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三年十月九日

衢州市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

  制造业是一个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基础,是工业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全面深化工业立市战略,核心就是要推动制造业加快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纲要,结合衢州实际,特制订衢州市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宏观背景和发展态势

  (一)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是衢州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力推动了衢州经济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6年的94.5%提高到2002年的97.9%.以化工、建材、机械为支柱的制造业快速增长,成为衢州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质量明显提升的主要推动器。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逐步提高,1949年、1978年、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7%、30.8%、38.9%.由此可见,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工业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也是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过程。2002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为65.3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69%.其中404家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121.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6.8%;利税13.16亿元,占工业的98%;利润5.46亿元,占工业的96.7%.

  衢州制造业积聚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从产业看,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产业,2002年全市化工、机械、建材、食品、造纸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31.1%、18.5%、11.8%、6.2%、5.1%.化工行业是我市最大的产业,其优势在于有巨化的带动,各县都有化工特色企业,行业基础好;建材行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水泥行业,借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机械行业中的普通机械、风动机械、电气机械、交通机械等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势头迅猛;食品行业从产业前景、衢州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来分析,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造纸业在衢州有着深厚的产业底蕴,又有水资源的特别优势,近年来造纸项目不断增加。从产品看,发展了一批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产品。目前我市省级工业名牌产品有18个,20个产品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18个产品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0多只产品获得过全国“单项冠军”。从企业看,培育了一批有一定竞争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2002年,全市销售收入超过20亿的企业1家,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6家,有11家企业列入全省“五个一批”重点培育企业;还有一批快速发展的成长型企业。

  尽管如此,由于受体制、结构、基础、区位等深层次原因制约,我市工业化程度还不高,制造业总量偏小,竞争力偏弱。尤其是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少、产业集群不发达。2002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只有全省的1.94%,占GDP的比重为32.5%,比全省低11.3个百分点,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只有全省的36%.由此可见,衢州经济与全省经济的主要差距在制造业,潜力和希望也在制造业。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衢州制造业近5年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宜过高,不宜照搬省里定位在“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定位在“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这个目标层次上。所谓制造业基地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若干行业产业规模较大、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功能配套较完善、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核心企业带动较强的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演进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基地阶段,特点是发挥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扮演加工角色,贴牌生产,发展重点是生产能力的扩张,存在一些模仿创新活动,但几乎没有自主创新功能。第二阶段是生产基地+创新基地阶段,特点是在生产、资本和技术、人才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功能明显增强,既有模仿创新,又有自主创新,同时开始自创品牌。第三阶段是产业中心阶段,是先进制造业基地阶段,特点是该行业至少在全国占领了制高点,已成为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控制中心、品牌推广中心等,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根据上述概念和阶段划分,对照我市实际,目前我市大部分制造业产业处于贴牌生产的第一阶段。因此,近期我们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基地,部分由生产基地向创新基地迈进。

  (二)宏观背景

  ——国际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进一步加快。在新的历史阶段,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日益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为衢州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供了机遇。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衢州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制造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加强,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国际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2020年以前我市面临一个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机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2002年全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制造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投资将出现高增长率,投资的重点逐步从轻型制造业转向重型制造业,非农就业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主体,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对以重型制造业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的衢州市来说,既面临重大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制造业成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浙江省提出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我市来说既是加快发展制造业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又是一次严峻挑战。目前我省发达地区还处于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时期,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意味着我们与全省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回顾浙江省前几轮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由于实现经济转轨,竞争的核心看谁体制创新快,衢州之所以在浙江省成为欠发达地区,主要在80年代失去乡镇企业、90年代前期失去个私企业大发展的好时机。新世纪之初全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之后,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已明显地转到如何加快制造业的发展上。

  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衢州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衢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是衢州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差距的基本途径。衢州能否在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转移过程中,能否在长三角构筑国际制造中心过程中,抓住新世纪前20年重大战略机遇,做大做强衢州制造,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将成为能否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能否把衢州培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重点。

  (三)发展态势

  ——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发展同时加快。发达地区已完成传统制造业的加快发展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而我市当前面临加快先进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市完全可能从世界先进制造业转移、长三角构筑国际制造中心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中,直接吸纳、培育和发展部分产业的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我市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推进传统制造业发展,加快积累,提升实力,是当前起步阶段的主要任务。

