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有关部门: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州委、州政府建设生态大州的宏伟目标。2003年,州人大常委会在进行“三农”调研工作时,对全州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情况作了重点调研,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执法检查。根据州人大常委会对全州《水土保持法》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及有关建议,结合全州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加大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及州政府12号令(《凉山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办法》)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州、县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强治理水土流失成效的宣传,尤其要宣传在开发建设项目中注重生态建设、重视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同时对在基本建设过程中违反《水土保持法》及州政府12号令,未实施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并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曝光。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带头贯彻执行好《水土保持法》和州政府12号令,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或以言代法,干预水保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执行有关水土保持补偿费和治理费收取的法律规定,不得将减免“水保两费”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水保主管部门要深入矿山、基本建设项目区对业主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全社会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自觉依法办事。

  二、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各县市要认真搞好总体规划。在水土流失治理总体规划基础上,抓住国家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机遇,进一步从实际出发,整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移民、国土整治等生态工程,结合“长治”第七期工程规划,修订完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论证若干水保治理工程项目,建立项目库,多渠道争取和筹集资金,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度。要落实政府责任,计划、国土、林业、农业、畜牧、水利水保、扶贫等多部门要加强配合,各项涉农工程都要有生态目标,都要注重发挥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各县市要以县城,河流两岸以及重要交通干线沿线“一点两线”为重点治理区,实施综合治理,最终达到连片成功治理的目标。切实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治理水平。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利益激励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社会团体、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凡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规划进行治理的,都由州水利主管部门安排项目和补助资金。

  三、以生态效益为重点,坚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相结合。各县市实施的所有生态项目都要坚持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各具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根主线来确定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的具体项目。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既保证生态环境改善,又实现治理区农民群众增收。同时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通过落实管护人员、经费、制定村规民约,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封禁管护力度,依靠自然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四、狠抓执法工作。州、县市水利水保部门要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和州政府12号令,按照水土保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强预防监督工作。执法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执法水平,严格执法,敢于执法。要加大对各类基本建设项目的检查力度和本县市境内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和监督实施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案件,加强对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活动的管理,把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加强对主要供水水源地、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和能源富集、开发集中区等区域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执法报告制度,定期将预防监督情况向州人大、州政府和水保主管部门报告。

  五、认真执行州政府12号令,切实落实“三同时”制度。各部门要各司其责,通力配合。州、县市计委、建设、交通、水利、矿管、国土、林业、畜牧等部门对所审批的基本建设项目要严格把关,凡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和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审批。环保部门在审批环评报告时,要与水利水保部门密切配合,把好审批关;交通部门在公路建设中,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方案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应有水土保持部门人员参加;建设局要与水保部门一道加强对城镇基本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做好城镇水土保持工作。各县市水利水保部门要积极介入矿山整治,督促落实“三同时”制度,对造成水土流失的要依法责令其治理;对不依法治理致严重水土流失的典型案例要严肃查处,切实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凡涉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州级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意见报州水土保持委员会。州水保办明年4月前对各部门进行检查,总结成绩,进一步整改后,6月份正式向州人大提交整改报告。

  二00三年十一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