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民政部各司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锦州市民政局、北镇县民政局关于窟窿台乡双扶经济实体的调查报告摘要转发给你们,供参考。

  窟窿台乡的经验表明:

  第一,民政工作只有真正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自觉地为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才能充满活力;

  第二,只有千方百计地组织双扶对象进入商品生产领域,才能使他们尽快地治穷致富;

  第三,双扶是经济活动,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学会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1985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会空前活跃,双扶工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需要。希望各地民政部门把双扶工作放到重要地位,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双扶工作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附:适应农村两个转化的需要建立经济实体开拓扶贫扶优工作的新局面

  ——北镇县窟窿台乡双扶经济实体的调查

  (1984年11月22日 锦州市民政局、北镇县民政局)

  北镇县窟窿台乡地处辽西平原的闾山东侧。有农业户5533户。其中贫困户148户,占全乡农业户的2.67%;优抚对象733户,占全乡农业户的13.2%。1982年,全乡贫困户人均收入85元,优抚对象人均收入150元。1983年以来,这个乡建立了“双扶办公室”,运用经济手段组织双扶对象治穷致富,使贫困户和优抚对象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到1984年底,全乡14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收入达283元;全乡733户优抚对象,人均收入510元,涌现出的专业户、重点户占优抚对象总户数的73%。不仅双扶工作上来了,其他民政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成为省、市、县双扶工作先进集体、退伍军人安置先进单位、民政工作模范集体。乡民政助理员赵升武同志1984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工作者。

  一、转变思想,跟上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个乡在使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富裕道路的同时,开展了扶贫工作。但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实行干部包户,帮助贫困户种好责任田。因此,总的来说步子不大。到1982年底,贫困户人均收入仅从1980年的65元上升到85元。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以后,他们认真学习会议精神,认识到,仅仅满足于解决贫困户的温饱,实际上还是没有突破单纯救济的框框。如果按照人均收入85元的基础和每年增加10元的速度,全乡贫困户不知哪一年才能摆脱贫困。显然与总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为适应农村形势的发展,他们明确了从为总任务服务出发,不仅治穷,还必须抓致富的双扶工作指导思想。随后又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组织双扶对象进入商品生产领域,开辟新的财源的工作方向。

  二、建立实体,搞好服务

  1983年初,窟窿台乡建立了双扶办公室。由民政助理负责,另外招聘一名退休教师和五名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共7人组成。双扶办公室既是乡级民政创办的经济实体,也是在乡双扶领导小组领导下,为双扶对象勤劳致富提供信息、科技、推荐退伍军人中两用人才的服务机构,下面有一个民政福利建筑工程公司(下设两个工程队)和7个福利厂点(包括一个贸易货栈、两个塑料厂、一个商店、一个饭店、一个福利综合厂和一个在沈阳开设的粮杂店)。建筑公司和福利厂点共有管理人员和工人369人,其中盲聋哑41人,贫困户81人,优抚对象98人。办公室对建筑公司采取下达指标,按比例分成的办法管理,每年从公司利润提取20%管理费;对福利厂点采取承包合同制,上缴利润死包干的办法管理,将福利厂点分别包给个人,一包3年。开办建筑公司和福利厂点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条渠道:自筹、集资、银行贷款。两年来,建筑公司和福利厂点总产值125万元,除工资、税收外,实现利润15万元。在这里参加生产的双扶对象人均收入700至800元。双扶办公室用所获利润积极扩大再生产,扶持双扶对象勤劳致富,用3.1万多元添置厂房、设备,用4.5万元作流动资金,又用1.5元扶持了156户。如,今年春季用1100元帮助40多户贫困户发展养猪、兔;用740元为贫困户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用1000元给退伍军人赵兴久治疗腿病;用400元帮助3户单身退伍军人买木料建房。从前这个乡因缺经费一直未办成敬老院,现在办公室拿出1.25万元办起了一所23间房的敬老院,安置老人25名。

  双扶办公室不仅在经济上扶持双扶对象,而且积极在信息、科技上为他们致富提供服务。它的信息、科技服务站在山东、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的15个市县建立了37个信息联络点。已帮助双扶对象购进葵花子12万斤,签订了销售冻秋梨15万斤的合同,推广了海花一号花生种9万斤,玉米良种2万斤。今年还为全乡双扶对象举办各类科学技术讲座十八次,上门指导200多次,印发宣传材料1000多份。最近,为了调动信息联络员的积极性,办公室还决定对提供信息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分别给予奖励。

