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

现将《呼和浩特市2004--2010年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市委、市政府已将本规划内容列入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的考核目标,请你们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呼和浩特市2004-2010年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市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实现首府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市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和市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特制定呼和浩特市(2004--2010年)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规划依据

(一)自然经济条件: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全市辖9个旗县区77个乡镇,1007个行政村,现有耕地面积798.2万亩,水浇地249.4万亩。总人口213.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6万人。200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为56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42.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为12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116万亩,年平均气温6.5℃,年平均降水量409毫米,年日照平均2900小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到2003年,全市GDP实现406.2亿元,财政收入实现40.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30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7.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69元。全市粮食总产量为91.8万吨;蔬菜总产量为55.8万吨;马铃薯总产量为24.37万吨。

全市年末牲畜总头数158.7万只,其中,奶牛存栏35.7万头,鲜奶产量100.8万吨。羊存栏和出栏分别为75.7万只和58.8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达9.2万吨,其中羊肉产量1.2万吨。完成人工造林面积达到4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16%。

(二)政策依据和发展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中共中央中发[2004]l号文件指出“要按照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深化农村改革,增加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自治区第七届党代会指出:“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市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提出瞄准“两大目标”,围绕“三大重点”,着力打造“五大工程”,努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到2007年实现“三个翻番,一个第一”。其中:“三个翻番”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位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第一。

1996年,市委、市政府就把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核心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定为“三大系统工程”之一,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实行“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的战略措施来抓,制定了《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走在了全区前列,为今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市作为自治区首府,是全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加快发展、实现各项奋斗目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三)存在问题尸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还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易造成减收和返贫;二是农民增收的渠道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出路不宽;三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四是农牧业生产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农畜产品大宗产品多,缺乏有规模、有竞争能力的名牌产品;六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滞后,与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不适应;七是生产经营粗放,手段落后,没有形成更大产业链条。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会及市委九届五次全委会精神为指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继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按照“三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力度,努力打造绿色特色品牌,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完成市委九届五次全委会确定的农村发展目标,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三、发展目标

(一)第一产业增加值:2004年达到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005年达到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006年达到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007年达到7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010年达到95亿元,年均递增5%。(详见附表1、1)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达到3800元,比上年增长20%;2005年达到4560元、比上年增长20%;2006年达到5400元,比上年增长20%;2007年达到6000元,比上年增长11%;2010年达到8200元,年均递增11%。(详见附表1、1)

(三)"六大”产业目标

1、乳产业。2004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5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150万吨,龙头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2007年达到10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350万吨,龙头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2010年保有10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400万吨,龙头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610亿元。(详见附表1、2)

2、专用玉米产业。2004年全市粮饲兼用、青贮、高淀粉、鲜食玉米种植达到15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3亿元,2007年种植优质专用玉米面积达到240万亩,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2010年优质专用玉米保有240万亩,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详见附表1、2)

3、马铃薯产业。2004年全市种植马铃薯面积达到11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面积达到60万亩。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83亿元,2007年优质专用面积达到100万亩,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6亿元,2010年保有100万亩,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8亿元。(详见附表1、3)

4、蔬菜产业。200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2007年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2010年种植无公害蔬菜保有15万亩,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详见附表1、3)

5、肉羊产业。2004年全市肉羊存栏达150万只,出栏达97.5万只,羊肉产量达到1.56万吨,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o.88亿元,2007年肉羊存栏达300万只,出栏达195万只,肉羊产量达到3.12万吨,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91亿元,2010年肉羊存栏达到500万只,出栏达到325万只,肉羊产量达到5.2万吨,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6亿元。(详见附表I、4)

6、草产业。2004年全市种植优质牧草达到107万亩,销售收入达到0.6亿元,2007年达到167万亩,销售收入达到l.2亿元,2010年达到200万亩,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详见附表1、4)

(四)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80万亩,2007年达到340万亩;2010年达到400万亩。2004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0万亩,2007年达到330万亩,2010年达到450万亩。(详见附表1、1)

(五)生态建设:2004年新增林地面积达到4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5%。2007年新增林地面积累计达到19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2010年新增林地面积累计达到2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详见附表1、1)

四、主导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和规模化经营的原则,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市要统筹抓好乳业、专用玉米、马铃薯、蔬菜、肉类、草等六大主导产业,并作为今后我市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

(一)乳业(详见附表2、1-3)

