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舟山市发展临港工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四年十月八日

  附件:

舟山市发展临港工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纲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舟山工业化道路怎么走,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结合舟山发展临港工业实际,舟山必须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发展临港工业有机结合起来。

  一、发展机遇

  舟山是个海岛城市,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装备落后,是沿海欠发达地区。但区域优势突出,海洋资源丰富,海岛特色明显。发挥优势,发展临港工业,打造区域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与大陆地区的错位发展,是舟山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的选择。

  临港工业是指依托港口资源或依托与港口相关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如船舶工业、水产加工业、石油化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等。国内外港口城市发展表明,临港工业对港口城市的开发开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从全球看,临港工业的发展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规模效益的一个重要平台,许多国家的沿海地区都把临港工业的发展作为本地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取得显著效果。如美国休斯敦墨西哥湾沿岸、荷兰鹿特丹附近的沿海地带、新加坡港口区、日本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等都形成相当规模的临港大工业区。

  从国内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经济交往进一步扩大,物流更趋频繁,港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当前,舟山发展临港大工业面临三大发展机遇。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要素配置全球化、产业分工全球化、贸易物流全球化与之相适应,洲间跨洋运输日趋繁忙,滨海区域投资更趋活跃,临港产业在全球蓬勃兴起,舟山深水港口资源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发阶段。二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兴建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实施,使舟山将从海岛时代迈向半岛时代,舟山产业发展空间大大拓展。三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把发展舟山、开发海洋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也凸现了舟山发展在全省的战略重要性和现实迫切性。

  舟山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突出发展临港大工业这个重点,坚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发展临港工业有机结合原则。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浙江确立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舟山的重点在于发展临港型工业。要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临港工业的主要途径,把发展临港型工业作为舟山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核心、作为舟山发展海洋经济的突破口。

  (一)发展临港工业,是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舟山要尽快缩短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其突破口和着力点在于发展临港工业。

  (二)发展临港工业,是变海岛劣势为优势,加快实现“海洋经济强市”目标的重要途径。临港工业是我市海洋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临港工业的崛起将大大增强我市海洋经济的实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进程。

  (三)发展临港工业,是加速我市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具体体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我市作为长三角都市圈的其中一员,可以通过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参与经济圈内产业分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我市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的转移,实现接轨上海的目标。

  (四)发展临港工业,是加速打造我市具有区域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本要求。与杭宁温台等兄弟城市相比,舟山现有产业优势比较少,特别是从产业规模、技术水平来看,舟山的优势屈指可数。发展临港工业,具备迅速壮大规模,高起点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可以加速打造舟山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基础和不足

  (一)具有良好的发展临港大工业的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舟山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口,背靠沪、杭、甬等大中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辽阔腹地。深水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全市适宜开发建港的岸线总长1538公里,其中水深10米以上岸线183公里,水深15米以上、可建10~25万吨级以上泊位的岸线103公里。舟山港湾水域宽阔,港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且港湾受群岛环抱,形成天然挡浪屏障,避风条件优越。国际航道横贯境内,东部海域的国际航线能够通行30万吨以上巨轮。目前拥有万吨以上泊位11个,2003年舟山港口吞吐量超过5700万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同时,舟山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全市渔业产量在130万吨上下,可以为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医药等带来可靠的原料保证。

  (二)海岛发展工业的基础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2003年全市GDP规模已达到172亿元,全市拥有工业企业6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4家,产品销售收入145亿元。随着机场、港口、高等级公路以及水电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舟山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海岛、海洋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政策成效凸现,工业经济连续五年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工业增长26.3%,其中规模上亿企业产值增长达到38.6%,3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1.4亿元,同比增长31.8%.全市呈现出一年快于一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一年强于一年的经济发展势头,一年好于一年的经济运行质量。

