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委、人民政府,高新区工委、管委会,齐鲁化工区工委、管委会,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市直各部门、单位,军分区:

  现将《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淄博市委
  淄博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

  建设文化大市,是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重要发展目标,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宏大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为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所指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教育文化建设两个部分,涵盖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文化、体育、旅游、地方史志等领域。鉴于教育、科技、旅游等已制定专门规划,本《纲要》只作原则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和提高文化生产力为目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文化对外开放,加强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切实增强城市的文化力、创造力和综合竞争力。

  2、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保党对文化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加快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在党的文化政策指导下,冲破一切限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动一切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先导和龙头,加快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注重城市建设、企业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文化内涵,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全方位放开文化市场,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多元化投入、多形式运作、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型文化格局。

  ——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的商品化、市场化。遵循市场机制,通过商品交换,创作文化精品,扩大文化消费,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实现占有文化市场与占领文化阵地的一致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

  ——坚持科学管理,规范运作。推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立法,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二、发展目标

  3、总体目标

  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文化大市建设要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同步推进。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健全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有效构筑起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创建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努力把淄博建设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比较发达、文化事业繁荣有序、文化产业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大市。

  4、阶段性发展目标

  到2007年,努力达到:

  (1)城市文明总体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2)科技教育形成比较优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重视学前教育,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段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社区教育,构筑起终身教育体系。

  (3)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城市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文化产业形成较大规模,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力争达到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5)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方特色、具有国家级水平的文艺精品,巩固和提高美术、书法、摄影、戏曲、电视剧、文学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培育1-2个重点艺术门类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6)文化人才结构优化,科教队伍、文艺创作队伍、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广播影视队伍、体育人才、文化经营管理队伍、文化科技创新队伍发展壮大,造就一批适应淄博市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7)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体制,形成多元化文化发展格局。

  (8)建设一批大体量、功能全、设备先进、特色鲜明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文化设施网络。

  (9)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的地方性文化法规规章体系。

  三、基本任务

  5、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道德建设

  强化理论武装工作。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三级理论学习、研究网络,推进理论学习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部队、进课堂、进社区。加强各级党校和各类理论学会、协会、研究会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识。突出抓好信用环境建设,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建设“信用淄博”。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保持国家和省级文明单位数量全省领先。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紧跟形势发展要求,区分农村、企业、社区、学校和机关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6、繁荣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艺术创作

  加大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省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工作力度。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增加创作投入,创作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艺精品。力争实现“五个一工程”每届榜上有名,省“精品工程”继续保持组织工作奖和入选作品总数全省前五名,市“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数量逐年增长。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并重,不断推出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突出优势和特色,集中研究力量,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把我市建成齐文化、聊斋文化国际性研究中心。

  加强新闻和出版工作。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加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宣传力度,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增强新闻宣传效果。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指导性,提高权威性,增强可读性。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努力形成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高质量节目体系,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功能传输网络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广播电视体系。进一步加强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新闻出版企业,健全新闻出版管理体系,建设运转高效的市场管理体系,培育规范健康、辐射鲁中、市场运作的音像、电子、图书等出版物市场。

  繁荣文艺创作。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倡导创新精神,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淄博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精品力作。加强文学、戏剧、电视剧、音乐、美术、书法等重点艺术门类建设,集中培育有更大影响的创作群体和作品集群。在“文华奖”、“梅花奖”、“群星奖”、“蒲公英奖”、“鲁迅文学奖”、“飞天奖”等全国文艺大奖评选中,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7、发展社会文化事业

  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突出文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导向和龙头作用。注重培育城市文化意识和城市文化观念,建立健全城市文化服务网络,增强城市文化服务功能。注重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由单纯强调功能向注重生态和品位转变,精心雕琢城市要素,塑造城市特色,体现人文关怀。建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文化园、文化街、文化带,塑造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城市文化形象。

  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个性,重在建设,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以培养人,造就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为根本任务,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创建学习型企业,增强企业产品、企业营销、企业形象和企业干部职工队伍的文化内涵,构建以诚信、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发展理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启动社区文化工程。以街道社区组织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基本单位,建立健全城镇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社区文化硬件建设,充实完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室),逐步普及居民小区图书室、健身路径等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街道办事处要建设全民健身工程,在有条件的乡镇进行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试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省、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乡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扶持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要求。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等服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进一步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

