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期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决定》精神,并紧密结合广东实际提出具体贯彻措施。《意见》强调了要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提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富裕安康的要求,富有广东特色,对我市各级党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全面贯彻,狠抓落实。根据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提出的关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精神,结合河源实际,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增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实现我市经济加快发展

  1、必须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跳出河源看河源,立足全局看河源,我市与兄弟市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发展水平仍处于“后无追兵”的状况。2003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9%;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9%.经济基础薄弱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造成我市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级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增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加快经济发展,当好“追兵”,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衡量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强弱的关键所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大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增强执政能力,增强执政能力促进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步伐。

  2、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五个统筹”,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三大产业、内外源经济、城乡经济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一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3、必须明确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张德江书记视察河源重要讲话精神,以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揽全局,以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目标,以打造“后发河源”为核心,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落脚点,以壮大县域经济和市直经济为着力点,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确保2004至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五年实现翻一番;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到2008年比2002年翻两番,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加快发展的一流硬环境

  4、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全力配合省有关部门加快粤赣、河龙和龙梅高速公路建设,确保2005年底前建成通车。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汕昆、清揭、广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国道、省道和县道改造步伐,打好通行政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大会战,从2004年起,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市通行政村道路硬底化总里程3078公里,其中前3年完成1500公里,2005年4月底前完成750公里以上。同时,全力配合省有关部门,加快东江河源至惠州段五级航道整治。做好市区码头的规划建设工作。

  5、加快电力电网建设。

  2008年前将投资30多亿元,争取建设1个500千伏变电站,建设5个220千伏变电站和25个110千伏变电站。加快河源电厂建设,力争2007年底并网发电。加快东江干流梯级水电站和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同时,按照省的统一部署,紫金、龙川、连平、和平四县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争取2004年底前完成供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6、加快城乡水利工程建设。

  严格落实《河源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河源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实施方案》,按照水安全、水经济、水环境、水景观和水文化“五位一体”的要求,做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规划建设紧密配合,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旅游工程。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力争在2008年前完成全市7宗共169.37公里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其中市区防洪堤工程到2007年全面完成。消除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到2008年前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用3-5年时间,完成全市木石陂改造及水利主干渠修复,进一步改善农业水利灌溉条件。切实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困难问题,力争2006年底前完成18万群众饮用水工程建设。

  7、加快信息化建设。

  尽快建成一个以现有电信传输网、广播电视传输网和宽带IP网为基础,以IP技术为融合点的高性能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继续建设健全企业产品数据库、电信公众数据库、科技信息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数据库、影视节目库等各类信息数据库。整合信息网络资源,提高应用水平,2005年底前建成较为完善的政府网络大平台。加快我市政法信息网络建设。2007年前全面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的目标。

  三、重点发展工业经济,突出加快发展的主战场

  8、集中精力抓好“一区六园”建设。

  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技术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和投入产出比例较大”的要求,市直重点抓好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县区集中力量抓好一个工业园,并配备得力的专职领导专门抓。按照《河源市县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指引》,切实加强园区建设规划和行业布局规划,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促进行业集中、产业集聚,努力把“一区六园”建设成“财源工程、示范工程、环保工程、阳光工程”。要大胆探索股份制、合资合作开发、外商独资开发等多种建园模式,充分利用贴息、资产置换、物权债权抵押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集中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尽快完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严格依法处理好征地拆迁问题,探索新的征地拆迁办法,引导群众以土地和补偿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

  9、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

  加强政务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行政服务中心“三个一”(一门式对外、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继续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和培训工作,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探索创新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招商引资方式,继续落实和完善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责任制。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四率”(即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项目投产率),争取引进一批投资金额超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与此同时,要切实抓好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增资扩产工作。到2008年全市每年合同利用外资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0%以上。

  10、大力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以水资源开发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业、以铁矿和钨矿开采加工为龙头的矿冶业、以模具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制衣、制鞋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以陶瓷产品为龙头的建材业等五大工业产业;加快培育形成电子电器、汽车零配件、制药和木材深加工等工业产业;抢抓惠州壳牌石化项目的机遇,抓紧研究发展石化下游产品产业。市直和各县区都要选出若干规模较大、市场前景较好、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或产品,制定专门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工业龙头企业,形成“榕树效应”。从2005年起,一定四年,将市直当年申报缴纳市本级地方库税收(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计算)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外资和民营工业企业作为骨干企业培育,以实际缴入市本级地方库税收100万元为基数,在企业实际入地方库数不低于上年的前提下,按上年超基数部分的50%安排给该企业作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力争到2008年培育50户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每个县区5户以上,市直20户以上),其中年产值超3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20户,年产值超5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10户,争取突破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0%以上。