  (三)我市专业区、区域特色块状经济蓬勃发展并形成一批骨干企业。近几年来,我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专业区和块状经济建设。目前已拥有各类专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21个。据统计,到2003年底区块内共有企业845家,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5.07亿元。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34.6%.区块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水产加工、料筒螺杆、纺织机械、汽车配件等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有一定优势且颇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群体。特别是近几年大强度的技改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和应用先进技术,大大提升了骨干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临港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主要力量。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临港工业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临港工业产值118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50%.已形成了两大优势产业。水产加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全市水产加工业年产值已达到9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66亿元。现有注册水产加工企业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7家,已形成了一大批骨干企业,有6家企业列入省“五个一批”企业,14家企业获欧盟食品认证,21家企业获美国HACCP认证,对韩注册企业68家。全年加工生产能力达50万吨,拥有各类现代化生产线160条,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有的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平,水产品精加工、低值鱼深加工等技术在全国领先。船舶修造业。我市已初步形成集船舶制造、设计、修理、拆解、清仓、船舶和船用商品交易于一体的比较完备的船舶工业体系。目前共有船舶工业企业165家,其中规模以上23家,规模以上企业数占全省四成,产值占全省三分之一多。全市拥有各种船坞82座,其中万吨级船坞6座,具有新造1.5万吨级各类船只、坞修15万吨级船只、航修30万吨级船只的能力。一批国内外重点企业相继落户舟山。市内拥有大批修造船技术熟练工人和经营管理人才,有许多适合供各种规模修造船企业发展的岸线及港域,发展潜力很大。

  (五)以临港重化工为主的大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发展临港重化工已有了很大的现实可行性,众多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对舟山发展重化工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地民营大企业也已开始规划发展重化项目。国内专家分析,杭州湾具备与世界四大石油化工基地之一的美国墨西哥湾相媲美的优越条件,唯一欠缺的石油资源,又可以利用优越的港口条件来弥补。由于舟山深水良港居多,交通运输方便,结合杭州湾的上海、嘉兴、宁波大型石化企业,依托岙山原油中转基地、岙山国家500万吨原油储备库、东海油气田等项目,舟山具备全国理想的建设石油化工基地的基础。

  (六)机制转换、制度创新和审批制度改革取得进展。近几年来,全市攻坚破难抓改革,体制转换和制度创新已取得显著进展,市场经济体制和框架已基本确定。到目前,全市已基本上完成了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依法理顺职工劳动关系的阶段性任务,混合经济、个私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逐步形成了心齐、气顺、实干的工业发展氛围。

  然而,舟山临港工业在面对全球新一轮加快海洋经济大开发的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舟山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特色产业集聚度不高。二是临港工业虽已起步,但总量尚待壮大,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仍较严重。四是舟山对外开放度不足,影响招商引资和临港工业的高效运作。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舟山区位、资源等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重点突破重化、船舶等依托港口优势的大产业和粮油木材等大宗货物加工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水产加工、机械等传统产业,促进舟山工业结构由轻、小工业向临港型重工业、大工业转变,努力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

  基本原则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原则。要重点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提高舟山经济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步伐,要充分应用国内外科技进步的优秀成果,对水产加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提高传统产品的竞争力。

  ——坚持实行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发展临港工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点带面,突出重点。要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同时也要优先选择经济基础好、技术支撑能力强、产业辐射与影响力好的区域,扎实推进。

  ——发挥潜在资源优势和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并举原则。由于“长三角”的进一步崛起,舟山的区位优势和深水港口资源优势更显突出,利用港口大进大出的低成本优势,抓住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舟山完全有可能在重化、煤炭、木材等大宗货物加工上建立起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大大提升舟山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利用港口大进大出的低成本是新形势下舟山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实现舟山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同时要抓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打造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实现舟山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坚持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举的原则。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摆到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生产和生态相互协调的经济发展。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绿色经营等手段,在工业运行的全过程中控制资源浪费和减少污染的产生。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点推进节能、节水技术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坚持市场取向和政府宏观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发展舟山临港工业,既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出发,对产业布局作出前瞻性的规划,也要立足现实,从舟山现有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出发坚持市场趋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临港工业发展的指导和引导,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抓好示范、提供共性服务和舆论导向等方式,为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和环境保证。

  四、战略目标

  根据舟山临港工业的实际和未来临港工业发展的要求,今后5?10年,重点努力培育建设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年销售30?50亿的特色优势产业,主要产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居于国内前列,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在特色经济区内培育和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产品行业信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人才集聚中心。重点围绕一条主线,即发展临港工业;打造五大制造业基地,建设一个物流中心,即形成船舶工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临港重化工、轻工机械和大宗货物集散加工等五大制造业基地和港口物流中心;做优做强几大优势产业。

