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凉山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州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我州是农业大州,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规划》是在总结我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政府农建目标和围绕州委、州政府“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制订的一部具有很强资料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农建战略规划,是全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指导大纲。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规划》精神,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建设行动、主要步骤和对策措施,制订好本地区、本行业的农建规划,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探索新阶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为全面建设我州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00五年九月十九日

  凉山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为了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由州农建办(州救灾办)牵头组织州农业、水利、林业、农机、交通、国土、环保、农能、扶贫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本规划。

  一、目的意义

  制定农建规划是提高我州减灾增收能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村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农建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农建现状

  全面准确地认识州情,把握农建现状与形势,是研究制定全州农建规划的依据和基础。

  (一)基本州情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大西南腹心地带。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12个乡镇、3724个村,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总人口424.32万人,其中:彝族118.25万人,占总人口的44.37%,农业人口360.17万人。凉山是脱胎于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的边远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目前仍有11个国家贫困工作重点县,还有54万人尚未解决温饱,属绝对贫困人口。经过解放后50多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4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23.8%;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8.9%,粮食总产量达35.9亿斤,比上年增产5670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76元,达到2156元,增长21.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凉山是攀西资源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能、农业、矿产、旅游、文化五大资源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其中,丰富的农业资源最为突出和最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地貌复杂、高差悬殊,最低海拔305米,最高海拔5958米,以山地地貌为主,多为高山和中山,占70%,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孤岛”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干湿季节分明,年降雨量为1100毫米,90%的雨量集中在大春作物生长的5—10月,具有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夜雨昼晴的特点,是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各种生物资源达6000余种,农作物产量高、品质优。全州土壤类型齐全,土壤种类资源丰富,全国各种土壤类型在凉山均有分布。全州共有21个土类、47个亚类、74个土属、121个土种,主要耕作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红壤、黄棕壤,土壤类型表现出呈水平地带、垂直地带分布的规律,农业生产明显的受立体气候、立体农业生态、立体植被和立体土壤分布控制和影响的特点。安宁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光、热、水、土资源十分丰富,是四川重要的粮食、烤烟、蚕桑、糖料、畜牧、水果、早市蔬菜、林业生产基地,已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州境内水资源丰富,总量为1517.2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5478.6万千瓦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生物资源种类丰富、品种繁多,有南北兼有的高等植物200多科6000种以上,脊椎动物114科、536种,可供开发利用农林牧资源3000多种。

  (二)自然灾害

  凉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灾害类型多,干旱、风雹、洪涝、地震、病虫害和地质灾害等,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制约我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因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暴雨往往引发较大范围洪涝及山地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发生连锁反应,破坏交通,损毁农田,毁坏水利设施,改变河流形态,诱发次生灾害,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据2000—2004年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约667.3万亩,绝收面积为128.52万亩;平均每年因灾死亡人数在50人左右,死亡大牲畜近3.5万头(只)。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1亿元以上,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3.28亿元。

  (三)农建成绩

  在“十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增添措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水利建设成绩显著

  全州共有水库267座: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47座、小(二)型水库215座。其中病险水库136座,现已整治销号81座。现有节水灌面59.012万亩,其中渠道防渗55.098万亩,管道输水3.8万亩,喷灌0.062万亩,微灌0.052万亩。渠道防渗占节水灌面的93%.干渠2023公里,防渗704公里,防渗率35%;支渠17961公里,防渗5456公里,防渗率30%,还有许多斗农毛渠,防渗率不到10%.全州渠系水利用系数0.4.我州共有旱山村1347个,494557人、1479452牲畜缺水。2002~2004年安排了1000万元资金,用于24个贫困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项目建设。全州共建供水站137处,国债资金103处,其它资金34处,总投资7590万元,解决了34.17万人饮水困难。全州有水土流失面积29481.3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60114.68平方公里的49%,2000年至2004年已治理的1413.43平方公里(其中重点治理1142.23平方公里,利用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治理27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还有28067.94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全州有重要防汛任务的河流153条,现有堤防370.83公里,护岸79.64公里。全州已建水电站634座,装机容量74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现已形成以110KV为骨架,35KV为主的地方电力网,共有高压输电线路14601公里。

