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了充分发挥我市食用菌生产的优势,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长壮大,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步伐,经市人民政府研究,现就加快发展我市食用菌产业的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如下: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性

食用菌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的行业优势,具有变废为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势和美味保健、绿色安全的产品优势。发展食用菌不仅是调减粮棉生产,探索高效种植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实施避灾农业的有效方式,而且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山区、老区、贫困地区和易旱地区以及养牛集中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一举数得。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不断开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明确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总体目标,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潜力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出口外销为重点,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核心,以基地为依托,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示范,推进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强、设施标准先进的区域特色基地,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奋斗目标

争取到2007年,全市草腐菌栽培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木腐菌栽培1000万袋,生产鲜菇20万吨,总产值8亿元。其中加工14万吨,实现加工产值6亿元,创汇5000万美元,农民增加收入3亿元,利税1亿元。以双孢菇种植为主,特色食用菌开发为辅,全市建成徐古食用菌产业长廊、畦式栽培生产示范基地、特色食用菌基地、食用菌研发中心及良种繁育中心,初步形成研产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三、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

一是制订食用菌生产标准,全面推广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二是实施无害化生产,严格控制生产过程,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防止农药残留超标。三是全程监控产品质量。积极引导生产基地和企业搞好产品自检,保证产品质量。市里要加强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过程以及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和《NY/T528—2002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全市食用菌及菌种生产的监督检验,加强对菌种生产、经营单位的资质审查。

四、培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组建以加工企业、运销大户、种植大户为主的市食用菌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防止出现恶性竞争,使协会逐步向紧密型组织转变。通过培植行业协会,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种植和管理水平,提高菇农的组织化程度,规范流通,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组建市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市场的需求,研究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食用菌系列品种。针对生产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加大科技攻关,开展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增强产品竞争力;开展新代用料的试验与示范,不断挖掘新的食用菌栽培资源;开展栽培技术与栽培模式的研究,创新周年生产的模式与技术;开展“三高三省”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在食用菌生产中的作业水平;开展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搞好技术培训,组织科技小分队下乡入户,推广先进适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分期分批地培训菌种生产人员、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农民骨干,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形成市、区、乡、村畅通的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网络。二是建设科技示范园区,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三是在食用菌生产科技园区和集中产区建设“专家大院”,提高科技入户率。四是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不断培植生产、加工、运销等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净化行业市场,严把菌种质量关,重点建设1—2家标准菌种生产基地。六是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市、区两级每年至少有一项食用菌科技项目立项,不定期地开展食用菌学术交流活动。

六、弘扬菌食文化,倡导食用菌消费

加强食用菌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的宣传,开展菌食文化(如食用菌菜谱)交流,倡导食用菌消费。从200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食用菌文化节,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交流经验、拓展思路、引导消费,进一步明确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邀大型宾馆,开展菌食文化(如菜谱)等交流。

七、落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推动食用菌规模生产。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思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基地建设和规模发展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食用菌基地建设,要求生产规模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重点建设新洲区东北部以徐古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长廊、创汇长廊、观光长廊,鼓励其它各区积极发展珍稀菌类生产。园区建设要做到统一规划设计、科学论证,采用招标、投标等市场运作方式,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产品质量,实现基地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规模化经营。对于在确定的旱包子范围内建设小区,达到规模要求的,市里对园区通往主干道的道路和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属于市级50个扶贫村的,市扶贫办要捆绑扶贫资金,优先予以扶持。对园区内菇农购买搅拌、喷灌设施的,由市农机服务总站给予一定的补贴。

(二)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竞争力。食用菌主产区政府要重点培植有实力的科技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利用其聚集和辐射功能,带动生产的发展。龙头企业要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或股份制等形式的开发经营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有效的经营方针,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生规模效益。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使基地与龙头企业紧密联合,形成产业链,并协调好银行与龙头企业、菇农的关系,为龙头企业、菇农提供适当的贷款。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的通知》(武政〔2002〕19号)精神,积极引进食用菌保鲜加工、包装企业,大力支持食用菌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创建品牌,并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参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政〔2004〕1号)的有关政策给予奖励。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扶持政策。坚持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政府扶持引导为辅的原则,重点扶持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建设和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等项目。政府每年从农业科技专项经费中专门列支20%用于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示范与推广,每年从种子专项经费中优先列支进行食用菌新品种引进、驯化、示范与推广。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菌种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的具体扶持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武政〔2003〕89号)有关规定执行。鼓励菇农参加农业保险,并协调好保险公司与菇农的关系。各区要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

八、加强领导,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为组长,市计委,市农业、财政、科技、质监、林业、乡镇企业局,市农机服务总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专家指导小组(负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各有关区也要相应成立专班,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五年三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