  到2007年的具体目标是:

  ——工业总产值。到2007年力争达到500亿,年均增长21.3%;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4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亿元以上。

  ——产业规模。临港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65%,达325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水产加工业产值从2003年的9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70亿元,年均增长17%,有1家企业产值超过20亿元,3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拥有一批产值5?10亿元的优势企业群体;船舶工业形成120万吨造船能力,150万吨坞容量,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机械工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产值达到50亿;临港石化工业产值力争达到45亿元;粮油及木材等其他大宗货物加工业努力形成产业规模,产值达到40-50亿元。

  ——产业水平。劳动生产率到2007年达到8万元/人,综合经济效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一批产值10亿元以上的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粮食油脂加工等临港工业大企业。

  ——产业外向度。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3年的26%提高到30%.临港工业直接利用外资占临港工业总投入三分之一以上。

  ——产业结构。水产加工、船舶修造和重化工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到2012年的目标:争取使舟山成为国内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国内知名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国内重要的临海重化工业基地,省内重要的轻工机械制造基地,华东沿海重要的粮油木材煤炭等大宗货物集散加工基地。

  五、基本构架与发展重点

  (一)基本构架

  我市发展临港工业的总体布局要结合工业园区规划布局,按照突出重点、强化功能,达到资源充分利用为原则,舟山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着力构筑以下基本框架:

  1.突出重点,分层次规划水产加工产业布局。重点做好以沈家门渔港、海洋生物专业区、海岛产业园区为核心的水产加工基地建设,通过专业区和企业资源的整合,结合建设产业研发中心、行业信息平台和国际水产物流中心,提高区域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市水产加工核心基地。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推进水产品公共保税库建设。

  2.以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为原则,大力推进船舶修造基地建设。以六横、鲁家峙、长峙、小干、马峙、盘峙以及秀山等为核心区域,通过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修造船项目,同时通过技改、嫁接提升现有企业技术装备能力,打造我市修造船基地的核心区域。

  3.创造条件,构筑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基础。重点在舟山本岛北部、金塘、六横、衢山等区域规划一批发展大型重化工项目园区,并培育其产业链的形成,以拓展舟山临港工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港设区,构筑大宗货物和来料加工专业区。利用舟山口岸大宗货物中转的优势,在一些主要港区规划大宗货物加工基地,努力引进壮大一批粮油加工、木材加工、煤炭加工等临港工业;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组装业,构筑舟山制造业新的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

  (二)发展重点

  1.以港明、兴业、加藤佳、舟渔、震洋等基地型企业和海洋或水产加工专业区为主要依托,提高产业集聚能力。重点发展水产品保鲜、保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速寻求低值鱼加工上的突破,提高水产品加工率;大力开发各种旅游、休闲、方便的绿色食品,促进水产加工产品向超市食品发展;重视新产品开发,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大力开展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打造中国重要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2.集中抓好扬帆集团、中远集团六横船舶工业基地以及秀山、长峙、马峙、册子等大型修造船新建项目,进一步扩大现有船舶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做好大型修造船企业的引进工作,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大型船舶企业和相关企业投资舟山,发展大、中、小型配套的各类船舶修造企业;以中国(舟山)船舶市场和船舶用品交易市场为依托,完善相关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加强船舶工业产业链建设,发展壮大一批船用配件、化工、电器等加工制造企业,着力打造中国沿海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3.利用杭州湾建设中国重化工基地机遇,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依托岙山原油中转基地、东海平湖油气项目,积极引进或鼓励本地民营企业发展石化炼油、PX、PTA以及大型化纤项目,着力打造中国沿海重要的重化工基地。

  4.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省政府提出将浙江建设为中国粮油加工营销中心的发展目标为契机,进一步培育粮油加工业,发展进口木材加工,着力推进舟山远东洁净煤配送中心建设,争取把舟山建设成为华东沿海重要的大宗物资中转基地和大宗货物加工基地。

