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会、市委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进行评审,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市四家班子会议审定通过。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池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六月十四日

  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西南出海大通道,北起四川成都,经贵州至广西北部湾钦北防和广东湛江等港口城市出海,全长1400多公里,是西南地区主要的出海通道,也是西部地区第一条跨省高标准主干线公路。2001年11月,全长170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14公里)的西南公路出海辅助通道全线贯通,将西南腹地与沿海沿边紧密相连,重庆、成都成了“沿海城市”。西南公路出海大通道的建成,必将进一步改善西南地区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加快沿线各省(市、区)人力、物资、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为实现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河池是西南各省(市)进入广西出海、出境的南大门之一,是展现广西新发展、新形象的第一道风景。紧紧把握住大通道给河池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构建河池通道经济发展新格局,是河池提升优势,改变劣势,练好“内功”,增强区域竞争力,催化河池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本规划根据中共河池市委员会办公室、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规划工作的通知》编制。规划期限近期至2005年,远期至2010年。

  一、构建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的意义

  (一)构建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是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实现河池经济社会新发展的需要

  西南出海大通道南丹经宜州至柳州段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水任经都安至南宁段高等级公路即将贯通,汕头经河池至昆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县际、乡村公路网络快速扩张。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县际公路为主干,乡(镇)、村为节点的大通道公路交通网络纵横贯通河池全境,通达四邻,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正逐步消除。

  紧紧抓住历史性发展新机遇,依托日臻完善的大通道交通网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构建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河池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是扩大河池对外开放,增进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滇黔桂携手共建“南贵昆经济区”的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启动,使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形成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区域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和社会联系,使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现实,区域经济合作将由此展现新的美好前景。

  突出承东启西的区位特点,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构建开放的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潮,以区域合作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带动河池形成面向东盟、面向西南、面向珠三角的开放格局,实现河池与各区域在能源、矿产、农产品加工、旅游和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开发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构建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河池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

  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形成和完善,打破了西南地区自然封闭的地方经济,分割孤立的区域小市场得到新的整合,大流通、大市场蓬勃发展,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资本、人才、中介等市场要素迅速渗透滋生和成长。

  依靠市场,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走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源为依托、以通道为基础,资源与市场相统一、相促进的发展新路子,将进一步推动河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使河池成为一个资源在此配置、资产在此组合、资金在此增值、产业在此调整、信息在此传递、科技在此释放的大市场、大加工厂和大城市,使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真正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现代化内涵,从根本上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概况

  (一)资源特点

  规划建设的河池通道经济区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主要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和特色农业等资源。

  水能资源 经济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小河流共40多条,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200多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近1000万千瓦,占广西水能资源可供开发总容量的60%以上。目前全市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大中小型水电站155座,其中已建成79座,装机211万千瓦,在建22座。

  矿产资源 经济区11个县(市)、区均有矿产资源分布,发现矿种46种,目前可开发利用的矿种28种,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经济区东部的南丹县境内矿种齐全、储量大、品位高、产区集中,是世界上罕见的富矿区,目前已探明的有锡、锑、锌、铅、铜、银、铟等20多种有色金属,金属储量超过1000万吨,其中锡保有资源储量达90.5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经济区中部的大化县已初步发现有一定规模的铝土矿床。经济区西部的巴马县已探明的钛铁矿储量达254万吨。

  旅游资源 经济区旅游品种多、品位高、品质独特。体现壮族风情习俗的宜州刘三姐故乡、古朴诱人的南丹白裤瑶风情、享誉世界的巴马长寿之乡、民族情蕴独特的东兰铜鼓文化等旅游精品民族民俗风情浓郁;下枧河风光、龙江三峡风光、罗城怀群风光、岩滩大化水电站库区风光、环江木论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及汉代古道、大化七百弄喀斯特洼地、凤山长寿源风景以及东巴凤红七军革命旧址等自然人文景观多姿多彩、特色鲜明。河池以山奇、水秀、湖旷、洞幽、峡险、洼深、坝雄而闻名。

  特色种养殖业资源 经济区特色种养殖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南丹的长角辣椒、优质烟叶和瑶山鸡,天峨的肉鹅,金城江的肉牛,宜州的糖蔗、桑蚕,环江的香猪、香牛,罗城的毛葡萄,都安的黑山羊、野生山葡萄,大化的银鱼,东兰的板栗、三乌鸡,凤山的八角、核桃和巴马的香猪、油茶等特色种养殖资源,深加工增值潜力大,在区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空间。

