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与省计划衔接,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安排并认真实施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安排实施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对于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快开放、优化环境,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努力完成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郑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实施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53.6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27亿元,增长12.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2.1%,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全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8.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9%.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增强。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971亿元,比年初增加342亿元;贷款余额1552亿元,比年初增加281亿元。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4.7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72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77元,增长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139.9万吨,比上年减产6.7%;通过几年的调整,乡镇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410.6亿元,实交税金1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18%.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支柱产业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重大工业项目。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78.6亿元,比上年增加10%.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推动郑东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一批国债项目建成投产和开工建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利用外资有所回升。市属企业进出口总值3.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1%;其中市属企业直接出口2.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2%.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7家;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居民信用消费迅速扩大,全市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103.5亿元,比年初增加40.85亿元。全年旅游总收入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发展环境继续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见成效。打假打诈和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好转。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得到落实,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城镇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就业人员5.33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一年5万计划”;城镇登记失业率2.6%.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3‰。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民增收仍面临许多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投资增长缓慢,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小,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安排和实施今年计划时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03年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安排实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扩大内需,扩大就业,扩大开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确保社会稳定和生产安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繁荣稳定进步。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元,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9.7%(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9%),第三产业增长12.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国债项目和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一是继续抓好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国债项目建设。抓好邙山干渠改造、农网改造、登铁二期工程等国债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发挥效益,为争取新的国债资金打好基础。全年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8-10亿元。二是积极做好新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工作。重点是:改造东西出入市口,打通二环路,完善城市路网骨架,完成背街小巷整修、街头小游园和绿地等建设。郑东新区建设要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要求,完成金水东路、CBD内环、农业路等道路建设,初步形成起步区路网骨架。同时要抓好会展中心、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设。三是加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力度,搞好项目库建设。郑东热电厂、10万吨铝加工、广电中心、2×30万千瓦调峰电厂等项目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四是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和启动民间投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改变政府对基础设施项目大包大揽的做法,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开放性的投融资体制,广泛吸纳社会投资介入。五是继续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稽察。加强稽察立法和依法行政,确保政府出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政府投资的安全与高效。

    (二)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按照都市型、城郊型农业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适时、科技含量高的蔬菜、水果、鲜奶等无公害产品,建设好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为市民节假日观光、休闲提供好去处。二是加快建设郑州市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加强市场监督,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重点抓好省市确定的20个重点试点镇建设,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四是加快农村公用项目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对农村通讯、卫生、信息、金融、教育等公益性项目,要采用新机制,建立新的有效的投入方式和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搞好西部缺水山区1万个积雨节灌水窖建设,改善西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五是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导和推动企业融入全球经济的潮流,实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三)围绕产业升级,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继续抓好一批对工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对今年我市列入省工业结构调整标志性项目库的中铝80万吨氧化铝、宇通公司与德国MAN公司合作年产高档客车800辆及1200台客车底盘工程、日产公司年产1万辆运动休闲车、三全公司和思念公司年产8万吨速冻食品、雪城公司无线数据广播系统(RDS)等24个项目,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计划实施。二是要十分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切实加大技术改造资金投入。重点是抓好新型仿真高档服装面料、管道化熔出技术创新、氧化铝节能降耗等一批“双高一优”技术改造项目。同时,有关部门应积极策划和推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为争取国债和上级政策性资金及银行资金的支持做好前期准备。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力争达到40亿元。三是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园区,加强园区生产要素的规模化集聚,重点做好巩义回郭镇的电缆、电线业,新密大隗镇的造纸业,荥阳市的阀门制造业,巩义及新密市的耐火材料制造业,新郑市的食品加工业,上街铝工业等地方特色工业园区的整合和改造,提升园区工业的综合实力。四是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新材料技术应用为重点,实施传统材料产业的升级工程;以生物技术应用为重点,实施提高食品、医药化工业竞争力工程;以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为重点,实施传统制造业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四个工程”,使我市传统产业迅速得到优化升级,企业的技术创新功能明显增强,产业层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四)积极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服务业。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今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的主攻方向,注意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完善消费政策,逐步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扩大以住房为重点的信用消费,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打通公房上市渠道,加快启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积极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扩大热点商品的销售和经营,促进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信息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快速发展。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功能,抓好社区便民店、超市等配套商业建设。鼓励新兴商业进入农村,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现代消费信贷系统。大力推动银行卡工程,加快信用卡消费环境建设。做大作强旅游业,扩大旅游消费。按照建设旅游强市、打造世界级和国家级品牌的要求,继续把嵩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作为重点,提高设施水平,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调整结构,扩大领域,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现代金融业、现代流通业、旅游会展业和信息中介服务业。

