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市农业局《关于全市2004-2007年新余蜜桔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全市2004-2007年棉花发展的意见》、《关于全市2004-2007年花卉苗木产业化发展意见》、《关于全市2004-2007年苎麻发展的意见》、《关于全市2004-2007年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四年九月十日

  关于全市2004-2007年新余蜜桔产业发展的意见
(市农业局 2004年7月8日)

  新余蜜桔是我市科技工作者于1977年从“本地早”中选育出的高糖优良柑桔品种,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具有皮雹化渣、色泽鲜艳等稳定的遗传性状和早结、丰产、抗寒、抗逆等栽培特性。1997年开始推广,2003年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今年又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是全省柑桔主推优良品种。经过多年证实,新余蜜桔比“本地早”品质更优、适应性更强、丰产性更好,高接改造现有温州蜜柑最适宜。目前,我市科研组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红壤丘陵地区发展新余蜜桔的成熟配套栽培技术,在全国全拾本地早“研究中属领先地位。大力发展新余蜜桔对改善我市柑桔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思路

  全市上下形成共识,把新余蜜桔作为全市果业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创新经营机制,按照个体和股份制开发模式,大力鼓励干部职工、民营企业、农民、外商共同参与开发;通过新栽和高接换种,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依靠科技,加大苗木繁育、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依托新余蜜桔专业协会,强化产品加工与销售,积极推进新余蜜桔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目标

  力争每年新发展栽培面积5000亩,高接改造温州蜜柑3000亩,2007年达到5万亩规模,投产面积2万亩,总产1万吨,产值2500万元(全部投产后总产5万吨,产值1.25亿元),将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本地早”生产基地之一,创造全国柑桔知名品牌和绿色食品,为长江流域高接改造温洲蜜柑树立典范。

  三、区域布局

  主要布局在蒙山果业带(包括水北、鹄山、人和、下村、欧里、洞村、高岚、操场等乡镇)、一字岭果业带(包括水西、罗坊)、七里山果业带(包括南安、姚圩、新溪、罗坊等乡镇),其中操尝洞村、人和、水西、罗坊、姚圩为新余蜜桔示范基地。

  四、工作措施

  ㈠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

  1、政府推动。县(区)、乡(镇)政府及农业部门,要把发展果业特别是新余蜜桔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做到有专人抓、有具体方案、有专业队伍、有示范基地,全面落实每年下达的指导性任务。特别是三大果业带上的乡镇,应对山地进行统一规划,鼓励拥有山权者优先开发;不愿开发的,制定土地租赁指导价,鼓励农户租赁给干部职工、工商业者和外商开发。市农业局每年要组织专人对各地工作落实情况统一进行检查验收,并召开1-2次现场会,对发展好的乡镇或专业户,进行表彰鼓励。

  2、政策引导。各地应制定利用荒山开发新余蜜桔的优惠政策,明确果业开发土地产权,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包括下岗职工)参与果业开发。参照赣南果业开发经验,对独立从事新余蜜桔开发(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干部职工提供优惠条件,做到特事特批。要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工商企业人士投资新余蜜桔开发及果品加工、营销。县(区)对新开发果园统一核发《果业经营土地许可证》。

  3、增加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25万元,县(区)财政分别按1:1配套进行扶持,重点用于扶持品种选育、苗木繁育、科研攻关、高接换种、果园开发、开拓市场等。可以捆绑农业、退耕还林、农业开发、水利等资金,扶持发展新余蜜桔,扶持资金必须在通过验收的基础上再下拨。

  一是建立苗木自繁体系。在全市兴建一个8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每年自繁新余蜜桔30-40万株。为了确保苗木栽后成活,防止苗木外流,应着力扶持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户。从2004年起,基地苗木只供应面积在10亩以上的专业户(见村委证明),苗木按果农实际开发面积供应,每株按成本的一半收取购苗费,另一半由市农业专项资金补贴。2006年起,苗木繁育市场化,由农业部门指定有技术的专业户繁育,按质量定价,不再补助。

