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市教育局、市发展计划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村小建设和管理的意见》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0五年一月四日

关于加强村小建设和管理的意见
市教育局 市发展计划委 市人事局 市财政局 市扶贫办

  村小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础。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两基”和全面实施“危改”工程,广大村小面貌得到了一定改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意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村小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长期处于滞后和不利地位,特别是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和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对村小投入严重不足,村小生存、运行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加强我市村小建设和管理,提高村小办学水平,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建设村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全面实现“两基”之后,要进一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重点和难点均在村小。我市普通小学2089所,在校生50余万人,村小学校占了普通小学的75.86%,在校生数占了小学生总数的39.79%,在基础教育事业中,村小承担的义务教育任务是其他各层次学校所不能替代的。

  当前村小办学条件差,质量和效益不高,与村小所承担的任务、发挥的作用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很不协调。加强村小建设和管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村小建设和管理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村小协调发展。

  二、落实公用经费,确保村小正常运转

  从2005年起,市政府在市财政中安排专项经费,按每生每年10元的标准补助给区县财政,用于村小公用经费支出。各区县要严格执行四川省教育厅、物价局、财政厅《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川教电[2004]65号)规定,区县财政预算内拨款用于村小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不得低于:2005年10元,2006年15元,2007年20元。按此标准落实并拨付到位后,市上的补助经费才予以划拨。村小按规定减免书本费、杂费后形成的村小公用经费的缺口,应按照省人民政府核定的当地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定额,由区县财政预算内予以安排解决。

  三、加大投入,排除危房,切实改善村小办学条件

  从2005年起,用三年时间,市、区县两级政府增设村小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安排一笔专项资金,各区县给予配套。50万人口以上的区县每年区县政府安排的经费不得低于300万元,50万人口以下的县每年县政府安排的经费不得低于200万元。市教育局负责对此项经费安排检查确认,经由市教育局、市财政局按照《宜宾市财政局、宜宾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宜财教[2002]21号)要求,提出安排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下拨。

  各区县必须按规划在2005年底前全部消除村小现有危房,今后新产生的危房必须做到当年产生当年消除。村小排危和校舍建设要与布局调整、城市化进程、教育资源整合和乡村公路建设统筹考虑,科学合理调整校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没建围墙、校门的村小,应在2005年底前全部修建完善。

  合理调整村小的布局,在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对人口较集中,学龄儿童入学较近的村小予以撤并,适度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对地处偏远,且适龄儿童分散的地方,不得随意撤并学校,学生入学较远的山区,应积极创造条件,修建寄宿制学校。按建设部、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关于批准发布〈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建标[1996]640号)要求,各地应从实、科学地编制村小用地规划,并确保规划落实。

  对师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各区县要统筹考虑,列入工作重点,特别要解决好需住校村小教师的住房、值班室、教师休息室、厨房等校舍。进一步推进村小师生饮水工程,切实解决师生饮水难问题,确保师生能喝上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按省、市标准配备图书、音、体、美、卫、自然实验等器材和远程教育光盘播放点,使村小的设备设施能满足教育教学、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分期分批更换村小的破烂课桌凳。

  进一步加强村小绿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质量,解决教师待遇

  要充分考虑村小地处农村,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编制标准,保证村小教学基本需求。对规模在3个班以下,班额在2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应至少按一师一班核定教师编制;对规模在4个及以上班级的村小,教职工数按每班1.2的标准配备。村小教职工编制,应根据村小学生人数、班级数量变化,实行动态管理。

  拓宽村小教师补充渠道。每年师范类的毕业生,要优先补充到缺编村小。补充后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区县教育、人事部门要安排专项指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到村小任教,对合格的现任代课教师要优先招聘。从2005年起,由市、区县教育、人事部门提出县村小新师资定向培养计划,并与高等院校签订培养协议,从高中毕业生中扩大招生计划的20%招三年制小教大专班学生,毕业后按计划择优定向就近到村小任教五年以上,并积极鼓励暂时留用的代课教师报考。

