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福建省加快了扫盲工作步伐,提出了扫盲工作“八到村”的要求,即把扫盲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计划任务、“双线”承包、乡规民约、检查督促、建档立卡、考核验收八项工作落实到行政村,再进一步落实到自然村和居民小组,这一做法很好,体现了真抓实干的精神。其突出特点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政教育部门的重视,措施得力,工作细致、深入、扎实,决心大。福建省扫盲工作“八到村”已取得了明显效果。1992年全省97%有扫盲任务的行政村开展了扫盲,脱盲32.3万,是近些年来形势最好的一年。实践证明扫盲工作落实到村是切实可行的,是推进扫盲工作的重要措施。福建的经验说明,只要坚持扎实的工作,加强宣传,充分组织和发动干部、群众,是可以加快扫盲步伐的。

  现将福建省教委《扫盲工作“八到村”,再次掀起了学文化学技术新热潮》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研究福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把扫盲工作落实到村,争取近两三年内使我国扫盲工作有一个较大的进展。希望各地及时把扫盲情况报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推动工作。

  扫盲工作“八到村”再次掀起了学文化学技术新热潮

  福建省扫除文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狠抓扫盲工作的落实到村(行政村),再次掀起了学文化、学技术新高潮,更好地为我省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199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将扫盲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计划,各地、市、县、乡狠抓落实,并且十分明确:这个实处就是农村行政村(城镇的居委会)。扫盲工作“八到村”计划,即: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计划任务、“双线”承包、乡规民约、检查督促、建档立卡、考核验收八到村。行政村再进一步落实到自然村、居民小组。“八到村”使扫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据1992年统计,全省青壮年非文盲率未达到95%的行政村有13,637个(即有扫盲任务的行政村),开展扫盲13,222个,占行政村应办学面97%,这是近三年来行政村扫盲办学面最高的一年。随着行政村办学面的逐步扩展,扫盲空白村逐步缩小,大大加快了扫盲工作的步伐。1990年国际扫盲年,行政村办学面占86%,当年脱盲19.2万人;1991年省委、省政府把扫盲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计划,办学面扩大到92%,当年脱盲25.8万人;1992年转入正常,稳中有升,村级办学面进一步扩大到97%,脱盲32.3万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扫盲工作以来脱盲人数最多的一年。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也逐年扩大,今年巩固班结业17.1万人,业余高小班毕结业12.8万人,二项合计29.9万人,是建国以来业余高小毕结业最多的一年。实践证明,扫盲工作“八到村”是加快扫盲步伐的重要环节。

  一、将扫盲工作落实到行政村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扫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到1990年共扫除文盲4,961,683人,使我省人口中的文盲率从建国初期的80%降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15.63%。从全省平均数看似乎问题不大,但具体逐层分解到行政村,矛盾就暴露出来了,形势还相当严峻。

  首先,从省分解到县。我省现管辖8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其中青壮年(指建国后出生15周岁以上人口,下同)文盲率在5%以下的有14个县,文盲率在6%至15%的有50个县,文盲率在15%以上的有16个县(其中有一个县青壮年文盲率高达36%,有10个县原已通过基本扫除文盲验收,因复盲导致文盲率回升)。

  第二,从县分解到乡镇看,问题同样明显。据1051个乡镇(含街道办,下同)统计,青壮年文盲率在5%以下的有350个乡镇,占33.3%;文盲率在6%~15%的有426个乡,占40.5%;文盲率在15%以上的有275个乡,占26.16%,其中有8个乡镇文盲率高达40%以上。

  第三,从乡镇分解到行政村(含城镇居委会,下同),问题更为突出。据全省15,866个行政村统计,文盲率在5%以下的有6248个村,占39.33%;文盲率在6%~15%的有5379个村,占33.9%;文盲率在15%以上的达4239个村,占26.72%;其中文盲率在40%以上的村有321个,文盲率最高的行政村是86%。全省扫盲工作进度比较快、文盲率在5%以下的14个县的农村还有30%~40%行政村未达标。龙岩市青壮年文盲率4.1%,但全市还有124个行政村文盲率超过5%,占行政村总数的38.87%。(以上数据均取自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从以上县、乡、村三级逐级分解就可以看出在平均数掩盖下的不平衡。如果扫盲工作还是以乡镇一级为基本单位,则会掩盖行政村以下潜藏着的严重问题。

  再从扫盲工作运行机制角度看,扫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有责任,然而这个运行机制的终端是行政村。如果行政村一级不转,其他各级就是空转,转而无功。只有行政村也转,扫盲工作才有实际效果。行政村一级不仅要承上,还要启下,因为行政村以下还有自然村。福建省是个依山面海的丘陵山区,除了沿海小平原人口比较集中外,山区的行政村以下还有许多小自然村,以至单门独户的“村”。初步测算,全省除了行政村所在地的主村外,星罗棋布的自然村和沿海有人居住的小岛不下10万个,而这些自然村文盲绝对数虽然小,但集中起来就很多,如果每个自然村平均有10个文盲,全省就是100万人之众。按行政区划,行政村管辖的居民小组达16万多个,是行政村数的10倍。因此,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一定要逐村扫,逐户逐人扫。

