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2006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05]37号)要求,现就本市编制2006年财政预算工作通知如下:

  一、2006年财政经济形势和编制2006年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

  (一)2006年财政经济形势分析。2006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重要一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首都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首都的独特地位和强大的科技智力优势,为首

  都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本市经济发展十分突出的有利因素。由于减收增支因素较多,预计2006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将相当突出。从财政收入方面看,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主要是:调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开展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完善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发展循环经济等税收扶持政策都将使财政收入增长面临较大压力;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行为的规范,非税收入的不确定性更加明显,也将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产生影响。此外,随着税收征管体制的完善,通过加强征管实现财政增收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从财政支出方面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再就业,落实奥运倒排期折子工程,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支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任务,都需要财政预算增加安排支出。

  (二)编制2006年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着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事业投入,突出确保奥运场馆建设工作;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2006年财政收入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积极稳妥地安排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增幅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

  (二)做好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实施工作,做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准备工作。

  (三)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规范财经秩序,加强税收征管,健全税源监控体系,清理各种漏征漏管户,做到应收尽收。严格税收政策的后续管理,加大税务稽查力度,积极清理欠税。

  (四)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加大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的力度,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

  三、2006年财政支出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坚持增量分配和存量调整相结合原则,财力投向突出公共性,突出确保奥运场馆建设等工作顺利实施,突出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增加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向“三农”倾斜,向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众倾斜,努力实现预算安排优先、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巩固重点支出的保障机制。

  (二)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继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网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财政支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农村有效益的产业,发展和壮大郊区经济,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四)保证文化、教育、卫生等项支出依法增长,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现有文化设施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着力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食品安全体系,支持建立药品质量预警系统,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增加科技发展投入,实施首都创新战略。进一步支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优化自主创新体制和政策环境,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六)合理安排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治理、交通疏堵等重点工作顺利推进。

  (七)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在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坚决控制兴建楼堂馆所,严禁搞各种形式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禁铺张浪费、奢侈挥霍。

  四、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的编报工作

  编制2006年财政预算,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贯彻中央“两个务必”精神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对本市财政收支的影响,从严从紧编制部门预算。二是继续推进部门财政预算改革,编细、编实项目支出预算,加强对部门预算结余资金的管理,强化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中的责任,增强部门预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通过编制综合预算,统筹安排部门各项收入;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实行直接缴库或集中征缴;推进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四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深化改革预算单位级次,在市本级全面推进集中支付改革,对市补助区县的专项资金也要实行直接支付。五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积极实施市对区县专项拨款的政府采购试点,注重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六是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

  理体制创新,逐步健全重大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区县财政预算编制工作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针对部门预算改革出现的问题,改进和完善管理办法,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水平。

  五、努力工作,增收节支,圆满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

  2005年前10个月预算执行情况正常。时至年末,还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努力增收节支。

  大力强化税收征管,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堵塞税收漏洞,深入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努力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认真做好预算平衡工作,市级财政超收收入应当优先用于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重点项目和其他必要的支出,区县财政超收收入也要用于重点支出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要做到收支平衡,严禁出现财政赤字。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反对铺张浪费,杜绝年终突击花钱,对各项已安排支出,特别是重点支出,既要及时保障也要强化监管,严肃财经纪律。

  二00五年十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