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三年四月一日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苏发[2002]11号),加快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体育事业的地位作用

  (一)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体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激发了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和自觉锻炼的行动,促进了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增加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往,为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体育的地位越重要,作用越显著。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人民体质不断增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和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中有5人获得世界冠军;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应当看到,我市体育工作的基础整体上还很薄弱,与省内发展较快的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行的体育管理机制和体育设施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够平衡;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体育法制建设滞后,体育市场管理亟待加强。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三)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体育事业也必须同步发展,这是促进扬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加快发展,使我市体育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明确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和目标

  (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标,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紧紧抓住2005年全国运动会在我省举行和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遇,积极开拓,与时俱进,加快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开创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五)从现在起到2006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群众体育普及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人口的40%以上,人民体质进一步增强。在有条件的乡镇和社区都要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点)。

  ——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所上升。涌现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上为国家和省作出新的贡献,在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金牌和总分全面超上届;全面提高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水平,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设施、优质的服务承办好第十届全运会和第六届残运会部分项目以及国内、国际其它重大赛事。

  ——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区初步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体育公园;各县(市)区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四个一”(一个标准田径场、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训练房)的要求,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

  ——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咨询服务、体育产品开发、体育商品流通、体育彩票发行等体育产业市场。

  三、不断推动群众体育的深入开展

  (六)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使他们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发展和完善全民健身工程,广泛建立全民健身练习点,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二是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组建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科学健身方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住三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各司其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学校、乡(镇)、社区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头作用,增加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推动群众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八)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在重点旅游区,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基地。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必须向社会开放,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也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为群众健身服务。

  (九)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未来的人口素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各类学校要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使学生了解健康与保健知识,掌握健身与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不断发现体育优秀苗子,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四、努力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推动我市竞技体育稳步、健康地发展。围绕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这个“同心圆”,研究制定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以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全市的体育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做强做大现有项目,巩固发展优势项目,适度增补空缺项目,引进优秀体育人才,努力提高我市的竞技体育水平。

  (十一)以江苏省中长跑、竞走项目训练基地为重心,加强优秀运动队建设,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运动员,增强他们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刻苦训练的自觉性,做到在全运会上夺金牌、在奥运会上有身影。

  (十二)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各县(市)区和各训练单位要抓好业余运动队训练工作,加大投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加强体育、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市体育运动学校、各县(市)区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一些体育特色学校的优势。体育、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要主动做好优秀运动员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妥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步伐。

  (十三)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和2003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将在我省举行,我市有承办比赛和参加比赛的双重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以优良的服务,体现我市的办赛能力和水平。通过体育搭台,加强与兄弟城市的交往,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提高我市的知名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市运动员在比赛中要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争取优异成绩,为扬州体育事业争光添彩。

  五、继续加大体制改革力度

  (十四)进一步深化训练体制改革,提倡和鼓励多渠道、多层次抓业余训练,继续支持市县(市)区合办,市队县(市)区办、学校办、俱乐部办、企业办等多种形式的业余训练。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训练过程考核目标管理和业余运动员、教练员注册管理,加大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奖励力度,强化激励机制,鼓励运动员、教练员刻苦训练,创造优异成绩。

  (十五)加快竞赛体制改革,改变体育比赛单纯依靠政府行为、计划手段的筹资模式,以创新的思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努力探索政府管理、社会办赛、市场运作的新路子,增强竞赛组织工作的活力,办好全运会、残运会部分项目的比赛以及国内、国际其它重大赛事。进一步推进市级体育比赛的改革,坚决打击弄虚作假的违纪行为,树立良好赛风。建立健全裁判员选拔、培养制度,提高裁判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

  (十六)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和规范管理体育市场,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不断增强体育发展动力和后劲。盘活国有资产,整合体育资源,注重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体育经营性行为的管理。认真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销售和使用管理工作,使之发挥更大的效能。

  六、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七)体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党在体育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本地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把体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政府任期考核目标。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体育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县(市)区体育工作要有机构、有经费、有阵地、有专职人员,并按照干部队伍“四化”的要求配备好体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

  (十八)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规定,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增加。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对承办十运会的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省级以上全民健身示范区建设项目和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场馆建设有关规费除应上交国家的以外,原则上能免则免。为安置体育事业单位富余人员而新办的企业,凡符合劳服企业条件的可享受所得税“三免两减半”等优惠政策。

  (十九)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将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体育市场管理办法,完善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体制,建立体育市场管理机构和行政执法队伍,维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办体育,推动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十)加强体育队伍的作风建设,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强化对体育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监督管理,坚决反对使用违禁药物和违禁手段,坚决抵制训练和竞赛中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体育的公正性和纯洁性,使我市的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二十一)体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不断完善全社会对体育工作的协调机制,构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统筹规划,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社会各方面要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优秀的体育精神,为加快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