  二是加快现有温柑高接换种。全市力争每年高接新余蜜桔3000亩。在三个果业带指定6-10个采穗园,由县(区)农业局统一供应接穗。凡连片改造30亩以上、经验收成活率70%以上的,市级补助40元/亩,县(区)、乡(镇)配套补助40元/亩。

  三是鼓励连片规模开发。对连片开发1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的,市农业专项资金一次性奖励20元/亩,县(区)、乡(镇)配套奖励20元/亩;开发500亩以上的,市里一次性奖励40元/亩,县(区)配套奖励40元/亩。2006年后,苗木不直接补贴,凡连片开发1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的,每亩另补助15元苗木款。

  四是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支持科研课题组与国内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新余蜜桔无核化科技攻关。积极创造条件,在省内浙赣铁路沿线十个设区市、县建立新余蜜桔区域示范点,放大新余蜜桔品牌效应,争创全国典型。

  五是扶助新余蜜桔的品牌宣传、产品营销,积极帮助果农开拓市常

  ㈡推行民营及股份制开发模式,创新经营机制。

  以干部、职工(含下岗职工)、农民(含失地农民)、民营企业、外商联合入股创办为主,把果园作为企业来经营。根据赣州市及我市果业开发成功经验,为防止果园产权不清、吃大锅饭等现象,推行下列四种经营模式:⑴由行政事业单位集体牵头,引导干部职工集资入股,统一租赁土地(租期30-50年)创办果园,雇用当地农民分户分片管理,按股分红;⑵吸引干部职工、工商个体户、外商独立投资,租赁土地(租期30-50年)创办家庭式农场,当地农民以劳力投股,联合开发,按股分红;⑶乡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指导,农户连片开发,分户经营(每户10亩以上);⑷现有半荒芜或低产园重新拍卖,吸引投资者改造和开发。

  ㈢完善技术服务及产品营销体系,推进新余蜜桔产业化。

  一要完善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区)、乡(镇)要恢复和配强果业办,搞好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从明年开始,每年集中培训一批技术人员,成绩合格、又有实践经验的,发给《果业技术员证》;二要加强果农合作经济组织和果业协会的建设。组建“新余蜜桔”协会,提高协会服务水平,培养一支果树专业修剪、嫁接队伍,积极开展技术、农资、市场销售信息服务,并着力推行由协会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分别注明不同果园场)、统一对外销售;三要强化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意识。按照省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无公害食品·新余蜜桔》,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及新余蜜桔评比活动,并尽快制定《绿色食品——新余蜜桔》标准;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果业生产与果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我市新余蜜桔加工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我市果业产业化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科研攻关

  ㈠成立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农办、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开发办、市人民银行、县(区)政府的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副局长兼任,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县(区)农业局分管领导为副主任,有关专家、龙头企业及新余蜜桔协会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㈡成立科研攻关小组。聘请省内外果树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以市、县(区)农业部门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乡镇果业站技术员为网络的新余蜜桔科研攻关小组,开展新余蜜桔无核化、标准化、群体选种、果品加工、全省区域示范及成果转化等相关技术研究与攻关。

  关于全市2004-2007年棉花发展的意见(市农业局 2004年7月8日)

  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棉花优势产区,棉花也是我市的一大传统经济作物。为了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棉花这一优势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现提出2004-2007年棉花产业化发展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实现棉花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04年面积12万亩,总产20万担;2005年面积12.3万亩,总产21万担;2006年面积12.5万亩,总产22.5万担;2007年面积13万亩,总产23万担。

  三、主要措施

  ㈠成立市棉花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农办、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科委、市水利局、市供销社、市农业开发办、渝水区政府、仙女湖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分管局长兼任,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渝水区农业局分管领导为副主任,有关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渝水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㈡进一步优化布局。为避免出现低产棉区、“上山站岗棉”、“下滩洗澡棉”及“树下躲荫棉”等现象,要按因地制宜、旱涝保收的原则优化布局,全市以渝水区下村、水北、鹄山、人和、罗坊、姚圩、观巢、界水、珠珊等乡(镇)及仙女湖区河下镇、高新区水西镇为主要产区。

