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情况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节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章 工程建设内容

    第一节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区及基本情况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第三节 编制依据

    第四节 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第三章 工程建设技术设计

    第一节 造林绿化技术设计

    第二节 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设计

  第四章 工程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测算依据

    第二节 单位投资概算

    第三节 工程建设总投资和资金来源

    第四节 效益评价

  第五章 工程保障措施

有关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政府批准《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切实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是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促进库区经济发展、保证三峡水利枢纽安全运行的重大举措,功在当代,惠及千秋,有关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市政府已成立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领导小组。有关区县(自治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落实责任,全面推动工程建设

  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实行任务到区县、管理到区县、责任到区县和部门监管、综合协调、专项验收的管理方式。项目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将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由区县(自治县、市)长负总责,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做好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加强对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的指导和监管。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总协调,整合各类资金,组织编制下达年度建设计划;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分别负责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技术指导、作业设计审查、工程推进和质量监管;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安排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土地调整和权属变更工作;市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筹集和资金监管工作;市移民局负责工程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与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的配套衔接工作。

  三、认真编制县级作业设计,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有关区县(自治县、市)要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和建设进度,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作业设计,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农户。造林绿化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用优良乡土树种造林,注重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景观美化,并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基本农田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三沟三池”(灌溉沟、集雨沟、拦山沟和蓄水池、沉沙凼、蓄粪池)、耕作便道、聚土垄作工程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科技水平。

  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等管理制度。退耕绿化、荒山绿化、封山育林和基本农田建设,按照国家颁布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执行。建立工程管护制度,明确权属关系,核发有关权属证明,将管护责任、管护区域明确到户、落实到人,确保造林绿化成效。未经市政府允许,禁止在长江沿岸175米至第一层山脊线内修公路、建房屋、埋坟墓、取土和采矿,禁止乱占林地和乱砍滥伐林木,严格控制人口迁入项目区,原则上不在工程区域内安置三峡工程三、四期移民。

  五、筹措落实建设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要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建立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民投资相结合的投资体制,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开放式的投入格局。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安排天然林保护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时,要尽可能向库周绿化带工程区域倾斜。结合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共青团中央等国家机关和群团组织开展的“保护母亲河”、“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公益性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库周绿化带工程区域广泛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和社会单位的援助,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团体参与库周绿化带建设。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加强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工程项目资金设立单独科目,实行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或改变用途。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工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专项审计。

  六、保护群众利益,妥善安排农民的长远生计

  加强思想宣传工作,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组织农民参与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保护农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正当权益。合理安排退耕还林和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农民基本口粮。加快培育后续产业,结合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积极培育柑橘、蚕桑、香料、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立足库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充分利用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形成的生态绿色长廊,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二00四年十一月八日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前言

  三峡库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2003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在三峡工程中,要进一步做好库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加快长江上游水污染治理和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加大库区小流域治理和天然林保护力度。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规划、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漂浮物清理方案,尽快组织实施,进一步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遵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该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农经[2004]1546号文印发。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林业局、市农业局编制了《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第一章 基本情况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节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基本情况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位于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北靠大巴山,南依云贵高原,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东缘。库区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和台地。主要土壤类型有山地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7~19度,年降水量1000~1250毫米,无霜期300~340天。库区山川纵横,江河密布,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全境,全长669公里,有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小江等主要支流,库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植被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其中仅维管束植物就有6000余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涉及江津市、巴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渝中区、北碚区、沙坪坝区、江北区、渝北区、长寿区、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22个区县(自治县、市),幅员面积4.62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市域面积的56%.2003年末,库区总人口18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国民生产总值1467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65%.

  库区农业以种养业为主,人均耕地少,农业基础设施差,2003年粮食总产量601万吨,平均亩产3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29公斤;肉类总产量8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69.7万吨,人均占有肉类产品46.5公斤。库区农、林、牧及其它用地面积分别为2001万亩、3299万亩、135万亩和1489万亩,分别占库区总面积的28.9%、47.6%、1.9%和21.6%.森林覆盖率为28.8%.