  发展文博事业。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工作,巩固提高我市文物大市地位。集中力量办好国有综合博物馆,鼓励发展行业博物馆、特色博物馆,积极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形成能够反映我市文物资源特点的中小型特色博物馆群。加强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十五”期间,重点启动“东周殉马博物馆”、“中国兵家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纪念馆”、“贾思勰纪念馆”、沂源县博物馆等博物馆群建设。规划建设齐王陵等大型遗址公园。

  抓好“两级创先”工作。以开展“两级创先”活动为抓手,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上水平。国家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区)创建数量保持全省领先,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达到100%,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达到80%.

  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步伐,运用市场机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政府宏观调控、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1)加快发展现代传媒业。积极推进新闻媒体改革步伐,按照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分离的原则,适时组建广播电视集团和报业集团。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把现代传媒业做大做强,报业和广播电视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加快网络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集中办好“淄博时空”、淄博信息港等主导网站。(2)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齐文化、聊斋文化及其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重点办好中国(淄博)齐文化艺术节和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打造全国闻名、全省著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好齐文化旅游区、聊斋文化旅游区、大鲁山文化旅游区、商埠文化旅游区、民俗文化旅游区。加大文化旅游的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促销手段创新,多层次开发旅游消费市场,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努力把我市旅游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积极发展演出业。加快演出业结构布局调整,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大胆引进新型演出业态,开拓和扩大演出市场。有序推进艺术表演团体、中介机构、剧场之间的协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对有关文艺创作演出单位和放映、演出公司等,有计划地进行企业化改造,逐步推向市场。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进入演出业,增强演出业活力。加快演出业资源优化配置,适时组建演出集团公司。

  (4)加快发展艺术品业。遵循艺术品创作、生产规律,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艺术品生产企业,推进艺术品业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大力开拓现代艺术产品和书画、丝绸、陶瓷、内画及其他传统工艺品市场,逐步把我市建成全国区域性书画创作经营中心和艺术品拍卖重点市场,建成全国重要的民间工艺品生产和销售中心。

  (5)积极发展会展业。以我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为契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会展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展馆的功能和大型综合文化设施的会展功能,积极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会议和展览活动。鼓励各类企业举办全国性、区域性产品博览、展销活动。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要实行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水平和规模效益,扩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积极稳妥地发展娱乐业。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合理布局,扩张总量,规范经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多渠道投资兴建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发展建设新兴娱乐项目,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娱乐体系。大力发展集娱乐、休闲、旅游、健身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项目,建设大型娱乐中心。组建电影发行放映集团公司,繁荣电影消费市场。

  (7)大力发展体育业。积极改善体育产业投资环境,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开发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形成以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彩票、体育广告、运动人才培养教育、体育项目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结构较为合理,项目较为齐全,管理较为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积极探索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和运作方式改革,稳步推进俱乐部制。培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提升体育产业综合竞争力。改革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创造条件,承办各类高水平的比赛。

  9、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结合淄博新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文化、体育、教育等功能园区,到2010年基本完善配套,形成规模。重视和加强对旧城区文化体育设施的改造、更新和建设。区县从自身实际出发,规划建设1-2处较大规模、档次较高的综合性文化体育中心。乡镇对原有的文化站、广电站、基层党校、教育中心等进行整合,组建功能齐全、吸纳力强的文化中心。村居继续搞好文化大院、文化室建设。

  抓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把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龙头和重点。采取财政集中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展示城市形象、反映现代文化发展水平、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型文化设施。“十五”期间,先行开工建设高标准市图书馆新馆(可与市方志馆、档案馆合并建设)和市中心体育场。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多功能体育馆、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到2010年,基本形成档次高、功能全、设施先进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档案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要加大软硬件建设的投资力度,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影剧院设施和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市图书馆藏书量达到70万册,区县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0万册,区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一级馆水平。逐步推进各类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图书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加快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十五”期间基本实现户户通目标。