1、龙头企业培育:我市乳业的快速发展已使呼市成为全国重要的乳品生产基地,乳业发展要继续支持内蒙古伊利集团、内蒙古蒙牛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力争建成中国最强、最大乳品企业,并步入国际同行先进行列。到2004年,企业加工生产能力达到250万吨,工业增加值54亿元,带动农户7万户。2007年企业加工生产能力达到550万吨,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带动农产10万户。2010年企业加工生产能力达到650万吨,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带动农户10万户。

2、区域布局:以土左旗、托县、和林、赛罕区、新城区、玉泉区、回民区为发展重点。

3、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布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奶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草料基地建设,努力提高良种繁育和奶牛个体产量。

(1)2004年建设奶牛养殖园区30个,其中:3000头以上规模20处,5000头以上规模10处,新建标准化挤奶站200处。完善和新建奶牛服务站30处。奶牛存栏达50万头,鲜奶产量达150万吨。

(2)2007年建设奶牛养殖园区累计120个,其中:3000头以上规模累计80处,5000头上规模累计40处,新建标准化挤奶站294处。完善和新建奶牛服务站30处。奶牛存栏达100万头,鲜奶产量达350万吨。农民人均从乳业中得到的收入为3640元。

(3)2010年累计建成标准化挤奶站1750处。累计建设和完善奶牛服务站200处。奶牛保有100万头,鲜奶产量达400万吨。

(二)专用玉来产业(详见附表2、4)

1、龙头企业培育:以内蒙古华蒙金河集团、内蒙古华玉淀粉厂、内蒙古正大饲料公司为龙头,努力开发玉米深加工产品,提高加工增值率。同时,为适应畜牧业发展,继续支持饲料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到2004年,企业加工能力达到29.94万吨,销售收入达到7.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52%以上,带动农产52000户。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44.8万吨,工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带动农户60000户。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52万吨,工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带动农户60000户。

2、区域布局:以土左旗、托县为发展重点。

3、基地建设:继续扩大专用玉米面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合企业加工需要和适应当地条件的专用玉米品种,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提高单产,培育相对稳定的规模化的专用玉米生产基地。

(1)到2004年,种植粮饲兼用、青贮、高淀粉、鲜食玉米达到15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籽粒产量50万吨,鲜草产量600万吨,发展专用玉米基地乡14个。

(2)到2007年,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40万亩,籽粒产量70万吨,鲜草产量1100万吨,发展专用玉米基地乡39个。农民人均从专用玉米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1850元。

(3)到2010年.优质专用玉米保有240万亩,发展稳定的优质专用玉米基地乡39个。

(三)马铃薯产业(详见附表2、5)

1、龙头企业培育:以内蒙古奈伦集团、三联淀粉厂和华欧淀粉有限公司以及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经济人队伍及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提高马铃薯转化率和商品率,2004年企业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销售量达40万吨,工业增加值达到0.6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带动农户45000户。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销售量达40万吨,工业增加值达到O.76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带动农户45000户。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56万吨,销售量达40万吨,工业增加值达到0.74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带动农户45000户。

2、区域布局:以武川县、和林县为发展重点。

3、基地建设:今后我市马铃薯重点围绕加强以节水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地产出能力,引进、示范、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引进优质丰产配套栽培技术及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推广适于马铃薯播种、收获的机械化技术。

(1)到2004年,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产量110万吨,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面积达到60万亩,产量达到70万吨。加工能力达到33万吨,销售量达到40万吨,马铃薯基地乡达到18个。

(2)到2007年,优质专用马铃薯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120万吨,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销售量达到80万吨,马铃薯基地乡达到28个。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594元。

(3)到2010年,优质专用马铃薯种植面积保有100万亩,产量140万吨,加工能力达到56万吨,销售量达到100万吨,马铃薯基地乡达到30个。

(四)蔬菜产业(详见附表1、5)

龙头企业培育:以清水河脱水蔬菜厂、内蒙古蒙川绿色食品公司、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呼市馨芳园农贸批发市场、呼市惠东农贸批发市场为龙头,抓好中介组织、市场载体、信息体系建设,培育和扩大蔬菜批发市场,继续支持蔬菜企业的发展。到2004年,加工及销售能力达到1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带动农产15000户,全市脱水蔬菜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批发市场蔬菜交易量达到90万吨,交易额达5亿元。到2007年,加工及销售能力达到140万吨,带动农户20000户,全市脱水蔬菜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批发市场蔬菜交易量达到125万吨,交易额达7亿元。到2010年,加工及销售能力达到180万吨,带动农户25000户,全市脱水蔬菜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批发市场蔬菜交易量达到150万吨,交易额达8.5亿元。

