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属各单位:

  2006年我院将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第三阶段。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联合与合作是创新工程第三阶段值得高度关注的工作之一。如何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院长期以来不断探索与总结的重要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计算技术研究所和理化技术研究所从不同角度出发,分别取得了行之有效的经验。

  计算技术研究所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型研究所”为办所宗旨,它的主体部分是国家支持为主,主要从事高端研究。它派生出一些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以市场为导向,自负盈亏,重点是和产业衔接,成为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工程中心,以转化为主,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它的一部分成果和人才分离出去,在当地成立公司,既是技术转化中心,又是孵化器。计算所的做法,既可以截取国家的战略需求,又可以截取市场需求,把国家需求的拉动和市场驱动结合在一起,对计算技术研究所自身的发展和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及合作企业的高度评价。

  理化技术研究所在明确自身目标与定位后,为了建设一支有市场意识、懂经营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规模产业化的队伍,努力转变研究所人员观念,先后选派了若干科研和管理骨干参加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MBA课程培训班。经过若干年,现已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他们在组织高技术研发和转移过程中,不再以单纯的技术观点从事技术推广,而是将技术放在市场条件下考虑,大大提高了该所科技成果向社会转化的效益。路甬祥院长对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现将计算技术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编写的相关经验材料印发给你们,希望各院属单位认真学习,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各单位客观实际的创新之路。

  附件: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型研究所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技术研究所)

  2.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二○○五年九月一日

  附件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型研究所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所)

  附件2: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理化所)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型研究所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面对区域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建立新模式网络型研究所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新时期的国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模式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是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也是如此。目前我国正处于入世后的过渡期,随着承诺的逐步履行,我国许多产业直接面临着跨国公司和资本冲击的巨大威胁。在这种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若想实现产业的高速度发展,必须依赖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此我们务必要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精神。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的区域创新体系必然带有层次性特征,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多样性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区域创新能力是构筑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柱,国家层次上的创新必须依靠区域层次上的创新来支撑。建设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将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夯实了基础。因此,新时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遵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设计,同时必须以区域的资源特色、战略目标为着眼点,把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区域创新体系来逐步健全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2、遵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设计,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在世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区域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硅谷的IT产业、新竹的计算机制造、班加罗尔的软件业耳熟能详。在这些崛起的区域内,区域的形象超越了大企业的形象,甚至超越了行政和国家的边界,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分别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圈。但是,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省经济运行出现下滑趋势,七项重要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直言广东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要求各地“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加快发展经济中去”。与此同时,作为长三角代表的浙江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和下游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的双重影响,企业亏损面上升,盈利能力下降。造成浙江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425亿元,但是利润增速仅有1.9%。由此看出目前这两个地区正处于“区域经济转型期”,也就是说现在必须跳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竞争,培育高技术产业领域内的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从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换。否则,由于能源危机、产业结构失衡等诸多不利因素,将导致主要经济指标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忧”与“外患”。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利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创新要素的整合集成,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区域内的创新活动得到更加有效的体制和政策保障,得到更加全面和及时的服务与支撑。所有的这些,也都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是紧密相连的。

  3、落实新时期办院方针,成为人才与成果区域辐射的主渠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李国杰院士根据我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提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包括计算所在内的中国科学院各研究单位应该形成“大循环的价值观”。也就是国家科研机构的经费应当主要来自国家公共财政,科技成果转让的收入不应成为国家科研机构的主要经费收入。而是通过大中型企业承接国家科研机构的技术辐射,增加对国家的交税回报,从而形成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良性大循环。这样国家科研机构对某项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就不会成为阻碍技术走向流通的障碍。由此不但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促进了科研机构的研究发展,促使我国的科技与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基于计算所大循环的理念,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形成了一个以本部为核心,以分部为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型研究所。在此网络体系结构中,作为核心的计算所本部直接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主要根据国家和中科院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发展规划,从事中长期的研究和关键重大技术的开发以及全新研究领域的开发,计算所本部研究开发的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风险性,以增强中科院和计算所的技术储备、发展后劲和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与此同时,计算所分部充分利用本部的高新技术,依据地方区域特点,在当地政府和高新园区的支持下,促进企业形成技术开发能力。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区域行业发展方向也不同,所以我们根据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计算所分部,并对其实行矩阵化管理。这种架构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扩展性:随着计算所的不断发展,必然将不断进入新的科技领域和竞争领域,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易于扩展的组织结构模式,避免每次结构调整都需要伤筋动骨。因为网络式结构可以很容易地以分部方式扩充新的建制,而不必对整体架构做出调整,所以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扩展性。