  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凉山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地貌特别,田少地多,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以至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达53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66%.州委、州政府历来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就是通过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以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数量。从1989年至2003年,凉山州共计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和开发283.4万亩,占全州耕地实际面积的42.28%,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53.24%,累计投工投劳4.29亿个,挖填土石方5.37亿立方米;衬砌“三面光”排灌沟渠8426公里,建造蓄水池、凼、塘、库等2.85亿口,容积达347.8万立方米;修建机耕道、人行道4000余公里;修建防洪堤10.06公里;改造区植树造林36.78万亩。完成总投资19.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75亿元,占总投资的74.87%;集体和群众投资4.95亿元,占总投资的25.13%.

  3、生态建设取得突破

  凉山州是四川省的三大林区之一。全州林业面积为388.8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64.4%.有林地面积19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06%,活立木蓄积2.35亿立方米。从1998年和1999年相继在我州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截止2004年底,全州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累计投入10.23亿元,减少森林资源消耗600多万立方米,4272万亩森林和新造林地得到有效管护,共营造生态公益林801万亩(包括森林抚育118.7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2.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累计投入16.1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56万亩,荒山配套造林128万亩。1998年以来,全州新增森林面积687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2.06%,增长了7.8%.自然保护区由4个增加到10个,保护区面积由0.072万平方公里上升到0.29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幅员面积的比例由1.2%提高到5%,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建设实现了5年初见成效的目标,正朝着“10年大见效”目标稳步迈进。

  4、农村提灌及乡村机耕道建设有新的进展

  我州提灌一直坚持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方针。70-80年代相继建立了一批固定式机电提灌站,90年代以后,各县市也相继成立了抗旱服务组织。农民群众每家每户购置了大量移动式提灌机械用于提水抗旱。全州共有提灌机械动力8.90万千瓦,每年提水总量达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10多万亩。同时还担负着部份蓄水工程设施的补水充蓄任务。全州612个乡镇3712个行政村,已通乡村道2272个行政村、12063公里。

  5、户办工程成为新的增长点

  为了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落实到千家万户,面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我州认真学习苍溪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以“六个一”(即每家农户建一片经济园、一口蓄水池、一眼卫生井、一个沼气池、一条进出农户石板路、一个硬化院坝)、“三配套”(生态环境配套、路渠电配套、庭院文化配套)、“四个坚持”(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政策激励兴办;坚持农户建管;坚持能人示范带动)为内容的“户办工程”模式,户办工程具有产权明晰、利益直接、经营灵活、管理方便的特点,适应当前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农民“建家立业、传之子孙”的心愿,又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到2005年度全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完成户办工程4.27万户。

  6、农村能源建设取得实效。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沼气池建设81305口,年产沼气3062万立方米,基本解决了8万多农户的生活用能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无害肥料82万多吨,推广省柴节煤灶40.13万户,普及率达70%,年节约用能费用近亿元,推广太阳能利用采光面积21.7万平方米,占全省推广面积的55%,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池1.3万立方米,年处理污水达150万吨,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我州还采取集中资金建精品,树样板的工作方法,先后建设了西昌市大德村、冕宁县西河村等18个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了德昌县典水村,金阳县云米村等5个小型公益设施建设示范村,取得了非常好的实效,深受群众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四)存在的问题

  1、水利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

  一是骨干工程少;二是渠系配套差,防渗、整治任务重;三是病险工程多;四是旱山村数量大;五是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六是水土保持投入不足;七是防洪堤、护岸数量少,大多数堤防设防标准低;八是地方电力电网建设滞后。

