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市信息办《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业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信息办反映。

二00四年十一月一日

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十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五"计划》(以下简称《信息化"十五"计划》)和《2001年至2003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动信息化进程,"数字广州"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为建立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现《信息化"十五"计划》所确立的各项目标,特制定本实施纲要,以指导全市2004年至2005年的信息化工作。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004年至2005年是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两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各项目标的重要两年。广州信息化建设要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为总体目标,以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普及应用、带动产业为主线,在今后两年内全面推进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按照中央和省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道路,努力做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信息资源开发统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社会信息化统筹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统筹发展,城区与郊区县、广州与周边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扩大普及信息消费与建设网络文明统筹发展,使信息化成为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文化建设和区域辐射带动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二)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需求导向,突出重点;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分层推进,务求实效;整合资源,拉动产业;局部调整,适度前瞻。

(三)2004年至2005年广州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信息化综合指数位于全国大城市前列,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形成广州国际"信息港"的基本框架,使广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和东南亚地区处于枢纽地位的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具体目标如下:

1.敷设光缆将达到80万纤芯公里(含中继光缆和接入层光缆),高速IP城域网带宽超过800吉位/秒,因特网出口带宽超过90吉位/秒,LAN和WLAN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2.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超过80台,每百人拥有电话机(含移动电话)接近300台,因特网用户数超过450万户,家庭宽带上网比例超过60%,城镇人均年信息消费占总消费比重达到13%左右。

3.所有政府部门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上网办理的政府公共服务项目超过60%,实现电子公文传递和办理的政府部门超过80%。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各级各类学校上网率达到95%,教育和科研网络学校覆盖率达到90%,高中、初中、小学计算机人机比例分别达到8:1、10:1、15:1。布设城市多媒体信息服务终端超过2000台。

5.建有企业内部网络的企业比例达到70%,拥有国际互联网域名的企业超过60%。开展电子商务的大中企业超过2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批零总额的比例达到6%。

6.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

二、主要建设项目

依照2004年至2005年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共安排八大领域83个重点项目。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信息通信管道规划与建设管理工程:市信息办、市建委牵头,市规划局、市交委、市市政园林局、市人防办共同负责,到2005年完成全市信息通信管道规划,逐步实现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线的共建共用。

2.城域基础信息通信网络工程:电信、移动、联通、通信、铁通、广州宽带主干网公司等电信运营商共同负责,到2005年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功能性指标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为创建国际信息港奠定基础。

(1)城域主干通信网工程,到2005年底新建中继传输光缆20万纤芯公里,新增2兆位/秒端口5万个,新增IP城域网带宽550吉位/秒,新增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80吉位/秒。

(2)城域宽带接入网工程,到2005底新建接入层光缆20万纤芯公里,新增接入传输网络2兆位/秒端口5万个,新增宽带(含ADSL、LAN、WLAN等)端口100万线。

(3)城域移动通信网工程,到2005年底逐步完成2000个无线基站的集约化改造,500多个新建基站实现"共站",美化市区20条主要景观道路天线外貌。

(4)城域通信业务网工程,推动电话网向宽带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数据及多媒体传输等增值业务;积极推动移动交换网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平稳过渡,满足社会对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3.国家互联网络广州交换中心改造工程:省通信管理局牵头,有关网络通信公司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交换中心网络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实现泛珠三角不同运营商网络的互联互通。

4.城市宽带多媒体服务网: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建成覆盖城区的数字化宽带双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用户数全国领先。

5."村村通"有线电视和数字多媒体信息工程: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到2005年底全市500人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实现通有线电视,条件较好的区率先实现100人以上的自然村100%通有线电视。

6.广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市信息中心、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到2005年实现与党委、人大、政协、纪委机关内部网的互联互通,建成一个符合涉密要求的、安全、可靠、高速的内部网络平台。

7.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市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各区县级市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初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广州市五大机关、连通14个区县级市及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网络主干带宽能力达到10GB/S、可扩展性强、可靠性高的高速城域网络平台。

8."数字亚运"工程:市信息中心、市体育局负责组织建设和实施,到2005年重点开展广州亚运会网站建设,并启动亚运会数据处理系统主数据处理中心的规划和前期建设。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

1.电子政务项目。

(1)政府门户网站升级改造项目:市信息中心、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市政府各部门参与,到2005年基本完成"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并成为市政府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和外网业务处理平台。

(2)政府办公和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府组成部门、各直属单位联合建设,到2005年初步实现市公文交换系统与各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有机整合和信息互通。

(3)大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市信息办牵头,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信息中心、市残联、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建设,到2005年底全面完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和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和公共平台工程设施的建设。

(4)市场监管信息化工程:市市场整顿办公室、市工商局、市商业局、市物价局等部门负责,到2005年基本形成汇集市工商局、市商业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质监局、市物价局等各相关的横向与纵向部门的市场监管网络。该工程主要子项目包括:

①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由市市场整顿办公室、市工商局牵头,市商业局、市质监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建设;

