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宿州市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04-2008年)》已经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宿州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宿州市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04-2008年)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显著。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小学毕业升入初中达到95%以上,在校学生1106051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47.7%,在校学生125706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已达128万多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发展形势喜人,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是,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整体水平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二次党代会、人代会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加强幼儿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我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到2008年,形成各级各类教育覆盖全市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和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形成面向社会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自主调节教育结构的机制;形成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服务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教育结构。具体指标达到:

  1、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70%.

  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农村初中辍学率降到3%以下。

  3、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65%;普通高中招生4.7万人,在校生达14万人;各类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专中技、成人中专)招生4万人,在校生达11万人;普职比近1:1.

  4、高等教育(市内高校)普通本科在校生达3500人,高职高专达17650人,五年制高职达6500人。

  5、社会力量办学达300所;办职业培训机构达100家,年培训初级技术工人20000人,培养高级技工人才2000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做好高校建设工作。做好与省教育厅共建宿州学院的工作,积极支持宿州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要增强办学实力,突出办学特色,壮大办学规模,增强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成为我市高职院校的龙头;宿州电大要实现多层次办学,专、本并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加大优质资源盘活力度,以宿州教育学院为基础,整合宿州逸夫师范学校,2005年,组建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组建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并力争宿州卫校创办宿州高等医专成功。2008年建成我市一本多专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搞好示范、重点学校创建。

  1、普通高中教育:优化组合优质高中资源,促进普通高中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打造品牌学校,特色学校,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市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2005年,在省启动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创建评估工作中,争取宿城一中、砀山中学进入国家首评行列;2006年,力争萧县中学创建国家级示范成功;2007年,争取宿州二中、灵璧一中、灵璧中学创建入围;到2008年,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达3-5所,省级以上达12所,市级以上达25所,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5%,宿州市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经济、教育基础较好的县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0%以上。

  2、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坚持重点发展初中后职业教育,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到2008年,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40000人,年均增长20%左右,使普职比达到或接近1:1.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三重建设。其中:建设4-5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现有的市一职高、市二职高、市工业学校3所国家级重点职高的基础上,砀山职教中心、灵璧县职高力争在2008年以前建成国家级重点职高);建设4-6所省部级重点职高(砀山于2005年前、埇桥区、灵璧和泗县于2006年,萧县于2007年分别建成一所达到省重点职高标准的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萧县、灵璧师范学校增设非师范类专业,2008年建成综合类中专学校;建设10个重点专业和15个专业点;建设8个重点实习实训基地。

  (三)巩固“普九”成果,提升内涵质量。继续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布局调整,整合配置好教育资源。扩大学校规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8年,全市小学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达98%以上,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创示范(特色)初中50所(含省级8所),示范(特色)小学100所(含省级10所)。

  (四)加强幼儿教育。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幼儿教育(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规范办园行为,使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0%以上;市区、县城和条件好的乡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其他乡镇积极发展学前2年、3年幼儿教育;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并强化其指导村办幼儿园的作用。到2008年,创建省级一类幼儿园5所,市级20所。

  (五)抓好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成人初等职业教育,在村村办好一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每个乡镇都要相对集中力量建好1所一类标准的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进行“绿色证书”培训,使全市农村新增劳动力大多数通过培训掌握1门以上适用市场经济的农业新技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成人职业培训。2008年,建成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1000人以上,培训初级技术工人20000人,培训城镇在职职工15万人次,培训下岗再就业人员5万人次,培训进城务工人员20万人次。

  (六)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权益,促进民办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环境,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到2008年,民办学校在已有205所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新建、改建等途径使民办学校增至300所,其中职业类高中10所,特色高中10所;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机构达到100家。

  三、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使教育事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切实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宏观指导,把民办学校发展纳入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并建立起国家、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新机制。

  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法律、法规,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县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划、经费、师资、校长等方面管理的统筹权。加大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引导推动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转换机制、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建立竞争、激励、淘汰机制;推行校长负责制、干部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按照新的编制标准,精简机构,减少冗员,优化队伍。建立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后顾之忧。

  4、深化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新的教育评估、督导、检查和评价体系指标,确保我市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快速发展,确保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效益逐步提高。

  (二)加大资金投入,规范教育收支,拓宽筹资渠道,为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提供物质保证

  1、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贯彻《行政许可法》,清理教育行政许可项目、实行民主决策,推行政务公开。完善行政告知制度,强化教育执法和执法监督环节上的工作,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能力和水平。

  2、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保障机制,保证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做到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的及时发放。

  3、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社会投资、出资、捐资办学的有效激励机制。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逐步建立教育投融资体制,扩大教育融资能力。

  4、规范教育收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确保教育部门国有资产不流失。加强学校收入管理,严禁各类学校乱收费和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中小学杂费收入要实行收支两条线,全部用作学校公用经费。严禁任何组织或个人以任何借口截留、平调、挪用学校的收费资金,任何单位不得违反规定向学校乱集资和摊派各种费用。

  (三)抓好四项工程建设,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教育诸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阶段。

  2、实施新世纪园丁工程。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职前职后教育相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组织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3、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市、统一连接大中小学的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与统筹开发。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信息的网络化。建立一支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和管理队伍。以教育科学研究推动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实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服务就业、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原则,通过鼓励民间资本催生一批,联合办学培育一批,推进改制激活一批,扶持发展壮大一批,扩大开放引进一批的办法,进一步扩大我市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效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