  2、耕地质量较差

  一是中低产田土比重高;二是耕地土壤肥力低;三是耕地水土流失比例大;四是土壤沙化、粗骨化进程加快。

  3、林业建设任务重

  一是现有森林抚育跟不上,成林不成材;二是树种结构不合理,易发生森林火灾;三是尚有宜林荒山荒地1000万亩,有80%集中在高寒、高海拔及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成本高,治理难度大;四是随着人工造林纯林面积的扩大和外来物种的增加,病虫鼠害、外来有害生物威胁逐年加大。

  4、农村公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县市、乡镇间发展不平衡,普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二是技术状况良莠不齐,有的线形太差,纵坡太大,随弯就弯等;三是许多工程水毁特别严重,晴通雨阻的现象随时发生,道路通行能力十分低下。

  5、地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凉山州地处四川西南部横断山脉东缘高山峡谷区,地形切割大、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石种类繁多,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是全省的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易发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州目前为止已发生和发现各类地质灾害共计1821处,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人口达9.3625万人。全州17个县市中有9个县的县城受地质灾害威胁。

  6、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目前,我州多数农民的收入偏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环境脏乱差,抗灾能力不强。

  三、目标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总体部署及全州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结合我州实际,确定目标任务如下:

  (一)“九六”目标

  “十一五”期间,根据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九六”目标,我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任务是:建设“六个联”(硬化道路联成网,水利灌溉联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骨干产业联成片,学校医疗联农户,活动阵地联村民)示范新村150个,每年完成30个,完成户办工程10万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解决人饮困难62.5万人,治理旱山村200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建沼气池6万口;完成成片造林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5%;建成县通乡油路水泥路500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1200公里;新增提水控灌设备1525台/14825千瓦。

  在此基础上,对2011年—2020年的目标任务进行合理的推导,科学的预测,提出农建远期规划。“十一五”,农建投入每年在6亿元以上:“十二五”,农建投入每年在7亿元以上:“十三五”,农建投入每年在8亿元以上。

  (二)开展22项建设行动

  1、户办工程“六个一”建设行动(州农建办牵头)

  户办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六个一”(即每家农户建有一项骨干增收项目、一口蓄水池、一眼卫生井、一个沼气池、一条进出农户石板路、一个硬化院坝)、“三配套”(生态环境配套、路渠电配套、庭院文化配套)。全州现已建成户办工程4.27万户,“十一五”期间,每年建成2万户以“六个一”加“三配套”为内容的户办工程,五年共建10万户;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力度的加大,加之各级对开展此项建设经验的积累,有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建设的速度逐年加快。“十二五”每年建成3万户户办工程,5年15万户:“十三五”每年建成9万户,5年45万户。到2020年,共建成户办工程70万户,使全州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将获得突破性进展。

  2、新村工程“六个联”建设行动(州农建办牵头)

  新村工程既是农建示范新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示范新村。其主要内容为“六个联”:交通道路联成网,水利灌溉联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骨干产业联成片,学校医疗联农户,活动阵地联村民。配套农建是基础、增收产业是支撑。示范新村建设要以“六个一”户办工程为前提。示范新村建设是我州农建的新增长点,随着这一工作由点到面的逐步展开,农民的经济实力增强,国家支农投入的增加,建设速度会逐年加快。“十一五”每年建成“六个联”的示范新村30个,5年建成150个。“十二五”,每年建成160个,5年建成800个:“十三五”每年建成300个,5年建成1500个。到2020年,全州建成生态小康新村2450个。

  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行动(州农业局主抓)

  2006至2020年凉山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是:以中低产田土改造为重点,坚持按流域或灌区统筹规划,加大耕地地力建设力度,再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0万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推进我州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为全州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而奋斗。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建设2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五年共建设100万亩。在2011—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规划每年建设1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在2016—2020年的“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1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十二五”及“十三五”共计建设125万亩。

  4、耕地地力建设行动(州农业局主抓)

