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00四年八月二十日

  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我市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

  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客观、准确分析“十一五”期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入研究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指导方针、发展重点和重大举措,使“十一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一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一)编制全市总体规划纲要

  全市总体规划纲要是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而编制的规划,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行业规划以及制定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总体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5年(2006年-2010年),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可展望到2020年。总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简化内容,突出重点,增强制度创新内容,不宜设置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

  总体规划纲要由市计委组织编制,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公布实施。

  (二)编制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而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专项规划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一经批准,列入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即视同立项,以体现政府部门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转变。

  “十一五”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以根据需要展望到2020年,到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时再滚动修订;有些技术进步较快、市场需求变动较大的产业,规划期也可以是3年或者4年。

  “十一五”专项规划主要编制16个重点专项规划(具体规划见附件一)。市计委牵头编制的专项规划由市政府审定后印发;其他专项规划经市计委进行必要的衔接后,由市政府审定印发或由市计委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共同印发。其它部门可根据需要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编制相应的行业规划、部门规划,并按程序报批。

  (三)编制县级规划

  县、市、区辖区小,资源环境差异不大,调控手段有限,不需要编制庞大的规划体系。县、市、区规划要依据区域优势,编制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规划。要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成为最贴近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编制一个总体规划,即将辖区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融为一体的规划。县、市、区规划纲要由本级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报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实施。

  (四)建立“十一五”重大项目库。

  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和论证,精心筛选一批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为“十一五”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市计委要在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各部门研究申报的基础上,建立全市的“十一五”重大项目库。

  三、 “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

  从现在开始到2004年12月,为规划前期研究工作阶段。主要任务是:围绕规划编制,组织力量开展重大课题研究(重大课题及分工见附件二),到2004年底前形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各部门要在10月下旬完成课题研究工作。10月底,组织召开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通报和交流各部门对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要在11月底前完成专项规划和县、市、区规划的思路(篇幅在3000字左右),并报送市计委进行必要的衔接。

  (二)第二阶段

  从2005年1月到2005年9月,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调研及纲要框架的起草阶段。主要任务是:做好有关规划编制的调研工作,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专项规划和县、市、区规划草案。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要在2005年9月底前将规划草案报送市计委进行必要的衔接。

  (三)第三阶段

  从2005年10月到2006年初,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修改、完善和审议通过阶段。主要任务是: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报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同时,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县、市、区规划的编制工作。

  四、“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市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深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关系长远发展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形成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开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既要体现国家利益,也要反映公众利益;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公众了解和参与“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集中社会各界才智,协调各方利益,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健全规划咨询制度,适时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 “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咨询、论证和指导。

  (三)规范程序,依法编制规划

  高度重视国家即将出台的《规划编制条例》,认真研究贯彻执行的具体措施。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前期工作、立项、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各个环节中要严格执行《规划编制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避免规划编制的随意性。

  (四)加强衔接协调,形成合力

  各级、各类规划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互相协调的原则,使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衔接的重点主要是发展目标、政策目标与手段、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等。

  (五)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

  各级、各类规划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力戒规划内容面面俱到、表现形式单一雷同,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

  规划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要做好重大项目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着力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预期性、导向性的指标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符合规划本身的功能定位,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五、“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与保障

  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编制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及时研究解决。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一)市政府成立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计委,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和规划人员的培训工作;负责提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负责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文本;负责牵头协调专项规划和县、市、区规划;负责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规划的征求意见和咨询论证工作;负责 “十一五”规划成果的编辑出版工作。

  (二)有编制规划任务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尽早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并确定联络员,加强与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和协调。要进一步充实各地、各部门规划编制力量,开展规划编制业务培训,组织一支精干的规划编制工作队伍,确保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三)保证必要的规划编制经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安排规划编制专项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附件一: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编制任务表

  附件二:滁州市“十一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及承办单位

  附件一: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编制任务表

  一、总体规划(1个)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计委负责编制)

  二、重点专项规划(16个)

  (一)滁州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市水利局负责编制);

  (二)滁州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市农委负责编制);

  (三)滁州市“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市林业局负责编制);

  (四)滁州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市经贸委负责编制);

  (五)滁州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市计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电信公司等单位共同参加);

  (六)滁州市“十一五”科教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市计委牵头,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共同参加);

  (七)滁州市“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市交通局负责编制);

  (八)滁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市计委负责编制);

  (九)滁州市“十一五”城市建设规划(市建委负责编制);

  (十)滁州市“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编制);

  (十一)滁州市“十一五”对外开放规划(市计委牵头,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外贸局、市招商局共同参加);

  (十二)滁州市“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市经贸委牵头,市供电公司等单位共同参加);

  (十三)滁州市“十一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市卫生局负责编制);

  (十四)滁州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市环保局负责编制);

  (十五)滁州市“十一五”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市国土局负责编制);

  (十六)滁州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市旅游局负责编制)。

  三、县、市、区规划

  由各县、市、区政府组织编制

  附件二:滁州市“十一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及承办单位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其评价分析

  研究内容:全面回顾“十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绩、问题和经验教训;对“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纵向、横向比较和分析;预测“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市计委负责)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分析测算

  研究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指标体系,并测算到2010年指标完成情况。(市计委负责)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经济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十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效和政策措施进行评估;预测“十一五”期间结构性矛盾的新变化;提出“十一五”期间结构调整的方向、目标、发展重点、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市计委负责)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市农委负责)

  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认真分析我市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优势条件、发展潜力和不利因素;明确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本市特点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明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和对策。(市经贸委负责)

  六、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研究内容:我市交通体系建设的现状及交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国内外中小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借鉴:“十一五”期间改善我市城乡交通状况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项目及对策。(市交通局负责)

  七、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我市土地资源供应状况,土地供需矛盾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土地供应政策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推进城市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为城市建设资金提供保障的具体措施:“十一五”期间我市土地利用政策的调整方向、目标和主要内容;我市土地资源长远利用的规划设想。(市国土局负责)

  八、深化体制改革研究

  研究内容: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难点进行分析:“十一五”期间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阶段性目标,以及重点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市计委负责)

  九、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研究

  研究内容:我市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的基本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对外贸易情况分析与展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思路、步骤、主要任务和对策;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思路和对策。(市计委牵头,市外贸局、市招商局共同参加)

  十、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总结“十五”以来我市城镇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障碍;提出加速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市建委牵头,市规划局参加)

  十一、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状况分析;如何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如何推进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如何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推进文化、体育、卫生等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项目、产业化思路及主要措施。(市计委牵头,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等单位参加)

  十二、科技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研究

  研究内容:我市科技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的趋势及其对我市的影响:“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和主要政策措施。(市科技局、市人事局负责)

  十三、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我市教育发展现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存在的问题;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程度和主要障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路与对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市教育局负责)

  十四、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我市城乡就业及社会保障的现状、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劳动力供求的新特点、新趋势:“十一五”期间劳动就业形势的分析预测;扩大就业、鼓励创业、提高就业容量的总体思路、阶段性目标以及对策;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研究提出“十一五”期间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改革方向、主要任务以及政策措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