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已于2002年1月25日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福建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下达给你们,请抓紧组织实施。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并接受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以确保2002年年度计划的顺利完成。有关专项计划由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另行下达。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二年四月十八日

福建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起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呈现出均衡发展的特点,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据统计,全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9%,达到年初预期目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5%、10.7%和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9.46亿元,增长9.2%;外贸出口139.26亿美元,增长7.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18亿美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69.45亿元,增长15.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5.2%;城镇登记失业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6.0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2.5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0.28万公顷,下降5.6%,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37.4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98.74万公顷,增长 2.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由上年的65.5∶34.5调整为63.6∶36.4.优质水稻种植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早稻优质率5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茶叶、水果、烤烟、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水产品产量增长2.8%,肉蛋奶产量增长3.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984个,其中6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龙头企业取得较大发展,扩大生产基地200多万亩,总产值超120亿元,在带动农户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主要江河流域的水利防洪工程进展顺利,以长汀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千公里江堤建设、重点海堤与水库除险加固、50万亩节水灌溉、沿海防护林四期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如期完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高于全部工业增幅1.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9.8%,电气机械制造业增长22.6%,普通机械制造业增长23.5%,家具制造业增长23.1%.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0.5%、13.8%.“双九一高”项目进展顺利,在 90个重点项目中,南纸彩印新闻纸、三化三聚氰胺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在60个重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中,39个项目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部分项目已投产。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4.76%,超过预定的计划目标,利润增长17.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利润增长 27.5%,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5.6%,实现了扭亏增盈的工作目标。

  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增长 9.3%.其中金融保险业增长8.8%,运输邮电仓储业增长8.3%,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增长9.3%,城乡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大型仓储式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外资零售业增长93.6%,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32.2%,房地产业增长10%,其它服务业增长10.3%.旅游总收入增长 14.3%.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对提高就业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5%,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增长8.7%,技改投资增长7.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全年共争取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35.89亿元,其中国债资金23.02亿元,中央预算内和中央专项基金12.87亿元。贷款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各项贷款增加 297.54亿元,增长12.3%,有力地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在建36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4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6.1%.17个项目实现投产或部分投产,其中棉花滩电站4台机组、永安贡川水电站2台机组、三明竹洲水电站2、3号机组并网发电,福建电网与华东联网工程、城乡电网改造部分工程、厦门供电进岛第三通道投入运行,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投入试运营,厦门环岛路三期部分路段实现通车,福建水泥4# 窑扩建、福州二化环氧丙烷、九龙江防洪三期工程实现投产。福宁、罗长、漳诏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一期、五条入闽通道建设进展顺利。

  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赣龙铁路、泉州后渚大桥、福州二环路三期、后石电厂二期、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一期、汀江流域防洪工程二期等项目获批开工,闽江上游建溪防洪一期、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龙长高速公路、漳州招银港区1#、2#泊位、连城机场改扩建、街面水电站、省广播电视中心、泉州外走马埭围垦等项目取得阶段审批成果,炼化一体化、东南汽车二期、穆阳溪梯级二级水电站、温福铁路、福建大剧院、福州地区大学城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全省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50家,新组建的轻纺、冶金、电子等12家省级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基本到位,国有经济进一步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全省50%的国有资产纳入授权管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已经起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以行政审批改革为突破口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至2001年底,省级政府部门减少审批、审核、核准、备案事项606项,改革面达55.7%;同时,行政审批环节进一步简化,设区市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围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省政府先后制定了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使用管理、省级前期经费管理、招标投标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办法以及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暂行规定、做好经营城市工作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在促进我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与规范工作取得成效。按照统一部署,全省加大了打假力度,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得到遏制。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取得进展,食品安全状况开始好转。整顿建筑、文化、药品市场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查处招投标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三无”企业、取缔无照经营户和违法经营窝点、查处传销和变相传销、查处假广告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高技术产业发展及“数字福建”建设加快。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100亿元,增长25%以上。光催化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和成果鉴定,化肥催化剂工程研究中心被授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稀土氮化硅陶瓷轧辊产业化等3个项目被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高效转基因角蛋白酶等项目得到国家批准建设和资金支持。新取得20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在超级稻、高秆隐性基因和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推进了我省高技术产业化步伐。

