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商贸园管委会,市工业园管委会:

  质量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质量水平的高低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积极推进“质量兴市”战略,努力提高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整体水平,充分发挥质量工作对促进巴中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制定《巴中市质量兴市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四年四月十四日

  巴中市质量兴市规划(2004-2010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推进我市质量兴市战略,提高我市质量工作总体水平,促进巴中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与达州市、西与广元市、南与南充市、北与陕西汉中市接壤,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208.3-2507米之间,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71.4%,立体气候明显。全市幅员面积12301平方公里,辖巴州区、平昌县、通江县和南江县,人口35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1.4万人。巴中属老、边、穷、农业地区,所辖四区县,三个国家级、一个省级重点贫困县(区)。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8.2亿元,工业增加值(现价)12.23亿元,农业总产值68.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20元。

  质量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质量水平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管理水平。我国加入WTO,给巴中经济发展既带来良好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从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看,我国东部及中部部份地区,已从过去数量型向以质量为中心、质量与数量并举方向发展。巴中经济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中赢得主动,迎头赶上全省、全国发展水平,必须把质量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抓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2000年、2002年分别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通知》,质量兴市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现有省名牌产品4个,省免检产品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1个;1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农产品通过国家A级或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认证;8家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投入严重不足,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仍处于低水平状态;部份党政领导和企业管理者质量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质量基础工作薄弱,一些企业质量管理松懈,部份产品质量问题较为严重;农业标准化工作处于初始阶段,许多优势农产品尚未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尤其是农资商品质量问题较多,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低,精品工程甚少,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服务质量不高,售后服务工作薄弱等。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三大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标准化为重点,按照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努力提高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促进巴中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从今年起,经过四年的努力,到2007年,全市主要产业整体素质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质量体系认证达到30家,培育省名牌产品8个;突出重点,在工业企业、建筑业、服务业中分别培育30个、10个、10个骨干企业或集团企业。再经过三年努力,到2010年,主要产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基本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质量体系认证达到70家,培育省名牌产品15个,力争培育1-2个中国名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

  1、产品质量目标:到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有60%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主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整体达到国家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达到15家,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培育省名牌产品6个。主要农产品有75%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主要农产品质量整体达到国家标准,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质量体系认证达到3家,培育省名牌产品2个。到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有85%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骨干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达到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达到30家;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培育省以上名牌产品10个。主要农产品全部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有30%的骨干企业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部份产品达到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达到10家,培育省以上名牌产品5个。突出抓好重点行业质量效益型骨干企业30家,其中食品饮料业15家,建材业10家,医药化工业2家,轻纺服装业3家。

  2、工程质量目标:全面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终身制和备案制,到2007年,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确保一次验收合格,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0%,其中优良率达到35%以上,质量体系认证达到6家。到2010年,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以外的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5%,其中优良率达到40%以上,质量体系认证达到10家。重点培育10个质量效益型骨干工程建设企业。

  3、服务质量目标:到2007年,政府机关以及交通运输、旅游商贸、学校、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中介机构等服务行业,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或规范,初步实现服务质量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达到6家。到2010年,服务质量整体达到国家标准,重点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达到20家。重点抓好旅游商贸服务业,着力打造巴中旅游品牌和商贸服务明星企业,集中力量抓好光雾山——诺水河旅游AAAA级景区的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力争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景区;培育10个商贸服务质量明星企业。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创造质量兴市良好环境

  实施名牌战略,振兴巴中经济。加强名牌战略实施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制定名牌战略规划,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采取政府领导挂勾,质监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定点联系的方式,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帮促企业争创名牌产品。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素质。积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食品饮料业、建材业、医药化工业、轻纺工业“质量兴市”四大支柱产业,扶持一批高质量、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逐步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大、质量低的产品。

  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的政策,通过项目争取、银行信贷、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进程,增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质量保证能力。

  完善监管手段,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市场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严把厂门关,加大企业质量监管和产品监督抽查力度,做好监督抽查的后处理工作。帮助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无合格评判能力的企业,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代为检验,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加强市场监督检查,提高市场商品质量。