  (2)具有灵活的组织和管理架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科研消化能力、经济承受能力不一样,企业实力强弱情况也是千变万化,采取有针对性的区域科研策略是开拓区域市场的明智做法。每个分部都可以根据当地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策略,有效避免科研策略、市场策略的一般化、简单化。

  (3)具有形成规模产业化的催化作用:分部通过充分整合集成所在区域的社会优势生产要素,积极寻找具有互补优势的合作伙伴,提升资金、市场的管理与运营能力,促进了高技术规模产业的实现。

  (4)具有灵活的人材管理机制:分部不但为科研人材,也为市场和管理人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它一方面吸引有志之士到分部发展人材,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企业和地方输送各种各样的人材。

  路院长在视察宁波分部时,对于分部这一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现在创造的模式,一头扎根北京可以截取国家的战略需求,包括军工的、国防的,从国际科技发展的态势出发做些前瞻性的工作。一头扎根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截取市场需求,把科学院的两个面向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国家战略需求的拉动和市场驱动组合在一起,所以我觉得对计算所本身的发展,对中国芯片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经验要好好总结。”

  二、依靠本部、扎根地方,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产业化

  计算所从2002年开始,积极与地方政府洽谈、合作,先后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建立了苏州、上海、肇庆、宁波分部(台州和东莞分部正在筹建中)。根据签订的协议,在合作之初,利用我所的技术积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同时派出分部管理团队和技术骨干10余人,经过不断的滚动发展,目前分部的工作人员数目已经壮大为接近三百多人,共计吸引当地政府与企业资金1.7亿元,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其近期主要发展情况如下:

  苏州分部是中国科学院和苏州市政府联合创办的大型院地合作项目,受中国科学院、江苏省科技厅、苏州市政府委托,由中科院计算所、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工业园区具体承建。中心办公面积 4600平方米,员工100余人,其中70%以上的员工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多数高层具备丰富的企业或产业化经验,重要骨干力量来自北京或海外。在苏州中科集成电路中心的大力协助下,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正式在江苏常熟梦兰国际科技园成立并实质运作。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8010万元,目前申请到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0万元,地方科技局配套800万元,银行贷款18000万元(已得到银行授信额度)。近日经过激烈竞争,苏州分部成为江苏省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中心,它作为江苏省科技厅对计算所与江苏省的院省合作的一个重点支持,不但为院省合作的重大科技转换项目“梦兰龙芯产业化”提供测试服务,同时立足苏州,面向江苏省、长三角提供集成电路测试专业化服务。此外,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与和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合作签约,双方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作为和舰科技多项目晶圆(MPW)的服务中心,帮助、扶持地方IC企业充分利用和舰科技的芯片代工技术。和舰科技有限公司在10年内建立多座晶圆制造基地,总投资将超过100亿美元。在技术研发方面,苏州中科集成电路中心中标2008奥运会802.11系列芯片的研发,由于我们使用的是领先的设计结构和成本低廉的CMOS工艺,所以设计出的产品在性能上可以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同,或某些指标超过同类产品,而成本上比国际同类产品低很多。目前在国内只有极少数几家真正具有RF的设计技术,而具有CMOS RF和零中频技术的就更寥寥无几。

  宁波中科集成电路中心是在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总体战略指导下,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组建的非赢利机构。其主要技术骨干来自于中科院计算所,管理团队具有曙光、联想等大型IT企业的从业背景,拥有丰富的高技术产业化经验。宁波分部致力于打造一流的 IC 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在提供 IC 设计的专业技术支持、人才培养、企业孵化等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科研项目的开发及推广工作。目前正在以“凤芯”为核心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家电视听产品,“凤芯”是国内第一款支持中国自主音视频编码标准(AVS)并符合最新国际标准的高清视频解码芯片,为视听领域的产业应用提供有力的核心技术支撑和保障。目前不但已经与当地上市公司成功信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基于凤芯IP机顶盒技术开发合同,而且与宁波广电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宁波推广基于“凤芯”的交互式数字电视机顶盒。与此同时结合当今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与宁波的实际需求,定向研发功耗特性与功能上满足无线传感网络节点要求的嵌入式处理器芯片,并且配合当地IC应用企业联合建立手机方面的终端实验室。与台州工业大学联合开发的汽车胎压智能检测及报警系统项目进展顺利,样品已通过检测。中心将协助绅乐电子有限公司在车载DVD、倒车雷达、车载综合信息显示终端等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该项目将在近期完成。 与宁波博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为期5年的技术开发合同。中心将为宁波博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汽车胎压智能监测系统及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上海分部主要从事面向产业需求的应用技术研发、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工作,重点实现AVS-M标准产业化。通过面向行业或企业产品化要求的研发,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目前AVS-M解码软件最优水平已达到QVGA每秒15帧。此项目获得鹞鹰公司提供200万资金支持,为AVS-M标准的可用性提供证据支持。此外分部与海信集团签订软件许可使用合同及AVS产业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DSP上研发AVS-M高速解码软件,海信将支付软件许可费并回馈利润给上海分部,这是一种“辐射模式”的尝试。 与广州富年电子达成项目合作协议,计划在上海联通完成整套AVS-M手机电视直播及点播系统,这将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在现有商用电信运营网上实现基于AVS-M手机视频点播系统,为将来的3G商用网的直接运营提供参考平台和基础。