  编制下发了“数字福建”建设“十五”规划,信息化骨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省政务信息网络工程横向网开通节点108个,纵向网开通节点89个,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一期项目基本建成,改造了一批政务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应用系统,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已完成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和地理信息、遥感、全球定位等系统建设,省公用信息平台正在联网调试,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功能导则”编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鼓楼示范区、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的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省战略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省属高等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16^0%和26^4%.以联合办学和多形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学科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工作全面展开。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和莆田学院新申报本科高校通过了设置评议。在厦门设立国家会计学院已获批准。福州地区大学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工程动工建设。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完成“211工程”一期建设并通过验收。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巩固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取得成效,省博物馆、省体育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加快,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3元,实际增幅比上年高5.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380.7元,实际增幅比上年高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文化教育、购房买车、假日旅游等方面消费能力增强,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扶贫、海建工作取得新进展,“造福工程”搬迁2.1万人,超额完成计划目标。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实施江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医院污水及医疗废弃物治理、流域中上游生态林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九龙江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年度目标,水口库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生猪养殖沼气示范工程和乡(镇)垃圾焚烧试点项目基本建成,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计划指标内,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万公顷。

  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全省上下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影响和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还适应不了国内外市场变化的需要,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体制性障碍对投资软环境的影响在有些地方还比较突出,社会投资意愿较弱;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还不稳固;个别地方市场经济秩序群众还不满意;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某些领域还比较薄弱等等。对上述问题,在安排2002年计划时将予以高度重视,着力加以改善和解决。

  二、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02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二个年头。做好今年的计划工作,对于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继续推进“十五”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资本技术流动及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和把调整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看到,世界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现行管理体制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沿海先进省份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都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压力和困难。为此,要充分认清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难,坚定信心,奋发进取,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争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快更好些。

  根据省委提出的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2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力争更快更好些,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3.5%、10%和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外贸出口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亿美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以上目标,既立足于当前,又着眼于长远;既考虑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考虑到如何为经济结构调整腾出更大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为“十五”计划后三年的更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02年我省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要紧紧围绕“十五”计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贯彻落实省委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三个通道、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九个设区市发展、增强四个后劲、实现五个带动的战略思想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任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农业结构调整要努力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业结构调整要围绕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构筑一批能带动产业升级的产业链;第三产业发展要朝着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大力推进农业区域性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建设好临海蓝色产业带、山区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带三大特色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特别是优质早稻、优质果蔬产品和具有一定优势的茶叶、花卉和食用菌,做大做强水产业、林业和畜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植壮大6个国家级、 100个省级龙头企业。继续做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和示范园区的工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重点扶持超级稻、生物杀菌剂、畜牧疫情防治产品产业化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项目。实施良种工程,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重点扶持优质稻、国家级农业水产良种基地、林业种苗项目等良种繁育和推广,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推进十大防灾减灾体系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农电“两改一同价”。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农林水产疫病防治工作,进一步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搞好集体土地合理流转,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围绕建设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等产业基地,打造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一代数字音像和通讯终端及网络产品、规模化计算机及集成电路系列产品、石化、汽车及船舶制造等9条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国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实施林纸林板一体化、食品、环保装备等产业发展。着力支持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现代中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支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冶金、纺织、建材等行业优化升级,淘汰一批落后工艺、设备、产品和企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做大做强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扶持一批成长型企业和新增长点项目,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继续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其壮大规模,提升整体素质。

  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优化行业结构,拓宽服务领域,强化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的改组改造,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逐步推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促进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同时,注意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在继续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大项目开发力度,改革省级预算内资金投入办法,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大力促进和引导社会投资,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切实加强省重点项目和国债投资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今年安排在建省重点项目42个,总投资60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亿元,其中漳诏高速公路、福宁高速公路、罗长高速公路、省博物馆、省体育馆和福州洋里、莆田、南平污水处理厂等16个项目计划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强化重点项目责任制的落实,认真制定年度目标及阶段目标,明确责任单位,督促项目单位把计划目标分解到位、责任到人。认真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强省重点项目和国债投资项目的稽察力度,严禁挪用和侵占建设资金,督促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完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招投标法和我省实施办法,继续完善招投标的配套规定。