  ㈢加强棉花标准化生产。为进一步规范棉花的用种、用肥、用药及田间操作,实现棉花的优质高产、稳产,增强棉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棉花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抓紧制订出棉花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大力宣传、推广,将棉花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印发到农户,实行全市统一标准操作。

  ㈣加大棉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更好地试验、示范、推广棉花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本着高标准、高产量、高效益的原则,市、区联合在渝水区罗坊镇集中建立一个1000亩的棉花生产示范基地。今后,凡新引进的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全都在该基地进行试验、示范,在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大力组织推广。

  ㈤加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改变目前棉花技术服务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充实棉花技术力量,健全棉花技术队伍,做到每个植棉乡(镇)、村委都配备一名棉花技术人员,并确保专职专用。

  ㈥争创品牌,抢占市常渝水区要注册统一棉花品牌,并多途径、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品牌,逐步使全市调出的棉花统一使用品牌,打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㈦加强棉种管理。为改变棉花种子供种渠道多、乱、杂,种子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今后全市棉花种子的经营单位要由农业部门按相关法规进行核定,新品种必须经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批委员会审批,统一指定推广品种。加强棉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棉花种子市场的监督管理,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㈧强化资金扶持力度。为扶持棉花产业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棉花生产示范基地、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协会进行扶持,渝水区、仙女湖区、高新区财政每年也要安排出一块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㈨着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渝水区棉麻公司是专营棉花的企业,要充分发挥其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优势,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市、区各有关部门要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条件,提供服务,金融部门要为其发展给予信贷支持。

  关于全市2004-2007年花卉苗木产业化发展意见(市农业局 2004年7月8日)

  花卉业是农业的一大朝阳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各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市花卉苗木产业蓬勃发展。至2003年,全市花卉苗木已发展到2.2万亩,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的又一新兴产业。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特制定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化发展意见。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为契机,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目标,按照各地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拓展市场空间,实现花卉苗木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04年2.5万亩,2005年3万亩,2006年3.5万亩,2007年5万亩。

  三、区域布局

  本着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集中规模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基地。

  ㈠丹桂生产基地:以景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万亩丹桂基地为主。

  ㈡香樟生产基地:以分宜镇、湖泽镇、良山镇为主。

  ㈢山茶、含笑生产基地:以亚热带林业中心、分宜苗圃为主。

  ㈣枸骨、槭木生产基地:以人和乡、罗坊镇为主。

  ㈤盆景生产基地:以近郊花卉生产基地和新钢、铁路、华源等厂矿苗圃为主。

  四、效益分析

  ㈠经济效益。花卉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产业。据测算,花卉每亩投入成本4-5万元,产出8-12.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6-2.5;苗木每亩投入0.3-0.45万元,产出1-1.2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6-3.3.

  ㈡社会效益。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花卉产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为富余劳动人员和社会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㈢生态效益。可进一步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率,减少污染,调节气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协调发展。

  五、具体措施

  ㈠加强宏观指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工作,特别要指导花卉苗木企业和花农依托市场,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引导花卉苗木产业健康发展。

  ㈡加大领导力度。各级领导要关心、重视和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把花卉苗木产业作为高效农业、生态环保工程、农业开发工程来抓,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成立新余市花卉苗木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农办、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科委、市林业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开发办以及分宜县、渝水区、高新区、仙女湖区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市农业局经作站、县(区)业务部门、重点乡镇分管领导,有关专家,龙头企业及花卉协会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

  ㈢制定优惠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制订一系列有利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订有利于引进外资和鼓励出口创汇的政策,促进花卉苗木生产和发展。

  ㈣加大投资力度。一要加强对花卉苗木产业引导和资金扶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县、区财政也要配套安排相应的花卉苗木发展专项经费;二要建立和完善花卉苗木产业金融信贷、投资保险服务体系;三要加大对花卉苗木产业科研开发的支持;四要搞好山地规划,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壮大花卉苗木产业。

  ㈤加快良繁体系的建设。一要建立一批传统珍贵花卉苗木资源保护体系;二要选择有实力的基地,建立一个市级花卉苗木良种繁育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一批传统花卉苗木二级供种基地,实现良种产业化。

