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现将《河池市第三轮创新计划(2005-200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五年八月八日

  河池市第三轮创新计划(2005-2007年)

  2005年至2007年是河池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应对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西部大开发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各种机遇和挑战,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河池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的能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工业化和城镇化,使科技进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创新、转化、产业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兴企、建平台、强能力”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六大科技工程,构建覆盖全市的三个科技服务网,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组织实施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推进“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结合与互动,体现科技进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的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观,体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工作宗旨。

  (二)衔接发展。与前两轮科技创新计划工作重点衔接,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衔接,保持科技工作的连续性。

  (三)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突出支持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突出支持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创新;突出支持公共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集成联动。坚持市、县联动,坚持部门、区域和行业之间协同配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大联合,大协作。

  (五)打造品牌。充分挖掘河池的“长寿”资源、“生态资源”和“绿色”资源,打造板栗、八角、山茶油、中草药、野生毛葡萄、香猪等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充分挖掘河池的有色金属资源,打造有色金属及其新材料国际品牌。

  三、总体目标

  (一)科技对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重点选育、引进、推广10个能形成区域特色种养业品牌的新品种,筛选100项先进种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巩固和发展前两轮和新一轮区域特色种养业品牌优势。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快。重点建设好5所农村科技星火学校、5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个农村信息化基地、1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做到县县有科技信息中心,有星火学校,有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有科技示范乡(镇),有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乡乡有星火课堂,有科技信息网点,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有科技示范村和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种养能人。

  力争建设好4个科技进步示范县和科技工作试点县(市、区),有5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重点建设好11家科技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自治区和市县共建特色科技扶贫示范村9个。

  科技对农民年增收的贡献率在40%以上。

  (二)科技服务和支撑“工业兴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建设好2个自治区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或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和市共同扶持和建设好4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30项工业先进技术,开发25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新产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建成5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完成3个优势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其中一个获得新药证书。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扶持建设好5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应用推广1-2个单元信息化技术,开展各类制造业信息化培训200人次以上。

  (四)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所有的县(市、区)和科技示范乡(镇)、村及科技示范户。重点建设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30个,每个县(市、区)完成30名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网上发布信息1万条以上,提供产品供求信息1万条以上,不断提高农村信息通达的知晓率、技术需求的满足率和产品流通成交率。

  建设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节点,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示范企业5家,完成技术成果转让5项,企业技术需求解决率,技术交易成交率分别在50%以上。为1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开展引进创新服务示范,集成创新,形成2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全市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0%,促成1个名特优产品申报原产地标志,选择1个以上行业或企业开展专利应急预警试点。

  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共享机制和探索市场运营模式,科技中介服务要覆盖各类科技示范点。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基地、协会、种养示范户结对签约30对以上。

  每个县(市、区)建立实用技术配送示范点1个,示范点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每年组织或参加两次以上“一招三引”重大科技活动;三年策划包装科技“三引”项目20个以上,引进12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履约率50%以上,资金到位率50%以上。

  每年组织1-2次大型科普活动,组织科技下乡活动10次以上。

  全社会R&D投入比重逐年提高。

  四、重点任务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科技的需求,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六大科技工程,构建三大科技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努力实现“富民、强县、兴企,建平台,强能力”的总目标。

  (一)六大科技工程。

  1、富民强县科技工程。

  三年内,要根据本市实际,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行“一县一柱”、“一乡一品”产业化。在整体战略上,全市要围绕有色金属、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中药现代化等大力开展科技扶持、创新,重点抓好金城江区的无公害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宜州市的桑蚕和甘蔗产业化、罗城的毛葡萄产业化、环江的林浆纸一体化、南丹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天峨的林产品及其深加工、东兰的板栗及其深加工、巴马的茶油及其深加工、凤山的八角及其深加工、都安的竹藤芒编产业化、大化的水产品产业化。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把大通道“九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各县(市、区)优势,扩大桑蚕、野生毛葡萄、经济林果、优质烤烟、速生桉、优良牧草、生态蔬菜、中草药等高效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西南绿色农产品工业基地。围绕特色产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使我市中药材加工,蔗糖综合加工,桑蚕深加工龙头企业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开发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提高我市农副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以特色养殖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牧和水产品加工业。建立20个农产品流通协会和1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多渠道,多形式,运转灵活的农产品产后服务体系。继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2、有色金属新材料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要大力建设河池——南丹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材料工业区,引进大企业、大公司,加快对锡、锌、铅、锑、铟、镉、铋、铜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初步形成以锡、锌、锑、铅、铟、镉、铋、铜、铝等有色金属为基材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格局,努力打造我市有色金属的国际品牌,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地位。努力培育壮大南方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成源冶炼厂、堂汉锌铟集团、吉朗铟业集团、广田冶炼有限责任公司、金河公司等企业,使其早日成为强优企业。要建设好有色金属人才小高地,使人才与资源结合,增加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的潜力和后劲。与此同时,要辐射其它县(市、区),大力开发硅锰铁合金以及金、银、钨、钼等产品,竣工投产一批外围辅助产业项目,为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开发提供外围产品保证。