    (五)继续实施东引西进,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在利用外资方面:把利用外资的重点转移到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人才智力和吸引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上来。积极鼓励与国内外中介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运用BOT、股权或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利用外资。落实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政策,选择一批优势企业和项目,公开对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转让股权。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利用外资的途径。全面加强已签约项目的跟踪和后期服务,加快项目进度。

    在出口方面:抓好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的“免、抵、退”税政策的落实,利用出口信贷、融资担保等手段,加大对出口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快郑州出口加工区以及郑州铁路东站、郑州机场一类口岸建设,积极推行“大通关”模式,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努力培育一批以食品、汽车、铝制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支持企业自营进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形成一批新的出口增长点。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贴牌生产、战略协作、原产地认证、设立研发机构等国际通行方式,进入国际跨国采购和连锁经营体系,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在东引西进方面:巩固和发展近年来与沿海地区建立的合作关系,拓展合作空间。通过实施企业购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东部产业、资本、技术向我市转移,同时支持我市企业到东部发达地区创办研发机构,带动我市产业升级。要高度重视引进和利用市外资金,努力使我市利用市外资金取得新的突破。鼓励与东部企业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走出国门,借船出海。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利用西部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与建设,鼓励优势企业到西部投资办厂,购并重组,建立营销网络和原料基地,拓展市场空间。运用推介会、展销会等形式,推销郑州产品,扩大我市产品在西部的市场份额。

    (六)改革创新、优化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氛围。下决心把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发展环境作为贯彻落实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大举措来抓,作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作为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实际措施来抓。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改善发展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等。通过改革,控制工业用地价格,降低在郑投资制造业的成本;减轻企业的实际税负,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乱收费。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的体制改革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国有资产重组。支持大公司、企业集团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的收购、兼并和重组。

    (七)抓好增收节支,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堵塞税收的跑冒滴漏,打击各种逃税行为。继续清理取消越权减免税和先征后返政策。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除法律和政策规定需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其他各项支出实行零增长。严禁新开工建设脱离实际的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加快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

    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支持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贷款营销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商业银行落实国家信贷政策,保证国债项目配套贷款到位。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对金融机构搞好项目推介,更有效地获取金融支持。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产权约束,加强信用乡镇、村、户建设,增加小额支农信贷,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立我市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体系。

    (八)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继续坚持“科教兴郑”战略,加大科技投入,主要是围绕汽车、铝、食品、纺织、信息产业和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前沿研究和技术支撑,增强企业发展的自主开发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支持和培育有能力的企业建立国家级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争取有更多国家级中心落户郑州,提高我市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严格执法,争取郑州的生活环境、大气质量达到国家颁布的标准。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坚持按项目计划用地,加大对非农用地执法力度,做到建设用地与土地开发占补平衡。继续在巩固“普九”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今年我市要通过扩建示范性高中、依托老校优势建设新校、初高中分设等工作,加大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郑州一中迁建、郑州四十七中高中部新建工程,缓解优质高中供需矛盾;根据国债资金投向要求,做好高中扩招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筛选和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推进卫生、体育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市三院门诊楼10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市骨科医院病房楼开工建设,市妇幼保健院病房楼完成前期准备。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的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如设立股份制医院、合资医院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九)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力争不发生新的拖欠。进一步巩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所有符合条件者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以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健全稳定可靠、多渠道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加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安置工作。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再就业。

    附件:郑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综合指标(略)

    二○○三年五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