  ㈥完善服务体系。一要加强科研,以引种、选种、育种和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二要开展技术培训,高度重视花卉苗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三要引导市民赏花、选花、种花,促进我市花卉进千家万户。

  ㈦健全市场体系。通过招商引资,按市场化运作,规划建设一个市级花鸟鱼虫专销市场,同时建立花卉苗木流通网络体系,通过专销市场与全国信息网络联通,与各生产基地、经营企业联网,为花卉苗木生产、经营、科研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㈧推行标准化生产。要积极推行我国花卉苗木生产标准与产品标准,建立健全花卉苗木调运及病虫日常监测体系,加大引种检测检疫力度,严防外地花卉苗木病虫害的入侵。

  关于全市2004-2007年苎麻发展的意见
(市农业局 2004年7月8日)

  苎麻是我市的一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了抓住加入WTO后夏布及麻纺产品出口创汇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发展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现提出2004-2007年苎麻产业化发展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苎麻精深加工,实现苎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发展目标

  2004年3.2万亩,总产0.28万吨;2005年3.6万亩,总产0.315万吨;2006年4.2万亩,总产0.36万吨;2007年5万亩,总产0.42万吨。

  三、主要措施

  ㈠进一步加强对苎麻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市苎麻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农办、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科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开发办、市人民银行、分宜县政府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分宜县农业局分管领导为副主任,重点乡镇、龙头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专家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分宜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㈡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为避免低产麻区的出现,要按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搞好生产布局,全市以分宜县的双林、洞村、高岚、操尝杨桥、洋江等乡(镇)为主要产区。

  ㈢加强苎麻标准化生产。为进一步规范苎麻的用种、用肥、用药及田间操作,实现苎麻的优质、高产、稳产,提高苎麻原料的质量和加工品质,市苎麻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抓紧制订出苎麻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尽快推广到植麻产区,实行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

  ㈣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更好地试验、示范、推广苎麻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本着先引进试种、后示范推广的原则,市、县联合在分宜县双林镇建一个300亩的苎麻高产示范基地。今后,凡引进苎麻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统一到该基地试验、示范,在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大力组织推广。

  ㈤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改变目前苎麻技术服务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分宜县要进一步充实苎麻技术力量,健全苎麻技术队伍,要求每个植麻乡(镇)、村委都要配备2-3名苎麻技术人员,并确保专职专用。

  ㈥改进苎麻育苗方式。为尽快淘汰苎麻劣杂品种,改变千家万户育苗导致成功率低、麻苗素质差的现状,要以村委或村小组为单位,集中选择懂技术的专业户统一育苗,分户种植,提高种子的扩繁系数,确保麻苗质量,加快发展苎麻生产。

  ㈦加大对苎麻的资金扶持。为搞好苎麻产业的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的引进、试验、示范以及苎麻龙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分宜县及主产区乡(镇)财政也要安排专项扶持资金。

  ㈧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分宜县恩达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我市苎麻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各有关部门、乡(镇)要大力扶持其做强做大。恩达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也要不断加强与苎麻种植乡、村、农户的衔接与协调,主动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并努力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推动我市苎麻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关于全市2004-2007年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市农业局 2004年7月8日)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在稳定发展生猪和家禽生产的同时,肉牛和奶牛等草食畜禽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南京“雨润”、“卫岗”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落户,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和重点产业,全力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立足市场,调整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大力开拓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狠抓生态畜牧小区建设,狠抓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小康生活需求,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04年,生猪出栏61万头,肉牛出栏7.6万头,家禽出笼547万羽,分别比上年增长8.35 %、8.57 % 和3.2 %.到2007年,全市生猪出栏80万头,年递增9.2%;肉牛出栏10万头,年递增9.3%;奶牛存栏1000头,年递增23.3%;家禽出笼600万羽,年递增3.1%;肉类总产7.7万吨,年递增8.3%.