  中草药资源 经济区内中草药种类多、开发潜力大。岩黄莲、喜树、罗芙木、猫豆、金银花、灵芝、大叶子珠、小叶榕、扶桑藤等中草药材均有种植或野生繁殖,利用喜树、猫豆、岩黄莲等中草药材生产的喜树碱、羟基喜树碱、左旋多巴及其片剂、岩黄莲注射液等名贵中药产品已畅销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土地面积33508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4.20%,是广西第二大地级市。2002年末,经济区总人口379.5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87%,其中:城镇人口83.72万人,农村人口295.79万人,城镇化率为22.06%.实现生产总值144.61亿元,排全区第7位,人均生产总值3815元,为全区平均水平的75.37%,排第13位;一二三产比例为30.82:26.51:42.67,农业比重仍然较大,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完成财政收入16.63亿元,排全区第6位;人均财政收入439元,排第8位。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为1144万美元。总体上,经济社会发展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计划前两年的建设和调整,河池经济和社会取得了新的发展,发生了三个改变,实现了四个转变。

  三个改变是:

  工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改变。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建立了一批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以水电、有色金属、中草药、化工及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农用机械制造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人民群众的生活进一步改变。235万贫困群众实现温饱,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984年的84%下降到2002年的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变。以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四个转变是:

  产业结构开始由以矿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向电力、矿产、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结构转变。

  生产方式开始由以低层次、小规模、粗经营的方式向高层次、大规模、精经营的方式转变。

  发展模式开始由以损害环境获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向保护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

  发展手段开始由以依靠政府、依靠行政力量获取经济发展的手段向依靠市场、依靠社会力量获取经济发展的手段转变。

  (三)经济区区域状况

  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地处桂西北,根据地理位置、发展条件和自然历史习惯的差异,全市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类型、层次各有不同的经济区域。东部的宜州、罗城、环江、金城江、南丹、天峨六县(市)、区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区域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工业基础较为扎实,是河池新型工业的聚集区。中部的都安、大化两县与自治区首府南宁毗邻,具备发展服务型城郊经济的地缘优势。西部的东兰、巴马、凤山三县拥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种养殖和旅游资源,特色经济发展极具潜力。

  规划将以经济区的资源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区域状况为出发点,提出发展河池通道经济的构想、布局和重点。

  三、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五个统筹”,落实“五个坚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西南出海大通道全面贯通和龙滩电站建设为契机,按照“一轴、两带、三区、四联动”通道经济发展思路,以发挥河池资源优势为重点,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经济发展布局,加快通道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实现河池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发展定位

  经过5至7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区处于中上水平,使河池成为:

  ——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广西与西南各省(区、市)交流合作,展现广西新时期建设新风貌的窗口;

  ——中国华南水电能源基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大通道上布局合理,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工业走廊;

  ——中国西南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广西后起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基地;

  ——西南出海大通道上跨省区的精神文明示范带;

  ——西南出海大通道上富有桂西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三)发展构想及布局

  根据各区域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遵循劳动地域分工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一轴、两带、三区、四联动”河池通道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轴 即一条中轴线,为河池通道经济发展的总揽。依托西南出海通道大动脉,通过发展通道新型工业、通道特色农业,加快通道城镇化进程和建设跨省区通道文明示范带,形成规模、效益、生态、文明相统一的通道经济发展主轴线。

  两带 即西南出海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流域经济带,也称为沿路经济带和沿河经济带,为河池通道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开发带。“两带”充分利用红水河和西南出海大通道两条相互呼应、贯穿河池全境的水、陆大通道来布局生产力和协调经济区的发展,形成东西和谐、共同发展的格局。西南出海通道经济开发带,着重发展资源型工业、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构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大通道上新型工业聚集、特色农业发展、服务经济发达的新兴区域。红水河流域经济开发带,重点发展水电、特色农业和旅游等生态产业,构建广西重要的生态产业区域和中国华南水电能源基地。

  三区 即东部新型工业、中部城郊经济和西部特色产业三大经济区域,为河池通道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东、中、西三区加强经济合作,主动接受周边区域经济的辐射,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东部新型工业区。宜州、罗城、环江、金城江、南丹、天峨六县(市)、区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加强与柳州、贵州、云南等省市的合作开发,培育做强资源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提升综合实力,力争在经济区的经济腾飞、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县域经济、财政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中部城郊经济区。都安、大化两县要主动接受自治区首府南宁的经济辐射,以首府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山区特色资源,推进生态恢复重建,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改变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努力打造服务首府的“一小时”城郊经济,力争成为南宁的“后菜园、后花园和后游乐园”。

  西部特色产业经济区。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主动融入右江河谷经济带,发展以特色种养殖及产品加工、现代中草药、长寿食品和旅游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缩小与东区和中区的差距。

  四联动 即以电矿为支柱,联动发展新型工业;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联动发展高效农业;以通道城镇带建设为重心,联动推进城镇化进程;以跨省区文明带建设为载体,联动推进经济区精神文明创建进程。“四联运”为河池通道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重点是:以水电开发为突破口,培育发展电矿结合、电冶结合及有色金属高新材料等资源型工业;抓好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抓住通道城镇带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抓好跨省区文明通道建设,推进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轴、两带、三区、四联动”通道经济发展构想及布局反映了打破行政区划、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了分类指导、区域协调、整体发展的原则,反映了河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新的条件下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较为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和能源、水利系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基本消除。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