  3、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

  创建九万山天然药谷基地,打造九万山中草药品牌,加快产学研结合,创新珍稀名贵的道地药材良种选育和快速繁殖技术,制定绿色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及生产标准操作规程。3年内,要确定铁皮石斛、虎杖、千斤拔、黄姜、喜树、猫豆、岩黄连、益母草、穿心莲、金刚藤等10种药材的种质特性,完成其良种选育和繁育工作。建成铁皮石斛、虎杖、千斤拔、黄姜、岩黄连、金刚藤、小叶榕等5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或药材野生抚育示范基地。

  要对河丰药业有限公司、润达制药有限公司、富源药业有限公司、大化济民制药厂、仁信制药有限公司、金城江医药批发站饮片厂等一批中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之成为我市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的龙头企业。

  要对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喜树碱注射液、金刚藤颗粒剂等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要完成岩黄连注射液的临床试验,争取获得新药证书;研究开发优质高效、安全、可控的创新药物及其新制剂;研制壮药、苗药、瑶药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制剂。

  4、农产品深加工及特色产业培育科技工程。

  从县域特色产业入手,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和重大共性技术项目,进行科技攻关,重点加强畜禽水产品深加工及副产品的利用研究,果蔬深加工利用研究,八角、油茶深加工利用研究,桐油深加工利用研究,桑蚕深加工及副产品利用研究,糖蔗深加工利用研究,山葡萄深加工利用研究,中草药深加工利用研究等。要充分利用其研究成果,形成优势产业,使之转化为经济效益。

  要加强山弄经济技术研究,总结开发山区群众的成功经验,形成离耕型、离山型、高空型、立体型山弄经济模式,形成山弄特色经济圈,培育壮大山弄特色产业,解决我市经济“短腿”现象。

  要加强县域特色产业研究,大力开展对环江香猪、巴马香猪、环江菜牛、环江香粳、南丹长角辣椒、南丹黄腊李、南丹瑶山梨、冰糖梨、南丹瑶山鸡、东兰板栗、东兰三乌鸡、凤山八角、凤山核桃、巴马油茶、天峨毛竹、天峨漆树、罗城山葡萄、都安黑山羊、大化银鱼等名特优农产品种养关键技术的研究,为培育县域特色产业提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

  要充分挖掘我市的“长寿”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板栗、八角、山茶油、中草药、野生葡萄、香猪等一批“长寿”、“生态”系列农产品精品名牌。做好农产品品牌申报论证工作,积极申报一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积极做好原产地登记和原产地产品登记,用国际化、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来做好产品精包装,用先进的营销理念去开拓国内外市场。

  5、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大力建设科技星火学校、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农村科技示范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政府科技三项经费为引导的农村科技投入体系;狠抓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努力加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进一步调整我市科研所、大专院校的科研方向,提高我市的科研水平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科技的能力。鼓励他们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以我市特色资源为对象的联合攻关活动。

  进一步整合现有科技信息网、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资源,大力发展依靠各种技术力量兴办的技术中介服务组织,推进各类“孵化器”和技物配送服务实体建设。

  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库、数据库和人才库,重点推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中药现代化,加快制糖、桑蚕、中药、有色金属等一批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创造条件,建立起有色金属、农产品等一批产品检测中心。

  6、科技兴企工程。

  围绕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产业技术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中小企业采取委托的方式进行合作开发,使我市强优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推进专利战略的实施,资助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的开发。

  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速度,在第三轮创新计划期内,要建立覆盖不同行业的信息化示范企业5家,培训各类制造业信息人才200人次,重点对有色金属、化工、轻工、制糖、纺织、机械等行业的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集成,通过示范企业集成应用ERP/SCM/CRM技术的示范,提高我市制造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速度,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群和企业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

  继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提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能力,重点围绕有色金属、制糖、蚕丝、轻工、化工、中药等行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集成,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品结构。

  (二)三大科技服务网

  1、“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

  依托自治区和全市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市、县(市、区)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站,村屯、企业科技信息应用点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尽快实现科技信息“乡乡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突出抓好县级信息资源的整合,增强信息采集、筛选、传播的服务能力,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突出发挥能人带动、协会推动的作用,加快各种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传送;突出抓好乡(镇)、村两级信息服务和应用队伍建设,落实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突出抓好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信息传播载体的开发,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村信息通达率和知晓率,为促进农业生产、流通和农民致富提供长效支撑。

  2、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

  以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集成,建立起面向中小企业创新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科技服务网。

  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情报研究所、技术市场等机构,要形成筛选项目、构造项目、包装项目、推介项目的有效机制,组织力量对中小企业急需的项目进行包装和推介;要形成与中小企业沟通的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做好信息沟通;要形成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的协作机制,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攻关、诊断等技术服务;要形成与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金融部门的沟通机制,及时掌握产业政策和项目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方向等决策服务。

