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梧州市创新计划(2002至2004年)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二年九月十六日

  梧州市创新计划实施方案(2002至2004年)

  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组织实施新一轮创新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为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对入世后各种挑战和“建设东大门,实现新跨越”的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建设东大门,实现新跨越”为目标,瞄准我市“十五”计划中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以技术支持产品创新为核心,以“科技金源”、“科技金桥”和“科技金穗”三大科技行动为载体,按照科技工作“重心前移、服务到位、体现实效”的要求,突出“抓源泉、疏渠道、促转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加强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与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一)农产品科技开发和“三田”建设的科技支撑有突破性进展。重点培育、引进、推广应用面在千亩千头万羽的农业新品种60个以上,使其中20%以上成为当地的当家品种,主要种养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引进、推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50项以上,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支撑农业“三田”建设;培植和发展4个带动千户以上的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40个科技示范村和4000户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户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当地名列前茅;建立完善集品种繁育、筛选和新技术应用、实验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

  (二)工业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产品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研制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新产品180项以上,使其中25%以上成为企业新的主导产品;组织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技术、成果30项;扶持10家产品创新示范(明星)企业,示范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30%以上;培植10家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全市主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5%以上。

  (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群的自主创新、孵化、辐射、国际化能力明显提高,生物、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技术产品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获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超过千万元、其中技工贸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2家;引导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有技术开发机构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有技术依托关系。

  (四)企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设立企业信息化试点2个,机械、电子、建筑、纺织、轻工等5个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平均达80%;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建设科技信息网“进村入户”示范乡镇2个,电脑农业专家信息系统应用进一步拓展;科技信息网等各类专业网络建设深入各行各业,覆盖至主要乡镇;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数字化金融、交通、会展和社区信息服务等有较大发展。

  (五)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建立3家企业技术中心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完善和提高4个集品种繁育、筛选和新技术应用实验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及提供专利信息和图书资料服务的公共服务机构;培植一批科技型企业;全市研发(R

  D)经费总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

  三、实施科技“三金”行动

  按照科技工作“重心前移、服务到位、体现效益”的要求,组织实施“科技金源”、“科技金桥”、“科技金穗”三大科技行动,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开源。

  (一)科技金源行动

  科技金源行动是为产品创新服务创造技术源和知识源,实现技术跨越为目标的科技行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统筹部署,确定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分级推进,重点解决我市特色产业的急需技术。

  科技金源行动重点从4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以企业和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主体,突出引进创新,筛选成熟度较高、可供规模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二是择优支持数家企业技术中心进行技术集成创新,解决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配套技术;三是加强技术标准研究,组织制定我市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推动优势产业的技术跨越式发展;四是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网采集、筛选国内外先进技术信息,分门别类为企业、农户提供技术源。

  (二)科技金桥行动

  科技金桥行动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搭建技术、知识传输的桥梁,疏通技术、成果供求的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行动。其目的是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发展从事技术支持、技术推广、技术贸易、评估咨询、创业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提供人才、财务、法律、金融、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产品创新提供技术、信息、智力等多样化服务,逐步形成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金桥行动重点抓好“五网”、“两中心”的建设工作。

  1.技术市场网。以现有的技术市场和各类技术贸易、贸易组织为基础,通过拓展服务范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和发展常设技术市场交易网,建设虚拟技术市场交易网,为沟通技术供需双方信息,组织开展技术协作、产权交易、人才智力引进,以及技术成果、产品展示交易等综合服务。

  2.科技信息网。以科技信息网管中心为基础,加强与各专业网的互连,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以市科技信息网为中心,连接现代农业实验区信息网,连接县(市)、区、乡(镇)广大用户的科技信息网,形成以现代技术支持,以倡导创新理念、提供最新科技与经济发展动态为主要内容,为产品创新疏通相应的人流、财流、物流、信息流的信息服务体系。

  3.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网。发展骨干企业、中介机构和农户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完善现有“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鼓励发展各类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加快农业电脑专家系统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网,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科技服务。

  4.科技对外交流协作服务网。提高引技术、引智力、引人才的“三引”服务能力,鼓励区内外学子到我市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吸引区内外中介机构进入我市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形成能够适应入世要求的中介服务市场。

  5.实用技术配送网。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民营企业成立专业的、组装配套的技术配送中心,或依法与农资经营企业联合组建技物结合的技术配送实体,发展订单服务或预约服务,及时把企业、农户所需的技术、信息、种子、种苗以及与之配套的肥料、农药、农膜、农机具等送上门,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6.生产力促进中心。以科技情报系统整体转制和其他科研机构转制为契机,大力发展区域、行业、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以此为依托,建立面向企业、农村,尤其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网,为企业技术诊断、发展策划、共用技术支持、疑难技术攻关以及人才、市场、技术成果评测、项目评估、投资与成果转化评测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保健医院”和“加油站”。

  7.创业服务中心。成立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以我市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为基础,以我市外向型工业园区为基地,为创建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多样化、一条龙的服务。