  继续加强乡镇、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便于社区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体育场所的建设。

  10、发展地域性、个性化文化

  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重点搞好对齐文化、聊斋文化的研究开发。组建“齐文化研究院”和“聊斋文化研究院”,搞好齐文化、聊斋文化有关典籍和研究成果的整理出版,陆续推出齐文化系列电视剧等一批反映齐文化、聊斋文化的戏曲、影视、文学作品,发展以齐文化、聊斋文化为品牌的文化旅游,使齐文化、聊斋文化的研究开发形成规模和体系。进一步加强战国后、清代前的地方文化史研究,深入挖掘宣传李成等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学术成就,以丰富填充淄博战国后、清代前的文化史。进一步加大对王渔洋、赵执信等近代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宣传。重视史志工作,加强新方志的编纂和旧方志整理、出版、研究工作。

  加强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开发。深度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举办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加强陶瓷琉璃文化、丝绸文化、孝文化的研究开发,丰富凸现地方文化特色。加大地方戏曲保护开发力度,扶持五音戏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开发区域文化资源,培植区域特色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区县。陆续编辑出版《淄博名人》、《淄博名景》、《淄博名物》等反映淄博特色文化的普及性读物。

  加强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举办节会、艺术表演、展览、互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文化体育交流项目,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淄博文化的影响力。制订相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扶持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努力扩大文化产品出口份额。

  11、发展科技、教育、体育事业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完善科技运行机制,优化科技结构,培植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繁荣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

  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构建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现全民健身活动大众化、经常化。实施“奥运争光计划”,集中培育体育优势项目,保持和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在全省的先进水平。

  四、政策和措施

  12、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总的要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确保党对文化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威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源,增加文化投入,壮大文化实力;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创新。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制订支持和保障公益性文化投入的具体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公益性文化机构配套推进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内部活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对非公益性国办文化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造,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和外资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配套进行经营性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微观主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好事业转企业文化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积极推进文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开发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兼并、联合、重组,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题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重点以市级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为龙头,整合全市各类报刊和广播电视资源;以骨干文艺院团为龙头,整合文艺演出资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影院线建设为重点,整合书报刊发行、影视音像制品资源;大力引进名报、名刊、名台、名店,参与我市文化资源重组,或建立分支机构。积极创造条件,适时组建各级各类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统筹运营由政府授权的文化经营性国有资产,确保文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文化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推进文化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中介组织,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使中介组织成为连接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独立市场主体。文化主管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对直属单位转向面向全社会,充分发挥政策调整、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3、切实加大文化发展投入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市级财力对市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重点支持。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增加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1-2百分点,并建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区县也要加大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财政投入要调整结构,完善投入方式,实行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日常项目拨款与项目资助相结合,增强导向作用,提高投资效益。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将社会力量办文化纳入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在国家文化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全方位放开文化市场,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和外资,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投资兴办文化企业。进一步降低从业门槛,放开从业限制,简化办事程序,扶持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制定产业政策,积极引导金融信贷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制订相关政策和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和资助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探索文化企业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有效机制。

  14、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按照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调整文化产业资产存量结构,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力,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制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进一步落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征缴、税费减免、财政资助等政策。

  1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建设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文化建设管理队伍、科教队伍、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文化创作队伍、体育人才、广播影视队伍、文化产业经营队伍。制定文化人才建设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实施“文化名人”工程,建立高层人才库,加大高层次人才培训力度。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淄创业。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艺术创作、产业经营管理和工程人员予以重奖,允许和鼓励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其特长和管理参与企业分配。加强文化艺术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端正创作思想和工作方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多出精品力作。

  16、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

  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根据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把文化发展的重大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的地方性文化法规规章。依据世贸组织的基本法则和有关条款,按照国际惯例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要求,制定我市加快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修订查禁有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服务的规定和办法。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根据“分级管理,条块结合,逐级负责”的原则,不断改进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实现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加大文化执法力度,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扶持健康的文化产品,倡导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确保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17、加强对建设文化大市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文化大市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作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建设文化大市领导小组,加强对建设文化大市的组织协调。加强文化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力量,强化职能。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计、考核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制定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确保文化大市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