  通过15年耕地地力建设,实现六个“提高”,三个“促进”。即:全州实施沃土工程面积提高到占总耕地面积50%以上,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提高到占水田面积80%以上,有机肥亩用量提高到3500公斤,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土壤肥力提高一个等级,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促进我州土壤肥力监测网络建设,促进我州土肥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州普及科学施肥技术。每年在45万亩耕地上实施以“增、提、改、防”为主的地力建设措施,“十一五”期间共计实施225万亩。在2011~2020年间,规划每年完成地力建设60万亩,“十二五”和“十三五”各完成300万亩,共计600万亩

  5、土地整理建设行动(州国土资源局牵头)。

  2006—2010年,在开展农业地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对农村土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理。该行动以改善耕地质量为中心,以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能力为目的。通过土地平整、坡改梯、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生态林网建设、农村聚居点建设等工程措施,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土,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面积52.8万亩,增加耕地面积3万亩;农村聚居点相对集中,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建成1200公里田间道路,改善农民的出门难、行路难;配套渠系,解决62.5万农民的用水难和25万亩耕地的排灌;建设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新增林地570万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6、农村能源建设行动(州农村能源办主抓)

  “十一五”期间,全州计划新建农村沼气池60000口,全部采用沼气池、厕所、禽畜圈三结合,并进行“一池三改造”。农村户办沼气池建设将与全州户办工程建设同步推进。沼气池建设是户办工程“六个一”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沼气池,带动改圈、改厕、改灶,使农户的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国家投入的增加,“十二五”至“十三五”进一步加快建设的步伐,完成沼气池建设18万口,累计达到32.13万口。

  7、水土流失治理行动(州水利局主抓)

  “十一五”期间,我州将继续在目前“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及生态修复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计划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五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总投资1亿元。“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截止2020年,使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24000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36万亩,人工林草措施157.5万亩,自然修复231.75万亩,保土耕作24.75万亩,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林草覆盖率增加到43.12%以上,全州进一步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制止各种人为活动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8、节水灌溉行动(州水利局主抓)

  解决我州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抗旱工作也要由农业抗旱为主的向生活、生产、生态全面抗旱转变,从单一的灾后救急向有计划的抗旱转变。

  节水灌溉行动重点是灌区的续建、渠系配套、防渗整治、节水改造,推行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一是已成灌区的渠系配套、防渗整治。“十一五”计划续建配套渠道1000公里,防渗整治5000公里,总投资3.5亿元,新增节水灌面积25万亩;二是“十一五”续建工程。完成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的续建和斗渠配套建设,其中续建投资26400万元,斗渠配套投资2954.11万元。工程建成后,可新增、改善灌面21.6万亩;三是节水改造。“十一五”节水改造工程:甘洛斯觉大堰灌区、安宁河灌区、会理红旗水库灌区、会东野牛坪堰灌区、盐源岔秋堰灌区;四是2011~2020年节水改造工程:会东可河堰灌区、昭觉县城关堰灌区、越西县新民灌区。“十一五”计划投资1400万元,新增节水灌面2万亩。2011~2020年计划投资2800万元,新增节水灌面4万亩。

  9、旱山村治理行动(州水利局主抓)

  旱山村治理要坚持“扩塘、建池、打井、囤水、截流、改制”,通过蓄水池、水窑、山平塘等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为农民增收和退耕还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源。 “十一五”计划治理200个旱山村,计划投资1亿元。2011~2020年计划治理500个旱山村,计划投资2.5亿元。治理过程中要坚持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单元、规划到村、落实到户、整村推进的规划思路和农民自愿、明晰产权、落实管理的建管机制,确保治理行动规范发展。

  10、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行动(州水利局主抓)

  水利部门继续加快乡镇供水工程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我州还有160.15万饮水不安全人口,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加快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早日改善农民的饮水卫生条件,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建设。“十一五”计划解决6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2.25亿元。2011~2020年解决85.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2.5545亿元。