  2、分期目标

  ⑴近期发展目标(2003-2005年)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具备加速增长的基础。到2005年,经济区生产总值达192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为4945元。其中:东部新型工业区生产总值达139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为6821元;中部城郊经济区生产总值达35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为3268元;西部特色产业经济区生产总值达18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为2509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水南公路建成通车,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段全线贯通;县县通二级路目标基本实现,市县乡三级路网初步构成;黔桂铁路电气化改造、民航河池支线机场开工建设:“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面完成,三县的路、水、电、通信及社会事业等各类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城镇建设步伐稳步迈进,经济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7%.其中,东部经济区达到32%,中部经济区达到17%,西部经济区达到2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末,累计“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教育经费支出占经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左右。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52.95%上升到54%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和6%,其中:东部经济区年均增长7%和6%、中部经济区年均增长5%和6%、西部经济区年均增长4%和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部分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社会环境明显好转。

  ⑵远期发展目标(2006-2010年)

  ——经济加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338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325元,年均增长11%.其中:东部新型工业区生产总值达256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为11640元;中部城郊经济区生产总值达56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为5045元;西部特色产业经济区生产总值达3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为3860元。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以资源型工业经济、特色型农业经济为重点,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一批县(市)、区进入全区经济强县先进行列,一批县(市)、区在全区的排名前进5位,一批县(市)、区税收达5亿元以上,一批对县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路、水、空相联系,区内外相连通的立体现代交通网络发展目标基本实现。新寨至河池段、河池至宜州段、水任至都安段高速改建工程全面完成,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段全线通高速公路;河池支线机场建成通航;汕头经河池至昆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黔桂铁路(河池段)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建设完成;岩滩、大化、百龙滩电站过船船闸投入使用;一批跨市及市域内经济干线公路相继完工。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37%,其中:东部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中部和西部经济区城镇化率分别达26%和29%以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2010年,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62.34美元增加到1010美元,达到全面小康3000美元标准的33.68%.其中:东、中、西三大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15美元、314.67美元和241.86美元增加到1412美元、612美元和468美元,分别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47.07%、20.41%和15.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四、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产业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吸引资源、资本和技术向优势产业聚集,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服务市场化发展进程。

  (一)大力发展通道资源优势型工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围绕规模、科技、环保、高效的目标,组织实施工业“1116”工程,加快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培育具有资源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型企业集群,形成通道经济发展的核心。

  打造一条水电产业“航空母舰”,建设“华南水电之都”。配合自治区加快建设龙滩水电站,按计划实现2007年7月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2009年12月7台机组全部投产;增机扩容岩滩、大化水电站,建成下桥、宝坛、塘仙、三岔河、所略、鸳鸯桥、良湾、百雄山等一大批中小型水电站。到2010年,经济区建成各类水电站155座,水电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实现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以上,河池“华南电都”的功能定位初步实现,世界上水电站数量最多、建设地点最集中,各种技术坝型最齐全的水电公园、水电博物馆和水电培训基地形成。

  做强做大10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培育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探索运用现代企业发展模式对现有优势企业进行全面提升与改造,培育和发展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特色产品为支柱、网络结构为基础的企业集群。培育化工企业集群,到2010年,广西维尼纶集团,达到年产聚乙烯醇5万吨、电石25.5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的生产规模;河池化学工业集团,达到年产旋窑水泥130万吨、高浓度NPK复合肥20万吨、大颗粒尿素20万吨、酵素菌生物有机肥6万吨和2万吨硫酸钾,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的生产规模。培育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十一五”期间,广西德胜铝厂,达到年产预焙极阳电解铝12.6万吨、铝板带5万吨和铝型材3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生产规模;南方有色冶炼有限公司,达到年产6万吨电解锌、4万吨铅锌和18万吨硫酸,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生产规模;河池金河矿冶有限公司,达到年产锌铅锑银系列深加工产品6万吨、硫酸12万吨、采选原矿2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生产规模;广西堂汉锌铟有限公司,达到年产氧化锌5万吨、高纯铟60吨和硫酸锌8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生产规模。培育运输企业集群,到2010年,河池运达集团实现年运营收入达10亿元以上。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到“十一五”末,宜州糖业集团,达到日榨制糖加工能力2万吨,新增年产4万立方米蔗渣中密度板,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的生产规模;河池市制丝集团,达到年产白厂丝1万吨,生坯2000万米,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的生产规模;罗城、都安葡萄酒业,达到年产葡萄酒1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生产规模。

