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现就我市"十一五"期间加快城市建设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扩市提位"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和城南新区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抓住城区拓展、道路桥梁、城市广场、园林绿化、河道治理等关键环节,实施了一批标志性项目,城市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综合功能和对外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是城市规划需要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需要大力完善,管理体制需要加快改革,服务全省的能力需要明显提高。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着项目不足、资金匮乏、人才紧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城市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以良好的城市环境来优化投资环境,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主要目标是:

到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21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54万吨,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

为实现以上目标和要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构建科学的城市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区域发展战略是,强调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完善区域总体规划布局,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突出中心城市载体功能,全力打造生产力逐级分布的三环功能圈。第一圈是中心区,以现状主城区为中心,发展商贸与金融业、行政办公、居住等,体现城市繁华景象;第二圈是产业区,主要依托城市周边"一区四园",发展工业,体现城市发展实力;第三圈是生态区,主要是远郊和三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等,体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西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要紧密结合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抓住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力量在交通、市政、水利、信息、电力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增强市政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与相互衔接水平,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3、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突出中心城市发展,走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小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路子,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要把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规划和建设布局,与小城镇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考虑,促进城乡功能互补、产业分工科学、人口集聚合理。要把城区建设与周边地区建设和发展统筹考虑,实现更大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和共建共享。要把城市项目建设与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突出城市生态保护。要"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因地制宜、治管并举",大力实施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为重点的"蓝天"工程,以保护和改善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主要河道景观治理为重点的"碧水"工程以及以周边荒山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加大投入,认真组织实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生态环境面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基础上,采取更为有效的创建措施,积极向全国文明城市迈进。

三、城市建设发展的定位

"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打造城市三环功能圈和各城区发展定位,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

城东区:深入落实城东区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利用城东区的区位优势、民族特色和现有市场基础,将城东区建成全省商贸专业市场中心,重点建设小商品、粮油、畜产品、副食品批发和机动车交易等五大专业市场。同时,依托大企业,发展牦牛绒、肉食精深加工工业和医药工业,把城东区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区。

城中区:以建成全省商贸精品、名品消费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中高档商贸业、娱乐业和商务业,重点实施水井巷商务区改造等重点工程,把城中区建成功能齐全、三产发达、城市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商贸城区。

城西区:在海湖路以西启动建设新的城市服务中心。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教育、文化、通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教育、科研、商业,以及与居住相配套的餐饮、娱乐等各类服务业,把城西区建成人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休闲城区。

城北区:以建成全省物流集散中心和西宁重要工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建材、陶瓷、小商品和仓储、交易为主的流通业。把朝阳物流园区建设成集交易、运输、仓储、配送、转运中心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基地。依托西钢、机械行业的工业基础和生物园区,加快工业发展,把城北区建成现代工业聚集和物流、都市农业较为发达的现代化城区。

城南新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新区功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城南新区建成设施配套、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居住舒适的生态居住区,现代化商业、休闲娱乐中心,集加工、交易、出口贸易于一体的"世界藏毯之都"。

一区四园: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按照"一区四园、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政策、产业互补、特色鲜明"的要求,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优化工业布局。东川工业园重点利用全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业。生物产业园重点利用高原独特的动植物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农畜产品深加工和保健食品产业。甘河工业园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下游产品加工及其它相关产业。北川工业园重点发展以电力、轻材料冶炼和机床、非标设备制造、化工为重点的产业。

四、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重点是围绕城市路网、水网、绿网、亮网、房地产开发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城市建设发展工作。

路网建设:以实现"内联外接、节点畅通"为目标,加快建设城市路网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形成和完善"四横十一纵一环"的城市交通网络。围绕城市主干道建设,危旧房片区改造,进一步抓好城区小街小巷道路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区道路网络。围绕道路建设,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到"十一五"末,新增城市道路77公里,道路面积29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5平方米。

水网建设:按照经济区域和流域水系,加强水资源调度和管理,做好河道整治工作。抓紧编制西宁地区水系建设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北川河、南川河、湟水河流域治理工程。结合全省湟水流域生态规划,向东进一步扩大宁湖水面面积,并与湟乐、毛纺公园连成一体,形成独特的带状生态走廊。向西结合海湖新区建设扩大水面,建造绿色水上公园。到"十一五"末,人均水面面积达到1.5平方米。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永续利用的原则,建设一批水利工程,使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基本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改扩建供水管网206公里,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改扩建排水管网84公里,建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城南污水处理厂,力争建设三其污水处理厂。