2、区域布局:以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新城区、土左旗、托县为发展重点。

3、基地建设:目前我市产销格局基本以满足呼市市场为主,外销数量相对较少。今后发展重点要在进一步巩固提高供应本地市场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立足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的蔬菜。要充分利用我市空气质量好、土壤无污染等优势,抓好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丰富品种,延长供应期。尽快实施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并在品牌和规模上求突破。

(1)2004年,种植蔬菜12万亩,产量5l万吨,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10万亩,带动农户15000户,蔬菜基地乡达到41个。

(2)2007年,种植无公害蔬菜15万亩,产量70万吨,蔬菜基地乡达到45个。农民人均从蔬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422元。

(3)到2010年,种植稳定的无公害蔬菜15万亩,产量72万吨,稳定的蔬菜基地乡达到45个。

(五)肉羊产业(详见附表2、6-8)

1、龙头企业培育:以呼市瑞天隆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绿鑫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清真北亚科工贸有限公司、呼市蒙源牛羊肉市场等食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新的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到2004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8.24万吨,工业增加值O.36亿元,带动农户6万户。2007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8.88万吨,工业增加值0.73亿元,带动农户7万户。2010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9.2万吨,工业增加值0.95亿元,带动农户8万户。

2、区域布局:以和林、武川、清水河县为发展重点。

3、基地建设: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羊肉需求的不断增大,羊肉市场呈供求两旺的态势,这一巨大而潜在的市场空间,为我市发展肉羊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多年来发展养羊业的传统习惯和得天独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拥有发展养羊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大力发展肉羊生产提供了饲草料保障。

(1)到2004年,肉羊存栏达到150万只,出栏达97.5万只,羊肉产量1.56万吨。

(2)到2007年,肉羊存栏达到300万只,出栏195万只,羊肉产量3.12万吨。农民人均从肉羊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162元。

(3)到2010年,肉羊存栏达到500万只,出栏达到325万只,羊肉产量5.2万吨。

(六)草产业(详见附表2、9-10)

1、龙头企业培育:以内蒙古华蒙金河集团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扶持扩大生产规模,并进行深层次开发。到2004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带动农户10万户。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带动农户10万户。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1O万吨,带动农户10万户。

2、区域布局:以武川县、托县、清水河县、和林县、土左旗、赛罕区为发展重点。

3、基地建设:根据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快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提供足够的优质牧草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基地建设中要真正确立“为养而种”的思想,按市场需求扩大草的种植面积。

(1)到2004年,累计种植优质牧草达到107万亩,产量85万吨。

(2)到2007年,累计种植优质牧草达到167万亩,产量135万吨。农民人均从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400元。

(3)到2010年,累计种植优质牧草200万亩,产量160万吨。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种植业

到2007年建成“六个”100万亩以上农业产业化基地。

1、优质粮饲兼用玉米种植100万亩以上,总投资2400万元,籽粒总产量达50万吨,鲜草产量400万吨。(详见附表3、1)

2、优质多年生牧草种植100万亩以上,总投资2400万元,鲜草产量达300万吨。(详见附表3、2)

3、优质青贮饲草种植100万亩以上,总投资2500万元,鲜草产量达500万吨。(详见附表3、3)

4、优质马铃薯种植100万亩以上,总投资660万元,鲜薯总产量达120万吨。(详见附表3、4)

5、高淀粉玉米和优质小杂粮种植100万亩以上,总投资380万元,高淀粉玉米总产量达24万吨,小杂粮产量达到7万吨。(详见附表3、4)

6、优质无公害蔬菜、瓜果、中药材、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100万亩以上,总投资3050万元。(详见附表3、5)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新建水库工程:

哈拉沁水库工程(2005年完成),总投资10000万元,库容6730万立方米;前夭子水库续建工程(2004年完成),总投资10000万元,库容9000万立方米;红山口水库(2005年完成),总投资3800万元,库容346万立方米;红吉水库(2007年完成大坝主体工程)总投资76117万元,库容26200万立方米。(洋见附表3、6-7)

2、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红领巾水库除险加固(2004年完成),总投资3450万元;石咀子水库除险加固(2005年完成),总投资2546万元;五一水库除险加固(2004年完成),总投资1160万元;头号水库除险加固(2004年完成),总投资939.45万元;石峡口水库除险加固(2006年完成).总投资2700万元;挡阳桥水库除险加固(2007年完成),总投资3100万元;二道凹水库除险加固(2007年完成),总投资2800万元;乌素图水库除险加固(2006年完成),总投资800万元;陈梨夭水库除险加固(2006年完成),总投资1700万元;海流水库除险加固(2007年完成),总投资1800万元。(详见附表3、8-9)