  第二节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围绕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山水园林城市”和“青山绿水”两大战略工程,加快了库区周边生态建设步伐。到2003年底,已实施了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高效农业建设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累计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基本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共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33个,总面积6286平方公里,保护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自然遗迹等。但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据最新调查,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5786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55.8%.其中:轻度流失6806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26.4%;中度流失11852平方公里,占46%;强度流失5295平方公里,占20.5%;极强度流失1711平方公里,占6.6%;剧烈流失122平方公里,占0.5%.年每平方公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765吨,年均土壤侵蚀总量9710万吨,直接进入长江的泥沙约5340万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节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保障三峡库区及长江下游生态安全的需要

  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是维护三峡工程长期发挥效能和长期安全营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但涉及重庆生态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将产生重大影响。据专项调查,长江上游坡耕地耕作、工程建设及其它方面造成土壤侵蚀量每年高达1.86亿吨,直接进入三峡水库泥沙就超过1亿吨。实施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建设库区周边绿色屏障,对增加生物多样性,遏制库区周边水土流失,阻滞泥沙,减少水土流失,过滤污染物,净化库区水体,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森林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核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建设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将有利于推进三峡库区国土整治,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提升库区生态环境形象的需要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是长江中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也是举世瞩目的生态建设热点,目前森林覆盖率只有28.8%,而库区周边森林覆盖率仅19.4%,严重影响库区形象。实施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将使库区周边“天湛蓝,山妆彩,地披绿,水更清”,有利于提升库区形象。

  四是推进库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而且有利于库区经济发展。按照国家《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将实施49万亩退耕绿化和62.2万亩基本农田改造,大面积的经济林、生态林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将有力地改善库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第二章 工程建设内容

  第一节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区及基本情况

  在库区周边第一层山脊或视线可及处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农艺措施建设绿化带,配套基本农田建设,可有效改善库区周边生态环境,遏制泥沙直接进入库区,净化库区水体。因此,依据规划确定三峡库区175米库岸线(主要包括长江主干流及嘉陵江、乌江、小江、大宁河的库岸线)至第一层山脊(平均距离600米)为项目区范围(以下简称工程区)。

  工程区共涉及22个区县的202个乡镇,土地总面积269.4万亩,其中耕地115.9万亩、林地96.1万亩、难利用土地(指岩石、悬崖等)3.3万亩、其它用地(指建筑、道路等用地)54.1万亩。工程区总人口15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5万人,人均水田0.29亩、旱地0.47亩,粮食总产量39万吨,人均粮食256公斤(工程区基本情况详见附表1、2、3、4)。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造林绿化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标本兼治,加快库区周边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三峡库区生态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二、建设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集中成片,规模治理。对工程区进行统筹建设,落实到每一个山头地块,集中成片治理,形成规模效应。

  (二)生态优先,植树造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地区是生态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在建设绿化带的同时,抓好基本农田建设,确保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树种、多景观配置。根据工程区土地结构及利用现状,依据立地条件确定树种,尽量形成既具有防护功能又具有极佳景观效果的绿化带。

  (四)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针对工程区的造林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农民自愿退耕绿化和参与生态建设。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结合对口支援,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实现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

  第三节 编制依据

  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

  二、《退耕还林条例》。

  三、国家林业局《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主要造林树种种苗》(GB6000)。

  四、《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99)。

  五、《封山育林暂行办法》及技术规程(GB/T15163-34)。

  六、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划分》(NY/T309-1996)。

  七、《重庆市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及改造质量标准》(DB/T34-2001)。

  八、《重庆市2000-2010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第四节 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一、建设规模

  根据《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总规模为132.3万亩。

  二、建设内容

  (一)退耕绿化49万亩。对工程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绿化,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初步安排营造经济林19.6万亩,营造生态林29.4万亩。

