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交通局编制的《金华市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O五年三月十八日

金华市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市国土资源局 市建设局 市水利局 市交通局
(2005年3月3日)

  为了切实做好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04号令)、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金华市地质灾害现状,编制本方案。

  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我市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

  我市属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构造断裂发育,地形复杂。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大,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引发地质灾害次数明显增多,地质灾害趋势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市2004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共有23处,直接经济损失557万元。经勘察,全市目前存在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96处,威胁人口近3万人。

  滑坡是我市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灾种,占已发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80%以上,规模以小型为主。少量岩质滑坡,土质滑坡集中分布于我市的南部及东南火山碎屑岩区,坡体高度变化大,变化范围8—350米之间,一般为20—80米,坡角一般大于35度。崩塌主要发生在公路、铁路沿线陡坡,矿山边坡和自然斜坡的陡崖,以岩体崩塌为主。而采空区地面塌陷则集中分布在武义县、永康市域内的萤石矿山采空区。

  二、2005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主要发生时段及灾害类型

  去年12月至今年初,我市气候异常,连续阴雨、下雪。据气象部门对今年上半年天气趋势预测,降水量要比常年偏多。今年以来,全市已发生17起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加,地质灾害隐患有趋向活跃的迹象。我市汛期气候变化异常,降雨量多且集中,台风活动频繁,预测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4—9月份。梅汛期又由于长期降雨,使松散的土层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在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极易诱发以山区风化残破积土体滑坡和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及废弃矿点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8至9月份台汛期降雨强度大,因暴雨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概率较大,一些矿山尾矿坝和废渣堆放点极易产生泥石流灾害。

  另外,已闭坑的萤石矿区也易产生地面塌陷,其它地质构造复杂区的各类地质灾害也很有可能发生。

  (二)主要易发地区

  根据《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全市有8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3个中易发区。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金东区源东—义乌西北部丘陆山地区高易发区、义乌市毛店镇高易发区、武义县桃溪镇高易发区、东阳白云街道—李宅南部高易发区、东阳千祥镇—磐安深泽乡高易发区、东阳江镇八达—三单乡高易发区、磐安尖山镇高易发区、磐安大盘镇—盘峰乡高易发区。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兰溪黄店镇朱家—浦江花桥乡中易发区、浦江虞宅乡中易发区、婺城区罗店镇—义乌后宅街道中易发区、义乌大陈镇楂林—东阳白云街道斗鸡岩中易发区、义乌佛堂镇塔山—金温铁路中易发区、婺城区箬阳乡—安地镇中易发区、婺城区岭上乡中易发区、武义壶山街道三角店中易发区、武义大溪口乡中易发区、武义新宅镇李村—永康石柱镇新店中易发区、永康石柱镇舟山—龙山镇寨口中易发区、磐安冷水镇—双峰乡中易发区、磐安窈川中易发区

  根据8个高易发区、13个中易发区处在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地质灾害发生的历史程度和强度,并且这些地区地层为侏罗系火山碎屑岩,构造发育,岩石较破碎,修路、削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多,地质灾害发生机率较高。

  (三)主要地质灾害点

  根据《金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及各县 (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被列入金华市2005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武义县王宅镇项山头村、大溪口乡王大市村滑坡,磐安尖山镇新宅村山下滑坡、深泽乡金楼村殿后滑坡、深泽乡深三村岩回脚滑坡,婺城区沙畈乡大坞头泥石流、汤溪镇里金坞双峰砩矿地面隐患)的情况,除按防治方案继续落实防治措施外,还要重点抓好以下地质灾害点的落实工作:

  1、东阳千祥镇王度山、东阳江镇八达村、义乌上溪镇马岭、上溪镇黄山二村、浦江杭坪镇中央畈、兰溪灵洞乡白坑等地质灾害点,当地政府要继续抓好勘查与治理工程实施工作,对工程勘查完工后的地灾点,尽快提出治理方案,经专家论证后组织治理,在勘查治理过程中要继续做好监测工作,完善监测制度,落实责任人员。

  2、武义柳城镇丁鸟村,磐安大盘镇小盘村等地质灾害点,当地政府要继续抓紧实施与下山脱贫结合的搬迁避险工程,在搬迁避险过程中,做好监测工作,完善监测制度,落实责任人员。

  3、武义茭道镇杨家矿山采空区,永康花街镇花街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当地政府要根据已完成的武义县矿山采空区调查项目报告,对采空区内的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重点防治区,抓紧组织论证并提出治理方案,开展治理工作,确保330国道、永康花街镇双溪—油坑尚裘公路车辆和行人安全。

  4、永康古山镇方丘、兰溪黄店镇上新渥、婺城罗店镇罗双公路双龙水库西岸、浦江虞宅乡西山、金东源东乡尖岭脚、义乌上溪镇沿华村等地质灾害点,在没有实施工程治理前,当地政府要继续加强监测,设立警示牌,完善监测制度,落实责任人,制订防灾应急预案,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5、对地质灾害规模小、稳定性差、危害程度大的,当地政府要组织有关人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工程治理,如削坡、建挡土墙、引地表水、退耕还林等措施,既节约资金又消除隐患。

  对以上2005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隐患点,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威胁对象范围等)要逐点进行预测,制定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治措施,下发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明确责任人,建立防灾责任制。有条件的应由当地政府组织具备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和治理,消除隐患。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也应认真做好监测和防治工作。

  三、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

  1、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个案的编制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要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拟定本行政区域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同时还应拟编列入省、市地质灾害重点隐患点的应急预案。

  2、加强动态监测,做好险情巡查和预警预报工作

  在汛期来临之际,尤其是在今年年初天气反常雨水偏多的情况下,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尽早对本辖区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城镇、村庄建筑物、交通线路进行一次认真实地检查,旅游区要重点巡查可能威胁游客生命安全的地灾隐患点,对各点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加强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严格实行汛前检查、汛中监管、汛后复查。落实好临灾前的预警预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关于做好方案落实几点意见

  (一)加强领导,落实制度。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各级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有关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认真执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坚持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一旦发生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调查灾情,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并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市政府报告灾情。

  (二)调查研究,编制方案。编制年度防灾方案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已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国土资源等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新老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认真分析、研究,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交通、旅游、水利等部门要编制年度公路沿线、旅游景点、重要水利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送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有关部门根据方案,在汛期前组织相关单位对公路沿线、旅游景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并做好监测和预警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气象部门在去年开展的各县(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试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预报正确率。

  (三)搞好宣传,明确责任。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04号令)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抗灾的自觉性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强检查,做好预防。要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措施,落实灾情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落实防治措施。对发现的危险点和群众提供的险情线索,要迅速作出危险性判断,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做好危险地居民的转移工作。对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安全生产隐患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国土资源、经贸、环保等部门要互相配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检查、督促并监督采矿权人认真制订防灾减灾方案和落实整治措施,切实做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及其它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抓紧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乡(镇)1:1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的编制。建立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