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促进初中教育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三月十日

关于加强和促进初中教育工作的意见
(市教育局 二00四年二月九日)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地在我市实施义务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现就进一步加强和促进我市初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初中教育工作,确保初中教育的优先发展

  1、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初中教育工作的认识。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广大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初中教育,为之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基本均衡的办学条件,是政府的责任,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自1996年我市通过“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验收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的努力下,我市初中入学高峰平稳度过,市区中学结构和管理体制调整顺利完成,全市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9.99%.但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初中教育工作不少方面还与之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初中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教育科研尚处于弱势,成为制约杭州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不及时改变现状,我市初中建设将落后于周边城市,高中教育发展将受此制约,市民素质也将受到影响。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初中教育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

  2、认真落实政府对初中教育的办学责任。各区、县(市)政府要根据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及我市初中教育实际,加强对初中教育发展的统筹和调控,认真制订规划,并作出贯彻实施的工作安排。要加大对初中教育的投入,优化初中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镇(乡)政府的积极性,确保初中教育特别是农村初中教育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3、积极打造杭州初中教育高地。到“十五”期末,要努力实现初中教育整体“三高”目标,即硬件高标准、软件高水平、质量高品位。要大力推进初中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能在相对均衡的教育环境里接受初中教育,有均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能。

  4、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与现代公民、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学生的权益,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性学力,而且具备良好的发展性学力和初步的创造性学力。

  二、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改善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

  5、加大对初中教育的投入。各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要求落实教育经费,大幅度地增加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的投入,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向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和教师培训倾斜。要根据初中教育发展的需求,逐年提高初中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到2006年争取财政预算内的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各区、县(市)要在2004年达到省定最低标准,2005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6、整合教育资源。要根据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调整和整合基础教育资源。新增的基础教育资源要向城区、城镇倾斜,人口逐减或规模较小的地区要跨乡镇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农村初中办学规模应达到18个班;交通不便的山区乡镇初中的办学规模应达到12个班;城区初中办学规模应达到24个班以上。积极推行初中小班化教育。到2006年,大部分初中学校的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初中教育要做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举,突出软件建设。要按照省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规划和建设学校,配齐必需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努力改善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生活条件。

  7、努力办好每一所初中。各地要对公办初中实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缩小学校办学资源的差距。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招生原则,整体提升初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每一个初中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坚持初中教育以公办为主、公办和民办协调发展的原则,有条件的区、县(市)要积极探索股份制、集团化、国有民办、连锁办学试点,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8、改革学校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推进依法治校,健全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有条件的区、县(市)可试行“发展目标明确、法人制度健全、政校职能分开、行家依法治校、组织管理科学、学校社会互动”的现代学校制度。

  9、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初中学校必须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农村初中要在两年内按农村示范性初中标准的要求配齐计算机教室,并完成“校校通”工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

  10、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要以新课改为契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努力创建开放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模式,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加强和优化教学过程管理,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科学、民主、协作、自主的思想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1、革新学习评价体系。要改变单一的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教学质量的做法,努力构建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制度。研究和制订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改革中考、中招制度,完善重高保送生、职高直升生和初三学生身体素质社会化测试办法,切实减轻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

  12、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各地要针对当地现阶段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研攻关,积极探索办好初中教育的规律,不断总结和推广初中办学的先进经验。各区、县(市)的教研室、教科所要配齐人员,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在教学研究、指导服务、业务管理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初中学校要树立科研兴校的观念,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推进教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

  四、进一步提高干部和教师的整体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3、优化初中学校领导班子。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所辖初中学校的干部和教师队伍现状,制订本地区优化初中学校干部和教师资源配置与建设的工作计划,做好学校领导班子选配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有条件的区、县(市)可试行校长竞聘制和任期制。要通过组织校长学习、交流、培训、调研、考察等活动,不断提升校长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管理水平。从2004年开始,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举办一期初中校长培训班,争取用三年时间进行一遍轮训,同时不定期地举行初中校长论坛。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干部培训机制,提高初中学校干部的整体水平。

  14、健全初中师资培训体制和机制。各地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保障初中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的教师培训体系,继续抓好岗位培训和骨干培训,注重教师的校本培训、自主培训,鼓励和帮助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实施初中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名教师、名校长培养人选的培训质量。

  15、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和教育帮扶制度。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各地要建立有序流动、科学管理的机制,积极引进人才。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初中与高中加强教学协作、城市初中与农村初中结对子,开展教师互助培训帮教带教工作,促进农村初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16、提高初中教师的待遇。要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教师队伍。从2004年起,各地要加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审时要保证初中的名额比例。积极倡导区、县(市)政府设立初中骨干教师培养专项资金,实行骨干教师津贴制,使初中骨干教师的收入有较大提高。

  五、进一步健全组织和协调机制,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17、建立健全有关协调组织。各地要经常对初中教育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工作责任制,落实初中教育的规划,统筹和指导推进工作。同时,成立由教科研机构、高校及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为初中学校提供咨询和服务。市教育局将建立由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初中工作。

  18、规范初中办学行为。各校要严格执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地教育督导机构要加强对初中教育工作的督导,努力构建科学的学校评价体系,促进初中学校逐步建立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市教育行政部门将定期对区、县(市)初中教育进行专项督导,并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区、县(市)进行奖励。

  19、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初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心理行为有偏常、学业有困难、家庭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视和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努力解决来杭创业、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初中教育问题,使他们能逐步享受“同城待遇”。

  20、积极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初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既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又需要社会的参与和认可。提高初中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结合,做到区域统筹、部门协调、均衡发展。各地要及时总结初中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例和成功经验,并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和积极推广,扩大社会影响。要特别注重社会的评价,提高人民群众对初中教育的满意程度,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办好初中教育,为初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