  (二)荒山绿化8.8万亩。对工程区内的宜林荒山荒地进行绿化。

  (三)封山育林12.3万亩。对工程区内的疏林地进行封山育林。

  (四)基本农田建设62.2万亩。对工程区内25度以下的坡耕地进行改造和整治,其中:坡度15度以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1.2万亩,坡度15-25度实施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41万亩。

  基本农田建设的任务安排,要确保各家各户农民的基本口粮田、土。为实现这一目标,依据《土地承包法》,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项目区可对农民承包土地进行适当调整。如土地调整困难,可适当减少25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任务,并对这部分土地进行坡改梯。

  三、任务分解

  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根据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范围内各区县的地理、人口情况和森林二类调查数据,以长江主干道和库区腹地区县为重点,分解确定工程区域内各区县的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详见附表5)。

  四、建设期限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建设期为2004-2007年。

  五、总体进度安排

  2004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启动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完成总工程任务量的10%左右。

  2005年:全面推进建设,完成总工程任务量的40%左右。

  2006年:加快工程建设,完成总工程任务量的40%左右。

  2007年:全面完成工程任务,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巩固建设成果。

  具体年度任务与投资,以国家下达的计划为准。

  第三章 工程建设技术设计

  第一节 造林绿化技术设计

  一、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主要选择在规划区的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中实施。

  二、林种规划

  由于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三峡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根据国家有关林种划分的规定,结合《退耕还林条例》,设计林种为生态林和经济林。宜林荒山荒地全部营造生态林,耕地可根据农民意愿和立地条件选择生态林或经济林。

  三、造林模型

  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设计造林模型。

  设计混交林和纯林两个造林模型。混交林模型为灌木+针叶树+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纯林包括经济林和竹林两类。

  四、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适当与否,是工程造林成败的关键之一。为满足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和绿化美化库区沿线景观的要求,应慎重选择造林树种。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用优良乡土树种造林,注重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景观优美,并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一)生态林。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根萌孽性强,耐水湿,耐冲淘,繁殖容易,根系发达,树冠浓密,易郁闭,耐干旱瘠薄的乔木、灌木。乔木主要选择秋枫、深山含笑、大头茶、大叶香樟、柳树、常绿杨、枫香、刺槐、水杉、柏木、马尾松、羽叶山黄麻、香花槐、白千层、香桂等。灌木主要选择黄栌、黄花槐、小叶黄杨、毛叶丁香、黄荆等。也可因地制宜培植竹类和蒲葵。

  (二)经济林。选择有特色,品质佳,产量高,经济价值大以及有发展前途的药用、水果、木本香料等经济树种。主要选择柑橘、枇杷、花椒、柠檬、青果、枣子、桑树等优质无病毒嫁接苗。

  五、树种布局

  项目区县应根据沿江土壤、土质情况,立地条件,坡度大小,合理选配树种。沿江两岸100米范围内和城镇周边,以栽植常绿、速生的大苗为主。其它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营造经济林或生态林。立地条件差的荒山,以栽植耐干旱、耐脊薄、适生性强的乡土树种灌木树为主。裸岩及难利用地,以栽植耐干旱的灌木或藤本植物为主。

  为营造好绿化带景观,沿江绿化带树种总体布局原则是:

  (一)江津—涪陵。沿江两岸多为浅丘和冲积土,以营造常绿阔叶树种,开花树种为主。如大叶香樟、秋枫、含笑、大头茶、木荷、常绿杨、黄花槐、小叶黄杨等树种。

  (二)涪陵—万州。沿江两岸多为浅丘陵地,以营造常绿与落叶树种混植为主。如枫香、深山含笑、大叶香樟、黄栌、枇杷、刺槐、水杉等树种。

  (三)万州以下。沿江两岸多为立地条件较差的丘陵地和25度以上坡耕地,应以固土绿山保持水土为主,在树种的选配上按针—阔混交乔—灌综合配置,如马尾松、柏木、元宝枫、黄荆、刺槐、枣子、枇杷、柑橘、重阳木、黄花槐等树种。