  ——主角经济和配角经济共同发展。我省多数发达地区崛起的企业当时面对的是卖方市场和短缺经济,主要与国内的国有企业竞争,产业进入门槛低。而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买方市场,企业与国内外的同等体制企业竞争,产业起点越来越高。由于衢州制造业总体实力不强,处在贴牌生产阶段,我们除了若干有较大优势的产业、产品中可以发展主角经济外,应突出发展配角经济。

  ——内生动力和外生推力相互促进。我省大多数发达地区是在轻工消费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展的状况下进入工业化中期的,由于轻型产业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低,内生性增长机制易于形成。而衢州重型的产业结构,资金、技术密集度相对较高,进入门槛高,内生性增长机制较弱,即使进入工业化中期,对外部推力的依赖仍然很强。所以加快衢州制造业基地建设,在起步阶段要走借力发展之路。但从长期来看,内力是我们依靠的根本力量,我们又必须坚持以内力的培育为着眼点,注重激发内力和外力转化为内力两大工作。

  ——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互为发挥。我省多数发达地区起步阶段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主体的体制先发优势,政府越是“开明”和放宽准入,经济发展越快。而衢州制造业起步阶段要走借力发展之路,需要建立良好的外力推动机制。除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外,政府还必须在解决外力信息不对称、外力进入平台、外力进入交易成本、外力发展和外力利益保护等方面卓有成效,尤其在解决引进大项目的基础配套和提供优质服务上需要政府有更大的作为。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是深化工业立市战略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是衢州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快衢州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集中各种有效资源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制造业。突出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产业集群的培育,按照大开放的思路和配角经济的理念,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分工体系,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努力培育浙江省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产品的全国制造中心、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加工车间和承接传统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吸纳基地,全面推动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衢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导入三个理念

  ——生态工业的理念。在制造业基地建设过程中保持和优化生态环境,突出发挥和保持生态优势,既是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我们后发优势潜力所在,也是我们向省里争取财政支付转移和各项支持的合理依据。要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推动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

  ——勇当配角的理念。当配角是欠发达地区起步阶段的主要特征。发展配角经济是深化借力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招商引资是从政府层面推动借力发展,发展配角经济从企业层面实现借力发展。以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原材料供应、贴牌生产、承接订单为主要接轨形式,积极融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

  ——信息化带动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凸现,是当前我市开展招商引资和创业富民活动、发展配角经济的共同制约瓶颈。信息同时作为一种现代技术,应用于组织、技术、管理、营销等各个领域,可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也是一种产业,其与GDP的占比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先进性。

  (三)突出五个发展方向

  ——突出扩大制造业总量。制造业基地建设首先要突出量的扩张,以增量推动为主,壮大工业经济总规模,通过增量来调整结构,通过增量来提高竞争力。投入是扩大总量优化增量的关键,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继续把招商引资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大项目推进,以大项目促进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同时,注重质的提高,推进技术进步,强化专业化协作配套,增强核心竞争力。

  ——突出发展产业集群。当前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着眼处,已不再是如何利用资源条件来选择支柱产业,而是如何通过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的特色产业,构建产业链和价值链,构筑地方生产系统。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产业集群不发达是我市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必须抓住发展我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这一中心环节,从建设重点工业园区、推进专业化分工、培育企业集团和整合提升中小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市场组织、创立区域品牌等方面着手,发展产业集群。

  ——突出发展配角经济。衢州制造业总体上处于贴牌生产阶段,要通过发展零部件协作、代加工、购买专利、定牌生产、订单生产、定向销售、鼓励控股参股、发展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更加主动地介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甘当配角,争当主角,成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加工车间。衢州的区域经济要加快成为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的配角,衢州的中小企业要加快成为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配角,衢州的产品产业要加快成为汽车、化工等大产品大产业的配角。

  ——突出提升传统产业。我市的传统产业有着很高的比重,创造了绝大部分的工业产值、利润和就业岗位。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在较长时期仍将是支撑制造业增长的主体。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发展新型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必须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技术渗透、技术集成和产业融合、产业升级,特别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

  ——突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我市是农业大市,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出路在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善于用工业的理念、方式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是我市制造业重要的增长点,要把突破口放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通过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争创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战略目标与基本构架

  (一)战略目标

  根据衢州制造业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经过5-10年的努力,把衢州培育成为浙江省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氟硅化学品制造中心、全国矿山机械制造中心、全国电子硅材料制造中心、全国有机胺产品制造中心和华东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建成浙江省电光源、绿色食品、特种造纸、金属制品、输变电、竹木加工生产基地。到2007年的预期目标是:

  ——产业规模。全市制造业增加值超13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有所提高,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5年翻番;2010年超过200亿元。