  实施设备监理,确保设备质量。全市重点工程设备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推行设备质量监理制,确保采购商品的质量。

  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市、区县政府设立质量专项奖,对获中国名牌产品、四川名牌产品的企业;获国家免检或四川免检的产品;获“鲁班奖”的优质工程;获全国、省优秀旅游景区或优秀旅游企业的,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支付。

  (二)狠抓农业标准化,突出质量兴市工作重点

  加强三个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从产地环境、栽培(养殖)、加工销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技术标准和规范,力争到2007年全市特色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初步建立起由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川东北农副产品检验中心建设,加强对土壤肥力、环境监测、农畜药残留量和产品质量的检验,建立健全农畜产品监测体系。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完善监管机制,健全农产品认证体系。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领导,建立农业标准化推广领导体制;依托农艺、畜牧科技队伍,建立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做好农业标准化的培训工作;大力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及时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加强涉农商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杜绝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的涉农商品进入示范基地销售;加强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实行优质优价,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重点抓好南江黄羊有限公司、通江银耳有限公司、龙头面业有限公司、绿颂米业有限公司、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光路肉食品有限公司、惠昌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集中生产要素支持做大做强,带动巴中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做好地方优势产品的原产地保护。积极申报地方优势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到2007年申报成功4个,到2010年我市重要农产品确保得到原产地法律保护,维护生产者利益。

  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协调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上要统一认识,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技术力量、信息交流等方面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

  (三)严格企业质量管理,夯实质量兴市工作基础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生产经营者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正确处理质量与速度、效益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质量兴厂”、“质量立业”等活动,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质量保证机制。

  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的产品质量标准,市级重点企业要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中小企业要制定具有竞争力并高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加强对企业生产用计量器具和运输行业车辆安全仪表的检测,充分发挥计量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增加效益方面的作用。企业要把好原材料、外购件的入厂质量关,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建筑企业要认真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禁止劣质建筑材料用于工程;商业企业要坚持进货商品质量验收制度;服务性企业要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与质量体系,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企业要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等方式,转化科研成果,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同时,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要与提高产品质量相结合,引进先进技术要与引进先进检测手段相配套,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产品性能和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

  建立企业内部质量激励机制。推行“质量否决制”,建立个人收入与质量挂钩制度,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相应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工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

  努力培养企业质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作为培育企业质量文化的主要内容。注重企业信誉形象建设,形成生产经销优质产品的良好企业风气。

  (四)强化执法监督,确保质量兴市工作有序进行

  深入持久地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打假工作的领导,对制售假冒伪劣严重的重点产品、重点市场和重点地区,组织开展打假的专项斗争和联合检查,突出大案要案的查处。坚决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那些包庇、纵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故意阻挠行政执法的有关人员,要坚决查处。

  建立健全打假目标责任制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层层签定打假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责任,建立区域打假责任制,强化内部责任的分解、落实。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促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执法队伍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实行错案责任追究、行政赔偿及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等制度,坚决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及滥用职权的行为。

  (五)注重宣传教育,增强质量兴市自觉性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质量宣传、教育和培训。把质量法制宣传纳入全民普法教育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全民质量法制意识。有关部门要继续开展好“质量月”、“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国际标准化日”等活动,宣传普及质量知识,并有计划的安排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接受质量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培训;各级各类学校要安排质量教育内容;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将质量兴市工作作为宣传重点,充分发挥新闻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六)加强协调配合,打好质量兴市总体战

  健全完善“质量兴市”领导机制。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要认真做好“质量兴市”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本规划的实施;建立“质量兴市”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联系会议,及时通报全市“质量兴市”工作进展情况,交流信息,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区县要设立相应领导机构,抓好本辖区质量工作。

  把“质量兴市”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市政府对区县政府及市级各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制定相应的“质量兴县(区)”规划和实施意见,从抓外部环境入手,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推进“质量兴市”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积极参与“质量兴市”活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民主党派人士,要在质量兴市活动中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以质量兴市为己任;各生产经营者要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形势,自觉增强质量意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各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要关注质量工作,自觉投入到质量兴市活动中,增强以质量兴市促进巴中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