  六、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直接影响幼林郁闭时间,是形成森林群体的重要条件。造林密度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设计林种、造林树种。鉴于库区沿岸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应尽快郁闭成林,造林密度设计为中密度造林。设计生态林造林密度为133株/亩,经济林造林密度为45株/亩。种植点尽量采取正三角形配置。

  七、整地

  造林前整地的目的主要是局部增加土层厚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保证工程造林成效。为保护好原生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整地方式以局部整地为宜。整地方法及规格视林种、树种及立地条件而定,设计有带状整地、穴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等不同的整地规格。整地时间以秋、冬季为宜。

  (一)带状整地。坡度25度以下,坡面较长的造林地实行水平带状整地,整地规格一般为带宽70-80厘米,深40-50厘米,间距70厘米。

  (二)穴状整地。坡度大于25度以上,低山丘陵上部,土层厚度>40厘米的造林地采取穴状整地。对陡急坡造林,可采用爆破式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一般为:80×80×80厘米。

  (三)鱼鳞坑整地。坡度大于25度,土层厚度<40厘米的裸岩地等难造林地实行鱼鳞坑整地。整地规格一般设计为:长径60厘米,短径50厘米,深40厘米,并可采取局部堆土筑穴的办法,尽可能增加堆土厚度,筑穴后应将坑的外边坡筑紧,防止水土流失。

  (四)爆破式点状整地。适用于坡度大于25度,土层厚度<10厘米的裸岩地,难利用地。整地规格80×80×80厘米,这是一种要求高,投资高的整地方式。

  八、造林方法

  根据设计树种的造林学特性,该工程造林主要采用人工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土地脊薄,立地条件差的荒山、荒地还应加施保水剂、生根粉以提高苗木成活率。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由设计单位作出植树造林作业设计,并作好技术指导。

  (一)植苗要点。在雨后或阴天起苗,当天将苗木运到造林地进行植苗造林,以减少苗木水分流失。经济林或大苗要求营养袋苗,或带不小于苗干径7-10倍的土球。苗木当天植不完的要进行假植,不能将苗木随意乱放。

  (二)植苗造林。秋枫、枫香、羽叶山黄麻、黄栌、香花槐、蒲葵、大头茶等均选用1-2年生以上一级苗造林;植苗造林应做到苗正、根舒、分层复土,先复表土,埋根后填心土,分层压实,使苗根与土壤紧密接触,浇足定根水,栽植深度一般为苗木根径以上2-3厘米。

  (三)分殖造林。设计为分殖造林的主要有竹类。散生竹选1-2年生的健壮母竹,截秆至1.5-2.5米,留2-3盘枝丫,连同竹蔸、鞭根一起移栽,细土壅根,分层填土踏实。丛生竹选择1-2年生,直径3-5厘米的母竹,截秆高1.5-2.0米,留2-3盘丫枝;造林时植株斜放窝内,切口向上,覆土踏实,灌足定根水。

  九、种苗规格

  种苗是造林成败的关键。种苗的选择必须根据各立地条件,“板块”的功能和林种、造林类型确定,同时考虑到工程尽快见到成效,所选择的苗木规格必须符合国家一级以上,1-2年生的良种壮苗;长江及主要河流两岸100米范围内、城镇周边选用底径2-3厘米左右以上优质大苗栽植。经济林树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且具有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1-2年生的优质嫁接苗。

  工程区人工造林的种苗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主要来源于实施区县就地就近培育的种苗。在种苗供应上,要实行招投标,公开向社会采购。若业主承包造林的,业主可用自育合格苗造林。严格苗木质量,所有上山苗木必须为检验合格的苗木。并将种苗合格证、检疫证、产地、品种标签等证书存档备案。