  肇庆分部是中国科技部和巴西科技部、阿根廷外交部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旨在在信息产业领域提供一个企业、产品、技术与人员的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三方合作,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增长点。日前,肇庆分部基于软件室网格技术所开发的新型网格低成本电子政务协同工作系统,正在高要市展开前期调研工作。这标志着“数字肇庆”中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已经在肇庆市进入了实际建设和试验运作的阶段。网格低成本电子政务利用我所软件室的网格技术,将广域的分布资源构建成为虚拟网格计算机平台,从而提供高效的通用网格服务功能,并隐藏非集中、自治、分布、异构、开放、动态带来的复杂性,从而降低成本目标。

  迄今为止,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等分别对计算所分部进行了视察,地方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各级领导也都给予较高评价。通过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努力,几个分部均有了不同的发展:或已成为当地标志性单位,或将计算所的成果和人材带动到地方,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技术的发展,在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辐射上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提高一体化管理水平,力争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院长在中国科学院2004年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作的指示:“在试点三期工作中,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推进企业的社会化和规模化的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进一步加强,要创造出更加宏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必须要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院领导近期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新时期新阶段科技发展态势和产业化特点,才能形成试点三期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

  1、一体化管理体制

  由于我们各个分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配合总部发展战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计划,所以必须实行一体化管理体系。一体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在整个网络型研究机构内,通过整体规划使得组织机构、科研资源等关键要素能够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纵横整合、优势互补、配置合理,从而提高机构的整体管理效率。这样才能使分部对计算所本部的理念有良好把握,正确贯彻本部的战略意图和整体规划,达到如臂使指的效果。这是因为某一些要素在一个系统中发挥各自作用时,必须借助于其他条件,假若能得到其他因素的配合,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反之则可能削弱其效能。具体来说一体化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延伸:制度的延伸和文化的延伸

  (1)制度的延伸

  人事管理、项目管理和财务制度是进行研究机构内部控制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分部人事管理上,一般要秉承本部人员优先的原则,即各分部的主管负责人主要从总部进行选派。这是因为在总部进行过系统化培训的人员,才能对计算所的科研理念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进而在进行分部的日常管理时,才能正确地贯彻总公司的战略意图整体规划。当然在分部的日常人事管理运做中一定要融入目标管理和成果管理理念,从而使分公司管理流程达到明晰、可量化、使其业绩的考核具有时效性。但是在项目管理上,我们要注意到分部的特殊性,因此必须要强调成本和风险管理,也就是按照市场化的管理机制进行运作。首先建立合理的立项程序。在立项前要组织有关人员研究、讨论,根据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开发周期等因素,确定立项的优先顺序和开发计划;其次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对重大项目,要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不同调控措施;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部应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对有关部门和人员落实激励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办法。在财务制度上,分部的财务制度必须保证财务结构的完整性。总部要适时进行监控,让分部的资产款项作到清楚明晰,从而防微杜渐,杜绝资产外流。

  (2)文化的延伸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好的业绩都来自于员工正确的行为和决策,而文化决定了行为和决策的模式。计算所对于分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于是否能维持文化的一致性。林林总总的各种部门文化,如果不与机构的总体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那么,机构的总体战略就很难至上而下地得到执行。所以分部的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发扬,借鉴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原则,在继承和发扬计算所在几十年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同时,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文化,形成有各自特色的表现形式,并努力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精神价值的统一和回归。