  培育发展10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和后劲。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壮大民营企业。到2010年,金城江成源冶炼厂,形成年产6万吨铅锑和6万吨硫酸,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生产规模;南丹新南星锑业公司,形成年产3万吨锑、8万吨硫酸、1万吨高纯氧化锑和2万吨铅,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的生产规模;都安藤芒编织制造业,形成年产编制成品1000万件(套),实现年销售收入达6亿元的生产规模。扩大企业生产能力,发挥规模效益。到2010年,罗城糖厂,日榨制糖加工能力扩大到8000吨,年产4万立方米蔗渣中密度纤维板,实现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环江中密度纤维板厂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5万立方米,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南丹酒厂,年产酱香型系列丹泉酒产量扩大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河池自来水公司,日供自来水规模扩大到10万立方米,日处理污水达5万立方米,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大力发展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名贵中药制剂产品,到2008年,广西河丰药业有限公司,达到年产3亿支岩黄莲注射液、1000公斤喜树碱和10亿粒胶囊,实现年销售收入8亿元的生产规模。组建河池运输车辆集团公司,到“十一五”末,形成年产15万辆农用运输车的生产能力,并带动零部件加工制造、产品营销、机械维修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整合河化水泥厂、大金城水泥厂等一批重点建材企业生产能力,“十一五”末,形成年产水泥300万吨及各类建筑装修用材的生产规模,实现年销售收入超7亿元以上。

  依托通道和城市,建设6个城区工业加工区,吸引和集聚优势产业。借助大通道的集聚功能和城市较为完善的服务功能,加快河池·东莞工业加工区、南丹、都安、巴马和罗城6个城区工业加工区的建设步伐,打造开放型工业发展平台,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聚、资源汇集、技术密集的新型工业区。河池·东莞工业加工区分为一区和二区,一区为河池城区工业加工区,二区为宜州市城区工业加工区,将用于接纳和集聚东莞劳动密集型、资源型、高技术低污染等产业和企业,形成以制药、化工、电子环具、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和以农副土特产加工企业为主的工业加工区,培育以物流产业为主的集仓储、商贸、金融、运输、文化娱乐、体育于一体的服务业群。南丹城区工业加工区以有色金属高新材料加工为主,发展锡、锑、锌、铅、铟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和伴生矿物回收深加工工业,到2005年,加工区冶炼能力达20万吨/年,10种有色金属年产量达10万吨,2010年达到20万吨。都安城区工业加工区,发展以农用运输车、建筑机械和农业机械为主的机械加工工业。巴马城区工业加工区,建设钛矿、硅矿、滑石矿等矿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香猪、山茶油、保健酒等长寿系列食品加工基地。罗城城区工业加工区,发展葡萄酒、制糖、牛肉制品、中密度纤维板等农产品加工工业。

  (二)大力发展通道特色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九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十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构建九大特色农业产业带,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以大通道为轴线,构建罗城、都安98公里公路沿线山葡萄产业带,宜州至环江160公里公路沿线桑蚕产业带,宜州、河池120公里公路沿线种草(桔杆)养牛产业带,宜州至罗城、环江280公里公路沿线糖蔗产业带,环江70公里公路沿线速生桉丰产林产业带;构建金城江至都安、大化200公里公路沿线绿色农产品产业带,都安、大化110公里红水河水产养殖产业带;构建东兰、巴马、凤山三县130公里公路沿线油茶、板栗产业带和凤山县100公里公路沿线八角产业带。形成九条特色、规模和效益相统一的特色农业“百里长廊”。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十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大通道农业“九个一万”示范项目和九大特色农业产业带,扶持、发展一批由自治区指导协调和列入全区重点项目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到“十五”期末,形成以博庆集团和罗城凤糖集团为主体日榨2.8万吨制糖加工的生产能力和50万亩糖蔗生产基地;形成以罗城、都安山葡萄酒厂为主体年产葡萄酒10万吨的生产能力和40万亩山葡萄种植生产基地;形成以河丰药业和富源药业、仁信药业为主体产值达到15亿元的药业生产龙头企业和岩黄莲等10万亩中草药基地;形成以环江10万立方米中密度板厂为龙头企业的林产加工企业和60万亩速生桉生产基地;形成以宜州、罗城、环江、凤山缫丝厂为主体年产生丝1万吨的生产能力和30万亩桑蚕基地;形成以广西建邦、赛诺年产2万吨精炼茶油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和巴马、凤山、东兰等县80万亩山油茶种植基地;形成以凤山县八角茴香脑系列产品为重点的八角深加工业和凤山、东兰、巴马30万亩八角基地;形成以宜州肉类冷冻加工厂、巴马原林香猪开发公司、大化畜牧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环江食品发展公司为龙头的加工企业和80万头香猪、30万头菜牛、100万只山羊的养殖基地;形成东兰板栗贮藏加工龙头企业和70万亩板栗种植基地;形成依托柳州、南宁卷烟厂的覆盖南丹、东兰、环江、宜州、罗城的20万亩烤烟基地。

  (三)加快发展通道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导向,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商贸流通、特色旅游和现代生活消费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0%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达35%左右。2010年分别达50%和40%.

