地方工业增加值占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1%,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方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原油产量2668万吨,天然气产量8.5亿立方米,机制纸21万吨,原油加工量343万吨,其中地方原油加工量243万吨,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华泰集团16万吨/年新闻纸、俊富9000吨/年无纺布等项目竣工投产,一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东营,为工业生产增添了后劲。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554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招商引资有力地促进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全市进出口总值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1.2%,其中出口1.8亿美元,增长142.8%。实际利用外资7308万美元,增长44.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745万美元,增长11.2%。东营经济开发区整体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区内在建项目快速增加。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7亿元,增长6.7%,其中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增长28.8%.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日本政府贷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胜利灌区节水改扩建等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完工。东营飞机场启用通航。利津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辛沙路改造及城区内计划安排的道路改造项目顺利完工。实施了东城供气工程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

  市场需求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6亿元,增长11%,比计划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7元,增长2.9%.物价保持平稳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4%。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7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4330家,分别比年初增长29.2%和22.4%.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15.5万人,增长30.3%;注册资金38.5亿元,增长52.8%;缴纳税金2.4亿元,增长52.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3.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7.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24.4亿元,增长18.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6.9亿元,增长20.6%;各项贷款余额166.4亿元,增长16.8%.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4项,其中新上省级以上项目49项,开发新产品58个,引进并转化高新技术成果68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教育改革与发展迈出新步伐,在“普九”继续得到巩固、高中招生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创办了东营职业学院和东营市高级技工学校。年末总人口17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59‰,分别比年度控制目标低0.4万人和0.86个千分点。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土地“五统一”管理全面推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社会和油区秩序稳定。文化体育、卫生、旅游、广播电视、民政、妇女儿童、老龄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二、2002年的经济走势和主要宏观调控目标

  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二是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并将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宽松。三是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已启动实施。黄大铁路通过专家评估论证。东红公路黄河大桥及接线工程等顺利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华泰集团林纸一体化项目,已初选列入国家计划。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拉动全市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四是市委、市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措施,如“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农业产业化、油地军校结合、企业改制、开发区扩建及区中园建设等已显示出旺盛的活力。特别是“启动内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乘势而上”的工作思路已成全市共识,面向韩国的招商引资已大见成效,这些必将成为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经过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努力,我市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低迷,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市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困难。加入WTO后,我们将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局势,我们的思维方式、运作模式、经营理念不适应的问题还十分突出。我市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外向度低,民营经济份额少。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地方工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受美日经济持续低迷和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影响,今年出口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利用外资受规模和项目的影响,压力加大。财政增收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

  综合考虑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趋利避害,化解矛盾,努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5%和12%;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其中地方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外贸出口总值增长25%;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三、2002年计划安排的重点

  (一)完善运作机制,强化责任制,扎实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和“建设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加大工作力度,启动内在活力,落实工作责任,进一步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围绕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安全防护网络、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系统、生态保护设施、工业园区、能源设施、人才培养与科技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和渔业开发设施、城市居民生活设施、数字化东营、宣传舆论体系设施等12个方面,设计筛选论证一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建立统一的市级项目库,推上去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出去招商,加快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