  2、地方工业研究院的主体

  我们认为计算所分部的发展方向就是成为地方工研院的主力研究机构。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一方面,地方工业研究院的建立可以解决宏观和微观意义上的技术瓶颈问题,从而降低技术扩散及技术转移的成本,增大技术进入企业的机会,提高企业的技术使用效果。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产研分立的“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极不适应的矛盾。减少科技界与企业界之间存在的技术势差,使高新技术在技术扩散、技术转移及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壁垒得以化解。在我们与各地政府和园区的接触中,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趋势。他们纷纷提出是否可以由我们在各地的分部为主体,建立“市立”或者“省立”的工业研究院。因为我们各个分部主要目标就是针对当地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着力于解决制约区域创新能力薄弱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成为地方工业研究院的主体或一部分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另一方面,我所的办所方针是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的实际贡献为产出导向,体现计算所为国家挑大梁、为企业指引方向的领头作用,所以从课题的设置,到经费的来源,以及成果的转化都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此过程中,设立在各地分部就成为建立科研方向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所设立的科研方向不但可以得到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进一步成为人材转移的出口。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计算所不仅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进来,而且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出去。这样不但真正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而且能为计算所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总而言之,分部是集成创新资源、创新体制,组织产业化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凝聚我所创新能力、进行系统集成的重要平台,也是克服研究所的局限,充分发挥我们作为科技国家队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引领作用的组织保证。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分部的建设与管理只经历一到两年左右的时间,尚需在人力资源、组织建设、学科与工程能力、政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与完善,这也是我们需要提高的地方。

  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理化技术研究所)

  1999年6月,按照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部署,在原低温技术实验中心、感光化学研究所、以及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相关部分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六年多来,按照院党组的要求,经过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创新一期、二期的试点任务,开始步入整体提升的良性发展的轨道,科研工作、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从研究到产业化的保障机制和良性循环。其中,理化所针对长远发展需求,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目标明确,定位清楚,急需人才

  理化所各组成部分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之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按照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目标和定位,理化所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同时,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实在在地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作出贡献,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弗琅霍夫协会式的研究所,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机构。目标明确,定位清楚,但这一定位和目标的变化,无疑给理化所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反映在人的观念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科研人员的科研价值观和科技导向不能与之相适应。原来,科研人员关注的是攀登科学高峰,面向的是国际科技前沿,努力探索的是新规律和新现象;对科研人员的评价的方式也是视其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论文的水平。而理化所则要更注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的需求,要解决社会战略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并最终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多少也是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

  与此相应,适应理化所发展需求的人才较为缺乏。通过对国内外同类研究所的考察发现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研究机构必须具有三种类型的人才: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者相互合作、缺一不可。而科技人才是理化所的主体,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少许,而经营管理型人才则几乎是空白。在对所内科研人员广泛调研中发现,他们不熟悉成果转化的程序,不知道企业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更不懂得与企业合作的渠道、方式、方法。研究人员和企业人员对成果判断的标准不同,相互之间对话、沟通缺乏共同语言,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的合作更困难,致使有些优秀成果不得不束之高阁,甚至出现过由于成果转化失败,而使研究所蒙受损失的事例。为此许多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有畏难情绪。

  面对现实,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理化所领导班子一致认为:人才是关键。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科技人员观念的转变,使适应理化所发展的新的复合型人才尽快成长起来。

  二、开展培训,转变观念,培养人才

  如何促进科研人员观念的转变?急需的人才从何而来?理化所决定不等不靠,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加强在职培训。通过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发掘现有人员的潜能;通过培训,培养急需人才,实现观念转变;通过培训使科技人员开阔思路,弥补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匮乏和对市场需求不了解的不足;通过培训,造就若干复合型和经营管理人才。

  2001年,经过反复调查,所领导选中了国内最好的两所大学的MBA课程培训班,决定由所全额出资(不用课题组任何匹配)30余万元,派遣科研和管理骨干人员参加企业管理知识培训。消息传出,所内一些职工对此很不理解:刚刚建所,所内原来财政还有赤字,创新经费又很有限,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派这么多人去参加MBA培训,有这个必要吗?选拔参加培训的人大多数是科研骨干,在科研工作中肩负重任,让他们抽出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与其专业无关的工商管理知识,这不是瞎折腾吗?有的科研骨干也担心影响自己的业务工作,不愿参加培训。有的人则担心,受训者一旦学有所成,可能会离开研究所,跳槽到企业去。

  所班子认为,为了理化所的发展必须解决科研价值观转变、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必须依靠现有人才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渠道,即使有风险、也要勇敢地试、大胆地闯。2001年首批选派13人参加了1年制的MBA课程培训,其中包括副所长1人、所长助理1人、百人计划1人、事业部主任4人、课题组长4人。1年过去了,首批学员克服了工作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的困难,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而且学有所成。他们自己深有感触的说,原来还真不知道工商管理中有这么多学问、这么多知识,一项科研成果真正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需要这么多环节,通过学习真是彻底洗了一次脑子,灌了大量知识!