  发展壮大商贸流通业。依托大通道,积极开拓跨省市、跨区域流通市场,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培育发展传统流通业,建设南丹农产品批发市场、天峨建材批发市场和都安西南综合商品批发市场等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和专业交易市场,加快商品流通,搞活通道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河池市水任物流中心和宜州物流园区,加大对仓储配套设施、信息网络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

  积极培育特色旅游业。加强与桂林、柳州、百色、贵州荔波的合作开发,发展以民族风情、山水生态、库区风光、长寿探秘、岩溶地貌、天坑洞穴等为重点的旅游项目,共同打造大通道特色旅游带。重点开发建设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盘阳河景区、大化七百弄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天峨龙滩水电站景观及大见矽森林公园游、刘三姐故乡风情游、东兰铜鼓文化游、凤山喀斯特洞穴奇观游、河池龙江三峡风光游、罗城剑江风光及仫佬民俗风情游、南丹白裤瑶民俗风情及温泉公园游、环江木论原始森林及毛南民俗风情游等旅游精品项目。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严格执行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多种形式办学,扶持职业培训产业;培育发展以养老、托幼、文化娱乐、健身、医疗、物业管理为主的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装修装饰业;开拓金融保险新业务,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发展会计、评估、公证、仲裁、信息科技服务、咨询、商标事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的市场服务运作方式,引导和推动社会事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五、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县域经济及城镇化发展

  县域经济是通道经济发展的基础,是通道经济充满活力的关键;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和推进通道城镇化摆在突出位置,根据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重点和现有基础,发展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产业重点清晰的城镇群和城镇带,稳步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和乡镇经济的扩张崛起。

  (一)东部新型工业区

  依托黔桂铁路、寨任-金宜-宜柳高等级公路,构建东起柳州市西北至贵州省的黔桂走廊城镇主发展带。以河池市为市级中心城市,宜州、天峨为市次级中心城市,南丹为县域中心城镇,培育一批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河池市要努力发展成为南贵昆经济圈、桂西北中心城市之一;成为中国华南水电能源基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以现代工业、商贸为主的新兴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和西南出海通道现代化城市。城市中心城区建设规划控制面积为120平方公里,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人。依据“东西延伸、中间改造”的城市建设思路,近期重点抓好城东、城西新进城大道和北环路、城东汽车站、城区防洪排涝工程、金城江第五水厂、城区给水管网改造、金城江污水处理厂、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厂、管道煤气、河池民族公园、河池市生态森林公园、东仁乐园、华隆假日城堡等一批旧城改造和小区建设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改造;远期加快城东新区和城西新区的开发建设。

  宜州市以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深厚、商贸发达的工业贸易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快发展以现代工业、高效农业、旅游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加快化工、铝制品、制糖、民族风情旅游等产业项目的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成中山大道市政工程、城区防洪工程、龙江三桥、江滨路改造、汽车总站大楼、城区管网改造、城区污水处理厂、宜古公路改造等重点建设项目。

  南丹县以建设广西有色金属工业城市为目标,加快发展以矿产为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加快有色金属采选、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材料等产业项目的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成县城供水管网、旧城改造、城东区立交桥、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

  天峨县以建设国家重要的水电基地及桂西北山水园林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快发展以水电和旅游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加快水电生产及销售、龙滩库区风光及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的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成红水河二桥、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等城建项目的建设。

  罗城县以建设“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为目标,加快发展以葡萄酒业和制糖业、桑蚕加工为支柱的县域经济,加快建设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城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技改工程和旧城改造。

  环江县以建设独具毛南民族风情的城市为目标,加快发展以矿业、旅游和特色种养殖业生产加工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加快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九万山生态药谷基地、香猪香牛生产加工、林产加工和毛南风情旅游等产业项目的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成县城给水系统扩(改)建工程、城区道路改造、城北排水系统工程、城区排污管道工程、民族风情园、民族文化广场等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高起点规划建设德胜、怀远、河池、六甲、车河、大厂、六寨、九圩、洛阳、四把等一批以工业加工、农副产品批发、物流商贸、有色金属和化工工业为主的中小型城镇,建成特色鲜明、乡村文化气氛浓厚的大通道小明珠。

  (二)中部城郊经济区

  依托水南高等级公路,积极发展以都安、大化县域中心城市为主的次级城镇发展带。都安和大化两县要主动接受首府南宁的经济辐射,大力发展城郊服务型经济,争取成为南宁的卫星城市,融入南宁经济圈。

  大化县以建设成为中部副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水电、矿产、旅游和特色种养殖业为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快铝电结合、库区及喀斯特特色旅游、红水河水产养殖等产业项目的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成县城道路改造、城区供水扩建工程、县城防洪护岸工程、大化港口、城南客货综合服务站、大化奇石公园、时代花园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都安县以建设成为广西农用车生产基地和南宁的城郊服务区为目标,打造以机械加工和山区特色资源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加快农用车生产、葡萄酒业等产业项目的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防洪排涝工程、城区供水管网、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文化体育中心广场、翠屏森林公园和旧城改造等项目。