  二、扫盲工作切实落实到行政村的步骤、方法

  “八到村”是衡量扫盲工作是否落实的具体标准,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八个方面落实到行政村,在工作程序上要有计划有步骤落到实处。

  1.首先是建档立卡到村。行政村按《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规定的扫盲对象有多少,过去由教育部门摸底的办法,往往与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相差甚远。1988年教育部门摸底全省15周岁~40周岁全半文盲为92万余人,而按1987年全国1%的人口抽查推算,全省则为270万人,相差两倍。底子不清,影响到扫盲工作的开展,也无法督促行政村开展扫盲工作。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省建国后出生15周岁~40周岁人口中的文盲为157万人,占同年龄段总人口的11.3%。数字公布后,各地反映有误差。因此,我们下决心花代价从各地市“四普”计算机打出各行政村的全半文盲花名册一式三份,然后逐个进行摸底,分别不同情况登记,重新在县、乡、村三级建档立卡,并以此为依据,下达扫盲任务给行政村。同时由县政府出面与乡镇,乡镇与村委;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出面与学区,学区与村小学,形成“双线”,层层订出扫盲承包责任制,明确责权利。

  2.行政村明确扫盲任务后,成立村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扫盲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拟定计划,开展宣传发动,依法扫盲。因地制宜订立村规民约,筹集经费,聘任教师,然后由教师与学员签订包教包学合同。

  3.乡以上各级政府除了应承担的经费、教材等责任外,平时加强检查督促,教育部门加强业务指导。每年由县乡政府对行政村的扫盲工作进行一次检查督促,并将行政村的扫盲工作作为乡(镇)考核村主要负责干部的政绩之一,促进行政村开展扫盲工作。

  4.“八到村”的最后一“到”是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考核验收到村。行政村的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考核验收,由省发布行政村考核验收标准和细则,乡镇一级主管验收,县一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乡(镇)所属的行政村,村村达到高标准扫盲的要求,不再搞乡一级的验收。全县村村实现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后,由县一级政府上报省政府(省政府委托省扫盲协调小组),由省组织力量验收。省验收县一级采取随机抽查若干个行政村(一般抽查面为行政村总数5%~10%)以确定县是否达到高标准扫盲的要求。

  5.为了适应高标准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需要,今年以来又增加一项文化技术学校建到村,使行政村扫盲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向模式化、经常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更好地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三、扫盲工作“八到村”取得明显社会效益

  1.大大增强了村委对扫盲工作的责任感,使村委在扫盲工作中从被动到主动。过去扫盲工作没有强调村一级的责任,考核验收只到乡,乡只抓人口比较密集的大村,人口少的偏僻山村文盲相对比较多,但被全乡的平均数掩盖,这些村的扫盲工作不被重视,有的长期不开展扫盲工作。如宁德市七都镇,“四普”时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0%,该镇西陂村是个沿海小渔村,全村372人,其中青壮年168人,非文盲仅31人(初中2人,小学5人,未念完小学24人),占18.5%;全半文盲37人,占81.5%。这个渔村建国以来不仅没有扫盲,而且小学教育也没有普及。扫盲工作抓到村以后,这个村的严重问题被发现,引起各级政府重视,他们意识到一个村达不到高标准,就会影响一个乡镇、一个县市高标准考核验收。为此,村委积极开展扫盲,去年以来已脱盲二批49人,文盲率从81.5%降到47%。德化县赤水乡苏岭村是个海拔800多米的高寒山区,全村292户1224人散居在2公里多长的山沟中,70多个文盲分布在五个自然村落里,1991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加快扫盲步伐,将全村的文盲按居住条件组织到18个扫盲教学点学习,经过一年努力,全部扫除青壮年文盲,年底经县政府组织力量考核验收合格,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行政村。事实充分说明扫盲工作抓到村,可以极大地调动村委对扫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扫盲工作到村,村委发动群众搞扫盲,并得到群众的支持,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行政村扫盲最棘手的是经费和师资,经费问题除了上级政府支持外,村里采取多渠道集资搞扫盲,主要形式有:①村办企业比较好、财政收入比较多的行政村,村委直接投资扫盲。②发动村里经济收入较高的专业户投资搞扫盲,建瓯县丰乐村木材专业户余尺柳独资办扫盲班,包括修理教室、做课桌椅、装电灯、教师的聘金等都由他负责,办了一个扫盲班和一个业余高小班。③村委经济比较困难而群众又自愿出钱办扫盲班的,采取自愿、量力的原则,由群众集资办班,这种收费形式被誉为“以生养师”的扫盲“自费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普遍。如莆田县忠门镇39个行政村,村村办扫盲班,本学期共办52个扫盲班,学员2863人,均采取自费办法,每人每月交5至15元不等,主要用于聘请教师。④在村委的领导下,允许私人承包扫盲班。莆田县忠门镇西坑村退休教师黄灿光(原小学教导主任)与社会青年黄月娇每月向每个学员收费5元,招收95个文盲分二班教学,扫盲班办在私人厅堂里,课桌椅由学员自带。私人办扫盲班由村委批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材和教学规程,脱盲考试与其他扫盲班一起参加统一考试,统考及格由教育行政部门发给证书。实践证明扫盲工作落实到行政村,就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扫盲的积极性,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3.加快扫盲步伐。扫盲工作落实到行政村,村委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扫盲步伐就有可能加快。诏安县林巷村还有124个文盲,原乡里计划三年内扫完。村领导讨论扫盲工作计划时认识到:扫除文盲一年也是扫,三年也是扫,晚扫不如早扫,决定集中力量一年内扫完。党支部派出一名支委和村文书、团支书三位为骨干,组织民兵、妇联、团支部参加,相互配合齐抓扫盲,1992年下半年已将该村124个文盲集中到六个办学点学习,今年内可望全部脱盲。由于调动村一级积极性,加快扫盲步伐将成为现实。从全省来讲,已连续三年超过计划完成扫盲任务,而且这种势头还将持续下去,主要原因就在于“八到村”后,村一级的计划都比县、乡的计划数大,而且又比较切实可行。