绿网建设:以建设生态型城市为目标,围绕南北两山和三川一水做"山水文章"。加快绿化进程,大力实施"三环"绿化战略,以大南山风景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完成绿化、道路、水利设施及六个景区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南北山绿化,尽快形成以河道、通道绿化为骨架、庭院绿化为重点、山体绿化为屏障的全方位绿化格局,形成高原城市的绿色走廊。大力发展生态型城市绿化,重点做好城市出口道路景观林带建设、河道两侧林带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四片永久性隔离绿带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到"十一五"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绿地率达到33%。

亮网建设:进一步加大全市灯饰亮化工作力度。加强对西宁灯饰亮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营造优美、文明、繁荣的城市夜景。重点对新宁广场、中心广场、火车站、小桥大街、胜利路、五四大街、西关大街、东西大街、大众街、建国路等区域进行路灯、楼体、霓虹灯亮化。提高新建建筑物的灯饰亮化档次,全面改造市区道路和小区陈旧、破损的灯饰,突出一街一景,增强城市夜景的立体性和观赏性。整治电力、通讯等各类线网,实现主要街道管线全部入地。

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继续加大房地产开发与建设力度,保持房地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加强城市房地产业的区域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研究,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整合房地产资源,组建房地产集团,壮大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一级市场调控水平,大力发展以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不断优化住房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型住宅,开发建设一批舒适典雅、优美洁净、安全方便的居住小区,加大城南新区生态示范城区开发建设力度,将西宁进一步打造成服务全省的"人居中心"。以城东区为重点,加快市区危旧房改造,完成30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屋改造任务。进一步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完善各级房屋交易市场功能,实现住房买卖、交换、抵押、评估一条龙服务。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加快小区物业管理社会化进程。同时,要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确保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及施工规模达到180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商贸中心地位,大力发展商贸业,着重提升商业业态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建设青藏高原现代化物流中心。进一步挖掘旅游业潜力,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打响"夏都"品牌,巩固和提高西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挖掘河湟文化的深厚内涵,延续高原古城的文化脉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等各类服务业,完善休闲娱乐功能,推动餐饮、旅馆、交通运输等产业的整体联动,构建功能完善的第三产业发展新体系。继续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实现垃圾收集密闭化,公厕达到二类以上标准,卫生设施水平、使用功能以及建筑风格要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协调。到"十一五"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城市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产业来抓,并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通盘运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西宁市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领导,决策重要事项,研究和解决城市建设整体发展规划与管理、重点项目建设、政策配套和软硬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继续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加强协调、指导与督导工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各区县要进一步重视城区和城镇建设工作,把城市化和城镇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定期研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事项和重点项目,督导省市安排的建设项目在本区域顺利实施。

(二)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依法加强规划管理,坚决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一切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杜绝人为随意变更。加快编制区域性和片区建设的详细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凡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地区,原则上不再审批建设项目。加强城市发展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在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城乡发展格局进一步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发展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发展空间,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新的城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提高旧城改造水平,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实施旧城区联片开发,整体推进,停止旧城区零星插建。

(三)加大土地储备与出让力度。积极经营城市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产经营效益。围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思路,实行整片开发、整体出让,进一步加大土地收购与储备力度,增加土地储备规模,为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条件保障。根据西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尽快完成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保障西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土地需求。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工业园区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对破坏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的砖瓦厂予以关闭或异地搬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继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条块结合的城市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制定和出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意见,实施相对集中管理的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旱厕改水厕工作。加强灯饰亮化工作,提高城市整体亮化水平。以背街背巷、各类市场、城乡结合部、铁路和高速路沿线为重点,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现象。健全机制,加强巡查,确保违法建设控制与查处工作取得根本性改观。加强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切实提升整体形象。积极培育、探索城市管理的市场化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加强城市的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五)不断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利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推进城市建设,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城建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整合城市土地资本、基础设施存量、地域空间和其他经济要素资源,盘活城市资产,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强城市重大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发挥城市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政府资金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及资金放大功能,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促进城市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城市自身可持续滚动发展的能力。改革建设项目资本金管理体制,凡是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风险较大而又必须投资的项目,按照政府投资项目坚持集中使用、有限投资的原则,由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实施。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股本融资、债券融资、基金融资等证券化融资方式,大力引进外资,鼓励社会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六)大力营造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增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透明度,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听取各方面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确保群众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调动、引导、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中共西宁市委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十一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