  重点抓好地苏乡私营经济型城镇、高岭镇综合型城镇、大兴乡第三产业型城镇、岩滩镇水电、奇石特色产业型城镇和七百弄乡旅游型城镇等一批小城镇的建设,加快推进中部经济区的城镇化进程。

  (三)西部特色产业经济区

  抓住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历史性机遇,依托河池、百色两个自治区确定的中心城市带动,建设形成东巴凤三县县域中小城市合围而成的次级城镇群,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东兰县以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城和板栗城为目标,大力发展以中草药和板栗生产生加工为支柱的县域经济,加快中草药批发市场、中医院、中医药研究所等项目的建设,扩大板栗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板栗深加工。完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成城区道路硬化、旧城区改造、县城垃圾处理场、供水管网改造、水源污染处理工程、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中心广场等城建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巴马县以建设世界长寿旅游城为目标,大力发展以长寿产品、矿产、特色种养殖业及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加快长寿食品生产、长寿观光旅游、结晶硅生产、油茶香猪种养殖及深加工等产业项目的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旧城改造、文化广场、城区防洪排涝工程等重点城建项目的建设。

  凤山县以建设生态产业城为目标,大力发展以种养殖业及产品加工工业和特色旅游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加快八角深加工、洞穴探险旅游等产业项目的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成城区供水工程、旧城区道路改造、新城区道路建设、城区桥梁建设、人民礼堂及中心广场、环城二级路、垃圾处理场、城区绿化、烈士公园、县城防洪排涝工程等重点城镇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重点抓好东兰镇综合型城镇、隘洞乡专业贸易型城镇和武篆镇旅游型城镇建设。

  六、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通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构建“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水、陆、空相连接、区内外相连通的立体交通和通信网络为发展目标,着力抓好公路、铁路、港口(码头)、机场、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

  公路 重点实施“通达、联网、通乡”三大工程,建设形成以大通道为主骨架,县二级公路为主干线,乡(镇)、村为节点,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高效运转、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重点抓好水任经都安至南宁高等级公路建设;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规划,提升改建西南出海大通道成都至湛江的新寨至河池段、河池至宜州段和水任至都安段为高速公路;配合抓好国家重点工程汕头——昆明高速公路过境路段的建设;建设河池-洛阳-东兴-融水-融安-三江-桂林二级公路,形成区域连通、内延外连、城乡畅通的广西外环二级公路;建设和改造五圩—九圩—东兰—巴马—田阳、环江—大沙坡、都安-大化-平果、宜州—忻城、罗城—融水、罗城—六塘、保平—车河、龙滩—东兰—都阳—大化二级路,岩滩—巴马—凤山—天峨、东兰—天峨—罗甸、六寨—中堡—三堡、凤山—凌云等一批贯穿市内外的干线公路;实施乡乡通油路工程和通村四级路工程,完善交通网络功能和结构。到2010年,经济区干线公路主骨架网络基本形成,乡镇油路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达到90%.

  铁路 抓好包(头)柳(州)黔桂线(河池段)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彻底解决黔桂铁路(河池段)行车速度慢和运输能力弱的“瓶颈”问题。配合做好(四川)隆百-(广西)百色铁路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同时抓好地方铁路金城江—上朝、三岔—罗城段的扩能改造建设。

  港口(码头)建设都安、大化、巴马、东兰、吾隘、天峨等港口及大化电站过船船闸,打造红水河成为上连云贵、下接粤港,通航500吨级的黄金水道。加快整治龙江河、牛毕河等主要河道,充分发挥经济区水运资源优势。

  民航支线机场 按照4 C级规划,3C级标准,建设可起降B-737以下C类飞机的河池支线机场。

  (二)电网

  结合“西电东送”枢纽工程河池500kV变电站的建设,新建东江、南丹、德铝、巴马、大化、罗城220kV变电站和怀远、宜东、北山、六寨、环江、贡川、九圩、城北110KV变电站,改扩建车河、永丰、东江220kV变电站和雅脉、东兰、长坡、铁板哨、金城江、城西、城东、老街、河氮、水任、宜山、叶茂、德胜、东江、怀远、长岭、锡山、岩滩、成源等一批110KV变电站,调整和完善河池电网。实施城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改造城镇电网,提高供电质量。

  (三)信息通信设施

  以城域网、政务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电讯枢纽、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农话交换、市话交换扩容、传输工程等邮电通信设施建设的投入,抓好固定电话扩容改扩建工程、县乡邮政设施改扩建工程、移动通信网两网(GSM、CDMA)扩容改扩建工程、跨市连县(区)光纤传输改扩建工程、窄带数据和宽带多媒体网络改扩建工程、ATM+P数据骨干网络改扩建工程、有线电视联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加快专用网、数据网和通信网“三网合一”建设步伐,构建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安全可靠、服务优质的公用通信信息网络,把大通道建设成为高速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农村邮电网络建设,提高农村邮电传递速度。