  ——产业集群。优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培育5个左右产品的全国制造中心, 15个左右的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块状特色产业区。

  ——产业水平。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争取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劳动生产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有重大提高。

  ——产业外向度。保持制造业出口持续增长,制造业出口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制造业招商引资占总制造业投入50%以上。

  (二)基本构架

  ——区域布局构架。按现有基础和资源条件,着力构筑四大产业带,即市区机械、氟化工产业带;江常化工建材产业带;衢龙造纸轻工产业带;开化生态型工业产业带。加快全市制造业向Y型城镇产业密集带、中心城镇、重点工业园区集聚。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各类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块状经济,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构架。做大做强化工、机械、建材、造纸、食品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动地方块状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吸引产业转移和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力争形成金属制品、电光源等一批新生特色产业群;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通过增量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战略重点

  围绕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构架,着力推进衢州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提升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做大产业规模,逐步提升衢州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培育的三种主要模式

  1、加快建设若干产品的全国制造中心。进一步发挥现有产业竞争优势,吸引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来衢投资或参股,借助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构建全国氟硅化学品、矿山机械、电子硅材料、有机胺等一批产品的全国制造中心,打造华东地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

  2、加快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的加工车间。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配角经济,构建汽摩零部件、电光源、家电零部件、绿色食品、服装纺织等一批加工车间。

  3、加快建设一批传统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吸纳基地。通过发挥产业、环境、区位、交通资源和劳动力等各种优势,构建造纸、金属制品、输变电、精细化工、竹木加工等一批产业吸纳基地。

  (二)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见附表一)

  1、全国氟硅化学品制造中心。以巨化为龙头,通过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巨化中俄科技合作,5年内力争销售额超50亿元,基础氟化工装置世界第一,PTFE(聚四氟乙烯)装置亚洲第一,PVDC(聚偏氯乙烯)装置全国第一和跻身世界氟化工八强。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加盟大集团,加快做大做强有机硅产业。

  2、全国矿山机械制造中心。以开山、红五环等企业为龙头,突出发展专业化协作,加强产业配套功能,强化低成本高质量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并向工业用风动、医用风动、大型风动机械和大型矿山机械方向发展。

  3、全国电子硅材料制造中心。以万向硅峰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万向集团的品牌、资金、机制、技术和管理优势,五年内技改投资16亿元以上,建立硅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中国单晶硅工业城。

  4、全国有机胺产品制造中心。以江化为龙头,加大项目投入,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加盟国内外大公司,推进专业园区建设。

  5、华东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石灰岩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大交通,推行现代化大型矿山开采,加快淘汰机立窑,优化水泥布局,推进一批日产5000吨以上项目建设,力争在2007年建成年产30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创建华东地区水泥生产基地。

  6、浙江汽摩零部件加工基地。采用高速高效精密加工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汽摩部件的制造质量和档次,重点发展汽车轴承、汽车刹车棒、汽车用皮革、摩托车消声器、摩托车链条、汽车改装等一系列产品。

  7、浙江电光源产业基地。继续发展节能灯管、节日灯、日光灯管等加工和配件业务,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性能,并加快向整灯生产和自创品牌发展。

  8、浙江家电零部件加工基地。以卫星电视接收天线为主导产品,继续发展遥控器、二极管、多功能防盗门、网络可视电话等产品。

  9、浙江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以国际市场、大型超市和连锁店为导向,充分依托农产品资料优势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保健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新鲜天然食品。

  10、浙江服装纺织加工基地。加快全市服装企业的整合和集聚,提高对外接单加工能力,加快发展高档皮革服装面料和皮革服装加工,继续发展拉链系列产品,有序发展棉纺织业。

  11、浙江造纸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水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造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造纸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在专业用纸、高档纸、特种用纸上吸纳和引进更多的企业投资。

  12、浙江金属冶炼和制品加工基地。以元立金属制品和嘉禾铜管等项目为重点,全面实施好项目的各项配套工程。加快推进金属制品园区建设,吸纳更多的金属制品企业在园区落户。

  13、浙江输变电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性能、智能化的高低压电器、高压电瓷、电力紧固件,开发高效节能变压器,加快特种电缆、电线的发展。

  14、浙江精细化工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农药、造纸化学品、生化制品、工业表面活性剂、有机中间体、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产品,进一步做强硝基化工、双氧水和木糖醇等优势产品。