3、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麻地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2004年完成),总投资450万元;大黑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006年完成),总投资450万元;哈素海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007年争取开工建设);前夭子灌区续建配套(2007年完成),总投资2800万元。

(三)生态建设

1、国家重点工程

(1)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造林工程,2004年完成50万亩,国家投资2500万元,每年新增50万亩,2007年累计达到200万亩,总投资1亿元。(详见附表3、10)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04年完成49万亩,国家投资2552万元,每年累计49万亩,2007年累计达到196万亩,投资1.0208亿元,2010年累计达到343万亩,国家投资1.7864亿元。(详见附表3、10)

(3)三北四期工程任务,2004年完成5万亩,国家投资500万元,每年新增5万亩,2007年累计达到20万亩,国家投资2000万元,2010年累计达到35万亩,国家投资3500万元。(详见附表3、11)

(4)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4年完成20万亩,国家总投资1060万元,每年封山育林和荒山荒坡造林各10万亩,到2007年累计分别达到40万亩,国家投资4240万元,2010年累计分别达到70万亩,国家投资7420万元。(详见附表3、11)

2、地方重点工程:

(1)农田林网及村屯绿化建设工程:2004年完成2.4581万亩,2005年累计完成4.9059万亩,2006年全面补植。(详见附表3、11)

(2)果树经济林建设工程:2004年2.6万亩,2006年累计完成7.2万亩。(详见附表3、12)

(3)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包括3条国道(G109、Gll0、G209),7条省道(S101、S102、S103、S104、S105、S210、S311),29条县道及乡道的绿化。2004年O.95355万亩,2007年累计完成3.11万亩。(详见附表3、13)

(4)河流、渠道绿化工程:2004年完成3.68万亩,2007年累计完成8.224万亩。(详见附表3、13)

(四)扶贫开发

1、高效作物种植:2004年达到35万亩,产值21000万元,总投资350万元,2007年达到50万亩,产值30000万元,总般资500万元,2010年达到65万亩,产值39000万元,总投资653万元。(详见附表3、14)

2、肉兔养殖:2004年肉兔养殖达到3000户,肉兔饲养量达到42万只,出栏29万只,产值900万元,总投资300万元,2007年达到12000户,肉兔饲养量达到168万只,出栏118万只,产值3600万元,总投资1200万元,2010年达到16000户,肉兔饲养量达到224万只,出栏157万只,产值4800万元,总投资1600万元。(详见附表3、14)

1、扶贫移民:2004年移民200户,834人,总投资1198万元,2007年200户,800人,总投资1250万元,2010年200户,800人,总投资1300万元。(详见附表3、15)

(五)农业综合开发

1、土地治理面积:2004年完成10万亩(含防护林O.6万亩),新增水浇地4万亩,总投资3660万元,2007年累计完成40万亩(含防护林累计2.4万亩),新增水浇地累计达到16万亩,总投资5310万元,2010年累计完成70万亩(含防护林累计4.2万亩),新增水浇地累计达到28万亩,总投资5710万元。(详见附表3、16)

2、多种经营项目:2004年完成7个项目,养殖小区5个,总投资3222万元,2007年累计完成31个项目,养殖小区累计达到20个,总投资3600万元,2010年累计完成52个项目,养殖小区累计达到35个,总投资5000万元。(详见附表3、16)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列为本地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加以部署和落实。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专门成立了呼和浩特市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规划制定,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重点项目的落实。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把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并层层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将把规划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察、考核各级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

各旗县区政府要按照“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详细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为农民搞好市场、技术、信息、法律等方面的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建设,准确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态势,不断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水平。

(二)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完成“规划”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措施。经多年努力,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今后要继续按照产业规划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

1、以推进种养业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是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保证农牧业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必由之路。要在继续抓好奶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饲草料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肉羊及其它养殖和禽类生产,把实施牲畜“种子工程”建设,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和饲草料青贮、科学饲养与围封禁牧、舍饲圈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行规模化、模式化、专业化饲养,进行集约化经营,努力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到2007年畜牧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要达到70%,2010年达到75%;到2007年,奶业增加值在畜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要达到70%,2010年达到80%;2007年养羊业增加值在畜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要达到5%,2010年达到7%。牲畜良种覆盖率2004年达到83%,2007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85%、90%。

2、继续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特色优质高效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规划和布局,积极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我市奶业发展需求饲草量大这一优势,扩大饲用作物和优质牧草种植规模。发展优质专用玉米、马铃薯、无公害蔬菜、中药材及小杂粮等,加快发展绿色特色经济,为加工转化提供充足原料,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要努力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继续引进和推广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到2004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2007年、2010年分别达到98%、100%。