  三、主要措施

  ㈠抓适度规模养殖,积极推进生态畜牧小区建设。

  今后几年,我市畜牧业重点抓生猪、肉牛和奶牛的规模养殖。积极实施生猪“三个六”工程,即全市发展600户养猪大户,年出栏三元纯杂猪60万头以上,年新增纯收入6000万元以上。积极推进生态畜牧小区建设,小区分类建设规模力争饲养奶牛50头以上,年产鲜奶20万公斤以上;肉牛年出栏200头以上;羊年出栏500头以上;长大一代母猪年存栏300头以上,年出栏三元纯杂猪5000头以上。小区建设要相对集中连片,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户饲养、分户投入、自负盈亏,达标者给予扶助和奖励。

  ㈡抓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在做大做强生猪、肉牛、奶牛等优势畜牧产业的同时,要精心培植和引导“雨润”“卫岗”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与养殖大户建立起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龙头加工企业和养殖户共同发展。要逐步形成以“雨润”为龙头,以市、县(区)种猪场为骨干,以罗坊、水西、观巢、分宜、钤山等乡镇为基地的三元纯杂瘦肉型猪产业带,实现基地乡镇年出栏三元纯杂猪50万头以上,占全市三元纯杂猪年出栏数的80%以上。逐步形成以“卫岗”和“圣牛”为龙头,以钤阳、界水、河下、姚圩等乡镇(处)为基地的奶牛产业带,实现基地乡镇存栏奶牛达到500头以上。形成以水西、罗坊、观巢、南安等乡镇为基地的肉牛产业带,实现基地乡镇年出栏肉牛达3万头以上。形成以高岚、操尝钤山等乡镇为基地的肉羊产业带,实现基地乡镇年出栏肉羊达到2万头以上。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支持和组织规模养殖户与畜禽产品运销大户、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畜牧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把生产者和经营者有效地组织起来,有序进入市场,有效抗御市场风险。

  ㈢抓科技推广,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重点引进杜洛克良种公猪,兴建生猪人工授精站,大力发展长大一代母猪,繁殖推广三元纯杂商品猪,到2007年,长大一代母猪达3万头,三元杂交商品猪占出栏生猪75%以上。肉牛、奶牛重点推广冷配技术,大力发展“西本一代母牛”和高产奶牛。要运用各种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入户率,大力推广猪(牛)—沼—果、猪(牛)—沼—鱼等生态养殖模式,到2007年,生态养殖模式在养猪大户中的入户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广种草养畜、青贮、微贮等配套技术,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万亩。要进一步抓好畜禽防疫灭病工作,全面实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确保猪瘟免疫和猪、牛、羊口蹄疫免疫密度达到100%.进一步把好饲料、兽药安全关,生猪“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1%以下,确保我市建成无公害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市。

  ㈣增加投入。

  市政府重点扶持的畜牧业项目,一是奶牛小区建设。凡在规模达到50头以上的小区内饲养奶牛的专业户,其新购进的成年奶牛每头按1.2万元贷款70%的标准给予3年贴息,其新发展的成年奶牛(包括自繁自育和外地购进)每头一次性奖励500元。二是良种猪牛工程建设。杜洛克公猪引种推广每头扶助1000元,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每个扶助1万元,乡镇畜牧兽医站牛改冷配每头补助10元(市、县区两级各5元)。三是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每建立一个畜牧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均给予适当扶助。要多渠道筹集畜牧业发展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到我市从事畜牧养殖业。要进一步抓好已实施的畜牧养殖项目,包装好贮备项目,争取中央和省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金融部门应大力支持信誉好、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和专业大户。

  ㈤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认真执行中央有关税费政策,禁止对养猪户征收生猪屠宰税和增值税及其他一切不合法的收费。兴建养殖场搞农业开发的用地,应视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若地面需建设建筑物、构筑物的,应按土地法的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国土资源、建设部门免收一切费用。各级乡村组织要切实帮助养殖专业户解决通水、通电、通路等实际问题。提倡、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投资入股、职工参与畜牧养殖开发。