  (三)科技金穗行动

  科技金穗行动是通过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广泛应用成熟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科技行动。科技金穗行动的组织实施主要以行业为主,针对基层、针对企业、针对农户,重点是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科技金穗行动着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组织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农民增收。选择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充分利用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每个县(市)扶持10个科技示范村和1000户以上农民科技种养示范户或科技种养大户,通过政策、信息、良种、良法、市场服务的集成支持,促进科技示范村、示范户专业化、规模化种养,使其主要经济指标在当地名列前茅,增产增效显著,带动周围村、农户应用科技发展特色种养和实现增收。

  2.组织科技进厂促进企业增效。围绕企业产品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实施企业主导产品战略,积极参与自治区开展创建百家产品创新明星企业活动,选择一批林产、化工、制药、轻工、食品等行业或企业,分不同行业集成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工业智能控制、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重大共性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使企业新产品的产值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平稳增长。

  3.培植和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嫁接与改造,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与产品特色的科技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每个县(市)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信息服务等形式,重点支持1至2家带动千户以上农户的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组成的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持续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促使四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真正成为技术辐射带动基地、科技产业化的样板、人才培训的中心和市场与农民的纽带。

  科技金穗行动实施名牌精品战略,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创名、特、优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上。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每年都要以项目形式支持、引导、推动科技金穗行动的开展,安排实施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大的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改革,加大营造创新机制和环境的力度。

  1.加快科技组织结构调整,重点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制,使科研机构面向市场。

  2.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以技术、资产为纽带,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联合或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3.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机制。突出探索和尝试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培育和挖掘技术源、知识源;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规则的科技有偿服务机制,推动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资产重组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4.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以及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条款,激励科技创新。重点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技术和管理参与收益分配的鼓励政策;扶植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促进技术转让和高新技术产业产权交易、产权重组的政策;东西部合作中的“引智、引技、引人才”政策等。

  (二)引导全社会增加对创新计划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1.各级政府要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持、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的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对农业及支柱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要以政府为主,技术推广和成果产业化投入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工作。

  2.争取信贷支持,借助资本市场,发展科技风险投资。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创新基金、科技产业化基金的支持和银行信贷的支持,或到区内外、国外招商引智引资。培育高技术上市公司,或利用上市公司注入高新技术再筹资的资本运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尝试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高科技创业风险担保资金,发展以企业和民间为主的科技风险投资。

  (二)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1.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和开发。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研人才、一批拥有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型人才、一批具有组织实施和配套能力的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一批能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懂金融、懂市场营销的科技企业家和科技风险投资家,把新一轮创新计划切实转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转到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上来,以人才推进创新,以创新促进人才成长。

  2.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科普工作。办好各类科普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形式多样有效的科技下乡进企业和挂点科技扶贫活动。继续办好科技活动周、“百姓专利”等活动,通过播放多媒体科普资料及光盘等形式,广泛开展易懂易学的科技培训,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和科技种养能手评比活动,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和企业职工吸纳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

  3.把“领导干部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纳入各级行政管理学院(校)的教学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市、县、乡及企业、高校、科研所一把手和分管领导进行科技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现代科技意识和领导组织科技创新的能力。

  (四)积极推进“科教兴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先进县(区)创建、镇(乡)科技进步考核工作。镇(乡)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科学技术进入千家万户的关键环节,要坚决按照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的要求,推动科教兴镇(乡)工作,振兴农村经济。

  (五)充分发挥我市的地域优势,加强与港、澳及东部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重点开拓和利用东部地区智力资源。加强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区内外、海内外科技人员、企业家来梧兴办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建立我市企业库、项目库、技术库、专家库。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承接东部地区先进技术和产业,加快我市技术跨越式发展。

  五、组织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从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促进“建设东大门,实现新跨越”的高度,把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要全力抓、精心抓科技创新工作,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遇到的重要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分工合作与配合。

  (二)市政府从今年起,将创新计划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创新计划工作的行政监督、制度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奖励办法。各县(市)、区要严格工作责任制,制订好本地创新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量化分解,精心组织、通力合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位。各有关部门要把科技创新工作和部门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在“能力提高、智力支持、项目带动”上加强对创新工作的支持和服务。市科教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听取各县(市)、区分管领导的创新计划进展汇报,不定期地组织对各县(市)、区创新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督察和指导,并做好向自治区汇报的工作,制订和完善对市、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部门领导班子的科技创新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三)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对创新计划进行系统的跟踪报道宣传,广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宣传科技创新工作的典型和成效。

  六、本计划由市科教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各县(市)、区、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附件:梧州市创新计划实施协调小组及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和任务

  附件:梧州市创新计划实施协调小组及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和任务

  根据市实施创新计划的需要,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成立市创新计划实施协调小组,并按创新计划的要求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一、市创新计划实施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