  5.积极扶持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的制药和生化企业,提升技术层次、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经营规模。强化产学研联合,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有关研究开发中心等科技单位的合作,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抓好有关高新技术项目的引入、推广与建设,争取成为海洋药物、海洋生化和功能食品的科研开发及生产基地。

  6.发挥港口优势,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在本岛浪熹、六横等地规划发展港口电厂,努力培育海岛能源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电力产业。利用海岛风能、潮汐能优势,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探索新能源产业的形成。

  7.进一步培育扶持骨干机械加工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档次,力争培育一批塑机、纺机、包装机械、汽配等特色产品基地。

  8.以现有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紧密配合浙江重点化纤纺织生产基地,努力做强做大形成特色。

  9.发展能体现舟山特色,体现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旅游工业品。要重点培育几家有市场前景、有生产规模、有技术力量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形成舟山特色的旅游工业品系列。以市场促生产,加快建设旅游工业品专业市场建设。

  六、主要措施

  发展临港工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舟山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选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从战略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

  (一)强化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市里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发展临港工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县(区)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健全全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工作网络。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使全市上下对发展临港工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共识、合力共建。要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建立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务求实效。

  (二)加快制定实施规划,强化规划导向作用。根据建设生态市规划的总体要求,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目标,抓紧制订重点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持措施,重点明确产业依托和产业布局、企业和品牌发展战略、实施途径和政策措施,全面指导我市产业的发展方向。在空间布局上,结合制订生产力布局和工业卫星城镇的规划,着眼于接轨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和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新机遇作出谋划。在区域特点上,要立足舟山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对现有的块状特色经济,重点骨干企业进行筛选,确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进行重点培育。

  (三)强化专业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突出专业区建设,努力通过专业区的建设发展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建成一批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争取到2007年,规划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和功能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形成6-8个较大规模市级重点特色产业区或功能岛,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近期重点推进船舶工业、港口火电、临港化工等临港工业重要区域的开发建设,加快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立足省“五个一批”企业和市重点鼓励和培育的优势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扩张形式,走强强联合、虚拟联合、强弱联合之路,结合大项目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打造我市制造业的航母。力争通过努力,到2007年底培育销售超过5亿企业20家,其中销售超2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销售10?20亿元的企业6家。

  (四)强化大投入,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突出先进性,就是要运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创造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扩大财政对工业的支持和投入,增设基地建设基金,鼓励企业实现高强度的技术改造。按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制订好行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借助外力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有关政策,把进口设备免税、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及财政支持政策用足用好。要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地筹措建设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指导和服务,抓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制造业的先进性。近几年工业性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五年累计达到180亿元以上。

  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名牌产品的培育。在全市培育一批省内、国内公认的质量好、影响大、品牌响、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群体。5~10年内,争取基地每年都要打造一批省级以上的品牌。到2007年,争取有20只以上名牌或著名品牌,其中国家名牌2只以上。

  加快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通过两类中心的建设,达到推进技术、产品和产业的升级。争取每个制造业基地都有一个省级以上的行业技术或企业技术中心。

  要加快实施工业信息化工程。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迅速推广的现实要求,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五)加快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建设开放型经济,重点抓好三方面:一是要及时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传统产业、重型加工业,甚至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机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跨国公司及国外其他企业的产业转移。尤其是要加强与世界大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配套,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二是要积极接轨上海。主动参与“长三角”经济圈分工协作,特别要加强对上海的战略、政策的研究,积极接受上海的产业、技术等辐射。三是要抓住“山海协作”机遇,加强引进省内先进制造业落户舟山的工作。力争通过努力,使舟山成为大企业、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基地和制造基地,或使舟山的块状经济纳入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的产业链。

  (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和知识是发展临港工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产业升级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要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加快构建现代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坚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使用人才和服务人才相结合,高级人才和中、低级人才相配套。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引进国外留学人员、市外高级技术人员和大企业集团的管理人员作为引进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进一步加强中、高级技工的培养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培训。到2007年,力争建立起面向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发展临港工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七)优化发展环境。要根据发展临港工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加强有利于临港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调查研究。按照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舟山”。同时,要积极推进各种社会中介服务和行业协会建设,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培育和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通过努力,为企业提供一个优质、宽松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