  十、造林时间安排

  工程区所有植苗造林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至次年2月。

  十一、抚育管护

  抚育管护是巩固造林成效、促进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幼林培育包括松土除草、补植等生产环节。新造林松土除草采取局部松土、窝内除草,松土深30厘米左右,松土时应本着距树近浅、远离树深的原则进行,并结合培土和正苗;松土抚育的年度和次数,应根据造林树种郁闭早迟和立地条件而定;设计所有的造林地均连续抚育3年,每年春、秋季各抚育1次,春季造林抚育时间从造林当年起算,秋季造林抚育时间从次年起算。封山育林主要包括封山补植、封山管护等生产环节,必须确定长期看山管护人员,避免人为破坏,对立地条件好的应进行补植,以早日促进林木郁闭。

  第二节 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设计

  一、建设标准

  对于相对集中连片且有一定新增耕地潜力的田块,进行土地整理。

  旱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技术指标:地面坡降小于0.0875,灌溉保证率>14%,土层厚度>80厘米,耕层厚度>25厘米,抗旱能力10天以上,土壤侵蚀模数<500t/平方千米。a,无砾石含量,土壤容重>1.2g/立方厘米,有机质>3%,全氮>0.08-0.12%,速效磷>20mg/kg,速效钾>150mg/kg,年三熟制。

  水稻土高标准基本农田技术指标:剖面构型A-pb-W、A-PB-P,灌溉保证率>70,耕层厚度24厘米,地下水位>80厘米,容重>1.2g/立方厘米,有机质>3%,全氮>0.1-0.15%,速效磷>20mg/kg,速效钾>150mg/kg,pH值5.0-7.5,年二熟制以上。

  二、技术路线及技术模式

  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农艺措施相互配合的技术路线,以坡改梯工程治理耕地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归并田块,整理土地,增加有效耕地率,配套相应的灌溉和排水系统设施,提高耕地蓄水抗旱减灾能力。以聚土垄作、沃土培肥等农耕农艺措施培肥地力,改革耕作方式。以铺筑田间生产路,种植农田防护林,改善农民耕作条件和农田小气候。在工程作业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突出“三沟三池”、聚土垄作、耕作便道工程。

  具体技术设计为:

  (一)坡改梯工程。对于15-20度的坡地,考虑其地形条件,沿等高线修筑1.5米以下的梯土(石埂、土埂或生物埂),先将耕作层表土剥离、然后内侧深挖平整为宽5米左右的反坡梯土,再进行表土回填,种植粮食作物。

  对于20-25度的坡地,沿等高线修筑2米以下的梯土(主要为石埂),将其表土移至外侧,而在内侧进行爆破或深挖,然后平移土面,整治为反坡梯土,土面宽3~5米,为果、林、粮间作。

  (二)固土集雨截径蓄水“三沟三池”工程。主要是灌溉沟、集雨沟、拦山沟等“三沟”和蓄水池、沉沙凼、蓄粪池等“三池”建设。要求做到池、堰、沟相连,齐全配套,径流入沟,引水入池,土不下坡,水不乱流,为蓄水补灌创造良好的水系条件。

  田间灌溉沟。过水断面按0.4×0.4米定型设计。石料规格:墙石0.3×0.2米,底板石为:0.3×0.3×0.2米。衬砌用100水泥砂浆。经测算1米石渠需砌石方0.56立方米。

  田间集雨沟。过水断面按0.6×0.5米定型设计。石料规格:墙石0.3×0.3米,底板石为:0.3×0.3×0.1米。衬砌用水泥砂浆标号为100.

  拦山沟(排洪沟)。在坡陡坡长的地方,应利用自然台位,每50米高度布设一条。引水下山的排洪沟,呈“Z”或“/”字形布设在山坳处,分段设比降,根据比降和沟长设置跌水。排洪沟断面按10年一遇最大降水量设计,一般沟宽50厘米以上,深40-50厘米。即过水断面按0.5×0.4米定型设计。石料规格为:墙石0.3×0.2米,底板石:0.3×0.3×0.1米。衬砌用水泥砂浆标号为100.