  组 长:陈立清 副市长

  副组长:罗绍杰 市政府副秘书长

  江继东 市科技局局长

  成 员:聂贤芬 市计委主任

  周善义 市经贸委主任

  何炎明 市教育局局长

  张学军 市财政局局长

  徐 波 市农业局局长

  龙丕怀 市林业局局长

  李巧扬 市水产畜牧局局长

  曾湛贤 市科协主席

  覃柱才 市现代农业实验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协调小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协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原则上每季度开一次碰头会)研究创新计划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审议创新计划有关实施细则,督促检查创新计划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有关工作的落实,确定向市人民政府汇报的重大议题,协调各县(市)、区、各部门间创新计划实施的重大工作,组织对创新计划实施成效的评测。在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时,协调小组可视情况邀请其他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创新计划组织实施协调的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选派1名主管相关业务的科级领导担任联络员。

  二、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实施创新计划(2002至2004年)中的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一)市科技局

  1.研究制定创新计划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加强科技创新环境与机制建设。

  2.组织和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认证工作,研究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工作;确保在2004年底前要有10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超千万元,技工贸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家以上;组织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新产品60项以上(每年开发20项),使其中25%以上成为企业新的主导产品;组织开发、引进、消化、吸收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技术、成果15项以上(每年5项)。

  3.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1个常设技术市场;建立科技信息网“进村入户”示范乡(镇)2个,确保科技信息网连接县(市、区)、示范乡(镇)和示范村。

  4.承办、合办协调小组事务和创新计划实施评测标准的拟定,做好创新计划实施进展的统计分析和情况通报,组织开展对创新计划实施工作的检查、督查和评估,组织宣传工作。

  5.组织指导本系统实施创新计划,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加强对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实施创新计划工作的支持和服务;推进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建立4个科技情报所转制成生产力促进中心。

  (二)市计委

  1.编制并组织实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工业性试验项目建设计划。

  2.会同有关部门制订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高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力争我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组织指导本系统实施创新计划,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加强对各县(市)、区计划部门实施创新计划工作的支持和服务。

  (三)市经贸委

  1.组织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新产品60项以上(每年开发20项),使其中25%以上成为企业新的主导产品,组织开发、引进、消化、吸收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技术、成果15项以上(每年5项);全市主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5%以上。

  2.研究制定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方案,组织指导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抓好企业产品创新示范,培植10家产品创新企业(含市辖各县、区),示范企业新产品年产值率达30%以上;扶持5家工业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

  3.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设立企业信息化试点2家。

  4.建设好3家企业技术中心,引导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有技术开发机构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有技术依托关系。

  5.组织指导本系统实施创新计划,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加强对各县(市)、区经济管理部门实施创新计划工作的支持和服务。

  (四)市农业局、市水产畜牧局、市林业局

  1.根据各自的行政管理、业务指导范围,指导农林科研体制改革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林业、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立1个农村技术服务推广服务网、发展1至2个实用技术配送中心。

  2.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培育、引进、推广应用面在千亩千头万羽的农业新品种60个(其中农业45项、水产畜牧10项、林业5项)以上,使其中20%以上成为当地当家品种;主要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3.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引进、推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50项(农业35项、水产5项、畜牧5项、林业5项)以上,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支撑农业“三田”建设。

  4.协助现代农业实验区培植和发展4个带动千户以上的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市农业局要培植5家乡镇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

  5.组织指导各自系统实施创新计划,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加强对各县(市)、区农业、水产畜牧、林业部门实施创新计划工作的支持和服务。

  (五)市现代农业实验区办公室

  1.组织拟定我市引进高层次农业人才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集品种繁育、筛选和新技术应用实验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

  2.指导各县(市)、区搞好应用面在千亩千头万羽以上的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引进、推广工作。

  3.培植和发展4个带动千户以上的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农业名牌产品。

  4.协助市农口各部门建立1个农村技术服务推广服务网、发展1至2个实用技术配送中心;协助市科技部门,利用原有的农业科技信息网搞好科技信息网连接县(市)、区、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工作。

  5.组织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和40个科技示范村、4000户科技示范户。

  6.组织创建梧州市农产品深加工研发中心,积极推进农业新产品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市教育局

  1.为我市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2.培育一批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中介服务人才。

  3.协同市委组织部门、市人事部门、市科技部门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及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七)市财政局

  1.研究落实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措施,发挥政府科技经费在创新计划实施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础性、公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2.指导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担保资金,拓宽科技投入渠道。

  3.做好创新计划资金使用监督。

  (八)市科协

  1.组织各学会和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创新计划实施,组织开展经常化、群众化和社会化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2.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为基层选派科普讲师团,加强对县(市)、区科协实施创新计划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3.协同市科技部门每年组织对领导干部、科技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1次以上的科技知识培训和对农民进行1次以上的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开展4次以上的科技下乡、进厂、进社区以及科技集市等活动;每年组织参加或举办2次以上的科技活动周,开设科普讲座、科普专栏,开展1次以上青年星火带头人或科技种养能手、企业员工技术革新等评比活动。

  三、市政府将把创新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列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年度机关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各成员单位必须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加强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和配合,加强对本部门资源的集成配置,加强对县(市)、区创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尤其是按照创新目标和任务,加强对下一级部门实施创新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监督。

  四、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创新计划的目标任务,结合创新计划实施的进度,分年度组织若干重大活动。并实行分管领导负责、责任科室和联络员按季度做好创新计划实施统计,报送市科教办汇总编制创新季报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