  (四)农田水利设施

  提高城乡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建设河池、宜州、大化、罗城、环江、天峨、南丹城区防洪排涝工程,除险加固龙潭、那马、皮带、六汉等20余座病危水库,加大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型水利治旱工程、灌溉渠道水毁修复及防治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市农科所、宜州、凤山节水增效示范项目,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全面节约、综合治理。

  七、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扶贫攻坚与小康建设

  以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按照三分之一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三分之一易地移民安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三分之一原籍留守搞农业综合开发的“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思路,抓好经济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积极发展产业化扶贫,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实施环江、罗城运用世行与英国政府混合贷款综合扶贫开发项目和都阳山脉区域亚行贷款综合扶贫开发项目,培育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产业化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到2010年,全面解决经济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稳定解决温饱人口达90%以上。

  (二)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抓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环江毛南特少少数民族区域发展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库区移民点基础设施项目和省际乡村断头路项目的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水利、电力、人畜饮水、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条件,打好发展的基础。到2010年,贫困村通四级以上公路的比例达到70%以上,20户以上的自然屯通村级道路比例提高到90%;在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基础上,饮上安全卫生水农户的比例达到70%以上,农户用电率提高到90%以上;贫困村人均拥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达到0.5亩以上。

  (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实现贫困村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退耕还林建设、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农村小流域治理,加快沼气池的建设和管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到“十五”期末,建成农村沼气池12万座,农村农户使用沼气率达75%以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和“普九”危房整治工程,普遍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河池职业学院和各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为平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农村劳动者掌握1至3门以上专业实用技术。坚持不懈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加强贫困村医疗卫生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四)推进通道小康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丰富小康建设内涵

  积极推广天峨县六排镇云榜村丘英屯、凤山县林峒乡久隆村巴腊屯、都安县地苏乡大定村和丹阳村的先进经验,通过抓好小康文明示范村与903个贫困村的建设,以“两头”促“中间”,带动全市的小康生态文明村屯建设和发展。

  八、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社会事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和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加大“普九”力度,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2010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左右。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提升普通高中办学的整体水平,加快推进经自治区立项的8所示范性高中建设,力争全部通过评估,2005年,经济区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要达到140人以上,2010年达到165人以上,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设河池学院。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到2010年,经济区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和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十五”期末,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40%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学教师达到70%以上。

  (二)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强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争取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加快引进和研究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伴生矿金属开发和回收利用新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尾矿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加快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吸引和聘用区内外、海外高级人才到河池参与开发建设。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外商到我市设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基地。

  (三)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加快建设河池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和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利用国债资金在三年内完成一批市、县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传染病区和卫生监督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经济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达到1.9张。积极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在三年之内完成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的填平补齐工作;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工作,到2010年普遍建立起达到中央、自治区要求的新型合作制度,甲级卫生室的覆盖率达75%以上,有50%以上的乡村实现一体化管理。提高卫生工作者素质和农村群众的健康意识,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卫技人员的培训和农村群众的宣传。到2005年,乡镇卫生院50~90%的卫技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农民健康教育普及率达80%以上。

  (四)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

  积极开展群众性、民族性、区域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建设河池市民族图书馆、河池民族公园和市县文化广场,改扩建一批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筹建独具风格的罗城仫佬族博物馆、南丹白裤瑶民族生态博物馆、巴马县长寿博物馆、东兰县革命博物馆和大化红水河奇石馆,启动红水河铜鼓文化保护工程项目。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河池市广电大楼,抓好屯屯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工程和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建设河池市体育综合训练馆及县级体育馆、运动场地,办好一年一度的铜鼓山歌艺术节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和市县体育运动会等活动。

  九、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大通道沿线退耕还林和珠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十五”期间,经济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14%;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达10万公顷,石漠化治理率达到20%.到2010年,完成600万亩石山封山育林和80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实施龙江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工程,全面完成刁江二期、三期治理工程和大化、东兰、天峨红水河库区生态恢复及堤岸整治工程,建设河池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到2005年,经济区内主要流域水质均达国家地表水类Ⅲ标准。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厂及垃圾转运系统,启动罗城、东兰等县垃圾处理项目,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加大城市废气排放治理,到2010年,主要县(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Ⅱ类标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十五”期末,建成农村沼气池12万座,农村沼气入户率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0%以上,粪便资源化率达到65%以上。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抓好环江北山、平世矿区和罗城坡银山铁矿区的矿山生态恢复试点工作,到2005年,主要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率达到25%~30%以上。龙滩电站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生态恢复工程同时进行,工程竣工,生态、植被恢复率达到90%以上。抓好大通道可视范围内开山炸石、烧窑、葬坟、烧山、砍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五”期间,人均耕地面积稳定在0.06公顷以上。依法依规推行建筑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建设预拌混凝工厂和水泥建筑制块厂,节约资源,保护城市环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85%以上。

  十、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连片创建、联动发展、整合力量、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按照“巩固成果、充实内容、完善机制、提高水平”的要求,大力创建“河池跨省区文明大通道”,拓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辐射带动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