  ㈥切实加强领导。

  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市政府将成立市畜牧业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市农业局、市农业开发办、市农业银行、市国土资源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由市农业局分管领导、畜牧兽医站及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各地要制定出更加符合当地实际的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更加具体的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措施,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各级领导要抓点示范,调查研究,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畜牧业发展目标任务要层层分解下达,把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强化检查,严格考核,对成绩突出者实行重奖。

  关于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市农业局 2004年7月8日)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我市农机化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劳力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策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以城市化改造农村优化农业转移农民的要求,提出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为目的,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主体产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促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要求

  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主要农作物实现机械化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其中机耕达到80%,机抛(插)达到50%,机收达到60%,在我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总动力以平均每年12%以上的速度递增,力争2006年以前稻谷烘干、油菜收获、蔬果贮运等农机化技术得到突破,基本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机化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降低农产品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农机化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之一。

  ㈠重点主攻水稻生产机械化。

  加速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形成区域农机特色,稳步增加水田机械耕整、机械植保、机灌、机收作业面积,攻克水稻栽植、烘干机械化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水稻生产活劳动成本。重点推广栽植机械、收获机械、烘干机械、秸秆还田机具等农业机械。

  ㈡稳步发展棉麻生产机械化。

  为配合推广棉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切实解决棉花移栽、麻地耕整、中耕除草、开沟等生产机械,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棉麻经济效益,积极推广棉花、苎麻加工机械。重点推广棉花制钵机、中耕除草机、开沟机、剥麻机等农业机械。

  ㈢积极推进果业生产加工机械化。

  为促进我市果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进一步开拓市场,必须加快果业生产机械化步伐,重点推广果园中耕除草机、果园植保机械、果树挖穴机、选果机等农业机械。

  ㈣逐步扩大设施农业机械化。

  以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为龙头,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重点,发展大棚温室设施,推广设施农业装备,引进推广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滴灌微灌系统和二氧化碳气肥装置等设备,促进农业工程机械化设备建设。

  ㈤组织形式。

  1、以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为载体,建立健全农机使用者协会,培育农机作业经纪人队伍,组织好“引机入余”和“引机出余”跨区作业,不定期举办大型农机产品展(演)示会,向农民推介各类新机具、新技术。

  2、适应农艺发展的要求,走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路子,选择适宜、适用的农业机械。积极创建各种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探索高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模式,稳定充实基层推广队伍。

  三、主要措施

  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将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工作融入到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深入持久地抓实抓好。要多渠道解决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吸引、留住和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科学管理,市里成立加快推进农机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农业、计划、财政、国土资源、人民银行、公安、工商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农机管理站负责日常工作。要建立农机化工作责任制,列入各级农业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㈡完善和落实农机投入政策,转变农机增长方式。

  到2010年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预计需要增加资金投入2.25亿元,平均每年要投入0.32亿元。农机化投入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导、外资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分别安排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农业生产作业燃油补贴专项资金。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万元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县、区财政要相应配套。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外来资金及引机入余等方式切实解决投入问题。农民购机贷款应列入农村小额信贷之中。

  ㈢大力发展民间农机服务组织,积极扶持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

  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机化工作的主力军,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发展,切实减轻农民机手的负担。农机大户要列入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建机库用地应优惠办理征地手续。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的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跨市开展农机作业,增加机手收入。农机跨区作业免交过桥过路费,禁止对农机的不合法收费。

  ㈣建立农机大市场和农机技术培训学校。

  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要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一个占地50亩左右、功能齐全的农机大市场,并建立健全农机技术培训学校、农机信息发布中心、农机产品展示中心、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㈤依法行政,抓好农机安全生产。

  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江西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切实履行对拖拉机(含变型机)、联合收割机、农业工程机械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积极推进以“农机安全村”、“农机安全小区”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机安全源头管理,注重搞好安全教育、技术检查、执法监督三大体系建设,加大农机安全装备投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农机运输农产品“绿色通道”的畅通。

  ㈥转变农机部门职能,全面加强农机化管理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转变和加强农机部门职能,加强农机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制度,完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机构改革中镇农机站可考虑建中心站。农机管理和科技人员要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积极为农民增收做贡献。

  农业部门要协助政府做好农村机耕道路统一规划、管理以及农机经营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