3、加速推进奶业兴市战略,确保实现打造中国乳都的战略目标。奶业既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破口,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奶业兴市战略的实施,对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在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统筹整个乳产业发展,加大奶牛基地建设力度。奶牛头数的增加要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方向转变。在良种繁育和优良品种的引进上,要有新突破。努力推进奶牛良种化率,提高奶牛单产。在饲养管理上,要转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广奶牛饲养关键技术,提高奶牛集约化饲养管理水平。要强化疫病防治,坚决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有关疫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防治,要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防疫网络,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实行严格的疫病防治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防疫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种植优质饲草及推广青贮技术作为发展奶牛的基础工程来抓,确保1头奶牛2亩青贮玉米和2亩优质牧草,到2007年全市要完成200万亩青贮玉米和200万亩优质牧草种植任务,保证奶牛常年吃到青草。要着手建立奶牛风险保障体系,按政府、龙头企业、农民分别负担的原则,建立奶业风险金,保护和促进我市奶业健康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自治区党委第七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五次全委会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构筑完善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不仅关系着全市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全市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1、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紧紧围绕我市乳业、专用玉米、马铃薯、蔬菜、肉业、草业等六大主导产业规划,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继续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同时,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有竞争力和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要建立和完善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鼓励龙头企业在为农户提供基地建设、信息、销售等项服务的同时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投资参股、定单等形式,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2005年、2007年、2010年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60%、80%和80%。

2、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是产业化的基础。要围绕六大主导产业的开发,继续加大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各旗县区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要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科技示范作用。

3、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民经济人队伍。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中介组织,通过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经济人,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产品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能力,发挥其在农产、市场、龙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到2005年组建48个专业合作社、完善提高330个乡村级综合服务社。

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好重点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多项优惠政策。二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坚决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为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各旗县区的经济园区建设,要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统筹规划,鼓励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同时,各涉农部门和金融部门也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我市地处北方内陆,十年九早、年年春早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市水浇地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31.3%,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直接关系着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六个100万”工程建设。

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要按照开源与节流并重,抗旱与防汛并举的方针,做好“三水”文章,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突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生态建设要继续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恢复相结合的原则”,在确保完成人工造林任务,不断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同时,采取封山育林、全面禁牧的办法恢复植被。生态建设要与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增收和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发展柠条、红柳、无刺大果沙棘等原料基地,促进林产品深加工。实现林业的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承包到户和补助到户的政策,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人,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城镇化,核心在于经济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的提升。推进城镇化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承载力。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通过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以城镇为载体,扩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或交易中心,使之成为辐射力较强的农产品集散地。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作为拉动城镇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四是加大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医疗、子女上学、就业,特别是克扣、拖欠农民工资等突出问题,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五是把小城镇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移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走减人增效的发展路子。到2007年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6万人,每年向二、三产业转移5万人。六是要加强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服务网络,旗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形成教育部门抓职业培训,农牧业部门抓培训对象,劳动保障部门抓市场信息,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收集各类用工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准确的劳务信息。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搞好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和到村到户的原则,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开发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龙头企业与贫困农产的对接,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产业化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继续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帮助当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产业化经营,为贫困村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掌握适用技术的本领,增强自我解围,自我脱贫意识和能力。要继续做好与国家和外省市有关对口帮扶单位的协调配合工作,做好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引进工作。到2007年在全区率先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

(七)努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生产力的思想,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有偿服务。要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新品种和畜牧业饲养的关键技术,加快农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为农民做好科技服务。继续开展教育、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生产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八)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化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保障。重点一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二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县、乡和重点园区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民提供信息、购销、信贷等方面的服务,努力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在乳业服务体系建设上,要以小区为中心,实现“一区一体系,为奶牛做好产前、前中前后服务”。要对奶牛饲草料基地建设、饲养、收购和加工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奶源质量和绿色、无污染这一品牌。四是在疫病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上,要建立健全市、旗县区、乡、村四级防疫网络,加强疫病防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九)增加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增加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努力做到本地区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的做法,积极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来源渠道,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牧业。要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和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十)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土地承包政策,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加强对征用土地的管理,严格控制征占耕地的规模,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央和自治区税费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减负责任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革投资方式,积极探索对农民的直接投资和补贴办法。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合作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金融贷款担保体系,拓宽农民的融资渠道。通过制定涉农信贷优惠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务。金融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贷款额度,完善和推广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延长贷款期限,更好地为农民生产经营服务。要拓宽农村保险业务,积极防范和化解农业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