  积极推进项目开发和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抓好重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的征集、储备工作,促进项目开发和转化;继续深化重点前期项目和预备重点项目,对今年安排的46个省重点前期项目、26个前期预备重点项目,通过建立推进、跟踪、落实机制,争取更多的项目早日开工。已向国家申报的福建炼化一体化、温福铁路、液化天然气、东南汽车二期、龙长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要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实现前期项目报批有实质性进展,促成早日开工建设。

  加强和改进建设资金的筹措、管理,促进和引导社会投资。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业政策,省计委改革年度省级预算内基建投资计划,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扶持产业链的形成,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同时相应扩大运用贴息或安排前期经费等办法,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以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省级预算内基建投资应适当倾斜内地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其它中央资金对农林水利、城市基础设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企业技改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向银行、上市公司等推荐效益好、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认真贯彻实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建设用地、软环境建设等方面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山海协作通道。以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组织实施我省 “十五”城市发展和城镇化重点专项规划。加快城市化进程,重点放在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调整区域布局、提高产业聚集和加快服务业发展上。以规划为先导,积极组织编制区域城市体系规划,构筑大城市发展框架。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建设沿海大通道的有利时机,精心谋划我省沿海大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层面同时推进九个设区市的发展,特别是要在培育壮大福州、厦门、泉州三个中心城市上下功夫,加快形成沿海城市繁荣带。继续做好做活经营城市的文章,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公用事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组织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抓紧研究出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配套政策,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土地流转及各种社会福利保障等问题,引导农村人口转移特别是跨区转移。努力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继续抓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实现小城镇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突出抓好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布局。稳步推进“撤乡并镇”,促进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强化沿海发达地区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山海协作向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对事关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项目,在资金、项目前期工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继续加强产业协作,组织实施山海协作示范工程和省级重点骨干项目。继续抓好扶贫、海建工程,实施节水灌溉、山区道路、中小型水利、人畜饮水等与增加农民即期收入密切相关的项目,改善乡村面貌。

  (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想方设法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针对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的问题,要努力为城乡居民开辟就业渠道,落实城镇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收更多的失业人员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落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养老、失业保险金扩面征缴工作,扩大医保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漏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与行业垄断行为。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信贷,完善配套政策,抓紧清理和取消抑制消费的规定,鼓励居民对住房、旅游、汽车、教育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加强城乡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继续实施“造福工程”。积极推动农村村貌改造、新村建设和“五通”建设,带动农村消费热点的形成。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加快建设城乡商品流通网络和省级农副产品中心市场设施,推进国家和省级粮食等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库建设。关心城市贫困人口、受灾地区群众等弱势群体,切实安排好他们的生活。

  (五)营造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环境,拓宽对外开放通道。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必须把参加世贸组织的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对外承诺,加快清理现行政策法规,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完善调控机制。政府职能部门明确定位,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增强透明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继续深化基建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下放一批审批审核事项,扩大地市、企业投资决策权。继续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对符合国家及省产业政策,资金筹措渠道明确,可自行平衡生产条件的一般性竞争项目,除保留规划、环保、建设用地和质量安全等法定审批外,一律取消立项、可研、设计等其它环节的审批,由投资者自主决策,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制,以营造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市场环境。

  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条件,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发展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东欧、拉美、非洲等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确保外贸出口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进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报批工作,促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继续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利用世贸组织成员提供的国民待遇和外商看好我国市场的机遇,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和招商引资的新形式。把增强我省产业配套能力作为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鼓励外资投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外商参与基础设施特别是与构建三个通道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引进外资的同时,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鼓励跨国公司直接来闽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有企业改组和改造。适应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探索采用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外资。

  密切闽港澳台四地经贸合作,发挥侨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要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我省沿海地区与金、马直接往来的机遇,利用台湾以电子制造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机械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时机,做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客商的跟踪落实,进一步吸引台资来闽投资兴业,扩大对台经贸往来。