  11、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行动(州水利局主抓)

  (1)“十一五”规划:一是续建会东县新华水库工程;二是新建会理县大海子水利工程;三是新建喜德县米市水库,四是新建盐源县老沟水库。

  (2)2011~2020年规划:一是西昌市东河乡水库;二是盐源县龙塘水库。

  12、堤防工程建设行动(州水利局主抓)

  (1)“十一五”堤防工程规划:一是重点抓好9条河流(关坝河、茨达河、参鱼河、大桥河、沙坝河、昭觉河、美姑河、越西河、孙水河)堤防建设;二是安宁河堤防续建堤防工程81.13公里,投资28395.5万元;三是小流域山溪河堤防建设。

  (2)2011~2020年堤防工程建设,主要是小流域山溪河堤防和护岸建设。兴建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50km,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350km,护岸300km,总投资8.15亿元。

  13、地方电力建设行动(州水利局主抓)

  (1)“十一五”地方电力建设:一是电源建设,至“十一五”末地方电力装机可达296万KW,年发电量120亿KW.h.增加装机222万KW,增加投资111亿元。 二是拟建以电代燃料项目34个,装机85万KW,投资55.2亿元。三是电气化县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州12个县市,计划投资6000万元。 四是城网建设“十一五”期,计划投资5.5亿元,实现全州城网建设与改造。五是解决无电乡村用电问题。我州到目前尚有702个村无电,104624户,48万人未用上电,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4.4亿元,建设电源点、输、配电线路来解决48万人的用电问题。六是农网扫尾工程建设,计划投资2.5亿元完善户表工程。

  (2)2011—2020年地方小水电建设:一是全州2015年地方装机拟达到350万KW,发电量达到140亿KW.h.增加装机50万KW,增加投资25亿元。二是2020年地方装机拟达到400万KW,年发电量达到160亿KW.h.增加装机50万KW,增加投资25亿元。

  14、退耕还林建设行动(州林业局主抓)

  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和“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政策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以江河源头、河谷两岸的坡耕地,雅砻江、金沙江等流域的“大字报地”、“望天地”为重点,继续在全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006-2010 年规划退耕还林面积123.25万亩。规划荒山荒地营造林51万亩,封山育林146万亩。

  15、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行动(州林业局主抓)

  以保护、恢复天然林草植被,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天然林丰富的雅袭江、金沙江、大渡河流域为重点,在全州 17 个县市、4户国有重点森工企业范围内,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并举,积极营造生态公益林,加快荒山荒地绿化步伐,加快恢复林草植被;加快工程区内森林抚育力度,提高林分质量。2006-2010 年,规划人工植苗造林50万亩,飞播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175万亩,森林抚育100万亩。

  16、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行动(州林业局牵头)

  按照“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大力恢复发展”的方针,遵循“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巩固、完善已建 10 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总数力争达到15个,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达到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0.3725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幅员面积的比重达到6.11%.加强对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17、乡村公路建设行动(州交通局、州农机局牵头)

  “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建成农村干线公路100公里,5年完成500公里,新铺县乡油路、水泥路 100公里,5年完成500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1200公里,硬化200公里。2011-2020年新建乡村机耕道5400公里,硬化1200公里,解决1000个行政村的道路问题。

  18、农机提灌建设行动(州农机局牵头)

  “十一五”期间新建提灌设备1525台/14825千瓦,在以后的10年中,每年新增提灌设备305台/2965千瓦。使我州农村提灌设施增强,抗旱能力不断提高。

  19、继续开展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州环保局牵头)

  小城镇和村镇环境整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各县(市)环境保护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划和规划实施方案,开展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村建设、户办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优美乡村”的创建工作,加强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理、村容镇貌的建设与管理。各县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把全面开展重点小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20、业主开发农业行动(州农建办牵头)