  四、抓好“三农”工作,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

  11、大力发展加工流通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4]1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建设完善农科信息网络。积极发展规模、效益、绿色、无公害农业,创建一批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建立健全粮食预警机制。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优势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到2008年市直培育2家以上、各县区培育1家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林业生态市,抓好生态公益林、速生丰产林、竹子三大基地建设,提升林业生态功能和产业化水平。

  12、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采取多种形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网络,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和省际劳务合作,引导本市企业扩大招用当地农村劳动力。

  13、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鼓励村级组织以土地资源和资金投入等形式参股土地开发;允许村级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创新扶贫工作思路,鼓励和引导村集体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用好各类扶贫资金,兴办有长期稳定收入的项目。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强有力的工作队,重点帮扶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发展经济,力争到2008年,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抓好农房改造,减少贫困户,确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五、推动民营经济上新水平,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

  14、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民营企业享受与外资企业一样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引导其加快向第二产业发展。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引导企业加快体制、管理和科技创新,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实施名牌名标战略。力争到2008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到100家以上,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更大提高。

  六、做大做强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提升加快发展的水平

  15、搞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加强旅游资源的规划和整合,构建以万绿湖为核心的包括桂山、野趣沟在内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和以东江流域为重点的包括恐龙公园、苏家围、越王山、赵佗古城、孙中山祖籍地在内的文化旅游产业带的“一湖两带”旅游大格局,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各类特色旅游工艺品,把我市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度假休闲地。深入挖掘和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围绕“绿色河源,文化河源”主题,打好“四张牌”,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金牌”,拥有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的万绿湖“王牌”,集历史文化、恐龙文化于一体的史迹文化“名牌”,以苏家围等为主的客家文化“品牌”。以办好每年一届的客家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开发出一批各具特色、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筹建具有明显特色和较强吸引力的河源(国际)恐龙遗址公园和恐龙博物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认真做好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到2008年每年有5亿元以上的新增旅游投资。入市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业产生的税收年均递增20%以上。国家初级以上导游员人数年均递增25%以上。

  16、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

  到2008年,努力把河源市区建设成为联通珠三角、连接大内陆的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和现代信息服务的中等城市。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保险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在促进我市经济加快发展中的“杠杆”作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管理和开发,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通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七、加快城镇化建设,拓展加快发展的空间

  17、搞好城镇发展规划和市政建设。

  市区要以“一湖两江四岸”为重点,以充分体现客家文化、生态文化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提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水平和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为手段,努力把我市建设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山水园林城市。抓紧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东环路建设速度,推进市区“南拓东扩”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东江、新丰江城区段“两江四岸”建设规划,特别是对205国道市区段、东环路和“两江四岸”的建筑要严格规划,严格审批,严格监控。抓好市区重点市政设施建设,胜利大桥、临江大桥和东环路一期工程争取在2005年春节前通车,东环路二期工程在2005年动工建设。2008年前基本完成建制镇规划修编,其中17个中心镇的规划修编要在2005年前完成。树立经营城市新理念,政府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土地审批,加强土地储备管理,逐步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服务项目推向市场;鼓励农民以征地补偿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加大市区、乡镇(办事处)、行政村规划管理力度,严格城乡居民宅基地的审批,严肃处理乱占乱建行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力争2008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8%左右。

  18、实施“五个带动战略”,推进中心镇建设。

  实施特色镇带动战略,对地处交通要道、市场辐射面广的,着力发展为商贸型小城镇;对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引导发展为旅游型小城镇;对有传统手工业基础或靠近中心城市、易于接受产业转移的,培育发展为工业型小城镇。实施工业园区带动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城区和中心镇集聚。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以旅游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实施交通公路带动战略,通过交通道路建设改造,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路通财通。

  八、推动科技进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

  19、加强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

  认真落实《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进步的决定》、《河源市贯彻〈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目标规划和2004——201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营造良好氛围,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考核奖惩,推动科技、教育、人才工作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发展。特别是要努力营造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环境,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和落实有关激励政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争到2008年创建3家省级和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创建6个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6个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发展到80家,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并积极争取成为省扶持贫困山区推进科技进步的试点市。

  九、提高领导水平,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0、改善领导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增强统筹能力,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把加快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扎实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加强信访和督查工作,依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解决好水库移民和被征地拆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依法严厉打击“两抢一盗”、吸贩毒、“六合彩”赌博及经济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两个《条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格按照“六个干事”(清醒干事、为民干事、扎实干事、创新干事、团结干事、干净干事)和“四个不”(不懒、不贪、不庸、不糊涂)的要求,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认真总结完善市直副处级职位后备人选公开选拔的做法,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真正践行“五以”风尚(以实为首、以和为本、以干为乐、以廉为荣、以绩为准)的干部队伍,特别是要严格公务员队伍管理,强化责任追究,严厉查处“吃、拿、卡、要、报、占”等行为,增强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提高行政效能,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及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级领导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并实行严格考核和奖惩。对市委三届八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制订的有关加快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逐项逐条狠抓落实,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