②市场快速反应系统由市商业局牵头,市计委、市统计局等参与建设;

③价格信息服务系统由市物价局负责组织实施;

(5)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市财政局负责实施,到2005年底基本实现与省及区、县级市财政部门各级数据库的联通,与预算单位、税务、国库、代理银行的联通,建设有机统一、完整的财政业务应用系统。

(6)"大经贸"管理服务信息化工程:市外经贸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初步形成外贸、外资和外经业务区域性管理服务系统,并通过与"金关"、"中国电子口岸"等系统的整合,营造广州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所须具备的"大经贸"环境。

(7)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

①公安系统信息网络: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实施;

②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实施;

③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实施;

④第二代身份证IC卡工程: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实施;

⑤政法信息网工程:市政法委牵头组织实施,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国家安全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参与建设;

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建设。

(8)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工程:市知识产权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市各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体系。

2.城市建设与交通管理信息化项目。

(1)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化工程:市建委牵头,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市政园林局、市环保局、市国土房管局、市环卫局、市人防工程办、市城市综合执法支队参与建设,主要子项目包括:①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②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一体化工程;③城市房屋管理系统;④环境信息系统;⑤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和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等;⑥市政设施、供水、燃气、城市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等管理业务系统。

(2)智能交通系统平台:市交委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初步建成集成ITS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交通电子政务管理信息平台的交通信息枢纽中心。

3.社会事业信息化项目。

(1)社区信息化应用工程:市信息办牵头,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相关单位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完成全市60条街道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推广;到2006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市区所有街道的实施推广;力争到2005年6月建成具有信息化示范功能的试点镇。

(2)市民卡应用系统:市信息办牵头,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残疾人联合会、市卫生局、市信息中心等部门参与建设。

(3)网络文化工程: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组织实施,市信息办等部门参与建设。主要的子项目包括:

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文化局负责组织实施,广州图书馆等参与建设,到2005年全面实现与国家和各省、市(县)数字图书馆的联网,实现数字化图书、期刊、多媒体音像资料的整合和资源共享;

②广州文化信息网: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

③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版权管理信息化工程: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到2005年实现新闻信息资源和音像资料的共享;

(4)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实现全市卫生管理信息化。

(5)科技信息网络工程:市科技局负责实施,到2005年建成科技管理和科研单位之间互联互通的科技信息网络,实现科技领域信息资源共享。

(6)城市多媒体终端应用系统:市信息办牵头,有关企业负责建设,到2005年底增布1000台,覆盖市区主要公共场所。

4.企业信息化项目。

(1)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市经委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大型企业建立内部网和企业网站达到100%,ERP、CRM、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覆盖率达85%。其中主要子项目包括①大中型企业内联网、外联网平台;②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③数字化仿真系统和过程自动控制系统;④工业原材料交易和物流平台。

(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平台:市国资委、市经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信息中心联合建设,2005年底前基本建成。

(3)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市经委、市信息办、市科技局负责。

(4)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试点工程: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

5.电子商务项目。

(1)物流信息平台(含口岸通关物流信息系统):市交委牵头,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部门参与建设,到2005年初步搭建起物流信息平台基础框架,上连国家电子数据中心,实现报、通关服务,下连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降低物流成本占GDP比重2%,提高第三方物流市场占有率达到15%。

(2)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市信息办、市工商局牵头,市公安局、市质量监督局、市人事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海关以及各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参与建设,2005年底前初步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适合中国国情、体现广州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雏形。

(3)"羊城通"电子收费系统:市交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建设,到2005年基本普及"羊城通"在各个消费领域的应用。

(4)广州名优产品电子商务网:市工商局和市经委牵头建设。

(5)邮政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市邮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完成邮政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6)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信息化工程:市农业局、市信息办、市计委牵头,市商业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初步建成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和广州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电子拍卖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

(7)旅游信息系统:市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力争2004年底建成使用,2005年底前通过计算机网络报送旅游统计信息的企业达90%以上。

6.农业信息化项目:市农业局负责,到2005年农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接近60%,形成完善的成员社会化、结构网络化、信息服务专业化、手段现代化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其中重点子项目有"广州价格"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农业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海洋综合管理监控信息系统等。

(三)信息资源开发项目。

1.政府数据中心工程:市信息中心牵头,相关部门和区县级市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建立起一个数据规范、互惠互利、共用共享的市级政府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基础和公共信息资源。

2.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的建设,到2005年基本建成全市自然人、法人、1:2000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和以统计指标为主的宏观经济信息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并通过政府数据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1)人口基础信息库:市信息中心牵头,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人口计生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参与建设;

(2)法人基础信息库:市质监局、市工商局牵头,市编委办、市民政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药监局、市文化局、广州海关、银行等部门参与建设;

(3)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建设;

(4)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数据库系统:市统计局牵头,市计委等参与建设。

(四)区域信息化建设项目。

1.电子政务系列工程: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到2005年底区委、区政府各直属单位内部和各单位之间全部实现网上办公和网上公文流转,提高办公效率和为民服务水平。