  逐步消化代课教师。对现有代课教师,要从学历、教学效果、教学实际能力、师德、年龄等因素加强考察考核。对考察考核不合格的代课教师,要按有关规定坚决清理清退,用三年时间解决完代课教师问题。对清退的代课教师要按规定给予辞退费。对过渡期间短期内确需新聘代课教师的缺编学校,经区县教育局批准,应从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中聘请,实行一年一聘,合同管理,但要从严控制。适当提高暂聘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各区县暂聘代课教师名单须报市教育局备案。

  实行教师交流、轮换制度。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宾市关于鼓励各类人才到边远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宜委办[2003]66号)精神,中心校的青年教师,必须有在村小服务两年的经历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城镇小学、乡镇中心校要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村小支教,村小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乡镇中心校锻炼,提高教学水平。

  各区县应按照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通知》(川财教[2001]69号)精神执行,确保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时确认的保留补贴,可继续保留,由区县根据财力情况自行确定资金来源,村小教师医疗、保险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村小教师每月补助交通费、生活费等特殊补助。享受补助的学校、人员和应享受具体标准由区县根据学校状况和不同地区类别确定。

  加强村小教师的培训提高。市、区县政府要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并在培训计划、工作安排上重点向村小教师倾斜,拟用2年左右时间,以市、区县调(轮)训骨干、校本研修等形式,将村级小学教师全部轮训一遍。鼓励和支持村小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对通过自考、函授取得国民教育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文凭的村小教师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一次性奖励。

  五、加大贫困学生的扶助力度,确保村小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从2004年起,市政府安排的义务教育助学金增加到100万元,各区县相应配套,50万人口以下的县县财政每年至少安排20万元,50万人口以上的区县县财政至少安排30万元。村小应按规定减免家庭贫困学生的杂费和书本费。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八种制度,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落实到位。同时,积极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定点帮扶贫困学生入学。通过努力,确保每位家庭贫困学生都能入学。

  六、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努力提高村小的教育质量

  办好村小的主要责任在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也应切实承担相应责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村小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把村小建设和管理作为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作为衡量“两基”成果是否巩固,“两基”质量是否提高的重要标志。区县人民政府要认真制定村小建设规划,并纳入到当地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中,使村小建设做到有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村小的领导、管理、帮助和指导,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小,构建和完善对村小督导评估、帮助指导的制度,将村小建设、管理情况纳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乡镇教育评估的重要内容。要采取“一对一”和“强弱联合”等方式,加强对村小的帮助。教学研究机构要经常深入村小进行帮助指导,要采取责任到人、分片承包的方式对村小进行指导。要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教学巡讲、送课、送专题下村小的活动,把教育教学最新、最先进的理念、方法、信息及时传送到村小。

  中心校要充分发挥管理村小的职能。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乡镇中心小学管理村小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小学的中心作用和在村小建设、管理、指导、示范、督促的职能,并要积极为村小间的合作、沟通、交流创造条件。要积极探索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管理模式,努力做到中心校与村小在人事安排、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考核上的四统一。

  要进一步强化村小人事管理。教师是村小建设的关键,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村小教师双向选择制,实行不合格教师淘汰制,充分调动广大村小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全心全意为村小教育服务。村小负责人在村小管理改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村小负责人的素质决定着村小的管理水平,要选好、任用好村小负责人。村小负责人的选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公开原则,打破地域限制,选择有教学经验,有创新、开拓精神,积极上进的人担任。

  要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机,进一步加强村小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确保村小按国家教育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组织实施课改,促进村小教师在教育理念、质量意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更新。构建和完善以中心校为中心的村级小学教研网络,立足校本教研,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村小的教研能力,在村小形成“以改促教,以研升质”的局面。通过努力,在村小构建起能加强教育教学常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以教育科研为引领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不断缩小并最终消除村小与更高层次学校的差距,使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