  4.促进扫盲专职干部与教师作风的转变。扫盲工作“八到村”促使乡镇专干深入到村,我省的专干配备多数地方是一乡一人,全省乡镇和街道办事处1043个,下属的行政村和居委会16,030个,平均每个乡镇(办事处)管辖15个多行政村(居委会)。在没有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八到村”后乡镇专职干部、教师的工作量显然加重许多,这就促进专干转变作风,沉下去抓行政村办学。县一级成人教育干部包片(几个乡镇),乡一级的专职干部就要包村。全国扫盲先进工作者、建宁县教育局成教股副股长林万同为了深入基层抓乡抓村,将自己多年的积蓄购买一辆摩托车走乡串村,为扫盲工作跑遍全县所有乡村。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厦门市同安县、杏林区为每个乡镇专干配备了专用摩托车,为专干下村抓扫盲工作提供方便。

  扫盲工作落实到村,行政村办学形式更加灵活有效。村组织教师与参加扫盲教育学员双方签订包教包学合同,一方面学员可通过集资请他(她)们最信任的老师教,另一方面老师要充分满足学员提出的各种具体要求,从而充分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交了学费的学员学习积极性更高,有的要求教师天天坚持上课,节假日也不例外,教师因事误课,学员要求补上,教师也尽可能满足学员的要求。莆田县民办教师林沐英,白天教日校,晚上在自己家里办夜校,忙得连自己家里的责任田都无法耕种,参加扫盲学习的女学员自动组织起来对女教师的责任田实行代耕,教师感激之余集中精力天天晚上坚持为学员上课,经过7个月努力,全班26个学员个个都通过了县统考,领到了脱盲证书。

  5.促进扫盲后继续教育和“两个文明”建设。扫盲后的巩固与提高随着计划任务到村而到村。巩固班是以学技术为主同时巩固扫盲成果;业余高小班既学文化又学技术,为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开拓广阔的前景。三年来全省巩固和提高任务基本能完成,大大提高了扫盲的社会效益。如建阳县将口村詹益林一家三个主要劳力是文盲,别人养群鸭致富,他养群鸭亏本负债2000多元,全家七口还住在茅草房里。1989年一家三个文盲进了扫盲班,边学文化边学关棚养鸭技术,后来又进入巩固班学习“庭院农业”,脱盲后第一年还清债务并略有节余,第二年盖二层楼砖瓦房,去年承包外村一个水面50亩小水库,库里养鱼,水面养鸭,鸭粪种鱼草,实现主体种植、生态小循环,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

  扫盲到村使村委和群众看到了文化教育的作用和社会效益,他们并不满足于扫盲,在文化教育方面已扩展业余高小、业余初中的教育层次;在技术教育方面也不再满足于科普知识教育,而要求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教育;同时要求接受适应现代生活的社会教育,如人口教育、普法教育等等。许多行政村在办扫盲班的基础上办起了村文化技术学校,融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政治教育于一体,成为行政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扫盲工作进度比较快的龙岩市,目前村村达到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村村建立文化技术学校,为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