  蓄水池。蓄水池大小视坡面大小和集雨面积而定,一般按每亩8立方米设计,以10-15亩(大约是一个小山丘的面积)为一个单元,建一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用料为清料石,清料石0.3×0.3米,六面整齐、八角齐全,条石强度为400.衬砌沟缝用150水泥砂浆,水泥砂浆抹面。

  沉沙凼。在集雨沟、拦山沟、灌溉沟相交的地方建骨干沉沙凼,沉沙凼与灌溉沟的跌水相结合,坡渠以坡度大小按每50米间距设立一个沉沙凼。沉沙凼实行片石衬砌,按1.5×0.8×1米和2×1×1米两种定型设计,每个沉沙凼容积为1-2立方米。用料为清料石,衬砌用100水泥沟缝。

  蓄粪池。按2×1.5×1米定型设计,平均每亩修建池1.5立方米。用料为清料石,衬砌用100水泥沟缝,水泥砂浆抹面。

  (三)聚土垄作工程。聚土垄作目前在我市采用具有显著效益等高聚土技术,在零散不易归并的地块中进行,主要包括等高横坡聚土起垄栽培及等高格网聚土起垄技术。

  等高横坡聚土起垄技术:从小春作物开始改以往的顺坡耕作为等高横坡耕作。根据不同的坡度和土壤质地,选择宽厢和窄垄两种形式。即在坡度<10度的坡耕地上设置宽厢聚土起垄模式(宽厢为6尺开厢,中厢对半开);坡度>10度设置横坡聚土起垄开厢模式(横坡6尺开厢,3.5尺宽厢种小麦,2.5尺窄厢起垄栽培玉米等大春作物,玉米垄与坡面呈85-88度的夹角)。

  等高格网聚土起垄技术:小春作物及大春玉米仍沿用顺坡种植方式。麦收后“芒种”前,在与玉米行垂直的方向起短垄,使红苕厢与玉米行互相垂直,形成格网,降雨时雨水大部分滞留在“格网”内,减少地表径流。

  (四)耕作便道工程。在耕地较为集中的坡面上选择位置相对较低的地段,修建耕作便道,以方便农民机械耕作、出行,建设主路及村庄相连的田间路。主路宽3-4米,开挖路基素土夯实15厘米,碎石铺筑10厘米以上,并用200混凝土铺筑15厘米,并根据地形设置伴路排水沟。在田块之间依地势修建生产路方便农民田间耕作。设计路面宽0.6-1米。①混疑土便民路:开挖路基、安凿去表土20厘米,夯实后安片石15厘米,路面宽0.6米,单边设排水沟,上面用200混凝土铺10厘米。表面整齐、光滑。②石板路:净宽1米,单边设排水沟。开挖路基同上。石板以1×0.3×0.15米的硬石板,并用水泥砂浆勾缝,梯子用1×0.3×0.2米的清料石安砌,用砂浆勾缝(坡面要排、灌水渠结合,蓄水池、沉沙凼配套,合理布局,做到排除渍水、蓄水、灌溉,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在田间路和生产路的两侧或单侧根据当地主要风向种植防护林。

  (五)农耕农艺先进技术工程。农耕农艺先进技术主要包括耕制改革技术和覆盖技术。

  第四章 工程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测算依据

  一、退耕还林国家补助政策。

  二、国家和重庆市规范、规定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定额。

  三、当地劳动用工制度。

  四、重庆市有关部门或行业有关的各项政策。

  五、目前种苗等物资现行价格及其它基础资料。

  第二节 单位投资概算

  一、造林绿化

  栽植苗木规格,175米库岸线至沿江100米范围为3厘米以上底径苗木,沿江100-600米范围为2年生一级苗木。

  (一)退耕绿化。

  1.营造经济林19.6万亩,每亩投资285.2元。投资构成为:种苗费,亩平用苗54株(含补植用苗9株,3.8元/株),205.2元/亩;整地打窝、栽植等费40元/亩;退耕绿化管护费30元/亩(管护3年);工程建设管理费10元/亩(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工程监理、检查验收等工作经费支出,下同)。