  (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剧场、文化广场、体育运动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到2007年,示范带内的乡镇全面实现有一个广播电视站、一个宣传文化站、一个图书馆、一个电影院、一个科技培训中心、一条宣传长廊、一个运动场和一支业余文艺演出队的“八个一”目标;行政村全面实现有一个广播电视接收站、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宣传栏和一个运动场的“四个一”目标;自然屯全面实现有一个文化室(或宣传文化中心户)、一个广播电视地面接收室、一个宣传栏(或篮球场)、一个运动场、一条硬化道路的“五个一”目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实现有一个学习园地、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一个宣传栏和一个大通道支农联系点的“四个一”目标。

  (二)健全宣传文化队伍

  进一步充实和健全宣传文化队伍。到2007年,示范带范围内的乡镇达到有一支新闻报道队伍,一支宣传文化站管理队伍,一支图书管理员队伍,一支电影放映与映前宣传队伍,一支胜任农业科技、党员教育、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支宣传长廊管理与宣传队伍和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伍的“七个一”目标;行政村达到有一名电视接收监视与管理员、一名图书管理员、一名负责宣传栏出版的宣传员、一名文体活动组织员的“四个一”目标;自然屯达到有一个文体活动小组和一名宣传员的“两个一”目标;东部新型工业区的南丹六寨至宜州庆远镇200公里公路沿线全面实现一百个文明示范村、一千个文明示范户,一百个农民业余文艺宣传队、一年演出一千场,一百个农村放映队、一年放映一千场科技、文化、法律等专场电影的“三百千工程”建设目标。

  (三)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快建设一批全国、全区和全市的文明城市(县城)、乡镇、村(屯)、单位和行业。到2006年,示范带范围内有1~2个县(市)、区获国家级文明城市称号,有4~6个县(市)、区获自治区级文明城市称号,其余县(市)、区全部获市级文明城市称号;示范带范围内所有乡镇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乡镇标准,其中有70%以上达到市级文明乡镇标准,25%以上达到自治区级文明乡镇标准,5%以上达到国家级文明乡镇标准;示范带范围内90%以上村(屯)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村(屯)标准,其中65%以上达到市级文明村(屯)标准,20%以上达到自治区级文明村(屯)标准,5%以上达到国家级文明村(屯)标准;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以及示范带内所有乡镇所在地的小区(庭院)80%以上达到县(市)、区级文明小区(庭院)标准,其中有60%以上达到市级文明小区(庭院)标准,20%以上达到自治区级文明小区(庭院)标准;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以及示范带范围内所有乡镇直属单位90%以上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单位标准,其中50%以上达到市级文明单位标准,20~30%达到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标准,5~10%达到国家级文明单位标准;市属和11个县(市)、区的公安、邮电、工商、建设、交通、电力、旅游、卫生、税务、金融、经贸等11个行业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窗口行业标准,其中有70%以上达到市级文明窗口行业标准,25%以上达到自治区级文明窗口行业标准,5%以上达到国家级文明窗口行业标准;大通道沿线的六寨至庆远段、水任至都安段建成安全、畅通、优质、文明的示范路。各县(市)、区在公路沿线村屯按照道路硬化、屋舍整齐、色调协调、以人为本、融入自然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快建设和改造,建成科普、文化、卫生、计生、安全、生态内涵丰富的小康文明示范村屯,2005年和2010年通道沿线村屯建设和改造任务分别达到60%和100%.

  十一、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发展措施

  全面实施通道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河池发展的方针已定、目标已明,关键在于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通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项目建设,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强化以项目促发展的意识,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把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干劲凝聚到项目建设上来。抓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前期经费,组织力量,做好项目市场调研、产业分析和科学论证,建立、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库。积极培育投资主体,创新多元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主体面向市场获取资金,形成招商引资、争取银行信贷、培育上市公司和民间融资等多种筹融资齐头并进的局面。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制定项目建设目标考核及奖惩办法,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并作为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班子合力抓的局面;坚持项目协调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定期督促检查并公开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项目建设工作富有成效。

  (二)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继续改善投资环境。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决定》及《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治理投资环境和优化政务环境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积极筑巢引凤,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做好招商引资的各项服务工作及项目资料的收编、推介工作。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拿出市场前景好、投入产出率高的项目、企业、资源来吸引外商开发和经营,实现“你发财,我发展”。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与自治区招商集团的沟通和联系,采用委托招商、上网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市外、区外、境外企业到河池来投资发展。采取硬措施治理软环境,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规范行政执法,坚决堵绝多头重复检查以及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一切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依法保护投资商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打破地区间的封锁和市场分割、垄断行为,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善于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上,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执法体系,严格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立信用制度,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提高商业道德水平,增强信用观念。

  (四)做好人才的培育和引导工作。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快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既要注意引进一些急需的高档次的人才,更要重视培养、使用本地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发展回报人才,实现人才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解除引进人材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评价用人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市场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引进和培训;扎实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人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