  理化所再接再厉,2002年、2004年又分别派出11人、13人。每次通知一出,大家踊跃报名,报名人数往往是实际派遣人数的2-3倍,其中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占一半。但是由于参加培训有若干条件限制,一些科技人员由于年龄或其他原因得不到批准,他们还非常恳切的要求能够参加培训,甚至提出是否可以作为“编外学员”参加旁听。

  三、方向正确,初见成效,任重道远

  目前,接受MBA培训的成员正在理化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参加培训的骨干人员直接参与了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厚实的学术背景加上现代的经济管理知识,真可谓如虎添翼。2001年至今理化所30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直接带领成果转化的19人,负责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7人。他们在和企业合作的时候发现共同语言多了,相互理解多了,合作顺利了、心情愉快了,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科研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研究必须面向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重大意义的认识,自觉地结合科研和开发的全过程开展工作。他们在确定科研方向和目标时,首先考虑国家是否有需求;在考虑科研立项时,更加重视市场的导向;并从文献找项目转向从市场找项目;在课题研究工作的安排上,开始向产业化方向部署。平时更加关注技术市场的变化,使科研目标始终盯住可预见的未来技术市场的需求,从而为顺利实现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所的科研风气有了很大的变化:科研立项依据由完全紧跟科学前沿,逐步转为更多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在加强科研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对生产工艺的研究;在科研过程中,不只盯着发表论文,而且时刻考虑如何使技术更加成熟、实用,如何形成研究所自有的知识产权;在成果的判断方面,由原来的“孤芳自赏”转变为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找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并予以克服。在去年理化所的仪器设备改造中,由于深刻认识到成果转化的“瓶颈”所在,加强了对中试设备的投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与企业联合投资。

  事业部和课题组负责人,过去熟悉做科研、陌生于管理。通过培训使他们学到了管理知识,增强了管理的自觉性和管理能力,增加了各部门的凝聚力,提高了理化所事业部和课题组的整体管理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MBA学员的知识和智慧,理化所组织了MBA学员沙龙,不定期组织他们深入研讨自身科研观念、研究与产业化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现行的各项科技政策和科研机制存在问题和解决之道,为理化所发展献计献策,并积极投入到理化所各类创新工作中去。创造性提出科研与产业结合的科技价值链的思想,研究所管理的自由市场模式和商场模式,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点面关系理论。为理化所从研究到产业化保障机制的形成、研究与社会需求结合理念和风气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科研和管理骨干人员的培训,理化所获益匪浅。它不仅加快了科技人员科研价值观的转变,而且部分解决了急需人才不足的问题,为理化所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由于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新、路子对,在6年的发展中,理化所不仅完成了从基础研究为主成功地转变为承担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产业化前期整个科研创新链工作的转型。从1999年到现在理化所成功地向社会转化了30余项目科研成果,每年为社会新增产值近20亿元。理化所每年的科技成果形成的收入也从1999年的120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4000万元。早在2002年4月路甬祥院长视察理化所时对于理化所开展的在职培训工作就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指出:“理化所在创新和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下了大功夫。他们观念超前、舍得投入……过2至3年培训的效果就会更好的表现出来。”2005年7月路院长再次视察理化所时,高兴地说“理化所所班子下了决心,送几十个人到清华去学MBA,产生一批复合型的人才,有了这个经营管理观念以后,他们组织高技术研发和转移,就有了比较开阔的视野,有了经济技术的整体的考虑,读了以后就不会再以单纯的技术观点从事技术推广,而是将技术放在特殊的社会环境跟当时的市场条件下考虑。技术比较好,同时更重要的是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同时加上一流的经营管理的,它就能取胜。所以好的技术还是要跟好的管理、好的经营思想要结合起来。在这方面这个所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获益匪浅。我觉得这件事情可能要好好地宣传和推广……”

  理化所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后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全所职工决心沿着这条已经看准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