2.电子社区系列工程: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到2005年底在全市所有街道完成有关网络联通、软件安装、数据整合、业务服务工作。

3.电子商务系列工程: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4.山区信息化工程:从化市、增城市、花都区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5.广州大学城信息化工程:广州大学城指挥部、省教育厅、市信息办负责组织实施,到2004年底完成大学城一卡通管理中心和各校园管理分中心建设,达到50000张的发卡能力。

6."数字南沙"信息化工程:南沙开发区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五)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项目。

1.国家级软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市计委、市科技局牵头,有关园区和软件企业参与建设,到2005年软件企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200亿元,其中软件出口2亿美元(含嵌入式软件)。

2.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市信息办、市经委、市计委、市科技局和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广州软件园负责,力争至2005年底,初步形成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框架。

3.通信、计算机和数字视听等电子信息设备产业基地建设:市经委、市计委和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负责。

4.光电子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市计委、市科技局和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负责。

5.现代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市信息办、广州信息协会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建设,2004年启动第一轮咨询业资质评审工作;2005年重点完成信息服务业基本情况调查和发展战略研究。

6.关键共性信息技术的研发:市科技局牵头,有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

(六)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项目。

1?毙畔?安全保障工程:市信息办牵头,市保密局、市公安局、市国家安全局参与建设,到2005年底在继续完善现有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和信息安全标准、技术和产品体系。

2?笔?字证书认证管理体系建设与推广应用:市信息中心牵头,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经委等单位参与组织实施。

3?闭?府数据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市信息中心负责规划建设和实施。

(七)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建设项目。

1.信息化建设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

(1)电子政务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市法制办、市信息办、市质监局负责。

(2)电子商务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市信息办、市经委、市法制办负责。

(3)基础数据库相关标准与规范制订:市信息办和市质监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市教育局参与。

2.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市信息办、市计委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参与编制。

3.广州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市信息办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参与编制。

4.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意见编制:市信息办负责,市经委、市商业局、市外经贸局、市交委等单位参加。

5.信息化和信息经济重大课题的研究:市信息办牵头,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府研究室、市计委、市社科院参与。

(八)信息化教育与人才培养项目。

1.教育信息化工程: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完成全市"校校通"工程,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应设施的建设。

2.数字人才工程:市人事局负责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市、区级人事管理和服务业务全部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并逐步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建立人才交流统一信息化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组织协调,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加强信息化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在解决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体制性障碍方面有所突破。市信息办要发挥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督促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信息化项目规划和预算体制,完善和规范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审核、采购、招标、评标工作流程;完善采购服务和监督机制,做好政府采购后续跟踪工作;启动广州市信息工程评测中心建设,开展对财政投入信息化项目的绩效普查工作,逐步推行信息工程监理和绩效评估机制,成效差且整改不合格的单位严格控制其新增的信息化投入。

贯彻落实《关于区、县级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穗府办〔2003〕50号),加强对区、县级市信息化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市信息办要加强对区县级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逐步解决区、县级市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信息共享不充分、业务不协同等矛盾和问题。组织制订区县级市信息化相关标准和规范,协调各业务系统按统一平台、统一接口规范开发建设业务系统,建立市、区两级四大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

(二)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

加快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激励政策及信息市场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数字认证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有关规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机制,加大依法保护软件领域和其他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的力度。抓好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社区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等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为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同时,积极制订某些领域的地方性标准,并力争其上升为国家标准。

(三)深入开展信息化宣传和教育,推动市民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宣传方式,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让市民参与评议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法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社区和村镇设立信息网络应用培训点及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进一步开展对公务员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应用普及培训、能力考核和技术达标工作,提高公务员素质。

(四)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广州作为信息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作用。

加强与国际知名城市和外商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缩小信息化水平差距。切实办好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使其成为国际知名的亚太地区信息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与港澳同业协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穗港澳在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金融、会展、培训等现代信息服务业领域的合资合作;主动推进与东盟各国的信息化合作,特别要加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在电子信息服务、软件技术研发、IT咨询服务、口岸大通关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依托"泛珠三角"省会城市信息化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广州的信息吞吐能力和集聚扩散效应,有效带动区域信息化发展。

(五)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战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龙头企业。积极吸纳和引进高端信息设备、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的研发和生产企业,建成发展协调、配套基本完整的大规模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广州软件园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作用,重视CMM、ISO9000等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联动推进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南沙资讯科技园等高科技特色园区的发展,形成区域信息高科技产业生产体系和生产能力。

(六)加快形成信息化人才的培育、吸纳和使用机制。

创新信息化人才培育机制。积极开展与国外教学机构、国际著名IT企业和国内企业的联合办学,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创办产学研基地、培训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多模式、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信息化人才。做好海外智力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广州优良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法制环境、社会治安环境、文化环境和灵活的收入分配机制,大量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市信息办

二00四年十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