  目前,全州已有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194户,开发的面积达2.2万亩。据统计,2004年度,全州新增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56户,新开发土地面积0.28万亩,开发投入的资金达420万元,其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达280万元。在今后的15年中,每年新增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80户左右,增加农建投入500万元,新增开发面积0.4万亩以上。业主开发农业已成为我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力量,将成为今后农建的一个新增长点。

  21、滴灌减灾增收行动(州农建办牵头)

  滴灌减灾是设施农业的重要内容。针对凉山州旱灾突出的特点。州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减灾增收的新途径。目前全州已建成4905亩,减灾增收效果十分显著。计划在“十一五”每年新增2000亩,“十二五”每年新增3000亩,“十三五”每年新增5000亩。到2020年,全州可建成滴灌面积5.5万亩以上。

  22、扶贫开发建设行动(州扶贫办牵头)。

  根据中央和省扶贫工作要求,切实抓好3个重点: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强化劳务培训为切入点,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以扶持产业化扶贫为切入点,努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即“一体两翼”,突出重点,大力推进,集中力量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走好产业扶贫的路子。

  全州尚有54万绝对贫困人口和83万相对贫困人口,到2010年全州绝对贫困人口要降至10万人以内,低收入人口要降至30万人以内,完成建设629个扶贫新村的目标任务,通过实施新村扶贫工程,修建村道1200公里,建设基本农田100万亩,解决62.5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州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48.25万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提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持续发展能力。

  四、主要步骤

  (一)户办工程、新村建设

  1、2006年-2010年(“十一五”时段),为示范阶段。每年建成“六个一”加“三配套”的户办工程2万户,5年建成户办工程10万户。与此同时,每年建成30个示范新村,5年建成150个示范村。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参观学习、宣传动员、典型示范、政策引导、配套服务,调动农民的建设积极性。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好处,增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从中探索、积累、完善有关建设思路、配套措施和具体方法,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2011—2015年(“十二五”时段),为推广阶段。随着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投入的增加,建设经验的积累,建设步伐会逐年加快。每年建成“六个一”加“三配套”的户办工程3万户,5年共建成15万户。每年建成160个生态小康新村,5年建成800个生态小康新村。

  3、2016年—2020年(“十三五”时段),为突破阶段。每年建成“六个一”加“三配套”的户办工程9万户,5年建成45万户;每年建成“六个联”的生态小康新村300个,5年建成1500个生态小康新村。

  (二)水利建设。

  2006—2010年,水利行业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5 年治理1000平方公里;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解决农村安全饮水62.5万人,解决200个旱山村和严重缺水村的生产生活用水,新建堤防护岸118.52公里,加固堤防护岸94.34公里,河道整治33.71公里。全州新增装机容量22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96万千瓦,小水电代燃料电源工程总装机34台,装机容量85万千瓦,全州12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计划投资6000万元。

  2011年—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 平方公里,解决500个旱山村和严重缺水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新建堤防400公里、护岸300公里。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我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分布在全州十七县市的农业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区,整个规划分为3个五年计划实施。

  1、2006年——2010年(“十一五”时期),经过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建设,突出凉山特色农业开发。

  2、2011年——2015年(“十二五”时期),2015年人均占有高产稳产农田达0.8亩。

  3、2016年——2020年(“十三五”时期),项目建成后,生态环境将有重大改善,建设成大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立大量高产优质农产品基地,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通过1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到2020年时,全州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达到396.2万亩,使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的比例由现在的24.34%上升到56.32%,提高31.98个百分点,为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林业建设

  2006—2010年,每年营造林60万亩,五年新增森林面积300万亩;到2010年,全州天然林资源、天然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重点生态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36.5%以上,全州生态面貌显著改善,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林业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到2020年全州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41.5%,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实现生态和谐、山川秀美。到2050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生态状况达到良性循环,全面实现山川秀美。