  (二)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水产品、瓜菜、冬枣、桑蚕、牧草、花卉等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今年新增瓜菜种植面积5万亩、冬枣5万亩、桑园2万亩、牧草12万亩、芦竹4万亩。肉类产量增加1万吨。水产品总量增加2万吨。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继续拿出部分资金,实行贷款贴息,扶持现有龙头企业膨胀规模、提升水平,同时有计划地培育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建设,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闯市场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按照国际标准,抓紧建立各类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打好生态牌、绿色牌,推进农业生产由重产量向重品牌、重质量、重效益转变。完善卫生检疫标准,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质量检查,确保食品安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四是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大型灌区改造、小康型饮水、防潮减灾、水土保持、骨干河道治理、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日本政府贷款等项目的实施。五是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粮棉流通体制及农村各项配套改革,加强以科技、信息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开辟农民新的增收领域。做好税费改革工作,把增收与减负结合起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石油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思路,以优化产品结构为突破口,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加速规模膨胀,推进工业强市。一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项目,技术改造提升一批项目,国有集体企业与外资嫁接重组一批项目,增强竞争优势。加大技改投入,地方工业技改投入确保达到28亿元以上。引导石化行业加快发展,支持油田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重点推进20万吨/年低定量涂布纸、3000吨/年锦纶化纤、100台/年大功率燃气机组等项目建设,膨胀造纸行业规模,壮大机电、纺织、新型建材业。二是积极争取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提高资产质量,增强再融资功能。选择一批有上市潜力的企业重点扶持,积极推进上市。同时,引导金融机构简化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手续,努力增加信贷投放。三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国家鼓励技术创新的扶持政策,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市高新技术专项发展资金的作用,切实把握好投资方向,重点支持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导企业把技术开发费、折旧费等提足用好,积极开发新产品。四是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按照产权改到位、职工身份改到位和经营机制改到位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加强企业购销、产品质量和财务资金管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四)坚持不懈地推进招商引资,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全市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一是改善软环境增创新优势。按照提高干部和市民素质,完善“三优”环境,构建舆论宣传、科技人才、中介服务、融通资金四张网络的思路,认真清理和修改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和有关政策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项目审批、执法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等方方面面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接轨,把软环境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改进招商方式和项目运作方式,坚持全民招商,突出专业招商、代理招商、组团招商、以商招商,以良好的环境和热情的服务,推动招商引资更快更好地发展,使已引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快开发区和区中园建设。继续加大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空间和载体。发挥好东营经济开发区的窗口和导向作用,积极争取把东营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在开发区内规划建设好“韩国工业园”、“台商工业园”,吸引更多的韩国和台湾客商到东营投资兴业。三是以入世为契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用足用好扶持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出口骨干企业和产品,发展多元化外贸主体,膨胀出口规模。引导和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以大进促大出,实现两头在外经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扩大日、韩、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美、非洲等新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承揽工程、投资办厂、组织劳务输出,跨国经营。四是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密切跟踪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加大利用外资力度,推进我市利用外资向韩国及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拓展。

  (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逐步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提高经济支撑能力。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着力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加强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搞好城市经营,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一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重点抓好东营机场配套、东红公路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胜利电厂2×30万千瓦机组等项目建设,实施滨海路等干线公路改造工程。积极推进黄大铁路等项目的进展。认真做好第二期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突出城市特色,搞好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城市进出口、快速路等公共交通体系,供水、供电、供气系统以及防洪、消防、人防体系。在继续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搞好城市市政建设和管理的同时,重点通过城镇新区、工业园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加快中心城、县城和以大王、胜坨等5个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膨胀规模,推动全市城市化进程。围绕城市化,搞好热电厂布局规划,启动大型热电厂建设前期工作。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尽快建立多元投入、政府宏观调控的投融资体制。加快土地“五统一”管理实施步伐,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聚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培育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市场,积极吸引外商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值变现,盘活存量;逐步将城市绿化、卫生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等推向市场。全面贯彻招标投标法,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稽察力度,尤其对使用政府资金的基建项目,更要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确保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六)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范围,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都对民营企业放开,努力营造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继续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扶持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控股、收购、租赁国有集体企业,发展一、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民营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转变。

  (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启动居民消费。认真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增资政策,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培育和保护消费需求。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和扩大以汽车、教育、住房等为重点的消费。在继续改造和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着力培植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搞好经济适用房建设。规划建设大型流通企业,推广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咨询机构等中介组织发展。以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和物业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启动实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加快旅游业发展。紧随国家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利用外资改造提升我市的第三产业。

  (八)加强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继续把增加财政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来抓,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培植地方主导财源,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壮大财政实力。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理财原则,保工资、保法定支出、保重点项目支出。积极推行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改革资金拨付方式,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九)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拓宽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借脑生财的发展路子,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着力增强创新能力。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培育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辐射基地。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全方位支持石油大学“211”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油地校之间的科技和人才合作。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保护耕地三大基本国策,努力实现资源、环境与人口协调发展。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危害社会安定的各种犯罪活动。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体育、卫生、广播影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