  (六)继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高新技术。推进省属本科院校的组建工作,启动高校“211工程”二期建设。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高校扩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福州地区大学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等项目建设。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调整农村小学、初中布局结构,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人才战略,认真落实鼓励人才来闽创业政策,以开发和吸引人才带动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在继续抓好已经实施的植物病毒工程等3个研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建设光电子材料、光催化技术、生物农药、功能材料等4个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新型抗癌光敏剂等一批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开发和工业性试验项目,以及氮化镓基高亮度发光材料与发光器件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联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项目来闽落户。有重点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高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七)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络利用率,整合改造现有的信息资源,加快政务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统筹建设省级政府公众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在工商、税务、经贸、医疗、教育、卫生等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信息和交互式办公的信息服务。加快市、县(区)横向接入网建设,扩大联通面和应用范围。建设省市、县(区)视频会议系统,提高政务网利用率。开发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基础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企业信息化。着力启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示范工程,稳步发展电子商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重点环节的示范工程建设,逐步扩大应用范围。继续抓好“数字福建”社区信息化示范建设,进一步完善充实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选择一批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产、贴近生活的项目,开展示范建设。统筹骨干传送网建设,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和网络安全的监控体系。

  (八)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明确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以及实施的配套措施。加快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步伐,继续推进沿海防护林、主要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等四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快以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继续抓好已列入国家水土保持治理规划的国债项目的扫尾工作。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步伐,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林业生态、海水养殖生态等工程。加强资源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土地、森林、海洋和矿产资源,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继续加大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监测手段,建成省环境监测体系一期工程。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巩固和发展达标成果。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我省主要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抓好九龙江流域和闽江水口库区养殖污染整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研究制定化肥、农药、地膜污染控制的途径和措施。加强城市污染治理,推进福州洋里、泉州宝洲和漳州、南平、莆田污水处理厂等国债投资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和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三明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基本建成。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产业化试点项目建设,争取开工一批产业化运作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九)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把提供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安排好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不断增加对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设施的投入。加快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继续推进省立医院改扩建、省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综合楼、协和医院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抓紧省广播电视中心、福建大剧院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两馆一站”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多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和老龄服务等产业。继续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增加公安“三所”、监狱、劳教场所等政法基础设施投入,有效保障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文化和体育,美化社区环境,丰富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附件:

福建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综合指标计划

┌─────────────┬───┬─────────┬────────┐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2001年      │2002年     │
│             │   ├────┬────┼───┬────┤
│             │   │实 际  │增长(%)│预 期 │增长(%)│
├─────────────┼───┼────┼────┼───┼────┤
│一、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4258.37│9    │4600 │8.5  │
├─────────────┼───┼────┼────┼───┼────┤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652.4 │3.5  │665  │3.5  │
├─────────────┼───┼────┼────┼───┼────┤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1904.21│10.7  │2080 │10   │
├─────────────┼───┼────┼────┼───┼────┤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1707.76│9.3  │1855 │9.5  │
├─────────────┼───┼────┼────┼───┼────┤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123  │4.6  │1180 │5    │
├─────────────┼───┼────┼────┼───┼────┤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00  │9.2  │1635 │9    │
├─────────────┼───┼────┼────┼───┼────┤
│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98.7  │-1.3 │100  │    │
├─────────────┼───┼────┼────┼───┼────┤
│五、出口总额       │亿美元│139.26 │7.9  │   │高于全国│
│             │   │    │    │   │平均水平│
├─────────────┼───┼────┼────┼───┼────┤
│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39.18 │3    │38  │基本持平│
├─────────────┼───┼────┼────┼───┼────┤
│七、地方级财政收入    │亿元 │269.45 │15.  │293  │9    │
├─────────────┼───┼────┼────┼───┼────┤
│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313.08│10.8  │8700 │5—6  │
├─────────────┼───┼────┼────┼───┼────┤
│九、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3380.72│5.2  │3520 │4—5  │
├─────────────┼───┼────┼────┼───┼────┤
│十、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  │    │4.5 │    │
├─────────────┼───┼────┼────┼───┼────┤
│十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  │6.04  │    │8   │    │
└─────────────┴───┴────┴────┴───┴────┘