  2.营造生态林29.4万亩,每亩投资224元。投资构成为:种苗费,亩平用苗160株(含补植用苗27株,0.9元/株),144元/亩;整地打窝、栽植等费40元/亩;退耕绿化管护费30元/亩(管护3年);工程建设管理费10元/亩。

  (二)荒山绿化。规模8.8万亩,每亩投资305.70元。投资构成为:种苗费,亩平用苗173株(含补植用苗40株,0.9元/株),155.7元/亩;清林整地60元/亩;栽植费20元/亩;生根粉、保水剂30元/亩;荒山绿化管护费30元/亩(管护3年);工程建设管理费10元/亩。

  (三)封山育林。规模12.3万亩,每亩投资70元。投资构成为:补植苗木,平均每亩38株(0.9元/株),苗木费34.2元/亩;打窝栽植费10元/亩;封山育林管护费20.8元/亩(管护5年);工程建设管理费5元/亩。

  造林绿化投资构成详见附表6.

  二、基本农田建设

  (一)坡度15度以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21.2万亩,每亩投资780元。投资构成为:排、灌沟9米,210元/亩;蓄水池3立方米,280元/亩;沉沙凼2立方米,60元/亩;贮粪池1.5立方米,50元/亩;耕作路7米,167元/亩;工程建设管理费13元/亩。

  (二)坡度15-25度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规模41万亩,每亩投资1090元。投资构成为:砌坎造台石料6立方米,350元/亩;排、灌沟7米,140元/亩;蓄水池3立方米,280元/亩;沉沙凼2立方米,60元/亩;贮粪池1.5立方米,50元/亩;耕作路7米,167元/亩;工程建设管理费13元/亩。

  基本农田建设投资构成详见附表7-1、7-2.

  第三节 工程建设总投资和资金来源

  根据上述建设标准,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总投资为76952.68万元(不含国家退耕绿化补助粮食折资及生活补助费83398万元)。其中,退耕绿化投资12175.52万元,占15.8%;荒山绿化投资2690.16万元,占3.5%;封山育林投资861万元,占1.1%;基本农田建设投资61226万元,占79.6%(详见附表8)。

  按照《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国家对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的补助标准为:退耕绿化50元/亩,荒山绿化100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基本农田建设600元/亩。按此标准测算,可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1511万元。其余35441.68万元,拟按以下方式筹措:

  一、农民投资10034万元。其中,投劳折资9642万元,为清林整地、打窝栽植和基本农田建设等劳务支出;现金投资392万元,用于退耕绿化中的经济林种苗购置配套(20元/亩)。

  二、地方财政性资金配套25407.68万元,由市和区县两级共同筹集。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和区县财政收入情况,对江津—渝北10个区县按市级50%、区县50%的比例进行筹措,长寿—巫山12个区县按市级80%、区县20%的比例进行筹措,市级财政性配套资金19681.52万元,区县财政性配套资金5726.16万元。

  市级财政性配套资金19681.52万元,由市林业局、市财政局从农发资金中专项安排1000万元;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财政局从水土流失治理资金中专项安排2000万元;市国土房管局、市财政局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中安排16681.52万元。

  区县财政性配套资金5726.16万元,由区县政府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区县分成收入等资金中统筹安排。

  第四节 效益评价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保障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营,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效益

  (一)增加森林覆盖率。项目建成后,本工程造林可使规划区森林面积增加57.8万亩,使规划区森林覆盖率净增21.5个百分点。加上现有新造林地35万亩,到201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19.4%上升至53.9%.

