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的目的的规定。

  根据本条的规定,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规定说明,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仅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发展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更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保证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的需要。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出台,对控制、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法治国家和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具体体现。我们知道,未成年人是未满18周岁的人,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在未完全成熟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尚未完全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都很弱。在这个时期,他们极易接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实施不良行为,甚至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事实表明,缺乏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是未成年人迷失方向,步入歧途的重要原因。比如,曾有这样一个少年犯,年龄刚满14岁,经常爱与人打架。一天因琐事与邻居小孩王某发生口角,用石头击中王某的头部,造成王颅脑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当公安机关将他拘留审讯时,他却像讲故事一样叙述了故意伤害他人的过程,之后却说:我该走了吧!可见,该少年的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种地步,此时,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却全然不知。我们必须吸取教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行,这样,才能使他们远离犯罪,健康地成长,真正成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为了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法律化、制度化,保障未成年人有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因此,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利益,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犯罪低龄化越来越突出。涉嫌刑事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同龄人中所占有的比例成倍地增长。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秩序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社会治安,也给未成年人的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幸,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犯罪能否减少,社会治安能否好转,关键看未成年人犯罪能否得到有效地控制。因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使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这一问题,重视这一问题,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针对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情况,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组织和责任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制定一部从源头入手,标本兼治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这不仅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有利于减少和控制犯罪,对维护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当前,在社会上仍然存在不少妨害未成年人勤学向上、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如一些行业和场所违法经营,渲染暴力、淫秽、色情内容的非法出版活动屡禁不止,吸毒。卖淫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等。这些丑恶社会现象,不仅严重地污染了社会风气,危害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为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走上犯罪,提供了客观环境。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区管理、社会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不能有效地帮助未成年人抵御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也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的客观原因。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要通过法律明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用法定的原则、制度和措施来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未成年人奋发上进,远离犯罪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