  (五)农村公路建设

  全州612个乡(镇),目前已通公路乡577个,未通公路乡39 个(未计路基宽度在4.5米以下的135个乡),其中不通公路乡24个(18个乡17 条通乡公路已列入2003年建设计划,2005年底前实施完成),不通桥梁乡15个(其中7个乡7座桥梁己列入计划),规划自2006年开始,到2010年末,每年建成县通乡油路水泥路100公里,“十一五”期内完成县通乡油路水泥路建设任务500公里。

  (六)机电提灌及机耕道建设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提灌设备305台套/2965千瓦,5年共计1525台套/14825千瓦。其中:新建提灌站50台套/3750千瓦,更新改造提灌设备100台套/5000千瓦,新增移动提灌抗旱设备1175台套/5275千瓦,新增提水控灌面积2.5万亩,恢复改善提水灌溉面积10万亩。每年新建乡村机耕道240公里,硬化40公里。5年共新建乡村机耕道1200公里,硬化200公里,使217个行政村通路。

  2010—2020年,规划新建机电提灌设备60台套/4500千瓦,更新改造机电提灌设备30台套/2250千瓦,新增移动提水抗旱设备960台套/14900千瓦,新增机械化节水灌溉设备2000台套/8000千瓦。新增提水控灌面积5万亩,恢复改善提水灌溉面积20万亩。新建乡村机耕道5400公里,硬化1200公里,解决1000个行政村的道路问题。

  (七)农村能源建设

  1、“十一五”期间,一是建农村沼气池60000口;二是全州规划改建或改造省柴节煤灶50000户;三是规划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及太阳能灶5万平方米;四是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10000立方米。

  2、2020年远景目标

  坚持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相结合,按照每年5%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州将有农村户用沼气池32万口,占适宜发展农户的45%(目前为10%);省柴灶61万户,普及率达80%;太阳能热水器45万平方米;城镇净化沼气池4.3万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4.8万立方米。

  (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2006—2010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土壤污染得到一定的治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均得到较大的提高;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的规模、数量和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全面开展生态州的建设,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11—2020年,农村面源和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建立起完整的农村生态系统,建成完善的凉山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小康社会的要求,初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对策措施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市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整合资源,完善和落实农建指挥机构,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共同抓,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任务圆满完成。要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要把“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通过各级政府的正式文件下达实行。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并进行严格考核、奖惩。各县市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推动农建工作。要强化激励机制,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市竞赛活动。各县市要按州上规划要求,层层分解任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落实责任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支持农建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加强调研,及时发现培育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农建工作深入开展。

  (二)密切配合,打好总体战。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州、县农建办要在每年的秋、冬、春三季牵头召开6-9次农建办公会议,以便及时掌握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各级各部门要通力配合,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户办工程和新村工程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要通过实施项目来进行启动,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协同作战,既当好主角,又当好配角。计划、财政、国土、环保、扶贫、以工代赈等部门要搭好台,农建办和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农机等部门要一起唱好戏,“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各计其功”。

  (三)探索创新,培育新增长点。新阶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一是组织形式要创新。要改变过去由政府统揽包办、农民被动集资投劳的作法,严格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利用自身劳动积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村社自行组织、政府协调服务的组织形式。二是投入方式要创新。要坚持运用经营的理念和市场的办法搞建设,按照“农民自筹为主、金融信贷为辅、国家以奖代补”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和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国家、集体和社会力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是建管机制要创新。大中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制度,小微项目要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机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逐步建立产权明晰、利益直接的经营管理体系,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经营管理权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四)广辟财源,加大投入。针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农户自身资金积累能力弱的实际情况 ,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是公共财政支持的对象。国家正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针对当前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亟待加强的状况,从2006年起,要在继续搞好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一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在力争财政对农建投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政府、农户及相关产业组织、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在内的资金支撑体系,吸引企业资本、金融资本、农户或公司、大户进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县市财政也要逐年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五)整体推进,提高效益。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的各个方面,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及农业和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与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相结合,与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农产品相结合,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