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条 社会团体依法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受法律保护。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保护社会团体财产的规定。

  ●立法背景

  在我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如人民群众团体(如共青团、工会、妇联)、社会公益团体(如希望工程基金会)、专业团体(如律师协会)、学术研究团体(如法学会)、宗教团体(如佛教协会)等。依法支配其合法财产是开展社团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本条明确规定:“社会团体依法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受法律保护。”

  ●条文解读

  本条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我国公民行使结社权利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法人,但必须都是依法成立的。根据《民法通则》第50条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成立社会团体法人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成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而又具备了法人应具备的条件的,这种社会团体从成立之日起,即具备了法人资格。这些团体主要有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如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基层工会组织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条件的,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另一种是需要经核准登记后才能取得法人资格的,这种社会团体必须在经过核准登记后,才能取得法人资格,如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登记的各种协会、学会等。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社会团体要开展活动,就要有相应的财产和经费。这种财产和经费可以是国家拨给的,也可以是其他组织或公民个人捐赠的,还可以是募集得来的。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社会团体法人的.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社会团体为了开展工作,必须要有自己的名称、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还要有固定的场所。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该社会团体可能只是附属于其上级单位或是某机构的~部分,不具备法人资格。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社会团体还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才完全符合法人的条件,如果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就不具备法人资格,而必须由具有法人资格的上级单位或者机关来承担民事责任。

  此外,成立社会团体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会团体要具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二、社会团体的财产。包括社会团体依法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社会团体的财产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成员的出资;(二)成员缴纳的会费;(三)国家拨付的资产和补助;(四)接受捐赠的财产;(五)社会团体积累的财产等。社会团体的财产来源必须合法。

  三、社会团体财产的保护。社会团体对其依法所有的财产,享有直接的支配权,不受他人非法干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挪用、哄抢、破坏和任意调拨社会团体依法所有的财产。非经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不得征收、征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侵害社会团体财产的,该社会团体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害人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相关规定

  《民法通则》第37条、第50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条、第3条、第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