  15、浙江竹木加工基地。发挥廉价的国产木材优势和南方木材集散地市场优势,依托浙江竹木加工园区,进一步吸纳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做大做强竹木加工,与嘉善木业形成价格、性能上的互补优势。

  同时,还必须大力支持地方块状特色产业发展。包括钙产品深加工、消防器材、绝缘材料、包装材料、化学涂料等。

  五、战略举措

  (一)生态建设

  发展生态工业,是衢州制造业基地建设特色所在。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工业发展,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建立循环经济体系。要严格执行工业项目环境治理的“三同时”制度,加快工业园区“三废”结合治理项目建设。化工、造纸等项目要严格控制布点,水泥产业要通过加快淘汰机立窑和大力发展新型干法窑,变污染型产业为环保型产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拒绝引进兴办重污染企业,拒绝引进对资源破坏性开发的企业。大力抓好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工作。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采,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行为。

  (二)工业园区建设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制造业基地的主要平台。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来抓。园区建设要坚持整合、改造、扩容、提升的方针,从规划抓起,突出高品位、超前性、产业定位以及与其他规划的配套衔接。要创新工业园区的投入运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配套。要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产出水平,确保工业园区每亩投资不少于64万元。要进一步推进服务创新,始终保持园区的低成本、灵活办事的政策体制优势。在以后五年内,力争把现有规划中的160多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全部建成。

  (三)企业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以产品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到2007年,力争三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行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为主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构筑区域信息共享平台。

  (四)技术创新

  着力抓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区域(行业)技术支持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及技术创新政府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制造业研发投入(R

  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衢州在国内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扶持建立若干个面向产业群的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工业技术发展中心,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

  (五)大项目建设

  抓住国内外传统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依托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政策区位比较优势,研究和推广全市大项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推动模式,重点抓好氟化工、精细化工、钢铁、金属制品、水泥、单晶硅、造纸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制造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层次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衢州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5年内力争组织实施5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全社会制造业累计投资力争超过200亿元。

  (六)做大做强

  进一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出资本经营,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着力构建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07年,力争有60家以上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10家左右超5亿元,10家左右超10亿元,2家超50亿元。

  (七)招商引资

  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信息化,加快建立信息资源的集聚机制,着力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更加注重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和产业链配套、资金密集型项目的引进。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到2007年,争取累计引进市外资金80亿元以上,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衢投资或合作。

  (八)品牌培育

  重点抓好知名品牌的培育,加强名牌产品的推介,进一步做大已经拥有浙江驰名商标和浙江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和产品;推动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浙江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行列。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家著名品牌。到2007年,力争形成30个以上具有较高国内市场知名度的品牌产品。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大力推进区域品牌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体系

  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事关衢州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市政府负责对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解决全市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并将各地各部门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按照衢州市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各县(市、区)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对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组织实施,落实推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各项政策举措。

  (二)基础设施支持体系

  适应制造业发展和基地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快电源电网、公路铁路水路、水源、环保、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创造更优的投资硬环境。着力提高公路、铁路的通行速度和承载能力。积极推广电源建设的新机制,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发电机组。科学规划制造业基地布局,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鼓励建立各类园区共用的技术开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商品展示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

  (三)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推行工贸联动,把商品、信息集散中心建设和制造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加快传统流通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培育发展要素市场。推动工业企业创新贸易组织方式,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销体系,建立自己主导的国际营销网络。重视发展面向核心企业、核心区块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物流园区,大幅度降低衢州制造业的物流成本。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大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四)产业政策扶持体系

  运用WTO允许的有关补贴规定,制订推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集中财力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制造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和鼓励制造业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制订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发挥产业政策强制淘汰落后的功能,拓展先进生产能力的发展空间。加快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发展制造业的税收等调控机制。

  (五)资金投入保证体系

  完善投资增长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制造业。重视并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招商引资渠道。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吸引外资入股等方式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以独资、控股或购并等方式来衢投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民资银行引进步伐,引导和鼓励各级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基地建设。

  (六)科教人才支撑体系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系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体系。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发掘和使用,积极引进人才,努力构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汇集人才、留住人才的投资创业环境,着力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现代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中高级技术工人。

  (七)高效快捷服务体系

  建立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法律和市场环境。按照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创建网上政策信息资源库,探索建立快捷的商品进出口新机制,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方便企业改善投资软环境。贯彻依法行政原则,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标本兼治,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倡导诚信经营,努力建设“信用衢州”,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行业协会。加快构建投资咨询、技术服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用担保、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附件:1、衢州市拟培育的制造业基地

  2、衢州市重点支持发展的块状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