  (二)涵养水源。项目建成后,规划区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将增加42.4万吨。由于蓄水能力显著提高,将明显改善规划区的水文特征。

  (三)保持水土。工程建成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库区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600万吨以上。

  二、社会效益

  (一)延长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使用寿命。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600万吨以上泥沙直接入库,有助于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

  (二)提供优美的森林生态景观。工程建成后,将在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两岸形成生态绿色走廊,丰富该区域的旅游景观资源,有力促进新三峡旅游的发展。

  (三)净化库区水质。工程建设完成后,库区周边形成一道绿色屏障隔离带,滞留泥沙,过滤污染物,从而有效净化库区水质。

  (四)增加就业机会。工程建设需上百万个劳动工日,特别是大量基本农田建设和造林整地需要大批劳动力,可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三、经济效益

  (一)旅游带动效益。三峡库区蓄水后,新三峡旅游日渐兴盛。实施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将大大改善三峡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新三峡旅游发展,创造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旅游业的带动,也将促使其它行业发展。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实施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将大大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森林面积增加,有利于增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基本农田改造,有利于粮食单产提高,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坡改梯农田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实现项目区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50公斤目标,基本满足农民粮食需要。

  (三)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民将有更多时间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从而增加收入。此外,几年以后经济林也会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第五章 工程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措施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为保证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成功。市政府成立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绿化带建设的指导。市发展改革委要主动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联系,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编制下达年度建设计划。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指导区县开展作业设计,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做好项目监督检查,督促区县保质、保量和按时完成任务。项目区县要强化组织实施,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由区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加强领导,落实任务,明确责任。要将绿化带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落实好各项配套措施,做好项目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要因地制宜制定年度作业设计,并充分利用移民迁建的契机,将淹没线以下的林木和耕地表土进行合理搬迁,进行移植并实施沃土工程,提高植树造林和基本农田建设成效。

  二、技术保障措施

  科学实施、求实创新,促进周边绿化带建设。一是大力加强科技培训,普及农、林科学技术知识,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周边绿化带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二是对现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大力推广优良树种(品种),营养袋(桶)育苗技术、大苗带土移栽技术、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建立示范园(段),以点带面,确保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质量。

  三、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一)实行招标投标制。基本农田建设、造林绿化、种苗采购等实行招投标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施工队伍和建设物质供应商家。

  (二)实行工程监理制。对物资采购、种苗供应、建设施工等实行监理。

  (三)实行资金报账制。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对建设资金在区县级财政实行报账制。同时,要加强对项目的审计和稽察。

  (四)实行竣工验收制。各建设任务承担单位要妥善保管好计划任务书、设计图表、技术资料、工程监理报告、财务资料等各种工程建设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工程完工后,由项目区县组织初验,再由市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验收。

  四、资金保障措施

  建设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资金保障是关键。市和区县要按照国家和市政府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大对周边绿化带建设的投入,对资金打捆、整合,保证资金按计划组织落实到位,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和早见成效。

  要建立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民投资相结合的投入体制,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开放式的投入格局。市相关部门在安排天然林保护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时,要尽可能向周边绿化带地区倾斜。结合全国人大、政协、团中央等国家机关和群团组织开展的“保护母亲河”、“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公益性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绿化带工程区域内广泛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并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和社会单位援助,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团体参与周边绿化带建设。

  五、工程区群众生计保障措施

  (一)调动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保护农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权益。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当地农民参加周边绿化带建设。各中标单位必须吸纳一定比例的当地农民参与周边绿化带建设,保证农民在工程实施中得到实惠。

  (二)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改善农田生产条件。通过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项目区农民基本口粮。

  (三)在实施退耕绿化中既要考虑生态效益,也要考虑后续产业的培育,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问题。结合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积极培育柑橘、香料、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直接增加群众经济收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绿化带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

  (四)坚持绿化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发展旅游事业。充分利用库区周边两岸形成的生态绿色长廊,大力宣传新三峡旅游,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观,促进旅游事业,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五)实施工程移民,减少工程区人口压力。三峡工程的三、四期移民原则上不在工程区域内安置。同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工程区居住条件比较恶劣的农户实施工程移民,一方面改善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促进工程区的植被保护。

  六、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保障措施

  (一)严格执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严禁毁林开荒,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按照土地权属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

  (二)未经市政府准许,禁止在长江沿岸175米至第一层山脊线内修公路、建房屋、埋坟墓、取土、采矿;禁止乱占林地和乱砍滥伐林木,严格控制人口迁入项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