  3、县域经济科技服务网。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态势,依据信息网络,建立个性化县域经济数据库,超前构造县域经济项目群,适时推介适合当前发展的县域经济项目。

  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专家的协作机制,适时发现和调整项目。

  利用论坛、研讨会、推介会、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发展县域经济的良好氛围,更深更广地发展县域经济。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改革,推动创新。

  在继续深化和完善科技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推进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

  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式,推进和完善重大科技项目公开招标、重大科技问题调研、科技项目责任管理、重大专项监理、科技投入跟踪问效、科技项目评审评估、科技绩效评价、科技信用和科技成果发布等制度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利用与产出。

  (二)突出主体,强化创新。

  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要坚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通过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要更加注重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政策、资金、服务和环境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沃土”。

  突出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服务主体作用。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合作与互动,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特别要重视发挥农业专家大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技术配送中心等一批新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中的服务主体作用,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三)依靠人才,引领创新。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依靠人才创新创业。在深化改革中建立起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人才机制,建立以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指标的科技绩效评价制度。全面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积极试行股权、期权等产权激励制度,保护知识资本持有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首创精神。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注重培养科技企业家、科技推广与服务人才和乡土人才。

  (四)营造环境,激励创新。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以优化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创新环境建设,加大科技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服务手段,转变行政职能,减少办事环节,规范办事程序,营造办事公开、透明、快捷、诚信的创新创业服务环境。要用好、用足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科技政策,严格执行现行的各类科技法规,加强执行监督,把落实科技政策法规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年度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以政策激励创新,用法律保障创新。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形成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增加投入,支持创新。

  确保各级人民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按法定比例增长。政府科技投入主要用于科技公共服务和引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的补助等,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种子金”作用和“放大器”作用。市本级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要进一步突出重点。

  通过财税杠杆调节,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一般性企业科学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要占销售收入额的1%以上,科技型企业要达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

  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层次科技投资,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加强对中小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产品创新和出口创汇科技产品的信贷支持。

  (六)扩大开放,带动创新。

  以西部大开发、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区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全方位推进我市科技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海内外人才、技术、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或设立研发中心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重点支持一批有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推进我市科技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七)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落实科技创新。

  要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关键在县(市、区)。要把县(市、区)科技工作作为我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部分进行统筹规划和部署。要分类指导,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要通过环境营造、智力支持、能力提高、项目带动、管理促进来提高县(市、区)科技发展的宏观决策能力、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科技部门协作能力、重大科技项目策划与组织能力、社会化科技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能力和科技“一招三引”能力,把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工作落到实处。

  六、组织领导

  (一)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加强科技创新计划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作为重要任务,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层层量化分解工作任务,建立实施创新计划的责任制度。

  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计划实施协调机制。市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科技创新计划实施协调小组,对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问题进行统一部署、协调和指导。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机构,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对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和落实各项目标任务负全责。

  (二)各级人民政府的科技、发展和改革、经委、农业、人事、教育等有关部门和科协要明确责任,通力协作,盘活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合力。

  科技部门要担当起“统筹规划、协调配合、综合集成”的职能,负责牵头制定创新计划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要加强科技创新环境与机制建设,指导科技资源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要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负责重大科技工程、活动和专项实施的监督检查。

  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统筹安排创新计划重大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牵头制订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等。

  经委负责研究制定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方案,组织指导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抓好企业技术创新示范;指导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组织和推进产学研联合;指导和推进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抓好企业厂长、经理科技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素质,推进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等。

  农业部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应用推广;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农业名牌产品,推进农业新产品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高校科技力量参与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引导高校与地方、企业建立持续的科技合作关系;指导高校研发中心建设,加强原始性创新工作,培养创新人才等。

  各级科协负责调动所属部门、学会组织和广大会员主动参与科技创新计划实施。组织经常性的社会群众科普活动,为基层选派科普讲师团;利用所掌握的资源,为本级政府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工作做好服务。

  (三)明确分工,分层实施。

  市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创新计划总体方案,组织实施联动性大、覆盖面广、带动性强、关系全局的重点科技工程和科技活动,以及对其实施过程的指导,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各县(市、区)根据市级科技创新计划实施总体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当地的科技创新计划实施方案,确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点和工作切入点。重点组织实施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科技项目,抓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信息网建设,抓好科技示范县、乡镇、村和户建设,培植科技种养能人、科技型龙头企业、产品创新的示范企业,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等,切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县(市、区)科技部门要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助手。

  (五)建立和完善各级实施科技创新计划的评价、表彰制度。

  将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与科技进步考核紧密结合起来,科技部门要会同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加强对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和完善实施科技创新计划的奖励办法,对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五)加强科技创新计划监测统计,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计划工作的监查机制。

  规范监测统计工作,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工作统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评价制度。市人民政府每年定期听取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科技创新计划的进展情况汇报,不定期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科技创新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