  双扶办公室下设的贸易货栈两年来供给双扶对象良种20多万斤,化肥100多吨,推销花生米20万斤,葱头10万多斤,大米100多万斤,及时解决了双扶对象的产供销问题。如去年当地大米过剩,贸易货栈及时收购了70万斤转销他省,其中双扶对象的15万斤,获利1万余元。乡里出现卖猪难时,贸易货栈又同食品公司及个体户联系,帮助双扶对象卖出52头肥猪。

  双扶办公室十分重视发挥退伍军人中两用人才的作用。1980年以来全乡退伍回来的两用人才共84名,办公室下面的两用人才服务公司采取多种渠道安排了七十九名。两用人才的充分利用,促进了全乡商品生产的发展,仅1983年他们就为国家提供27.5万斤商品粮、4.16万斤猪肉、15万斤蔬菜、2300万斤鲜鱼、2700斤鲜蛋。两用人才还带动了周围群众走致富的道路。河北村退伍军人李成国回乡后带头扣蔬菜大棚致富,并积极向群众传授技术,带动全乡90多户扣蔬菜大棚。现在河北村已发展成蔬菜专业村。

  两年来,这个乡的双扶办公室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一,它为广大双扶对象开辟了新的。生产、生活门路,已成为他们治穷致富的主心骨,对其他民政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协调和促进作用。

  第二,促进了全乡商品生产的发展。双扶经济实体已成为全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振兴农村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第三,办双扶经济实体既不占国家编制,又不需国家开支,壮大了基层民政工作力量,突破了民政部门单纯消费的老框框,有效地发挥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

  第四,通过兴办经济实体,为双扶和办好其他民政福利事业提供了资金,使农村中的鳏寡孤独和盲聋哑残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全乡共有盲聋哑残人员55名,已安置在经济实体的41名,人均收入达到600元。

  三、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窟窿台乡办好经济实体的经验是:

  (一)各级领导积极支持。刚建立经济实体时,许多政策界限不清楚,有的同志心有余悸,怕犯错误。县委书记刘占一同志来到乡里,支持他们大胆干,还亲自为经济实体招聘能人。市、县民政局领导同志也积极鼓励他们,多次来到乡里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使他们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经济实体不断发展。

  (二)经济实体坚持民办,不搞官办。坚持民办,不占国家编制,不需要国家投资,人员不离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强,工作有效率。经济效益高,如乡里砖厂过去官办,每年亏损2、3万元;去年承包给退伍军人张风祥,不仅没亏损,而且盈利两万多元。现在乡的双扶经济实体坚持民办,个个盈利。

  (三)乡政府对经济实体伸手扶,不伸手捞。双扶经济实体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从人、财、物多方面积极给予支持。经济实体挣钱了,乡政府不伸手,而是要求将这笔钱取之于双扶,用之于双扶,使双扶对象有利可图,取得更大实惠。

  (四)招聘能人,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实体。双扶办公室只管大政方针,生产经营权放给经济实体,责、权、利关系通过合同体现。

  (五)经济实体和国营企业挂钩、签订合同。和国营企业挂钩、签订合同,有计划地为国营企业加工一些零部件、半成品,可以保证经济实体“有米下锅”,产供销渠道畅通,同时可以得到国营企业在技术、设备、原料等各方面的支持,使经济实体不断发展壮大。双扶办公室办的塑料厂和国营丹东凤城塑料厂签订合同,为丹塑提供塑料条原料,从而销路有了保证。丹塑还无偿地供给一些设备,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这个厂很快发展起来,由单一生产塑料条原料发展到生产塑料管,年利润达到4万余元。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窟窿台乡认真研究了今后发展规划:1985年现有的两个塑料厂由搞半成品改为生产成品;建一个小型化工燃料厂,生产偏氯乙烯;在北镇、沟帮子、中安镇开设旅店、饭店,扶持双扶对象进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从双扶对象中集资100万元,与秦皇岛市政府合建一座宾馆,以宾馆为阵地,开设国际经济信息公司、饮食服务公司、汽车经营运输公司;以窟窿台乡为基地,发展养兔、养鸡、养鸭、养鱼联合体,为饮食服务公司提供货源;到1988年全乡双扶对象人均收入要达到1000元;到1990年全乡双扶对象人均收入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